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1课 王维诗四首(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1课 王维诗四首(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33:27

文档简介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为各族人民珍爱。
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前后,诗歌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形象,还是声律形式,都已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继之而来的便是开元、天宝盛世唐诗的全面繁荣。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当然最重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如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如滔滔江水,美如清水芙蓉。
让我们梦回唐朝,体验一次心驰神往的诗歌之旅!
第1课 王维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灵飘逸的写作特点。2.品味王维田园诗的超凡脱俗、格调高雅的情致。3.背诵这四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解读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的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是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的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很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质朴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名句识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考点演示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案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插茱萸两个意象,抒情一反前两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缺少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需体贴。这正是这两句诗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一、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752)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的生活、思想与创作,可以四十岁左右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主要是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思想奋发向上,其诗歌创作的基调也是积极乐观的。后来张九龄罢相,朝政日非,安史之乱后社会急剧变化,王维的生活也由前期的积极仕进转变为后期的亦官亦隐。这期间他生活的主要内容是隐居辋川,啸咏山林,笃志奉佛,惟以禅诵为事。因此他的思想也趋于消极遁世,诗歌创作的基调也变为幽静恬淡甚至带有枯寂。
二、写作背景
《积雨辋川庄作》
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急剧变化,朝政日非,王维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他隐居辋川,啸咏山林,笃志奉佛。该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辛夷坞》
王维隐居辋川期间,寄情山水,吟咏自然,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后编为田园组诗《辋川集》。该诗就是组诗《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组诗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还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送沈子福归江东》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王维知南选,到襄阳。这期间,他的行踪处于江汉一带,该诗就是诗人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时所写。
《观猎》
四十岁以前的王维,思想奋发向上,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诗歌创作积极乐观,写下了不少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政治诗和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边塞诗。《观猎》就是其中一首。
1.文学常识填空。
王维,字摩诘。唐代河东人,工书画。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笃志奉佛,亦称“诗佛”。他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蒸藜炊黍(shǔ)    (2)啭黄鹂(zhuàn)
(3)芙蓉(rónɡ) (4)红萼(è)
(5)风劲(jìnɡ) (4)罟师(ɡǔ)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2)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3)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4)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积雨辋川庄作》情景交融
《辛夷坞》寂寞→宁静淡泊
《送沈子福归江东》
《观猎》
《积雨辋川庄作》
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和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细描细绘,表达了诗人厌倦尘世喧嚣、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创造了一种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辛夷坞》
充分描绘了辛夷花美好的形象,渗透着诗人对时代环境寂寞感的体味,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
《送沈子福归江东》
诗歌写了诗人在长江上游送别友人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基调明快,哀而不伤。
《观猎》
写一次普通的打猎场面,表现了打猎主人公的意气风发、飒爽英姿的英武精神,又写了猎归后的轻快和喜悦的心情,蕴涵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积雨辋川庄作》
1.形象鲜明,诗中有画。
善于描写自然景物是王维诗的特点之一。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无论是田园风光,还是山川景物,都描摹得细致入微,神形毕肖。《积雨辋川庄作》就是将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相结合的一个范例。诗的首联,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出诗人闲适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出一系列人物活动的画面,生动传神。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在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飞舞,意态娴静潇洒;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辋川之夏,百鸟之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的最突出的特色。
2.闲静孤寂,兴味深远。
王维后期的诗作,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积雨辋川庄作》便是其后期代表作。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出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诗中无论是描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还是令人陶醉的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都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的辋川山庄,便是对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的逃离。诗人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借清斋素食,机心已失,淡泊自然。因此,整首诗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而被推为盛唐七律中的典范之作。
 《辛夷坞》
1.描摹细腻,平凡中见美感。
《辛夷坞》是《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辋川集》是一组描写田园风光的组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整首诗描绘了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呈现出一种生命律动的美感。
2.托物言志,寓意深远。
此诗绘景状物写得幽美,但只要联系诗句“涧户寂无人”,就不难感受到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不念皆寂”,在对辛夷花开花落的描写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辛夷也就是芙蓉花,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送沈子福归江东》
