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22课 张可久散曲二首(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22课 张可久散曲二首(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41:13

文档简介

第22课 张可久散曲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张可久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2.理解张可久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以景寄情及以通俗之笔状深刻含义的写法。
双调·水仙子·秋思
张可久
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秋风昨夜愁成阵。思君不见君,缓歌独自开樽。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
诗意解读 这是一支怀念远人的闺怨小令。
作者的感受是独特的。写法上也是别开生面的。起句以客观之景致笼盖全曲,突出了秋天之苍凉寂寥。白雁秋风,又值黄昏时节,“愁”字不点自出。“写寒云”的“写”用得极为巧妙,写者,画也。大雁高飞,在云间或排成“一”字,或排成“人”字,故谓“写寒云”。这里以天边的白雁暗喻远方的丈夫。
前两句一写景,一写人。天上白雁,人间鸾女,既是映衬,也是对照,且都写得不同凡响。玉人瘦损,以青鸾顾影自怜作比,意味无尽。第三句猛回首,说到了昨夜秋风,自然而然点出“愁”字,并不忌讳语直。愁也罢了,偏又“成阵”,昨霄今日,陷入愁阵不能自拔,愁绪未曾稍减。“思君”二句,点明题旨,即愁之根由。思念自己的情人,却又百般无奈,无法见到,于是寻求排遣,歌一番,唱一阵。“缓”字透露出歌的节奏,一定是凄婉怨艾之曲;也隐隐透露了歌的内容——无非怀人幽怨之辞。一人哼唱,不仅不能排遣愁闷,反而更添抑郁。继而又开樽独酌,以求到醉乡去摆脱愁苦困扰。就这样苦苦地坐着,闷闷地饮着,慢慢地挨着。然而此时此刻,才刚刚是黄昏时候,那漫漫长夜,将如何熬过呵!结尾的“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令人黯然伤神。特别是“如此黄昏”,为读者留下无尽的联想余地,人们自然会想到“恁般长夜”,有余不尽,味永且长。
名句识记 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
考点演示 这首散曲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尾句简要分析。
答案 写闺中女子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却又无法相见的苦闷。主人公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相见,为排遣愁闷,苦苦地坐着,闷闷地饮着,慢慢地挨着,灯要燃尽,酒已半醉,然而却“如此黄昏”。人们自然会想到那慢慢的长夜将如何熬过,由此表现主人公的思念之深重。
一、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80-约1348),号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一生坎坷,四十岁前为功名奔波,后曾为绍兴路吏,七十多岁尚迫于生计,为昆山幕僚。他专力写散曲,现存作品有小令855首,套数9套,为元人中创作散曲最多的作家。
他的创作中流露出了生活的困窘与抑郁感伤,写尽了穷通无定、世态炎凉的感慨。有的感叹世事,凭吊古迹,有的抒写民间疾苦和儒士悲哀。他的散曲更多的是向往归隐和悠闲。他很可能是时隐时仕,不得不出来做小吏,散曲中常表现出悲凉的、渴望田园生活而不得的感情。有的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沉沦下僚的生活现实。
他的散曲雅正,着力于炼句,对仗工整,讲究蕴藉骚雅,且多熔炼诗词名句,形成典雅工丽的特色。朱权盛赞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食烟火之气,真可谓不羁之才”。
二、写作背景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张可久沉沦下僚,生活窘困,穷通无定,看尽世态炎凉。对生活的感受深切,且感情是沉痛的,因此他的一些散曲借景抒情,表达不满。
《正宫·醉太平·无题》
张可久凄凉的境遇,加上社会世态人情淡薄,社会风气极端恶劣,混浊污秽,作者深处其中,激愤难抑。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嫌命窘(jiǒnɡ)  (2)倚树(yǐ)  (3)攒(cuán)
(4)盛钱囤(dùn) (5)馄饨(hún tun)
2.填空。
(1)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
(2)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绝顶峰攒雪剑
攒:聚集
(2)阴洞吼飞廉
飞廉:传说中的风神
(3)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窘:困窘无奈
(4)清廉贬入睡馄饨
馄饨:同“混沌”,懵懂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这是一首在极尽描写天台之险后,笔锋急转点明主旨,意在借山势之险恶写人心更险恶的叹世之作,用景衬情,从中抒发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懑。
《正宫·醉太平·无题》
这首元曲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出元代社会的病态和世俗风气的腐败,由此对世风败坏、道德沦丧、贤愚颠倒的人情世态作了有力的抨击。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1.构思奇特
本曲首句便在“奇”、“险”上落笔,以剑喻山,以冰帘喻瀑布,剑峰、冰瀑、哀猿、啼鹃形成统一的氛围,使人意悚神骇。末句笔锋一转,点明“比人心山未险”的主旨,引起人们的沉思。这种构思,迥异于常见的写景小曲。
2.写景与议论融为一体
本曲前五句组织一连串形象描述天台的“险”景,写“险”象,兴中有比,一方面收到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使比山更险的人心已寓不写之中。写景与议论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正宫·醉太平·无题》
1.善用比喻、语言通俗
《正宫·醉太平·无题》未用一典,全用口语、俗语设喻,切合嬉笑怒骂的讽刺,与小山多数散曲好用诗词语、雅丽风格迥然不同。
2.采用“鼎足对”的表现手法
此曲在音律上平仄相间,和谐响亮,鼎足对三句皆施俊语,恰是务头所在。故周德清评此曲:“窘字若平,属第二着。平仄好,务头在三对,末句收之。”(《中原音韵·作词+法·定格》)
1.《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天台山的险?
答案 烘托,“哀猿”突出了猿叫之惨烈,从而给人以险的感觉;“雪剑”说明山峰积雪形状,形容绝顶峰陡峭尖寒。用典,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凸显山之险烈。
2.《正宫·醉太平·无题》中“胡芦提倒稳”一句写出了作者的处世态度,这种处世态度是否消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句话表面上看未免有消极颓废的思想,但这只是诗人愤激不平的反语。倘若他真的能做到糊里糊涂,一味装聋作哑、麻木不仁,那么,他大可不必愤世嫉俗,对种种腐败丑恶的社会现实大加抨击,而应处之泰然,或去过真正的田园生活。但事实表明作者对这个道德沦丧、贤愚颠倒的社会是愤愤不平的。他的感叹,正是无可奈何佯装糊涂,因为他既不甘失足掉进大染缸同流合污,又无力扭转乾坤,这也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消极反抗的情绪。

