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2 12:4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 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两位君主先后走向绝境——一个(明崇祯)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另一个(英查理一世)将脖子伸进了断头台的铡刀下,而两人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我们看到: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17、18世纪中英两国力量对比大清帝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1、鸦片战争前,思想界“万马齐喑”;
2、统治者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3、鸦片战争前后,资本主义对中国冲击加剧,
中国与西方联系扩大;
4、有识之士从 “坚船利炮”中惊醒;1、代表: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
魏 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引进西方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 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1、林则徐和魏源“师夷”的内容是什么?
2、他们“师夷”的首要目的是?最终目的是?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引进西方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 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1、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军事制度;
2、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代表: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
魏 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2、内容:
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军事制度;
3、目的:
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根本目的);1、积极: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姚莹《康輶纪行》
道光二十五年(1845),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该书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等问题,都有所阐述,尤其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
徐继畲《瀛环志略》
近代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著作,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对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1、积极: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2、局限: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认识到落后的根源;也未付诸实施;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①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及战败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经济和政治侵略;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与扩大;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李鸿章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是也。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近代科学技术,进行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简单的说就是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巩固清王朝统治。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
——大学士倭仁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体用之争
1、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2、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实践:创办军用企业、民用企业、创办海军、开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奕訢(中央)…积极: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西学传播,推动思想解放;积极: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西学传播,推动思想解放;
局限: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器物层面,未能变革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甲午战败宣告中体西用的失败;(一)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
(2)19世纪6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2、代表:郑观应、王韬(一)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2、代表:郑观应、王韬
3、主张: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一)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2、代表:郑观应、王韬
3、主张:
4、评价:
①为康、梁维新思的想产生准备了基础;
②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早期维新思想准备了条件;
(5)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内容:立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东汉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儒家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打击了守旧派“恪守祖训”的思想。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说“变者天道也,……传曰:‘逝者如斯’,故孔子系易,以变易为义。”把孔子打扮成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平等观念的倡导者,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方式:借助孔子的权威,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特点:将西方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封建经学被进行改造 , 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 ,而经学在近代中国还能起它‘改造’的作用 ,又说明它的传统影响还是很深。”
——《中国近代史》1)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刻;
2)可以减少传播思想和变法的阻力;
3)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与保守;(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主张:立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
◆方式:借助孔子的权威,宣传变法思想;
◆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活动: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2)梁启超 自秦屹名,垂二千年,法禁则日密,政教则日夷,君权则日尊,国威则日损,……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2)梁启超 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设立议院的好处在于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2)梁启超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顽固派的因循守旧;
◆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实行
君主立宪的思想;
◆著作——《变法通议》;(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2)梁启超
(3)严 复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既已窃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觉而复之也,于是其法与令毛而起,质而论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坏民之才,散民之力,离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可以长保其所窃而永世。
? ──严复《辟韩》(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2)梁启超
(3)严 复 然而至于至今之西洋,则与是断断乎不可同日而语矣。……其民长大鸷悍既胜我矣,而德慧术知较而论之,又为吾民所必不及。……推求其故,盖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严复《原强》(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2)梁启超
(3)严 复 所谓争自存者,谓民物之于世也,樊然并生,同享天地自然之利。与接为构,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及其成群成国,则群与群争,国与国争。而弱者当为强肉,愚者当为智役焉。 ……此所谓以天演之学言生物之道者也。
——严复《原强》(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2)梁启超
(3)严 复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借用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3、思想论战(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3、思想论战 顽固势力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民有权,上无权矣,提倡兴权,就会“大乱四起”; 维新派 ◆“祖宗之法”必须随时因革,无百年不变之法”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
◆“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3、思想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
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3、思想论战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3、思想论战
4、付诸实践(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3、思想论战
4、付诸实践
5、历史意义维新变法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促进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异同
同: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异:
1、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维新思想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中体西用”思想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思想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