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休憩(qì) 多思曩昔(nǎnɡ)
B.辋水沦涟(wǎnɡ) 携手(xié)
C.犬吠(fèi) 黄檗(bò)
D.猥琐(wèi) 村墟夜舂(cònɡ)
答案 D
解析 “猥”读“wěi”,“舂”读“chō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山殊可过 殊:特殊
B.足下方温经 方:正在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疏:疏远
D.轻鯈出水,白鸥矫翼 矫:矫健
答案 B
解析 A项殊:很,十分。C项间:稀疏的。D项矫:举,张开。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山殊可过
A.孤之过也
B.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C.一日,大母过余曰
D.是谁之过与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同为拜访。A、D两项为过错。C项为看望。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B.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C.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答案 C
解析 敬辞,相当于“您”。A项气候/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也指兴旺。B项已入睡/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做声,表示悼念。D项天性/比喻自然界的秘密,也比喻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山僧饭讫而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然是中有深趣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斯之不远/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转折连词,然而,但是;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用/介词,表原因;D项主谓之间,不译/助词,的。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6.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足下方温经:当,正在。
(2)与山僧饭讫而去:终止,完毕。
(3)多思曩昔,携手赋诗:从前,往昔。
(4)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是中:这中间,其中。忽:忽略,忘记。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
译文:您正在温习经书,我不敢轻易打扰(你),就独自一人去山中。
(2)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译文:此时只有我独自静坐,僮仆都已休息,常常回忆起往昔(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携手赋诗,在小径间漫步,在清流旁伫立。
(3)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译文:然而,这其中有着浓郁的情趣啊!千万不要忽略错过。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临近,走近/从高处往低处看;A项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B项草和树木;D项凭借。
9.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B.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条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
C.第二段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D.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深趣”为基础的。
答案 A
解析 虚写春天的明媚。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知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闻行在[注]所。贼平后,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仕至尚书右丞。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别墅在蓝田县南辋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后表请舍宅以为寺。临终,作书辞亲友,停笔而化。代宗访维文章,弟缙集赋诗等十卷上之,今传于世。(选自《唐才子传》)
注 行在:皇帝驻留的地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岁知属辞 属:撰写
B.同诣九公主第 诣:前往,到……去
C.擢右拾遗,迁给事中 迁:降职
D.笃志奉佛 奉:信奉,尊奉
答案 C
解析 迁:升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介词,把/凭借;A项均为介词,到;B项均表被动;D项均为连词,表顺接,就。
1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维诗、画、音律等才能突出的一组是( )
①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 ②“子诗清越者,……同诣九公主第” ③“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 ④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曰…… ⑤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 ⑥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答案 A
解析 ②为岐王建议王维将自己的作品演奏给九公主听,以期待得到九公主的肯定;④是王维通过吟诗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并希望朝廷尽快平定叛乱,恢复太平。
1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则传记在叙述人物一生大要的同时,更着重反映人物突出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作者通过选取典型材料,突出表现了王维诗画俱能,兼通音律,笃信佛教,温和的个性中蕴涵着刚强的性格特点。
B.王维在参加科举考试前,听从岐王的建议,让乐工将自己的诗歌作品演奏给九公主听,得到了九公主的肯定与极力推荐。后来他在开元十九年考取了状元,并官居要职。
C.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京城,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落入叛军手中。他拒绝与叛军合作,服药假装不能说话,但仍被安禄山逼迫至两京之一的东都洛阳任原来的职务,并被拘禁于普施寺。
D.叛乱平定以后,凡是在叛军中任伪职的,朝廷都定了罪,只有王维因为皇上爱惜其突出的才能,得以幸免。后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晚年笃信佛教,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他的弟弟王缙将其诗文编纂成集共十卷,献给皇上,并流传于世。
答案 D
解析 皇上没有定王维的罪,并非因为爱惜其才能,而是因为知道了王维在凝碧池吟诗所表露出的心迹。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
译文:在安排山水的远近高低,云朵山石的势态颜色上,都是有如天生,自然而然,并不是靠后天学习能够达到的。
(2)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
