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内容和思路:鉴赏古诗的原点
古诗鉴赏,读懂是关键。通过设题引导学生关注对内容的把握已成为高考命题人的追求。2011、2010年广东卷皆考查了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分析。
读懂诗歌,把握其内容、思路,是鉴赏诗歌的原点。只是就题做题,忽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重做题,轻读诗,是学生的通病,也是做诗歌鉴赏题失分的原因之一。
如何读懂古诗,再重申以下几点:
①从标题切入对诗歌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
②抓住情感语言,尤其关注诗歌的尾句,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③利用近体诗结构“起承转合”中的“转”和过渡句这些特点理清诗词的层次、思路。
④反复咀嚼词语、诗句,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⑤充分利用作者、写作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助理解。
1.(2011·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解析 词的上片明显化用了韩愈的诗《早春》,由此不难看出词中描写的春天最美好的时节是早春。再结合“莺初解语”“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或用情景再现法进行描绘,不难分析出为什么。
2.(2010·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③分付: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解析 “双重”含义:“双重”既含有字面意义,又包含情境意义。一词双意,属于双关的修辞方法。
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层次、思路大致有以下几种题型。
探究活动一 诗句内容信息筛选与提取题
1.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
(1)题型特点
提问方式: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请找出反映某方面的意象。“……”表现在哪些方面?
(2)答题要点
在诗中寻找具体内容答题,提取信息要准确全面。
2.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解析 提炼意象要准确,避免不全面或者无中生有;“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要求语言体现“描写性”,作答时切忌写成说明性、议论性的文字,“氛围”需要抓住意象特点准确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解析 这是一道“归因类”考题,需要解说“好梦频惊”的一系列原因:“时光只解催人老”——时光流逝,容颜易老之痛;“长恨离亭”——离别之痛;“泪滴春衫酒易醒”——思念之痛;“昨夜西风急”——寒风刺骨之痛;“淡月胧明”——月色惨白令人心伤;“高楼雁一声”——雁叫惊梦,说明词人夜不能眠,“好梦”只是词人的企盼。
探究活动二 诗句内容概括题
1.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
(1)题型特点
提问方式:诗分为几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概括某联内容或全诗主旨。
(2)答题要点
对诗句内容进行概括,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揣摩诗句叙写的角度。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从“历史遗迹”的角度叙写的,我们在概括时把角度写进答案即可;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不要答成翻译,语言一定要简洁。
2.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①,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②标。
注 ①利涉:意为宜于远航。②赤城:为东南名山天台山的山峰名。
这首诗从内容上写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二两联描绘了现实中拂晓扬帆、旅途开始、百舸争流、客商熙来攘往的景象,这是实写;后两联描绘了想像中天台石桥胜迹和赤城尖顶璀璨的美丽景象,这是虚写。
(2)(2011·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示秬秸[注]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②(示例)在我身边,总是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方法。对待孩子习惯凡事包办,遇到问题喜欢对孩子絮叨地说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既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说教内容也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则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家长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张耒的做法值得借鉴。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张耒如此诫子之法是高明的,收效也必定显著。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若能如张耒这样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艺术,必能在赢得孩子认同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解析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要结合原诗解读分析,切记对原诗进行反复推敲,启示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说说自己的感受,但也不能随意发挥,要联系原诗,不可偏离。
探究活动三 诗句内容的描述和理解题
1.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
(1)题型特点
提问方式:该诗(该联)描绘了哪几幅(种)画面(活动)?“××”句(联)该如何理解?
