课件26张PPT。“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点击: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基本史实:1。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 韩非子思想及著作1。什么是百家争鸣?2。为什么会出现?3。主要有哪些代表?各有什么主张?4。百家争鸣的出现有什么影响?[问题生成]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时代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牛耕,铁器,井田瓦解) 必修22.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
由的社会环境。(王室衰微,诸侯并起,阶级
关系变动)必修13.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活动主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概况:(代表、以及主张)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兵家: 孙膑[儒家][春秋]创立1。简介: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注:可参考选修四《人物评说》2。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仁”、“礼”、“为政以德”(民本)②哲学思想:对待鬼神的态度,怀疑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温故知新、当仁不让于师、因材施教等3。地位与影响:P3 你能列举一些孔子的名言并向同学解释一下
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吗?[请你参与]①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③“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而格。⑤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⑥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⑨仁者爱人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战国]发展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国人,鲁国没落贵族
被尊为“亚圣”思考结合学案阅读下列关于孟子的名言,归纳其主要思想观点①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取义也。
③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夫。
④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养浩然之气仁政、民贵君轻反对绝对化看待问题舍生取义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
赵国人,曾在齐国
稷下学宫讲学,有
《荀子》保存其主
要思想。自然观:主要思想“天行有道”、“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观点。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
但可以凭借后天教育由恶变善。主张治国应礼法并用,以礼教为主。看到人民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性论:政治学说:荀子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杂取百家,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集大成者,
对中国的哲学具有深远影响思考[学思之窗]子曰:“性相近也。”-----《论语.阳货》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孟子.告子上》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孟子.告子上》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孔、孟、荀、告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人性问题,古来圣贤争论颇多,莫衷一是,以上四位先贤对人性下的定义
就各不相同。请问:你同意谁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墨家]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战国鲁国人,墨家
学派创始人,出身“贱人”,
现存《墨子》53篇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墨家 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中产生共鸣,在 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1。思想主张:①“兼爱”“仁”⑤“尚贤”任用贤能③“尚力”生产劳动的地位④“节用”“节丧”节俭是美德,“消费爱国论”②“非攻”时代背景:争霸、兼并战争
劳动人民要渴望和平劳动
群众2。地位:战国时显学[问题探究][探究]结合材料分析儒家的“仁”与墨家“仁”的异同:材料三: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范爱众而亲仁。”
-------《论语》材料二: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 《孟子》都是非常广泛的爱,都超出了亲人的范围同:异:材料四:“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儒家的爱是等差的;对父母的爱跟对兄弟的爱是有差别的
对待自己父母与别人的父母的爱也是不同的;墨家的爱更广泛、
是一种无差别的爱。(阶级社会中无法实现的)[道家]春秋--创立 老子姓李名耳,谥号聃,
所以人称老聃,春秋时
期楚国人,重要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箸有《道德经》1。主要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一。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
——《老子》第十四章①核心:“道”③精华:辩证法(成语说明)②政治:“无为而治” 依据 “天道自然无为”2。地位:学案、教材P4④消极:回归原始;愚民[道家]战国--发展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周,宋人,战国时期
的隐士,箸有《庄子》1。思想观点:①“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关系: 对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一万物、本质相同,没有区别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服从自然2。文学、美学的建树:①寓言:②优美的散文:浪漫主义 朝三暮四 呆若木鸡标新立异 《秋水》《逍遥游》[法家]韩非(约前280—
前233)韩国贵族,
战国后期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其著作被整理为
《韩非子》55篇1。思想主张2。影响:(p10,完成学案)“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集权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思考战国--秦,为何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怎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兵家] 孙膑,齐国人,战国时期兵家代表,受
《孙子兵法》影响,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思想。
其军事思想被编为《孙膑兵法》,强调要懂得
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式,
重视人的作用。[相关链接] 《孙子兵法》------春秋军事家孙武,13章6000余字
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其最高境界为:“不战而驱人之兵”
可以说是中国阴谋诡计大全。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百 家 争 鸣 的 影 响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 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影响]教材p11、完成学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
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
远的影响
——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和谐社会”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爱和平、反战争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看待、“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拓展: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开放,大胆借鉴,并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改造、吸收、利用辩证看待、“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以此体味中国古代各派思想的特点[牛刀小试]阅读下列材料: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由访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此时处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
(2)? 材料中季孙“欲以田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会产生何种影响?
(3)??仲尼为何“不识”,这又反映了什么?春秋时期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这会加速鲁国奴隶制的崩溃 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维护奴隶制反对承认土地私有,
故说“吾不识也” 。反映出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连连看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 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1、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大变革 B、生产力的发展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言论自由
2、对孟子学说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 B、否认天命
C、民贵君轻 D、主张舍生取义3.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C.善用权术,建立权威 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4.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
A.“无为而治” B.“守静”
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选择]ABDC[小结]2。背景(大变革:政治、经济、知识分子群体)3。概况儒:春秋:孔子战国:墨:墨子道:春秋:老子战国:庄子 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仁、礼、以德治民、
鬼神、教育、影响荀子孟子仁政、性善、
养浩然之气性恶、制天命而用之
法礼并施兼爱、非攻、尚力、
节用、节葬道、无为而治、
辩证法、愚民法:韩非法、术、势结合
变法革新兵:孙膑懂得规律、创造形势、发挥人的作用4。影响1。含义:[合作双赢]1。对比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的异同2。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却未受此时统治者青睐,为什么?在日后的发展中,儒家思想又有怎样的发展?地位有何变化?(作业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