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19课 言情词三首(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19课 言情词三首(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40:08

文档简介

第19课 言情词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三位词作家的生平及其思想。2.识记名句,深刻领会这些名句的意蕴。3.领悟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把握移情于景手法的运用。4.积累掌握“兰”、“菊”、“愁烟”、“泣露”等常见意象的涵义。5.掌握作者抒情方式的运用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诗意解读 这首词,妙在“吹皱一池春水”。南唐中主之所以对这句好词出自冯氏之手有点醋意,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这个佳句的绝妙之处。不仅在于写景真切,观察入微;而且在于以灵动之景牵灵动之情。对于在花园香径中玩耍的女子来说,那吹皱的不是春水,而是春心。吹得春心荡漾的不是风,而是鸳鸯成双成对、交颈相亲的情态。所以她不知不觉地把手中的杏花揉碎了,头上的玉簪快掉下来也不去管它,心中想到的是自己心上的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她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
名句识记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考点演示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意思对即可)
一、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谥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自小聪慧,少年以神童应诏,赐同进士出身。仕途显达,官至宰相。他喜欢宾客,乐于引荐人才,爱好文艺。他家常常尽日宴饮,宴必“歌乐相佐”,他的家庭实际上就是一个文艺沙龙。据记载,他能诗能文,著作丰富,但对他来说最有成就的是词。现存词130多首,编集成《珠玉词》。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大多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晏殊词的另一主要内容。词属“西昆体”,闲雅而有情思,语言婉丽,音韵谐和。其《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以属对工巧流利著称。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虽然也写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看,他堪称标准的婉约词人。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由于这些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名篇佳作不少,历来都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其词清丽和婉,深有情致,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代表作有《满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雾失楼台)》、《八六子(倚危亭)》、《鹊桥仙(纤云弄巧)》等。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词的感伤情调极容易引起封建社会一些怀才不遇文士的共鸣,词的艺术成就又高,对后来词家,从周邦彦、李清照到清代的纳兰性德等,都有显著的影响。
贺铸(1052-1125),字方回,晚年自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因为为人秉性刚直,仕途不得志,始为武弁,后得苏轼的引荐,改任文职,一直沉沦下僚。官终太平州通判,58岁致仕,退居吴下(苏州)。贺铸博学强记,藏书丰富,精通音律。所作词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阕(含残篇断句),在北宋词人中,存词数量仅次于苏轼。贺铸也是跟苏门关系密切的北宋婉约派名家之一。贺铸词的风格多样,盛丽、妖冶、幽洁、悲壮,皆深于情,工于语。其中有少数豪放词,可视为苏轼豪放词的继响,南宋爱国词的先声。著有词集《东山词》(一名《东山寓声乐府》),又名《贺方回词》。
二、写作背景
《蝶恋花》
古代诗词中,男性作家常代女性立言,摹拟女性的心理和语气写离情、闺怨、爱情等。揣摩、代言,自魏晋以来沿袭已久,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学习惯。在宋代,由于词的题材的缘故,这种文学习惯进一步扩大和延伸。晏殊这首词就是以摹拟女性口吻的形式来写伤离怀人的言情词。
《鹊桥仙》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杜牧《七夕》诗云:“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相传这天夜晚(阴历七月初七)是分居银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个汉魏以来就流传着的美丽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其中能长久地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则要推秦少游这首《鹊桥仙》了。
《青玉案》
这首词原是贺铸退居苏州时,因看见了一位女子,便生了倾慕之情,写出了这篇名作。这事本身并不新奇,好像也没有什么“重大意义”,不值得赞誉。无奈它写得美妙动人,当世就已膺盛名,历代传为佳句——这就不容以“恻艳之词”而加以蔑视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槛菊(jiàn)      (2)琐窗(suǒ)
(3)凋碧树(diāo) (4)彩笺(jiān)
(5)纤云(xiān) (6)迢迢(tiáo)
(7)锦瑟(sè) (8)谙(ān)
2.填空。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晏殊,字同叔,谥元献,北宋著名词人,有集子《珠玉词》流传于世。《蝶恋花》主要抒发了词人对友人(丈夫)的相思之苦和词人内心的惆怅之情。
(6)《青玉案》一词的作者是贺铸,从词的知识看,这首词中的“青玉案”是词牌名。这首词主要抒发了词人政治上的失意与苦闷之情。
3.解释下面词句中加点的字词。
(1)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栏杆
(2)明月不谙离恨苦。
谙:了解
(3)欲寄彩笺兼尺素。
彩笺:信纸的美称,在此即信的意思
尺素:一尺见方的白绢,古人用以写信,故也作信的代称
(4)银汉迢迢暗度。
迢迢:广远,形容银河辽阔
(5)若问闲情都几许。
都几许:共有多少
(6)一川烟草。
川:平川,平原
《蝶恋花》相思之苦
《鹊桥仙》
《青玉案》
《蝶恋花》
这是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的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融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鹊桥仙》
《鹊桥仙》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而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爱情可贵得多。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青玉案》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贺铸的代表作。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支描写单相思的痛苦的情歌,抒发的却是作者下野后不被人们注意的慨叹。他独自徘徊在“碧云冉冉”的香草地上,暗叹自己纵有满腹玑珠,但无人赏识的悲凉。随着暮云的缓缓滚动,这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
 《蝶恋花》
1.借景抒情。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出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明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单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这两句只写客观物象,不着有明显的感彩的词语,表达的情感非常委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明月的抱怨。
“昨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所见,而且包含着昨夜通宵未眠,卧听西风吹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凋”字既显示了萧瑟,又写出了主人的孤独,以景衬情。
2.上下片境界风格迥异。
这首词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片于深婉中有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前者由于表现手法的婉曲,后者由于艺术手法的概括,全篇仍贯串着意象虚涵这一总的特点。