(2)答题要点
关键是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必要时需联系全诗来理解。
2.演练体悟
(1)故 都
韩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②终不觉,冯③无路学鸣鸡。
注 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②《韩非子》的故事: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③冯: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以脱身。
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的荒凉破败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池、宫鸦犹啼。诗歌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
(2)题元十八①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 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图。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探究活动四 诗的层次、思路、谋篇布局的梳理与分析题
1.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
(1)题型特点
它着眼于对写作层次和思路的梳理,写作顺序和线索的分析以及构思布局的把握,这一考查点是今后考查的新动向。题干带有明显的如“线索”“顺序”“思路”等用语。
(2)答题要点
不管考查角度如何变化,都要建立在对诗的层次、思路的把握基础之上。为此,首先,需具备一些诗词结构常识。如近体诗讲究“起”“承”“转”“合”四字要诀,词分上下片,中间一般要过渡。其次,重要的是要善于从“转换”上弄清思路层次。如近体诗的“转”是如何在时间变化、空间转换、内容特点上“转”的,词要看中间的过渡是从什么过渡到另一方面的。
诗的构思,虽考的不多,但要注意诗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联系。如四句诗常常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是为了后面的抒情,也就是上联与下联之间的关系,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2.演练体悟
(1)(2011·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片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片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结合作用。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
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
解析 首先应对诗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定位、感知,借助想象力还原画面,最后用准确的词语进行归纳概括。答题时还应注意景与情的关系,在答出内容后加以适当的关联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简要分析此诗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描写鲁山山行的情景,表现了鲁山深秋山景的雄奇深幽,也表现了作者爱好大自然风光的情趣与山行的惬意。
解析 抓住诗中“惬”“迷”“情”字可以得出。
(2)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围绕“惬”字布局谋篇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点明“野情惬”,统领全诗。中间两联都是写景物之美,表心中之惬。尾联以虚写实,更表现作者意外之惬。
解析 “惬”是诗眼,也是谋篇布局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几个层次。这是答题思路。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如何理解第二句诗中的“深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深藏”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遮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赋予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人格。
角度与步骤:答好表达技巧题的前提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是学生最感困惑的地方。其实,鉴赏表达技巧题难的不是表达技巧本身,而是不知从哪个角度答,答多还是答少,答到哪一步为止。
全国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存在着概念不清的混乱情况。如“对比”手法,在不同省市试卷中归属不同,有的归到“艺术手法”,有的归到“修辞方法”,有的归到“表现手法”。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共性。
①“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下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
②已认可的四个小概念的内容:a.表现手法,一般指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烘托、反衬、对比、虚实相生、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一般不包括修辞手法。b.表达方式,一般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描写和抒情是考查重点,它们与表现手法中的一些技法有一定的重复,如“借景抒情”。c.修辞方法,除《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外,还有用典、互文、顶真等。d.结构技巧,主要有层层深入、悬念、线索、详略、照应、点题、以景传情等。
1.(2013·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解析 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
2.(2012·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或: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或: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熟悉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根据诗的特点和题目要求逐步缩小答题范围。这是一首描写田园安乐生活的诗歌,又选取了其中写景的诗句来分析,我们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表现的主旨是明色调的,写景是为了突出这个主旨;诗句对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对照鲜明,可以考虑映衬、渲染之类的手法;节奏独特,记忆深刻的话,我们很快就能联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诗句的写景方法。
探究活动一 审题
1.审题点拨
表达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了范围、角度和步骤三方面内容。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三方面的要求。
(1)范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修辞方法角度切入。
(2)角度
①明与暗。所谓“明”(考),就是题干直接要求你答出表达技巧;所谓“暗”(考),就是采用了“如何描写”“如何表现”“赏析”等题干用语来间接考查表达技巧。
②宽与窄。所谓“宽”,就是题干用了“艺术特色”“表达特色”“写作特色”等比较宽泛的鉴赏角度用语;所谓“窄”,就是题干直接要求用“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鉴赏角度。