化虚为实。
诗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观可感的春色,形象感人,深厚蕴藉。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的春色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情: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你去吧!将自然界的景色比作心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写之景如在眼前。
 《观猎》
1.遣词用字准确凝练,前后照应。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阻碍,观察刻画极为细致。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写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用字俱妙。
2.诗中藏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实指。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直有瞬息千里之感。“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兵之地,在此用来就多一重意味,写出狩猎主人公亦具有大将风度。
尾联以写景作结,但它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恰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满志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
第七句语出有典,相传北齐斛律光狩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此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
3.灵转自如,气势贯通。
综观全诗,上半部分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趣,远非实际功利所能计量。下半部分转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既生动描写了猎骑的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猎罢归来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上下贯通,一脉相承。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发,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首尾回环映带。
1.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显著特色。请以《积雨辋川庄作》为例对这一艺术特色作简要说明。
答案 本诗的颔联,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2.《辛夷坞》字面上客观地描写山涧的辛夷花,不露情感的脉络,但其中寄寓着诗人委婉细腻的感情。试分析: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辛夷花由秀发到凋零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宁静与落寞的情怀。
3.王维的送别诗善于借景抒情。细细品味《送沈子福归江东》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答案 《送沈子福归江东》诗中,诗人开篇先写了送别渡头的景物,烘托了送别气氛。三、四两句即景寓情,情景妙合,自然地抒写出作者心中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依依不舍地望着友人乘船而去,眼前剩下的只是大江南北两岸无限的春色,此时此刻,诗人仿佛觉得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就像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由此忽发想象: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随处可见的春色,从大江南北一齐涌向你,随你乘船而去吧。诗人在这里,化实景为虚情,借助美好的想象和景物,来展现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
4.《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观猎》诗前半部分写出猎,发端突兀,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展现了风起云涌的射猎场面;同时写出了猎鹰的迅捷敏锐,骏马潇洒地扬蹄,充分体现了将军高超的猎技和射猎动作的迅疾。
而诗的后半部分写猎归,收笔意远,以写景作结,非营地景色,而是回看行猎处的景色,已是“千里暮云平”,这样就做到了首尾彼此呼应,形成对比:当初是风起云涌,是出猎时的紧张;此时是风轻云淡,是猎归后的从容。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炊黍(shǔ)     饷(shǎnɡ)
B.啼啭(zhuàn) 朝槿(jǐn)
C.罟师(ɡǔ) 辋川(wǎnɡ)
D.临圻(qí) 红萼(è)
答案 A
解析 “饷”读“xiǎ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怄气  和事老   指手画脚  苦思冥想
B.坐阵 绩优股 礼义廉耻 涣然冰释
C.表率 黄梁梦 千古之谜 弥天大谎
D.通缉 急就章 钟灵毓秀 额首称庆
答案 A
解析 B项阵—镇。C项梁—粱。D项首—手。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阴阴夏木啭黄鹂  啭:鸟婉转地叫。
B.罟师荡桨向临圻 罟师:渔人,这里指船夫。
C.草枯鹰眼疾 疾:快。
D.忽过新丰市 过:拜访。
答案 D
4.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风空灵、典雅,极富诗情画意。
B.“野老与人争席罢”典出《庄子·杂篇》,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仍未得道,机心太重。
C.“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兵之地,借用此地名,多了一重意味,意在表现狩猎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的意气风发、飒爽英姿相呼应。
D.“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典出《北史·斛律光传》,史载北齐斛律光狩猎时,射中一雕,被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
答案 B 
解析 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B.“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
C.“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涌向你,跟随你归去吧!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由于草已干枯,苍鹰发现猎物快,因而飞起捕捉猎物,速度也更快了;大雪将停了,马儿跑起来也格外轻快。
答案 D
6.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积雨:阴雨连绵
饷:送饭
(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疾:快
轻:轻快
(3)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发:长出
7.翻译下面的诗句。
(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译文:阴雨连绵,笼罩着空旷的山林,缕缕烟火从林中缓缓升起,农妇们做了饭,送到田间地头。
(2)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译文:我早已失去机心,断绝俗念,随缘任适,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8.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案 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9.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裴迪比作接舆,又将自己比作五柳,表达了诗人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①氛垢:尘埃。
10.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感。
11.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这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空气明净清新,原野空旷开阔。中间四句写周围景色:郭门、村树,远近结合。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青翠的山峰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更富层次感。最后两句,作者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动态人物,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3题。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2.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景交融,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
13.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勃的《山中》抒发的是诗人的旅愁归思。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
王维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喜爱与喜悦之情。诗歌细致描绘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热爱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