3.境界寥廓高远。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所以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处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了摇曳不尽的情致。
 《鹊桥仙》
1.化景物为情思。
词一开始即写“卧看牵牛织女星”时初秋夜空美景:“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精巧绝伦的手艺。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在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在飞驰长空。这两句写云,写星星,都具有人的情意,那“纤云”着意“弄巧”,似乎为这对情侣的团聚而高兴;而“飞星”也在为他们传情递意而奔忙,这种写法可谓“化景物为情思”了。
2.上下片结构相同。
上下片都是先描写后议论。上片先写初秋夜空美景,再写织女渡银河,描写之后议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下片先想象描写牛郎织女的短暂相会,后议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熔情、景、理于一炉。
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写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的绝唱。其抒情,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起伏跌宕。词中有写景,有抒情,有议论,虚实兼顾,熔情、景、理于一炉。有趣的是,婉约词家在写作上常以议论为病,而作为婉约派大师的秦观,直接在这篇词作中抒发了议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自由流畅的句子,近于散文,却更显得婉约蕴藉,余味盎然。
《青玉案》
设喻新奇。
此词借美人香草意象为喻,寄托词人多年辗转冷职闲差,政治失意的牢骚愁闷。将深重的愁闷比喻为凄迷的青草,随风缭乱的柳絮,漫空的绵绵细雨。不断设喻,虽有夸大之味,但却是词人真情的诚率表露,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1.在《蝶恋花》这首词中,词人的感情主要寄托于哪些事物上?
答案 词人的情感主要寄托在菊、兰、燕子、明月、彩笺等事物之上。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出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词中用燕子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女主人公无理的埋怨正是她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感触。彩笺是主人公音书寄远的愿望的寄托物。这些意象都是古人喜欢的意象,有一定的内涵。
2.赏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答案 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3.《青玉案》中,词人设想了哪些美好的意象来抒写心中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
答案 词的上片写景物,“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通过“锦瑟华年”年岁之美、“月桥花院”环境之幽、“琐窗朱户”居室之雅抒写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欹枕(yī)  天籁(lài)  罗绮(qǐ)   彩笺(jiān)
B.吟啸(xiào) 凭阑(lán) 羌管(qiānɡ) 熔金(rónɡ)
C.风鬟(huán) 蓦然(mò) 旌旗(jīnɡ) 离黍(shǔ)
D.如簇(cù) 去棹(zhào) 斜矗(chù) 腥膻(shān)
答案 A 
解析 “欹”应读“q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璀璨   兴高采烈  烦躁  鸦鹊无声
B.松弛 贻误商机 遨游 轻歌曼舞
C.端倪 峥嵘岁月 执着 头晕脑胀
D.婉惜 返璞归真 棱角 席不暇暖
答案 B 
解析 A项“鹊”应为“雀”。C项“胀”应为“涨”。D项“婉”应为“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离开北京二十年的美籍华人,走在大街上,禁不住感叹这座城市与他当初离开时的面貌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B.直播谈话节目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青睐,甚至成为媒体提高收视率的“秘密武器”,但此类节目在海外已遭遇“红灯”,即将成为明日黄花。
C.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D.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答案 B
解析 B项明日黄花:比喻已经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A项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不强调时间上的差别,此处应用“同日而语”。C项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与后文矛盾。D项纸上谈兵: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尽管推进改革30余年,但作为一个转型大国,客观地看,中国还有相当多的制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相当多的政策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本居高不下。
B.本次会议在市政府会议室召开,由于会场停车场狭窄,不便停车,请与会人员尽量乘坐公共交通方式前往会场。
C.大会以后,企业领导端正了认识,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了整顿的力度。
D.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关键在于美国如何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
答案 D
解析 A项语序不当,“我们尽管”改为“尽管我们”。B项搭配不当,”乘坐公共交通方式”改为“采用公共交通方式”。C项句式杂糅,“围绕……为中心”改为“以……为中心”或“围绕……”。
5.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4)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解析 注意字形书写的正确,尤其注意“阑珊”、“蓦然”、“簇”等词语的书写。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6.词的上片以“红蜡泪”衬托(艺术手法)女主人公“秋思”之深。
7.“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上,这离情之苦
又有谁能理解呢?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罗敷歌
贺 铸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①。目断书鸿②,平淡江山落照中。  谁家水调③声声怨,黄叶西风。罨画④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注 ①丝桐:指美妙的音乐。②书鸿:传书的鸿雁。③水调:曲牌名。④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
8.阅读词作后说说“黄叶西风”的描写,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词句所具有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惋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9.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四句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玉楼春·春思
严 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10.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来衬托思妇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之感。
11.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异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共同点: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不同点:前者还以“恨游丝短”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