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8课 杜牧诗三首(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8课 杜牧诗三首(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35:52

文档简介

第8课 杜牧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2.把握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3.体会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解读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引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了那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劫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名句识记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考点演示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案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成功之处。(言之有理即可)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任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任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前人甚至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惟韩、柳、小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含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著有《樊川诗集》。
二、写作背景
《早雁》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南侵,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北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伤怀,于是以“早雁”为题写了这首诗。本诗描写大雁四散惊飞,托物寓意,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并寄予深切同情。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寻欢作乐。此诗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尤以杜牧的这首绝句为佳,脍炙人口。
《题乌江亭》
唐武宗会昌年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来到乌江亭。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虏弦开(xián)    (2)菰米(ɡū)
(3)莓苔(méi) (4)一骑(jì)
2.填空。
(1)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2)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3)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杜牧,字牧之,他在晚唐诗坛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他是唐代绝句大家,又是晚唐著名散文家,《阿房宫赋》是他的散文名篇。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金河秋半虏弦开。
虏弦开:胡人拉弓控弦射雁,暗指军事侵略
(2)山顶千门次第开。
次第:依次
(3)胜败兵家事不期。
不期:难以预料
(4)江东子弟多才俊。
才俊:英雄俊杰
4.翻译下列诗句。
(1)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译文:惊恐四散之雁南飞经过长安上空,见到月光照着高擎的仙掌和灯光暗淡的宫殿——冷宫。
(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于是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没有人知道原来那是专门为妃子从南方运来了荔枝。
(3)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难以预料,不怕挫折能经受失败打击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早雁》明写早雁实写边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题乌江亭》
《早雁》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借写“早雁”往南飞翔“四散哀鸣”的痛苦状况,表达了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同时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其抒情特点是全篇运用比兴,风格可谓深曲含蓄。诗歌字面上句句写雁,实质上处处写离散的民众和时事。前两联写雁之南征,后两联写雁之北返,说尽流民奔逃的哀苦,感情博大深沉,笔触细腻哀婉。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作者善于选择题材,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以小见大,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淫生活,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看出了历史现实的本质,寄寓了自己对历史兴亡定数的感慨,表现对封建朝代更替的深沉思考。
《题乌江亭》
通过写项羽兵败乌江,引颈自刎的历史事实,批评他意气用事,没有做大事的人格和性格,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奋发图强,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早雁》
1.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诗,通篇采用了象征手法。诗中以“早雁”喻指饱受战乱的边地人民,以大雁四散惊飞喻指边地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处境。整首诗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
2.描写细腻、传神。
这首诗风格婉曲细腻,描写生动传神。如颔联写四散惊飞的大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清凉的月色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则更显境界的清寥和雁影的孤单。失宠者幽居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秋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这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传神。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耐人寻味的讽刺艺术。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在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中,这首诗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诗歌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极强的讽刺效果。作者先是描绘骊山的繁华锦绣和华清宫的雄伟壮观,借以讽刺唐玄宗的穷奢极欲。接下来,写了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作者运用了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笑了。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构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好色,杨贵妃的恃宠而骄,使诗歌含蓄精深,而又有着以微见著的讽刺效果。
《题乌江亭》
议论不落窠臼。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颜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把他兵败自刎看做是“英雄”之举。而杜牧在此诗中一反世人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这恰恰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真正的“男儿”应当“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整旗鼓,以待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而项羽却刚愎自用,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诗人在对项羽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颇具有积极意义。
1.《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答案 《早雁》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为象征手法。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于谦的《石灰吟》、黄巢的《题菊花》、王勃的《咏风》、张九龄的《归燕诗》、李商隐的《流莺》等,这些诗都是表面写物而实际写人、写意。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请结合有关资料信息说说两诗在立意与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答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但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不同。
首先,《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通过送荔枝的典型事件,来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批判的意向明显。而《题乌江亭》则在为项羽的覆灭惋惜的同时,提出有别于传统说法的见解,讽刺是次要的。
在表现手法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运用描写、记叙,不发议论、不抒情,把思想倾向蕴涵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记叙中。《题乌江亭》则通过议论表明诗人的见解。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骑(jì)       骑马(qí)
才俊(jùn) 怙恶不悛(jùn)
B.不期(qī) 期年(jī)
菰米(ɡū) 妃子(fēi)
C.卷土重来(chónɡ) 重量(zhònɡ)
莓苔(tāi) 乌江浦(bǔ)
D.临潼(tónɡ) 绣成堆(zuī)
虏弦(xuán) 和煦(xù)
答案 B 
解析 A项“悛”读“quān”。C项“苔”读“tái”,“浦”读“pǔ”。D项“堆”读“duī”,“弦”读“xián”。
2.填空。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因有别墅在樊川,亦称杜樊川,有《樊川诗集》十二卷。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3.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次第:依次。
B.长门:汉宫名,后来泛指冷宫。
C.虏弦开:胡人拉弓控弦射雁,暗指战争开始。
D.不期:难以预料。
答案 C 
解析 虏弦开:应暗指军事侵略。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齐安郡晚秋[注]
杜 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 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所作。
4.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是借哪两个意象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 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5.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适当分析略)
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与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题武关①
杜 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 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 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一。
6.诗人“笑”怀王什么?为什么“笑”?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笑”怀王糊涂昏庸,听信小人,放逐屈原,最终造成自己客死秦国、楚国国运衰败的悲剧结局。诗人“笑”怀王是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居安思危,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
7.诗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拟人。首联“碧溪留我武关东”一句诗人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②对比。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两句诗人用强烈的对比,将郑袖得宠而“酣似醉”之态,与屈原遭放逐后的“憔悴”、形容枯槁、流落失意之色作鲜明的对比。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的形象对比,婉转地抨击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赏析对比“山樯谷堑”与“弱吐强吞”或赏析对比“怀王”与“圣神”言之成理亦可)③类比、比喻。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两句诗人用郑袖“娇娆”“酣似醉”,表现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的类比,足见怀王对她的宠幸和放纵;诗人用屈原的“憔悴”,表现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的比喻,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形象地表现了怀王的昏庸。(赏析颈联比喻“山樯”与“谷堑”,言之成理亦可)④借代。颈联“山樯谷堑”代指昔日江山依旧,“弱吐强吞”代指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任选其二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8.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出禅智寺静寂的特点。
角度及分析:①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②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③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阴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幽,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地幽,格外地暗,分外地静。
9.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九月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0.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___节的情景。
答案 重阳。
1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