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2 12:4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件件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用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作者的认识:中国所面临的危机,不仅是国力的落后,更是文化发展上的落差。新文化运动提出在思想观点上做彻底改造的目标,才触及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第十五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背景:
思想:
经济:
政治:
导火索:
2.兴起标志:
3.代表人物:
4.阵地和基地: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短暂的春天,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制度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1915年 陈独秀 《青年杂志》(《新青年》)陈 李 胡 鲁《新青年》 和北大★ 5.内容:(1)前期:ScienceDemocracy民主科学(德先生) (赛先生)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 愚昧、迷信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 5.内容:(1)前期: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 愚昧、迷信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5.内容:(1)前期:
A.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条件.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思想的文化启 蒙运动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概况(1).开始传入(新文化运动后期):
1918、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广泛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
撰写文章:1919、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3)成立社团: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4)组织建立: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5)创办刊物:
《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1921年、中共的诞生1.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2.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BA
3 .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4.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BC5、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6、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AC7、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
A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广泛建立和完善中国主题:建立独立民主统一的近代国家西方:两次工业革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中国主题:民族工业的诞生及曲折发展西方:民主科学、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中国主题:向西方学习西方:两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中国主题: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交通和通信工具
大众传媒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加深,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产物。1、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顺应了工业文明发展的世界潮流,中国经济近代化开端。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文明成果
——“师夷长技” 社会生活逐渐近代化,中西合璧、土洋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