③一与多。所谓“一”,就是只要求答出一种表达技巧,题干用语常为“哪种”“何种”;所谓“多”,就是要求答出多种表达技巧,题干用语常带“些”字。
(3)步骤
表达技巧题答题分三步:指(指出手法)→析(分析手法)→点(点出表达效果或妙处)。审题时要看清你应该答到哪一步。简单型,只要求答出所用的表达技巧;分析型,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手法作分析说明(题干用语一般是“分析”“说明”);完整型,要求在前两步基础上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2.审题示例
例1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2010·广东)
审题 ①范围:上片或下片,局部型。
②角度:a.“虚空关系的角度”,明考型。
b.“虚实关系”,不要求答其他。窄型。
③步骤:“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简单型。
例2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2011·山东)
审题 ①范围:颔联,局部型。
②角度:a.“分析……妙处”,未明示鉴赏角度,暗考型。
b.未明确“表达技巧”的数量多少,最好多角度切入。
③步骤:“分析”“妙处”,完整型。
3.审题练习
(1)“海内风尘隔弟妹”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试作说明。
审题:①范围:________________(局部型)
②角度:a.明或暗:______________(明考型)
b.宽或窄:______________(窄型:只答修辞方法)
c.一或多:______________(一种)
③步骤:______________(分析型)
(2)这首词的上片在描写景物时用了多种技巧,请结合上片的词句作简要分析。
审题:①范围:____________(“上片”,局部型)
②角度:a.明或暗:____________(明考型)
b.宽或窄:__________(窄型:只答描写时用的技巧)
c.一或多:__________(多种)
③步骤:________(分析型)
(3)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片和下片作简要分析。
审题:①范围:____________(全诗型)
②角度:a.明或暗:________(明考型)
b.宽或窄:__________(窄型:指向表现手法)
c.一或多:__________(一种,“最突出”)
③步骤:____________(分析型)
(4)这首词上片是如何表现“断肠”之情的?试作分析。
审题:①范围:__________(“上片”,局部型)
②角度:a.明或暗:________(暗考型)
b.宽或窄:________(宽型)
c.一或多:__________(多种)
③步骤:__________(分析型)
探究活动二 答题
1.牢牢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的答题原则
(1)答题示例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________(对偶)
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____________(对偶、拟人)
(2)答题练习
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a.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__________(想象)
b.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__________(想象、衬托)
②“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__________(想象或虚写、对写法)
2.“完整型”表达技巧题答题模式——三二式
所谓“三”,是指在分析手法时要答出三个要点。如答“借景抒情”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三个要点。所谓“二”,是指在分析表达效果时应答出两个要点,一是这种手法本身的效果,二是这种手法在文中的效果(重点)。
3.几个答题注意事项
(1)着眼整体
在分析几个句子的表达技巧时,不要仅从一个或两个句子出发,要着眼于整体,既要把这几个句子合起来判断,又要注意把这几个句子放在全诗中判断。
如答“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修辞方法时,有对比、拟人两种。如只能答一种,首选对比(这里把对比也归到了修辞方法中),而拟人只是上句有,是局部的。
(2)大中取特、多中取主
面对较宽泛、多角度的鉴赏角度(如“表达特色”“艺术特点”等),要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以免跑题、偏题;面对众多表达技巧可供选择的情况,要优先选取最主要、最突出的技巧回答。
4.演练体悟
试从不同角度回答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所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想象),修辞方法是________(夸张)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__________(设问或比喻)
②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__________(设问、比喻、排比、夸张)
③这几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__________(化虚为实)
④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方法?__________(意象叠加)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上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本词在结构上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词分析其结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的结构颇具匠心:上下片均为前两句写景,后一句由景入情。上片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下片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这样的布局谋篇,把作者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试分析下片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托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久盼不归的失望,从侧面体现出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注]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 此词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1)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
(2)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③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练好情感把握题的内功:细化和深化
考查古诗的思想情感的角度分整体理解和局部理解两种,要求有直陈式(直接说出情感内涵)和分析式(要求具体分析)。
2011年考查的是全词表达的情感。角度为整体型,要求为分析式。
2009年考查的是意象包含的情感。一是景语,二是情语。
古代诗歌表达情感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内敛含蓄,是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②多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的。
③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
了解这些特点,对答好情感题大有帮助。如善于披景入情,抓住情感变化的脉络去梳理,不能只抓一点,不顾其余;答案要多层面、多要点等。
