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首句中的“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惊”字最值得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及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背景资料
本文是韩愈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在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当时,有人指责许远怕死,又说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孤城,致使平民遭殃。韩愈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些人是在诬蔑张巡和许远。他读了李翰的《张巡传》之后,意犹未尽,便以更炽热的文笔表彰张巡、许远的功绩和气节。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将张巡和南霁云慷慨激昂、忠勇坚贞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文体知识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文白对照]
1.通假字
(1)然尚恨有阙者 同“缺”,空缺。
(2)此所以志也 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 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
(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获得胜利。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通,完全;知,知晓、明白。
今义:应用文名称。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数,计算;日,日子、时日。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并且,表递进。
今义:连词。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动词,投身到。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受人恩惠表示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当今流行的。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阅读书籍。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颜,面容;色,颜色。
今义:颜料、色彩。
3.一词多义
(1)穷
(2)虽
(3)卒
(4)少
(5)于
(6)以
4.词类活用
(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2)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降服。
(3)屡道于两府间:名词作动词,取道。
(4)操纸立书:名词作动词,书写。
5.文言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2)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
(3)为所杀:“为所”,固定句式,表被动。
6.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译文:人在将死之前,他的内脏一定有先得病的地方。
(2)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译文:人相互作为食物即将吃完,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
(3)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译文: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守的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绝不是少数;掌握着强大的兵力而见死不救的人,睢阳城四周都是。
(4)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译文:(他们)坚守一座睢阳城等于捍卫了整个天下,他们凭借越来越少的士兵,抗击百万一天比一天强大的敌人。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划分开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答:
答案 第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
第二部分(2~3段)为许远辩诬,展示许远宽厚磊落的人格品性。(议论为主)
第三部分(4~5段)展开对英雄人物南霁云和张巡的轶事的描写。(叙事为主)
2.课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概括出各自的性格特点。
答:
答案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忠贞不畏死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贺兰进明——善妒、自私、爱才。
一、结构图解
《张中丞传》后叙
二、中心主旨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嫉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三、写作特色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词、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2.通过人物言行塑造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而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私利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南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为之动容。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睢阳(Suī) 沮丧(jǔ) 蚍蜉 炽热
B.翰林(hàn) 逃遁(dùn) 淫辞 杀戮
C.卷帙(shǐ) 亳县(Bó) 淋漓 祥密
D.讼理(sònɡ) 羸弱(léi) 藏腑 题词
答案 C
解析 “帙”应读zhì,祥—详。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然尚恨有阙者 B.此所以志也
C.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D.嵩常在围中
答案 C
解析 A项“阙”同“缺”。B项“志”同“识”。C项“常”同“尝”。
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C.其老人往往说巡、远之事
D.翰以文章自名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均为古今异义词。
4.下列文言句式中属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不可为不义屈 B.何为久读此
C.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D.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答案 B
解析 A项“为”是被动词。B项“何为”应为“为何”。C项为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依:追随
B.贼缚巡等数十人坐 缚:捆绑
C.巡怒,须髯辄张 辄:就
D.吾于书读不过三遍 三:约数,多
答案 D
解析 三:确数,三。
6.下列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月日后于巡 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
B.呼巡为兄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C.好学无所不读 因诵嵩所读书
D.以为巡偶熟此卷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
答案 C
解析 A项介词,比;介词,在。B项动词,是;动词,写。C项所字短语。D项认为;同“而”,表修饰。
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嵩从小就追随张巡,并曾和他一起处在叛军的包围中。
B.张巡平时不常读书,但记忆力过人,过目不忘,令于嵩赞叹。
C.许远相貌慈善,宽厚待人,与张巡同年生,死时视死如归,镇定自若。
D.于嵩在亳、宋的家产被人抢夺占有,他将到州里诉讼,被人杀害在亳、宋间。
答案 C
解析 “死时视死如归,镇定自若”是写张巡的。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圬者王承福传