译文:每天与丘为、裴迪、崔兴宗等文人学士游览赋诗,弹琴饮酒,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就能撰写诗文,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娴熟音律。岐王非常看重他。王维将要参加科举考试,岐王对他说:“可以把你的诗里写得清新的抄录几篇,配上琵琶新乐,能创制一支曲子。我们一起到九公主府第去。”王维按照岐王的话去做了。到了那一天,王维在诸位伶工的簇拥下独奏琵琶新曲,九公主问是什么曲名,王维回答说:“这是《郁轮袍》。”王维趁此拿出诗卷。九公主说:“这些都是我经常诵读的(诗作),我以为是古人之作,竟然是你的佳作啊?”于是请王维到上座说:“京城能得到这个读书人作解头,实在荣幸啊!”大力推荐他。开元十九年王维考取状元,提拔做右拾遗,不久升迁为给事中。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擒获,他服药假装不能说话。但安禄山爱惜他的才华,逼迫他到洛阳从事旧职,并把他拘禁在普施寺,叛军在凝碧池设宴,把梨园的乐工全都召集来奏乐,王维痛悼赋诗说:“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首诗流传到了肃宗皇帝那里。后来叛乱平定后,凡是担任伪官的人都被定罪,只有王维因此而幸免。王维后来又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诗被列入妙品上上等,他的画的构思也是这样。在安排山水的远近高低,云朵山石的势态颜色上,都是有如天生,自然而然,并不是靠后天学习能够达到的。他自己曾作诗道:“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世人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如此啊。有一个客人把《按乐图》给王维看,王维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的最初一拍。”客人一对照原来的曲子,果真是这样。晚年,王维诚心信奉佛教,长期吃蔬菜,穿朴素衣服,妻子死了也不再娶,自己独居了三十年。王维的别墅在蓝田县南面的辋川,亭馆相对。王维曾经亲自描写那里奇特美妙的景物,每天与丘为、裴迪、崔兴宗等文人学士游览赋诗,弹琴饮酒,自得其乐。后来上表,请求把自己的住宅变为佛寺。临终前,写信辞别亲友,停下笔就坐化了。代宗寻求王维的文章,他的弟弟王缙将他的诗文编纂成集共十卷,献给皇上,他的诗文至今流传于世。
(2012·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枚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⑥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⑦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岂不惜哉!(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 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技艺。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 执:拉住
C.貌袭之,道艺两失 袭: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寿:使……长寿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意:意料,想到。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以、之、其、于”四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和结果;第二个“以”是介词,用。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第一个“其”是副词,表诘问,难道;第二个“其”是代词,指“水与月”(此句出自《赤壁赋》)。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表被动。
17.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
A.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B.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C.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D.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思想内容角度考查文章信息。B项是作者针对社会现象的一般议论。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高年不禄”的意思是高寿去世。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译文:
(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译文:
(3)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译文:
答案 (1)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2)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3)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解析 本题涉及词类活用、固定句式。(1)“虽”是连词,即使。(2)“以”是介词,用;“所共信者”是所字结构,译成名词性短语;“传”,为动用法,“为……立传”。(3)“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所以”,表“……的原因”。
参考译文
天生是一个不朽的人,可是他的子孙却一定要把他推到必然腐朽的地方去,这是我忧闷悲伤的原因啊。所谓不朽的人,并不一定要成为像周公、孔子那样的人然后才不朽。后羿的箭法,弈秋的棋艺,俞跗的医术,都可以不朽。如果一定要等到成为像周公、孔子那样的人然后才可以不朽,那么宇宙间哪有这么多的周公、孔子呢!
您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不朽的医家,高寿去世。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却没想到您寄来的墓志铭没有一字谈及他的医术,反而假托于陈文恭先生讲学等等。唉!自此而一瓢先生不被传扬了,磨灭了!
学问贵在身体力行,不在空谈。最高明的学问没有什么比得上仁学,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不居官位却能奉行仁学,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又何必舍弃此而追求其他呢?陈文恭是高官,您的祖父是平民。高官借百姓来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可是百姓倚仗高官来抬举自己,就很卑下了。如果你随意拉住过路人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又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亲戚,也会有不同的意见。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理学空言为先人立传,恐怕是被“艺成而下”的说法拘泥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的具体体现。精心地探索它,哪种技艺不是仁道?如果只是从表面上仿效它,仁道、技艺都会失去。医学作为一门技艺,更是不可轻易谈论,神农氏首创它,黄帝使它昌盛,周公派冢宰统管它,它的理论通达到神圣的境地。现在天下名医缺乏,唯独讲学一流反而不缺乏,为什么呢?医生的治疗效验是立即显现的,所以名医一百个中没有一个;理学的空谈无从查考,所以才学浅陋的文人比比皆是。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
从前我患病,性命垂危,那个时候即使有许多像周、程、张、朱这样的理学家围在身边,又有什么用处呢?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料想此外他一定有可以救人并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高明医方,把它们编辑并使之传播,其价值一定超过语录陈言万万倍。你竟然回避而不加宣扬,甘愿舍弃神奇的医学而依附于腐朽(的理学),在理学中未必能增加一个虚伪的席位,而在医学中反而失去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难道不悖谬吗!难道不痛惜吗!
