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包含有错误选项的一项是( )
①夫铭志之著于世(铭: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②至于通材达识(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
③皆务勒铭以夸后世(勒:刻)
④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畜:蓄意)
⑤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兼胜:都好,同样好)
⑥先祖之言行卓卓(卓卓:高卓,卓越)
⑦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蹶:挫折)
⑧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魁闳:器宇宏大,不凡)
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⑧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④⑥
答案 D
解析 ④“畜”同“蓄”,积蓄,富于。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夫铭志之著于世(句首发语词,无义)
B.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对,介词)
C.则必铭而见之(连词,表顺承)
D.则以愧而惧(连词,表并列)
答案 B
解析 以:介词,因为,由于。
3.下列句中加点词同例句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则足为后法
A.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
B.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C.条写如后云云
D.此数美者
答案 B
解析 与例句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8题。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得致其严 严:威严
B.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勒:约束
C.有名侈于实 侈:奢费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徇:徇私
答案 D
解析 A项严:尊敬。B项勒:刻。C项侈:过分,超出。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于众人则能辨焉 于是余有叹焉
B.惧后世之不知 石之铿然有声者
C.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句末语气词;B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起定语后置的作用;C项连词,来、用来/连词,并且;D项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示期望语气。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B.至于通材达识
C.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D.则人情之所不得
答案 A
解析 自立:古义为建立功业;今义是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论述了“铭志”与“史传”的不同特点,目的是区别二者的不同,给后代写铭志者以指导和警示。
B.文章阐述了“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是近世铭志不能行世而传后的缘故。
C.本文笔法纡徐百折,跌宕多姿;吞吐抑扬,极尽腾挪。形成了舒展自如、婉丽从容的风格。
D.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不仅表达了对欧阳舍人的感激之情,而且论述了为文要“公与是”的观点,论证严密有力。
答案 A
解析 “给后代写铭志者以指导和警示”错,应该是为了说明铭志有警劝之道,义近于史。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译文: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2)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译文: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往往要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译文: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答谢民师书
苏 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已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奉违,亟辱问讯 亟:屡次
B.坐废累年 坐:因为
C.初无定质 质:形式
D.盖风、雅之再变者 再:两次
答案 D
解析 再:再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乃:竟/是。A项虽:即使。B项因:趁着。D项或:或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与谢民师没有过多的交往,但是谢师民携诗文谒见苏轼时让苏轼有一见如故之感,其文也深得苏轼的赏识。
B.苏轼在写给谢师民的复函中,以简洁朴实的文笔倾谈了自己的心绪,从中可知他个性刚直因事连年被贬谪的情况。
C.在诗文创作方面,苏轼认为不仅要讲究达意,还要有一定的文采,但是不提倡用艰深的辞藻文饰浅显易懂的意思。
D.本文是书信文章,也是一篇相当精彩的文论。苏轼对屈原作的《离骚》持肯定的态度,而对扬雄一贯的主张“雕虫篆刻”的做法并不苟同,批判起来毫不留情。
答案 D
解析 扬雄并不是一贯主张“雕虫篆刻”,说苏轼“批判毫不留情”也不妥当。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译文:
(2)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译文:
