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贾岛等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内容。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解读 这是唐朝王建的一首咏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其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淡远,感情真挚浓厚。
开头两句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照在庭院中,院内地面都像铺了一层霜似的,树上的乌鸦也栖息了。“地白”二字足见月光如水,皎洁明亮。此时已是皓月当空,当是夜已至深。而“栖”则暗含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乌鸦由喧闹到安然入睡。一方面固然是夜已深,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四周的万籁俱寂。此景已是清美之至,诗人马上又承了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美景又推向一个高峰,“无声”,悄悄地,毫无声息。清冷的露水悄悄地打湿桂树上的桂花,时间也便从悄无声息中流逝。诗人也不知在此地呆了多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语读来朴实、凝练之极。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却依然推己及人,想到天下人此时都在望月,点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思念的深度和广度。把天下和诗人一样十五月圆夜不眠之人的情思应承下来,一并述出,造成共鸣,也更能表达诗人自己“秋思”的凝重与浓厚。明明诗人自身怀人心切,离愁别绪一一在眼前翻涌,却偏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是要读者去评判这“秋思”究竟该谁所有,其实也正是诗人自己的秋思在读者那里获得认同,此句“落”字尽得其妙。
这首诗写景寥寥几笔,疏朗有致;写情含而不露,委婉曲晦;用语朴素清新,是一首很不错的诗,值得我们研摩。
名句识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考点演示 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妙处。
答案 本句为作者抒情之笔,但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7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二、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对陈子昂的谏言置之不理,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感昔乐生、燕昭之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
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
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了,于是他心中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望月怀远》
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予明月。
《题李凝幽居》
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虽还俗,但仕途不顺,曾屡举进士不第,一直做一些如长江主簿、普州司仓等小官职,怀才不遇,内心幽愤,对世俗生活产生厌倦,因此时常向往隐居生活,结交一些隐士。他寻访朋友李凝却不遇,于是在这位隐士门前题写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李凝幽居环境的喜爱及隐居生活的向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怆然(chuànɡ) (2)皆似霰(xiàn) (3)汀上(tīnɡ)
(4)捣衣砧上(zhēn) (5)碣石(jié)
2.填空。
(1)贾岛,字阆仙。善写五言律诗,和孟郊齐名,均为苦吟诗派的代表。
(2)《望月怀远》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句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题李凝幽居》中韩愈帮助敲定的佳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4)《登幽州台歌》中,抒写登临览古所触发的生不逢时的感受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5)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独怆然而涕下。
怆然:感伤的样子
(2)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3)竟夕起相思。
竟夕:通宵
(4)幽期不负言。
幽期:归隐的约期
《登幽州台歌》
这首短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作者通过抚今追昔,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
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这一首却完全突破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面貌为之一新。诗歌以月为主体,主要写了月的升起、高照、西斜、沉落的过程,是全诗的结构线索。围绕着“月”而描写的万般景色、千种风情,构成了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意境美。
《望月怀远》
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深沉,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
《题李凝幽居》
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诗中所表现的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引起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登幽州台歌》
1.艺术表现出色。
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2.在用词造句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空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3.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句法。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慢声长叹的情景。全篇诗句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春江花月夜》
1.情景交融、玲珑透彻。
诗人将画意、诗意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2.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望月怀远》
1.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他同望,思念之情就更加浓烈,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月光满屋,披衣出户,流连于庭院,又感到露水沾衣。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许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2.全诗意境清幽秀丽,形象细腻传神,情感真挚,绵绵不尽,细细品味如嚼橄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脱口而出,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明朗豁达。
《题李凝幽居》
这首诗比较能代表贾岛的艺术特色。他的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即逝的灵感,从不断的积累中拓宽自己的诗歌题材。
2.注意字斟句酌,推、敲一字之典故,已为千古佳话,这是诗人对诗歌艺术严谨要求的例证。
3.注意抓住诗中的景物,以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
4.注意诗的结构。他的诗结构谨严,精巧细致,浑然一体。
1.《登幽州台歌》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诗人描绘事物时,其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么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此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这两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个“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2.《春江花月夜》全诗以月的升起、高照、西斜、沉落过程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夜、月与花、月与人相结合,构成充满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的美丽画卷。请找出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写月同时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同样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是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为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到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本句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在一起,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3.《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 诗人一开始用两句诗就描写了朋友幽居周围的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突出了居所周围的环境幽静迷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也刻画了环境之幽静,动中寓静。“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原野色彩斑斓,晚风轻拂,这一切又笼罩在洁白如银的月色中,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正因为诗中所写的景色如此幽美,所以引起作者的喜爱、羡慕之情,让作者对隐逸生活产生向往。
4.《望月怀远》这首诗写情颇具特色,诗中的“情”字应如何理解?
答案 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
一、基础巩固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选自《全唐诗》。
2.《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作的一首写景抒情诗。
3.《望月怀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九龄。诗的首联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诗的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5.《登幽州台歌》从体裁上看应当是( )
A.绝句 B.律诗
C.古体诗 D.近体诗
答案 C
6.下列对《春江花月夜》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张若虚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号称“孤诗横绝全唐”。
B.诗中从月出到月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C.这首诗中景物描写太乱,诗的重心不明确。
D.诗中朦胧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别有情趣。
答案 C
7.下列对《望月怀远》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紧扣题目,而不露痕迹。
B.颔联写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直抒胸臆。
C.颈联的景物描写,旨在表现秋夜之凉,扰人难以成眠。
D.尾联进一步抒写对友人的一片深情、真切感人。
答案 C
8.下列对《题李凝幽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表现出李凝居处的冷落荒凉。
B.颔联是千古名句,表现出诗人严格的创作态度。
C.“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天明离别时的景物,仍突出一个“幽”字。
D.结尾言简而意远,余味无穷。
答案 A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9~10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9.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0.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解析 王诗写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独自静坐,慨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后两句以动写静,突出了孤寂。周诗一、二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自己独坐灯下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三、四两句诗人宕开诗境,转换空间,由室内到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停,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腰;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1~12题。
寒 食[注]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萤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 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第105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11.孟云卿的《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12.《寒食》、《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13.诗歌的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了傍晚和夜晚的景色,诗人选取“残阳”、“江水”、“月亮”、“珍珠”等景物,通过对景物颜色、形状的描绘,营造了一个从傍晚到夜晚的清新自然、亲切和谐、宁静的意境,蕴涵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以及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解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就要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中去领悟。
14.诗歌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在用词上很有特点,诗中多用数量词,这样写更能准确地描写景物。其他词也用得很有特点,如“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形容词和比喻手法的运用也给诗歌增添了不少色彩。
解析 诗歌的一些词语明显地表现出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中的形容词和比喻手法用得形象而贴切,找准这两个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