第9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赏析 此诗是王维赠裴迪之作,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情景交融,不仅描写了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优美景色,还刻画了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使人物和景物相映成趣,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居之乐以及对友人的真挚感情,体现出王维闲居辋川这一精神家园时内心生活之丰富及其所达到的深度。
一、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文学家。字摩诘,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少年时就和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长安、洛阳一带交游。由于他能诗会画,善书法,通音律,才华出众,很受贵族社会的欢迎,经常出入王公、权贵之门。16岁作《洛阳女儿行》,17岁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使他蜚声文坛。21岁中进士,由于在音乐方面的卓越才能,被任命为大乐丞。最后死于尚书右丞任上,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保存下来的有400多首。古体近体都有佳作。其游侠、边塞诗篇,表现出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如《少年行》、《从军行》、《燕支行》、《老将行》等。《济上四贤咏》写解印归田、中年不得意的有志之士,指责了社会的不公平。《寓言二首》也是这类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独具特色,既能概括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事物动态,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苏轼评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在取景上深具画家独具的匠心,又最擅长表现画面映衬的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如《田园乐七首》、《山居秋暝》、《过香积寺》、《鸟鸣涧》、《积雨辋川庄作》、《终南别业》等。
二、背景资料
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写了许多诗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的知音。早在移居辋川之前,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辋川集》就是他二人的唱和诗集,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逸兴雅趣。写这封信时,裴迪已回家去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了,王维深感寂寞,只得独自去游山赏景。
三、文体知识
书信是使用最广的一种实用文体。起源于春秋战国,刘勰说:“战国以前,君臣同书。”可见书信其始与公文区别不大,上下平行均可用书。而人们一般日常往来信函,则始于两汉而盛于六朝。吴纳就曾指出:“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曰书。近世臣僚上言,名为表奏,惟朋旧之间,则曰书而已。”因此,臣下向皇帝进言陈词的上书、表奏,当归入奏议文,这里的“书”,单指朋旧间往来信函。历代书信的代称很多,由于所使用的工具,如竹简、木版、白绢等的不同,故称“简”、“牍”、“札”、“尺素”。又由于用途和作者身份不同,而有“启”、“帖”等名称。“启”用于尊长及朋友,表谦逊之意。“帖”是便条,后人把书法家的信札称“帖”,又有兼重其书法、视为摹本之意。
[文白对照]
1.通假字
无忽 同“毋”,不要。
2.古今异义
(1)景气和畅。
古义:气候。
今义: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也指兴旺。
(2)僮仆静默。
古义:指已入睡。
今义: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做声,表示悼念。
(3)因驮黄檗人往,不一。
古义:不一一详述,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今义:不相同,不固定。
(4)非子天机清妙者。
古义:天性。
今义:比喻自然界的秘密,也比喻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
3.一词多义
(1)过
(2)方
(3)因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与山僧饭讫而去:吃饭。
(2)名词作状语
夜登华子冈:在夜里。
(3)形容词作动词
①露湿青皋:打湿。
②王维白:叙述、写。
5.文言句式
(1)憩感配寺:省略了介词“于”(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2)明灭林外:(于)林外明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3)步仄径:(于)仄径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4)携手赋诗:(我们)携手赋诗(省略句)。
(5)倘能从我游乎:倘(你)能从我游乎(省略句)。
(6)非子天机清妙者:判断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译文:(我)就独自一人去山中,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才离去。
(2)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译文:村中晚上舂米的声音,又与庙宇中传来的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译文:如不是你这样天性高洁超尘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相邀呢?
1.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答:
答案 书信是直接与收信者对话的,其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都应与收信人有密切关联。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相处的往事、以二人共赏的风景和二人相同的志趣,来吸引、说服对方。在这封信中,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像第一段记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对往昔的回忆,第三段向裴迪发出的热情邀请,总是在不断地向裴迪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2.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山中人”?而在“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天机清妙”是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
答:
答案 既指出作者所在位置在山中,又说明自己的隐居生活,自己住在山中。而“天机清妙”指的是裴迪天性高洁超尘,这也是对朋友的高度赞许,是因为他想提醒朋友春游的趣味。这将加重恳切相邀之情和诚挚相知之意。
3.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答:
答案 作者在这短短篇幅中,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描绘春天的美景,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
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在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对具体景物鲜明如画的描绘,表现作者在观照自然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一种对自然界诗意美的发现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写作特色
1.文中有画,是本文的最大特色。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两幅色调各异的水墨山水画。作者由独坐默思,而回忆起往昔携手赋诗的乐趣,遂产生邀友春中同游的愿望。冬夜的幽深清冷,春日的明丽欢快,又别是一番情趣。作者为朋友描绘出一幅轻盈明艳的春景,怎能不使天机清妙之友慕其情趣。令人赞叹的是,作者所描绘的山水之景,并不是片面的僵化的,他以清月、白鸥等物点缀其间,从而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感,给读者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幽寂清冷的冬夜图中,伴以犬吠声、夜舂声、疏钟声,动静相间,明灭相应,愈显出寒夜的清冷,营造出一种“静中有动”的艺术情趣。它不仅更为强烈地表现出思念之情深,而且也寄寓着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理想,传达出一种清高恬淡的艺术趣味。
2.文中有诗,是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中间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
3.借景传情、借景寄意。
作者之所以在这短短篇幅中,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描绘春天的美景,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的情谊的,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的。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将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在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