一、基础巩固
1.填空。
(1)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
(2)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
解析 注意字形书写正确,区分好形近字和同音字之间的差别,如“馄饨”不要写成“混沌”。
2.张可久,号小山,有《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等作品。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张可久虽然不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但他的作品也广为流传,是元散曲中的“清丽派”。
3.《正宫·醉太平·无题》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鼎足对。
解析 从艺术手法看,此曲主要运用“比喻”和“鼎足对”的手法进行讽刺。比喻有:以“水晶环”比喻清白聪明的人,以“面糊盆”比喻社会黑染缸,以“盛钱囤”比喻发财,以“睡馄饨”比喻糊涂的人。“鼎足对”是散曲对仗手法之一。其形式以三个对仗句为一组,构成鼎足而立的句式。此曲中“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三句便是。
4.《正宫·醉太平·无题》这首小令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出元代社会的病态和世俗风气的腐败(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对曲子的主旨的理解能力。此曲揭示出元代官场中见钱眼开、逐利奔走、“眩晃而动”的心态,清正廉洁者反被贬为糊涂无能之辈。对此,作者虽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却难掩愤世嫉俗之锋芒。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5~6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5.这首曲抒发的感情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乡思情。从一、二两句可以看出。
6.试分析这首曲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7题。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7.“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受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水仙子·西湖废圃
张可久
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村寒鸦静御街,神仙环珮[注]今何在?荒基生暮霭,叹英雄白骨苍苔。花已飘零去,山曾富贵来,俯仰伤怀。
注 神仙环珮:泛指西湖繁盛时的迷人风物。
8.此曲意境幽远,作者写作技巧娴熟,请对曲中“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村寒鸦静御街”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连用名词,组成意象群,勾勒了一幅死寂、萧疏的图景。(2)对仗工整,使全曲具有整散结合的特点。(3)景中寓情,“废”、“静”两字意蕴深厚,奠定了全曲感伤的基调。
9.“神仙环珮今何在”这句话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全曲意脉贯通,浑然天成。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这个问句开始,作者笔锋一转,便由废圃扩及整个西湖,拓展到天下兴亡、人世沧桑,抒写了对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的慨叹。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10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10.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间接抒情含蓄这一特点来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如果认为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这一角度来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