韩 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小大,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贵富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发:征派
B.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归:返回
C.夫力易强而有功也 功:成效
D.抑丰悴有时 时:时运
答案 B
解析 归:偿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都是副词,已经。A项,①为目的连词,用来;②为动词,认为。C项,①为连词,表转折;②为连词,表修饰。D项,①为连词,即使;②为连词,虽然。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手镘衣食,馀三十年
B.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C.夫镘易能,可力焉
D.乐富贵而悲贫贱
答案 D
解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B、C均为名词作动词用。
11.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译文:
②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译文:
③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译文:
答案 (1)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2)①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
②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
③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来养活。
参考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剩的钱,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和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然后才做成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的泥镘子去游玩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且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
“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来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开始我听了他的话有些困惑不解,又按照他所说的想想,觉得这个人大概是一位贤人,是那种古人所说的独善其身的人吧。然而我对他还是有所批评的,认为他为自己打算的过多,为别人考虑得太少了,他或许是学了杨朱之道的人吧?杨朱的学说,不肯拔下自己的一根毛来为天下谋利。这个人把有家庭视为费心,不肯用心智来供养他的妻子儿女,他难道肯劳费自己的心智来为别人吗?即使这样,他比起世上那些害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怕失掉的人,那种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欲望,贪婪奸诈、丢掉道义以致断送了性命的人,要好得多呢!况且他的话中有些是可以使我警醒的,所以我给他写下了这篇传记作为自己的借鉴。
(2013·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答案 C
解析 绳:惩罚。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以、为、而、者”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以”,第一个是介词,把;第二个是介词,因为。B项“为”,第一个是动词,作为;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C项“而”,均为连词,表顺承。D项“者”,第一个是代词,是“……的人”;第二个是助词,表停顿。
14.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应结合上下文,大致了解前后文意,把握所断句子的基本意思,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如“正由是决行深入”“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其次,就是要抓住一些标志词。如文中的“之际”,后面肯定要断开;人名“咏”前面要断开。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表述不当。原文中是“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而不是“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16.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译文: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译文:
答案 ①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宾语前置和判断句式。①“苟”是一词多义,这里是表假设,“如果”的意思;“自活”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活自”,养活自己;“蜂”是名词作状语,像蜜蜂一样;“患”是一词多义,这里是“祸患”的意思。②“傅先生天下贤士”是判断句式;“尚”是连词,尚且;“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称呼名字。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
答案 (示例一)①在四川鼓励文士应试考取功名。②对傅霖念念不忘,恭敬有加。
(示例二)①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②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筛选信息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文中表现张咏“惜才”的地方有多处,最典型的就是在蜀时,鼓励张及、李畋、张逵三人应考及第;他对学友傅霖的态度,寻找三十年,听说来访,训斥守门人竟敢直呼其名;他举荐老儒生张覃,主要表现其谦让,但也能看出其爱才、惜才的特点。找出这些内容要点,再按要求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张咏,字复之,是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中要举荐进士,评议要把张咏作为第一名推荐。(郡中)有一个老儒生叫张覃的一直没有考中,张咏就和寇准一起写信给郡将,举荐张覃为第一名,众人都赞许张咏能谦让别人。恰逢李沆、宋湜、寇准接连举荐张咏很有才能,(朝廷)就让他出任荆湖北路转运使。(其间)上奏免去了归、峡二州水递夫(在递运饮用水的驿站服役的人)的劳役。(后来)就转任太常博士。太宗听说张咏精明干练,就召他回来。张永德担任并、代二州的都部署,有一个小校触犯了法令,被张永德鞭笞而死。太宗下诏审查张永德的罪责。张咏缄封退还诏书,并且上奏说:“陛下正委派张永德以防守边关的重任,如果因为一个小校的缘故,追究侮辱主帅,臣担心下属会有轻慢上司的心理。”太宗没有听从。不久,果然出现营兵控告军校的情况,张咏再次引用前面的事上奏,太宗改变了态度安抚他。
张咏出京担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王继恩、上官正总领军队讨伐叛军,却按兵不动。张咏用话语激励上官正,鼓励他亲自出战,还隆重地为上官正设宴饯行。上官正因此决定出兵深入敌后,取得重大胜利。当时正是叛军大肆入侵掳掠之际,百姓大多被威逼胁从。张咏发布文告,向他们讲明朝廷的恩德信用,让他们各自回归家乡。
起初,蜀地的文士都愿意学习,却不乐于做官。张咏察访到郡里的文士张及、李畋、张逵三人都有学识和美好品行,被乡里的人称赞;于是就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而这三个人都考中了。士人们从此都接受劝勉鼓励。
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由于)接连几年(庄稼)歉收,很多百姓靠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官府抓获了几百名犯法的人,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并遣送他们回家。下属官员劝说道:“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贩卖私盐的行为)。”张咏说:“钱塘州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就令他向张咏传达谕旨说:“有你在蜀,朕在西方没有后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出仕。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年,始终没找到。到这时傅霖前来拜会张咏,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责备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