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终论平生交分
B.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C.唯收数帙文章
D.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答案 B
解析 若是:古义,如此;今义,如果,如果是。
2.下列各句中,“书”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得足下书
B.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C.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D.乃丹书帛曰
答案 A
解析 A项书信。其余为“书写”。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且置是事,略叙近怀 ②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
③平生故人,去我万里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 D
解析 置:①放下,②建造。去:都为“离”。
4.下列称谓中,是敬辞的一项是( )
A.又见家兄
B.安道与予在楚州
C.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
D.仆初到浔阳时
答案 C
解析 足下:敬辞,称对方,意为“您”。家兄:谦称,对别人称自己的哥哥。予:我。仆:自称谦辞。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寸甚安 方寸:心绪,心态
B.不能殚记 殚:详尽
C.胜绝第一 胜绝:风景极美、绝妙
D.瞥然尘念 瞥然:很快地看一下
答案 D
解析 瞥然:时间极其迅速、短暂。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是助词,的。A项前“因”为介词,于是;后“因”为连词,因为。B项前“以”为连词,来;后“以”为介词,把。C项前“于”为介词,在;后“于”为介词,对。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白居易旷达襟怀的一项是( )
①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②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 ③身衣口食,且免求人 ④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⑤飞泉落于檐间 ⑥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②是江州气候情况。⑤是庐山草堂景色之一。⑥是录“三泰”呈报给友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向友人报“三泰”之事,目的是让友人放心。其实那里怎能和京城的繁华生活相比呢?他游庐山是为了排遣对于贬谪的不平、愤慨之情。
B.白居易庐山草堂的环境幽雅,前有高大的松树,修长的竹子。青色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
C.“三泰言安”的内容虽多是生活小事,然笔触细腻,真情流露,以此告慰知己,既见其恳挚体贴,也可见其安处逆境的旷达襟怀。
D.平生老友,离作者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思念之情牵动着作者,便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
答案 D
解析 D项“思念之情牵动着作者”错,应是“作诗的习惯牵动着作者”。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
译文: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
(2)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
译文: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其气之小大
称:相称,符合
B.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气: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位居第一
D.将以益治其文
益:好处。
答案 D
解析 益:更加。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以:均为“以便、为了”。
12.下列各句中,与“而辙也未之见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 B
解析 A项为判断句。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为省略句,省略谓语“鼓”。B项为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C.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D.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自己的游历。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淡泊、秀杰清落。
答案 B
解析 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译文: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译文: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辙 年 少 未 能 通 习 吏 事 向 之 来 非 有 取 于 斗 升 之 禄 偶 然 得 之 非 其 所 乐 然 幸 得 赐 归 待 选 使 得 优 游 数 年 之 间
答案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欢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我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2013·湖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 诣:前往
答案 C
解析 浼:央求、请托。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 )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②说的是廉希宪的兄弟们,⑤是刘整的表现,这两句均应排除。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答案 D
解析 原文中只是说“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解除他们的困苦”“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原文均无依据。
19.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译文: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译文: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译文:
答案 (1)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弓稍微软了点。
(2)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3)(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和省略句。(1)“亿”是一词多义,怀疑,猜测;“顾”,只是,表示轻微转折;“差”是副词,略微。(2)“展”,动词,施展,做;“予”,动词,给予。(3)省略句,省略了主语;“酒馔”,酒饭;“且”,连词,并且;“居止”,名词,居住的地方。
