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登临词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与陈亮的生平、思想及作品。2.了解词人深沉的忧国、爱国之情。3.了解登临词中常见的意象涵义、用典及借古讽今等方面的特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意解读 这首词作于1040年范仲淹率兵守边之时,叙写了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大雁南飞,月色苍茫,风啸马嘶,号角凄厉,林立的山峰像屏障一样包围着孤零零紧闭着门的城堡。一杯浊酒,难解乡愁,而征战没有取得胜利,回家又从何谈起?入夜,倾听着悠长凄清的笛声,凝视着遍地银霜,令人久久难以入睡。虽然边塞的劳苦已生成将军的满头白发和士兵们悄悄流下的思乡泪水,但是面对入侵者,他们是决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的。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融情;下片抒情,又以景色点染。情景交融,苍凉悲壮,一洗晚唐五代以来绮靡浓艳的脂粉香泽之态,慷慨雄放,成为北宋豪放词的先声。
名句识记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考点演示 本词除了表现一种爱国的思想情感外,还流露出一种什么情绪?
答案 还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加政事,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辩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在诗方面,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有如其文。在词方面,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陈亮(1143-1194),字同甫(也写作同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时人称之为龙川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授签书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赴任就去世了。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思想出入于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在他的作品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擅长政论文,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的词与辛弃疾同调,其气概之豪迈,甚至比辛更高一筹,但文采略逊于辛,是辛派词人中的重要一员。
二、写作背景
《桂枝香》
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亲自到京口、建康等地观察地形。他根据实际调查所得的结论,向孝宗皇帝上书,提出了一系列经营南方、进取中原、统一国土的具体建议,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实际上就是他这一系列政治主张的形象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澄江(chénɡ) (2)澄清(dènɡ)
(3)肃杀(sù) (4)萧索(xiāo)
(5)船棹(zhào) (6)卓越(zhuó)
2.填空。
(1)写出《桂枝香》中运用比喻的语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念奴娇·登多景楼》中描写长江天险的句子是: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3)《念奴娇·登多景楼》中表现作者破敌决心的语句是: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3.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天气初肃:秋天到来了
(2)至今商女。
商女:歌女
(3)危楼还望,叹此意。
此意:此时的想法,即收复中原的愿望
(4)河洛腥膻无际。
腥膻:牛羊的臊味,喻指金人的黑暗统治,带有轻蔑之意
(5)寻取中流誓。
中流誓:渡江时击楫发誓
《桂枝香》
《念奴娇·登多景楼》
《桂枝香》
词人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的眼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
《念奴娇·登多景楼》
词中的写景、怀古都为议论作准备,在议论中申明了自己鲜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
《桂枝香》
1.白描手法的运用。
词人刻画眼前江山,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眸”;自家随手拈举。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全是大方家数,盖在此间容不得半点描眉画鬓。然后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凝睛细看,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挑起,随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写景,全用白描手法。
2.化用诗句。
结尾写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了杜牧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念奴娇·登多景楼》
1.运用典故。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用了新亭对泣的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收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中流誓,用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典故。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瞻后顾,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起誓,决心收复中原。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书至,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言,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作者认为,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像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的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千里长驱,扫清河洛,尽复故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
2.情感美。
词人围绕“恢复意”发表自己对南北形势及整个抗金局势的看法,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但求苟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险。“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中“管不到”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达到了极致。“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由前面的忧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华,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爽朗的胸襟气度。总之,陈词纵横议论,痛快淋漓,大气磅礴,振奋人心,给人一种雄壮的美。
1.《桂枝香》和《念奴娇·登多景楼》都写到长江,但详略有异。说说两者在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 《桂枝香》略写长江,“千里澄江似练”,写澄澈的长江像白练一样,正如“晚秋”“天气初肃”的特点,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壮阔美丽的图景。
《念奴娇·登多景楼》详写长江,提到“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批判;“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冈,此种地理形势,进可攻,退可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这又是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苟安论调的否定。“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进一步批判当权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此词中长江一直贯穿词的始末,重在强调凭借长江天险,正可长驱北伐,收复中原。
2.本课的作品涉及了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这对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 本课的作品涉及了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既可使词的语言精练,又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桂枝香》中运用了“门外楼头”“《后庭》遗曲”等故事,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繁华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念奴娇》中运用“新亭对泣”“中流击楫”“淝水之战”等典故,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巩固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澄江(chénɡ) (2)斜矗(chù) (3)白鹭(lù)
(4)翠峰如簇(cù) (5)河洛腥 shān(膻)无际
2.填空。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3)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4)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3.文学知识填空。
(1)《桂枝香》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2)《念奴娇·登多景楼》作者陈亮,字同甫,时人称之为龙川先生,有《龙川词》。
4.翻译下列词句。
(1)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译文:长江好像银河,远在天边的船只笼罩着一层薄雾,水洲上的白鹭纷纷起舞。
(2)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译文:意谓陈后主(陈叔宝)因为荒淫腐败而导致亡国。
(3)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译文:六朝都在此建都,并偏安一隅,统治者都不思进取,不着意于国家大业而只顾保护私家利益。
(4)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译文:现在正逢北伐的大好形势,应该抓紧时机,挺进长驱,收复中原,管它什么对方强大呢!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5~6题。
月上瓜洲
南徐①多景楼②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 ①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②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5.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6.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心报国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9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7.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想当年”、“到而今”两个句子领起。借代。
8.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9.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 这首词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守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领起,“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戴的首饰,这是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问自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却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像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平静的。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目,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头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信念与精神洋溢在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水调歌头 登多景楼①
杨炎正②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注 ①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②杨炎正:南宋词人,与辛弃疾交情甚厚,多有酬唱。
10.从全词来看,词人“强呼斗酒发兴”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逢秋伤悲,客居异乡,山河破碎,报国无路。
11.“风露巧欺客”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拟人(或“比喻”,或“双关”)。对山河破碎、奸佞当道的深切忧虑;对报国无门、年华老去的悲慨和无奈;流露出寄情山水的归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