1.(2011·广东)《减字木兰花》(原词见“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一 把握内容和思路:鉴赏古诗的原点)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
解析 一要指明思想感情,二要结合全词简析。及上片描绘初春美景,下片直抒花易谢人易老之感慨。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对初春美景的喜爱与珍惜,并引申出珍惜与热爱人生美好时光的感慨。
2.(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抒发了三种感情:①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②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③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解析 “月”是此诗的主要意象,回答本题要先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注释中诗人遭遇及国家局势作答。
探究活动 如何练好答情感题细化、深化的内功
1.方法点拨
(1)一定要仔细阅读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断,反复咀嚼。
要舍得在“读”上下工夫,花时间,不要看一眼就匆忙下笔。在反复咀嚼中,要找出以下关键词:
①层次。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断有“字”“词”“句”“联”“阕”“篇”等。除“字”“词”外,其余的都能分析层次,如一联有两句,两句就是两个感情要点。每阕包含几个句子,又可分为几个层次,几个层次就是几个感情要点。一定要学会切分层次,因为层次对应答题要点的数量。
②诗眼。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中的“送”“埋”,抓住这两个诗眼,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寄寓的情感,又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一大半了。
③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意,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都能捕捉到其中情感,如2009年广东卷中“月”的意象。
探究活动
请借助意象感悟下面诗句中的感情基调。
a.梅子黄时日月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感情基调:________(闲适)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感情基调:________(冷寂)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感情基调:________(孤傲)
d.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感情基调:________(欣喜)
(2)注意把握情感表达的特点。
情感表达有三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对所给的语言片断,很容易看出抒情特点,尤其留心“一联”(或一阕)中两者兼有的特点。
这里重点谈一下间接抒情的语言片断,主要看它属哪种间接抒情方式:
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分析景中情是高考的重点,一定要练好这方面的功夫。
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修辞方法,要理解其曲折义。
(3)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如材料是局部,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4)不要忽略题外细节等辅助性信息,如注释、背景等。
2.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别柳中庸[注]
李 端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
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
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注 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做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王 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注 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遗。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闭关:佛家闭门静思。
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
解析 三个层次抒发情感的方式略有不同,但都要抓住景物特征去分析。如前两联要抓住“闲”“有意”等词语;颈联要抓住“荒”“古”“落”“秋”等修饰语;尾联是直抒胸臆,抓住直陈语“闭关”即可。
1.(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选取了几树梅、雪、落日、寒鸦、柴荆等具有苍凉、忧郁色彩的意象,以及“惆怅”“绕去还来”“劫成灰”“独自回”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认真分析后不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注]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 敬亭山在安徽宣州。该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此时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有十年。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写山的“有情”,暗含出人的“无情”,写出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 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楚妃:琴曲名。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
诗人借听琴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琴歌的动听感人,作者听琴之后,勾起了因怀乡而产生的辞官归隐的思想感情。(注意末两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千余里”说明路远,因而怀乡,“云山”含隐居之意。)
赏析语句:鉴赏之要
阅读一首诗,能知道它美(妙)在何处,能就诗的某一点、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能从某个角度写出美(妙)的一二来,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基本活动和目的,也是高考考查古诗的一个基本要求。可惜,有时大量繁琐、机械的训练,让我们连这一基本的审美感知都失去了,做完了一道诗歌鉴赏题,竟不知它“美”在何处。
赏析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赏析的对象可以是整首诗,可以是诗中某个字,甚至一个标点。从高考的角度看,一般是以“句子”(含某联某阕)为赏析对象的。
赏析语句是一种综合运用诗歌鉴赏知识的题型。它几乎涵盖了诗歌鉴赏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所有的知识点。
1.(2013·广东)《鹧鸪天》(原词见“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三 角度与步骤:答好表达技巧题的前提”)
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是苏堤也皱眉”写自己清明时节因思乡而夜晚无眠,漫步江头,折柳而归,虽非故乡苏堤之柳,也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且更令人愁眉不展。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将自己的思乡愁绪更加强烈地表达出来。