参考译文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人。在辛卯年(即公元1231年)五月二十五日在燕出生,恰逢他的父亲廉孝懿被任命为廉访使(主管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长官),廉孝懿高兴地说:“这个儿子一定会光大我的家门,我听说古时候有人用官职为姓氏,上天大概是要我用‘廉’字为宗族的姓吧!我还是遵从(上天的这个意思)吧。”(从此)他的家族便都用“廉”为姓。
廉希宪身材高大,行为举止异于常人。十九岁的时候,侍奉父亲廉孝懿向北朝见元世祖,(进入忽必烈的府第)侍奉元世祖,元世祖也因为他很有智谋,拥有威严的容貌,议论宏大精深,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照顾。
许多显贵的大臣近前考察射箭,一个显贵的大臣回头看看廉希宪,取出三支箭,好像想要给廉希宪,廉希宪说:“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弓稍微软了点。”众位显贵的大臣借给他强劲有力的弓箭,他连续射了三支箭都射中靶心,各位显贵的大臣都惊叹佩服,说:“真是文武全才,是可以重用的书生。”
国家建立初年,授予廉希宪担任平章政事(次于丞相的官员)。掌管政事的时候,中书省右丞相刘整因为刚刚归附担任都元帅,随从非常多,到廉希宪家门请求拜见。廉希宪的兄弟总共有十人,后来都官至一品。廉希宪的弟弟蓟国公廉希贡还是平民百姓,替刘整通报。廉希宪正在读书,丝毫不答复。蓟国公廉希贡出来,刘整又央求他进去通报。于是廉希宪就让人撤去座椅,自己端坐正中,让刘整进来。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刘整请求退出来,廉希宪对他说:“这是我个人的住处,你想有其他的话对我说,第二天应当到政事堂去。”等到刘整出来,刘整羞愧得脸上没有血色。
过了不久,有些漂泊在外的南宋士人,饥寒交迫狼狈不堪,衣冠破旧,袖藏诗文请求拜见廉希宪,廉希宪的兄弟都揶揄他们。蓟国公廉希贡又给他们通报,廉希宪急忙令人安排座椅,并且告诫妻妾准备酒食。到大门外,(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很多儒生只说自己的困难和苦处,乞求回去。廉希宪第二天就对元世祖上奏,都会满足他们的请求。
这夜,他的兄弟问他说:“今天刘整元帅,是皇上所倚重和信任的大臣,你反而菲薄他;江南困顿的秀才,你却非常礼貌地对待。我们这些人不能没有疑问。”廉希宪回答说:“我是国家的大臣,言谈举止,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刘整的官位虽尊贵,却是背叛他的祖国和君主的人,所以我指责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正义的重要。像那数十个秀才,都是诵读遵循孔子之道的人。在宋朝,没能坐上朝堂,没能参与宴会,为什么要拘泥于这些呢?况且当今我们的国家是从北方沙漠崛起的,礼法教化淡薄。我对这些文人如果不尊重礼待,那么儒家的学术从此就将失传了。”廉希宪就是这样倡导礼法教化,这对儒家礼义的发展有很大的功劳。
第11课 与微之书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赏析 饮酒叙旧,古今皆为乐事。在这大雪欲飘,暮色已降的夜晚,嫣红的炉火映着新醅的绿酒,情趣盎然。围炉邀饮,酒未入喉,心已陶醉。诗人殷勤劝酒,情深意重。“能饮一杯无”,清丽婉转,友人即使有诸般心事,经此一邀,想必也会慨然举杯,一饮而尽吧。
酒意情意诗意,使人身心俱醉,意兴悠然。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政绩卓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二、背景资料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闲职)。而友人元稹同时也被贬为通州司马。三年之后,白居易在庐山建造了一座茅舍,营造了一个充满情调的小天地,过着寄情山水的生活。就在茅舍落成的第二天,他给远在四川的元稹写了这封信,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文白对照]
1.古今异义
(1)离阔如此
古义:久远。
今义:宽敞。
(2)方寸甚安
古义:心绪,心态。
今义:指距离短。
(3)人生几何?
古义:多少(时日)。
今义:①多少(价值,)②几何学的简称。
(4)金銮殿后欲明天
古义:黎明。
今义:第二天。
2.一词多义
(1)况
(2)甚
3.词类活用
(1)身衣口食,且免求人:名词用作动词。衣:穿。食:吃。
(2)条写如后云云:名词用作状语。条:逐条地。
4.文言句式
(1)此一泰也:判断句。
(2)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定语后置句。
(3)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定语后置句。
(4)流水周于舍下:状语后置句。
(5)飞泉落于檐间:状语后置句。
1.文中数次直呼“微之微之”,体会其中的情感色彩。
答:
答案 文章中白居易多次直呼“微之微之”,表现了白居易对元稹深厚的记挂之情,也表现了两人之间亲密平和的关系。
2.白居易写给挚友元稹的这封书信,主要抒发了一种深切的关爱思念之情。除此之外,还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白居易在《与微之书》中,主要表达了对挚友的关爱思念之情,体现了两人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像书信的开头、
结尾处,基本上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那种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第二段从追述过去的两人交往之事,也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深厚。但在这封信中,并非仅仅表达这些。白居易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江州,自然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但这种思想感情在文中却很少流露。在信中第三段,作者向友人报以“三泰”,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贬谪生活已经坦然处之。作者的要求也很低,极容易满足:有亲人在眼前,有鱼可食,有酒可饮,有食物果腹,足矣。更何况庐山秀美,生活其间,留连山水,可以穷尽生平所好。可见白居易在遭贬之后并不消极低沉,反而流露出文人乐山乐水的雅趣和闲适的情怀。
一、结构图解
与微之书表达思念之情
二、中心主旨
在给元稹的这封书信中,白居易抒发了对挚友深切的关爱和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一些日常小事的描写,体现出作者那种留连山林的乐趣和闲适之情。
三、写作特色
1.选材琐而不碎。
白居易在给友人元稹的这封信中,既追述往事,又描述近况,但从选择的事件材料来看,并没有什么大事。作者信手把笔,随意抒写,将一些日常小事写得情趣盎然。虽然只是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但更能显出与友人间真挚自然的感情。这样,作者虽然写了一些小事,但并没有给人以零碎多余之感,做到了琐而不碎。
2.强烈的抒彩。
白居易写给友人的这封书信,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抒彩。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与友人的真挚感情,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每段所写重点虽然不相同,但都能体现出与友人的友情。第一段,直接叙述离别之情,感情强烈。第二段,追述往事,所寄书信,赠答诗文体现出真挚的感情。第三段,叙述自己的近况,也是为了让朋友放心,不必挂念,体现出对友人的关心。第四段,抒情性又转强烈,直接抒发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而全文多处作者直呼友人“微之微之”,这种直接称呼加上叠词重复,尤能体现出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直接倾诉对友人的那种关切和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