答案 (1)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好像是不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
(2)扬雄的浅陋见解,像这样的在他身上很多。这些话可以同明白人说,难以和一般人讲,我因为议论文章,所以偶然谈到。
参考译文
最近我俩分别之后,多次承你来信问候,详知你日常起居安好,十分欣慰。我禀性刚直,待人不周到,学问迂阔,才质鲁钝,因事连年被贬,不敢再自居于士大夫行列。自从回到海北,见到旧日亲友,也已经漠然如同隔代之人,何况我与您平素没有交往,怎敢与您订交呢?您数次屈尊光临,我们一见如故,使我万分欣幸,喜出望外,无法用言辞来形容。
您给我看的那些公事文件和诗赋杂文,我已读了多遍。大作犹如行云流水,原本无一定的形式,但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文理毫不做作,千姿百态。孔子说:“语言不讲究文采,流传就不会广远。”又说:“言辞,只求能表达意思就行了。”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好像是不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要把握住事物的微妙处,真像系风捕影那样难;心中能把事物彻底弄清楚的,大概在千万人中也找不到一个,更何况能讲得出来又写得下来的呢?表达清楚的,这就叫“辞达”。言辞要做到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运用不尽了。扬雄喜欢用艰深的辞藻来掩饰浅显易懂的内容,假如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就人人都能明白了。这就是他自己所说的“雕琢字句”,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而他偏偏只对作赋追悔,这是为什么呢?他终身经营雕虫小技,而只改变赋的句法,便称之为“经”书,这可以吗?屈原作的《离骚》,是风、雅传统的再发展,即使与日月争辉也不逊色。难道我们可以因为它像赋而称之为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能见到孔子,可能有更深的造诣;而扬雄却因他作过辞赋而贬低他,以致与司马相如等同。扬雄的浅陋见解,像这样的在他身上很多。这些话可以同明白人说,难以和一般人讲,我因为议论文章,所以偶然谈到。欧阳修先生说“文章像赤金美玉,市上本有定价,不是凭谁的一句话就能论定价格的贵贱”。我啰里啰唆讲了一大堆,对您未必有什么好处吧,真是惭愧惶恐不已。
您索要惠力寺法雨堂的题字,我本来不善于书写大字,勉强写来终究不好,又加上船上地方狭窄,难以书写,所以未能遵命写好。但是我将路过临江,理当前去游览。或者寺僧要我写一点什么,我会写上几句留在寺院内,以安慰您的乡土之思。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逗留后就离开。相距越来越远,希望您千万随时珍重。
(2012·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B项益:增加,扩充。
1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人物的品质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写交游而非为官,②写其任职而未显其公正,④写对后辈奖掖而非为官。③⑤⑥都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错,原文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杖责的是张宗,而不是他儿子。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译文: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译文: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译文:
答案 (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都委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好多了!
(3)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介词结构后置句和省略句。(1)“屈”意思是“降低”;“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委”意思是“委托”。(2)“以”,作为;“于”,介词,比。(3)“尔曹”,你们;“逮”,及,赶得上;“姑”,姑且;“寡”,少。
参考译文
我的伯父名涣,早年字公群,晚年字文父。年轻时就聪慧过人,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就考中,担任凤翔郡宝鸡县主簿。
不久,改为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府,因为与章献太后是联姻的家族,依仗太后的势力傲慢专横。他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都委托给他。苏公虽然因为职务的原因为他做事,却十分瞧不起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推荐苏公,并且给显要的官员写信,推荐苏公是可用的人才。苏公告诉京师办事处的官吏,摒弃了王蒙正的奏章收藏起他的书信。不久,王蒙正败落,士大夫因此都称赞苏公。
苏公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服孝期满)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百姓有冤死狱中的,县令害怕罪责,用病死来推脱。知府委派官吏来处理这件事,经过多人审查也没有查清楚。等苏公一到,就为他洗雪冤屈。西夏人袭扰边境,知府要收购百姓的马来扩充骑兵,知府把这件事委托给苏公,马都如数购得而百姓不受骚扰。苏公到阆州做通判。虽然治理十分宽松,但使用刑律十分恰当,官吏百姓十分畏惧但十分安定。阆州人鲜于侁,年轻时就爱好学习,行为端正,苏公对他厚礼相待,准备把他作为乡里选拔、推荐的人才,鲜于侁因此进入仕途。鲜于侁刚开始担任官职,苏公又用守法循理的官吏勉励他,鲜于侁官至谏议大夫,被称为名臣。