解析 解题要结合前句“夜来折得江头柳”,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而远在异乡折柳,更添愁绪。
2.(2012·广东)《余杭四月》(原诗见“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三 角度与步骤:答好表达技巧题的前提”)
“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解析 本题有几个难点:①“一晴”是什么意思?从下文“水满船头滑”可以看出刚刚下过大雨,水面涨平,也由此推断“一晴”的意思是大雨刚过,天完全放晴,可以联想到雨后清新的世界。②“生意”是什么意思?下文写的是朱樱青豆、绿草白鹅、水满船滑、袖影舞风、蚕事繁忙,与“做生意”没有关联,因而此处的“生意”是指“生机”。③“繁”是“忙”的意思吗?“生意”既然指“生机”,那么“繁”就不是“忙”了,而是“多、盛”。
探究活动 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
1.题型特点
(1)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
(2)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因为句子中包含着字、词,组成了诗。因为赏析语句显得格外重要,也是近几年常见而重要的题型。它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诸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这些题。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3)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一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学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2.答题要点
答好这种题型有三个关键词:角度、效果、分析。
(1)角度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该如何切入呢?
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内容角度,一是艺术(形式)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作者情感等方面来赏析。艺术角度主要是表达技巧角度,另外有意象、语言等角度。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可切入的角度,所以给选择带来了难度。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如顾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至于具体到一首诗,到底从哪一个或哪两个角度切入,是要因诗而异的。一般而言,应从特征最明显、最突出的角度切入,类似于表达技巧中的“大中取特、多中取主”吧。
(2)效果
这是与角度相并列的答题关键词。换言之,答好这种题型,既少不了“角度”,也少不了“效果”。赏析句子之妙,所谓“妙”,就是使用了什么方法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在古诗中,艺术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3)分析
“分析”,并不能与“角度”、“效果”并列,因为分析是具体的答题方法,即要能对角度、效果展开分析。“赏析”,“赏”是指“角度”、“效果”,“析”就是分析,就是把你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3.演练体悟
(1)(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解析 以品味关键句子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用“细”字来形容树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注]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注 人日:正月初七。
试对前两句中的虚词“才”和“已”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才七日”,用“才”突出七日时间之短;“已二年”,用“已”表示两年时间之长。以时间的长短对比表现在外时间之长,以入春时间之短,反衬离家时间之长,表达思归之切。
解析 赏析时一要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二要分析这两个虚词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请对“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几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梅花已经凋谢而不甘心零落,在零落飞下的瞬间也要显现出美丽的姿态,要学那雪花轻盈地在空中回旋起舞,“学雪随风转”,运用拟人手法,具体表现了梅花面对陨落所不甘丧失的美好的资质,写出了所有有情的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自然界乃至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这几句景物描写为下面写人的活动和愁苦心境(“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作了很好的铺垫。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为后世所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这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之所以为后人所传诵,主要在于“送”“滴”两个字用得尤妙。“送”字用拟人手法,化无意为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清风吹送荷香的情景;“滴”字既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脆的声响,又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写荷香以“送”,写竹响以“滴”,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而不直写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解析 赏析句子而从“炼字”角度切入,这是很重要的角度。说明赏句与赏字是相通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 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去也”一声慨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易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答“夸张”也可)的修辞方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易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 ·九日
(南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请赏析本词末句“鸿北去,日西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末两句以景结情,写景寓情。(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
(2)写天际广漠之景物,与首句相呼应。(从结构方面赏析)
(3)目送飞鸿北去,心向故国神州;眼看白日西下,则是忧虑国势殆危。(从内容方面赏析)
(4)鸿雁北去,白日沉沉,意境苍茫,寓无尽意于寥寥景语。(从意象、意境方面赏析)
(5)意象凄凉,境界开阔,既豪放,又深婉。(从词风方面赏析)
解析 该题提供了多角度赏析佳句的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