苏公被选为祥符知县。原来的书吏张宗长期做非法谋取利益的事,害怕苏公,假托有病满一百天就离开了,却推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书吏按法律要用第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人,不能用。”张宗平时就侍奉权贵,向知府投诉。知府又把这个案子交给县令,苏公杖责他。不久皇上宠幸的近臣到了府上,传达圣上旨意,让张宗担任书吏,苏公依据法律不接受诏书。又一个皇上宠幸的近臣到了说:“一定要在法律之外让他担任书吏。”苏公对知府李绚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这样扰乱法令,知府也不用做了,您为何不用县令不答应的理由来力争呢?”李绚对苏公的话感到惭愧,第二天进宫汇报了这件事。皇上十分赞许,命令内侍省来查办这件事。张宗用贿赂请求于温成这样的大家族,不再加以追究,杖责假传圣命的人,放逐了张宗,整个开封府都震惊了。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好多了!”提升为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公到任满一年,弹劾城固县令一人随意杀人,整个州都震惊恐慌,于是再也无事发生。
苏公去世二十七年后,他的儿子苏不危写下了苏公的遗事,把它交给我说:“我父亲已经去世,只有儿子活着,经常记下父亲的事情,时间长了就会散失,那就是大大的不孝了。”我年幼时侍奉伯父,听他说:“我年轻时读书,稍大开始写文章,每天都有进程,从不中途停止。在路上出游,行为符合礼法。回到家中,没有懒惰的样子。所以在那时,没有听到有错误的言行。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我害怕子弟一天天懈怠下去,所以记自己所听到的来警示他们。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城南二首(其一)
曾 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注]。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 路东西:分东西奔流而去。
赏析 此诗为熙宁十年(1077)曾巩知福州时作。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背景资料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过从关系。宋仁宗庆历四年,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作神道碑。庆历六年,曾巩收到了欧阳修的回信。为了向欧阳修致谢,曾巩写了此文。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词,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文白对照]
1.通假字
(1)则必铭而见之 同“现”,显现,表彰。
(2)至于通材达识 同“才”,才学,才能。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同“蓄”,积蓄,富于。
(4)恶人无有所纪 同“记”,记录,记载。
2.古今异义
(1)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
(2)而世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则勇于自立
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不依赖别人。
3.一词多义
(1)铭
(2)一
(3)书
(4)乎
(5)恶
(6)之
4.词类活用
(1)则必铭而见之:名词用作动词,写铭文
(2)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名词用作动词,写文章
(3)则不受而铭之:为动用法,为……写铭文
(4)而先生显之:使动用法,使……显耀,表彰
(5)孰不欲宠荣其父祖: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
(6)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用作动词,考证
5.文言句式
(1)则与铭乎何有:宾语前置句,“何有”应为“有何”。
(2)其将安近:宾语前置句,“安近”应为“近安”。
(3)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句,“莫之拒”应为“莫拒之”。
(4)其谁不有望于世: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世”应在“有望”前。
(5)苟托之非人:“之”后省略介词“于”。
本文是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封答谢信,但全文的主旨是否仅是对欧阳修的感谢?还包含哪些意思?
答:
答案 本文虽为一封答谢信,但也并非是一味感谢,而是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的祖父写墓志铭为切入点,赞扬了欧阳修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文才,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也只有二者兼备,为别人写作铭志才能公正、正确,而铭文和墓中人也才能一起流传于世。对当时那些铭志不合事实、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评。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先大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
三、写作特色
层层递进,往复呼应。这篇文章舒缓委曲,通过多次转折才归到主旨上来。每段文字的意思前后关联,而又层层递进,互相呼应,在表达主旨方面,避免了直白简单,而又使得全文布局结构严谨,这正体现了曾巩结构严密的写作风格。
这篇文章其实是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封答谢信。但文章并没有开篇便表达这种感激之情,而说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托之非人”,不能做到“公”与“是”。而什么人能做到这一点呢?“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而这样的人又太少了,可遇而不可求。“我”便有幸遇到了像您这样的有道德又能作文章之人,一篇铭文,惠及三代。这样便水到渠成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