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同步检测: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同步检测: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46:14

文档简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
B.曾日月之几何 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而上 摄衣:提起下衣
D.攀栖鹘之危巢 危巢:危险的鸟巢
答案 B
解析 A项边走边唱;C项提起衣襟;D项筑在高处的鸟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俯冯夷之幽宫       燕巢于飞幕之上
B.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顾安所得酒乎 顾野有麦场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答案 C
解析 A项结构助词“的”;B项“跟随”;C项“可是”/“回头看”;D项“恰好”。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答案 C
解析 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友”为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句“羽衣”为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凛乎其不可留也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D.①予亦悄然而悲 ②使之然也
答案 B
解析 A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B项都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C项前者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后者用于修饰与被修饰之间,相当于“而”。D项前者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后者是代词,译为“这样”。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⑤曾日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答案 A
解析 ④⑤不是写景。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初一
B.今者薄暮 薄:迫近
C.披蒙茸 披:拨开
D.攀栖鹘之危巢 危:高
答案 A
解析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7.对下列带“然”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划然长啸 划然:忽然
B.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愁的样子
C.肃然而恐 肃然:恭敬的样子
D.戛然长鸣 戛然:形象声音响亮悠长
答案 A
解析 划然:拟声词,长啸的声音。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两个“而”字都是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A项的/代词,他,指道士;B项“如……何”,对……怎么办/像;C项回头看/只不过。
9.对《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比较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B.《前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C.《后赤壁赋》登山情景可惊可怖,与《前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D.《前赤壁赋》是作者以主客对答的形式发表的一篇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答案 D
解析 《后赤壁赋》所写并非实事,而是虚幻之境。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曰:“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10.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兵:士兵
B.乃其一气之余烈 余烈:余威
C.是谓天地之义气, 常以肃杀
而为心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中:其中
答案 D
解析 D项中:内心,心中。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悚然而听之   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但闻人马之行声 ②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①其色惨淡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 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答案 B
解析 B项都是“只是”的意思;A项,①代词,代指声音,②助词,的;C项,①代词,它,②其中的;D项,①和前面的“以”连用,译为“把……作为”,②表判断,是。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展示了秋声由远到近,由大而小的过程。
B.第二段是抒写秋声所带给人的感受。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C.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人生而叹自然,百感交集,黯然神伤。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流露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
D.第四段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
答案 C
解析 作者应是由叹自然而感叹人生。
13.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秋刑官也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 
②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译文: 
答案 (1)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2)①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威。②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参考译文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铮铮的声音,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洁,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哀败。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2011·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严祺先文集序
归 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 ①浼(měi):玷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答案 B
解析 B项拔:超出,超脱。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 C
解析 题干例句中的“其”和C项中加点的“其”均是代词,他的。A项指示代词,那个;B项代词,他;D项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
1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答案 A
解析 文言句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理解句子含意,这是句读的基础;二是要借助文言句式的特点;三是要借助某些虚词或标志。据此,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是两个语义明确的独立的句子,需要停顿;虚词“故”,“所以”的意思,它领起一个总结性的句子,因为这个句子较长,所以,需在其主语“其文立言之旨”和谓语“多今人之笑为迂者”之间作一停顿。因此,A项的句读才是正确的。
17.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答: 
答案 因为严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为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只答“恂恂懦者而笔能杀人”或“文辞之工如此”也可。)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从题干要求看,答案要点应当在“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和“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之间寻找。其次,理清这一部分的思路,划分层次,不难看出,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讲命题立意,一个是讲说理叙事。第三,在划定的阅读范围内筛选重要信息,并组织语言文字,规范表述。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译文: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译文: 
(3)则余亦迂甚矣哉!
译文: 
答案 (1)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
(2)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
(3)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解析 文言句子的翻译一向是主张“信”“达”“雅”的。信,就是要尊重原文,逐字翻译,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达,就是要通顺、流畅;雅,就是要语言优美,有文采。翻译本题三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采分点:句(1),起、之、衰等;句(2),故、尝、之、论、去、而、可等;句(3),则、甚、矣哉等。
参考译文
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他的诗歌也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然而考亭先生(朱熹)曾经批评他的文章庸俗,指出他的《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庸俗的啊,韩愈难道不也是想孜孜以求,志在功名利禄的吗。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现在天下许多文人,出身民间,却常常到名人那里通报自己的姓名,而且早上写了一篇文章,到晚上就想镌刻成铭文,常常写成一大本书,在巴结贵人和结交名人时,就带上这些文章作为礼物,像这样,文章即使很好,也显得有些庸俗。我读严祺先的文章,深深地赞叹他能够矫正这些错误,超脱庸俗。无锡这个地方自从顾端文、高忠宪两位先生在东林讲道以来,继承了源远流长、濒于遗失的学风,这样,前代流传下来的学风才未丧失殆尽。严祺先生于顾、高二人的故乡,诵读流传下来的文章,接受前辈的教诲,受到儒家思想的感化,精通经学。平日里注重名节,谨慎地出仕和退隐,触及世上的功名利禄,好像要被玷污了。愤怒郁闷的情绪,遇到事情就表现出来,所以他的文章表达的思想,大多被当时的人们耻笑为迂腐。韩文公曾经说过:“别人讥笑自己,自己心里却感到高兴。”人们讥笑韩文公,只是因为他的文辞被流俗之人讥笑,他仍然是一代杰出的儒学宗师;如果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被流俗之人讥笑,不又超出古人一等了吗?虽然这样,让韩文公生活在当今社会,他文章的思想内容,应当也像严祺先先生一样迂腐,一定不会写出呈给宰相的书信、城南的诗句,被儒学大师讥笑了。严祺先的文章,我看到的只有几十篇,这些文章说理论事,语言明快严谨,一位恭谨温顺的儒生,其文章却能够致人死地,其文辞的作用真是大啊!然而我认为就文章语言的华丽而言,即便是当今那些不能免于俗的文人,有的或许也能做到;更何况那些能做到矫正错误、超脱庸俗的原因,在于文章的思想的人呢,世人都会来讥笑他们是迂腐的人。世人都讥笑他是迂腐的,只有我不认为他迂腐,却欣然赞叹他,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第14课 后赤壁赋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 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 这首词为借柳絮抒情的咏物之作。上阕正面描写杨花,惜杨花之飘坠。一惜其“抛家傍路”,浪迹天涯,由物及人,称此“无情”之物却有人之情思。二惜其“萦损柔肠,困酣娇眼”,以拟人手法将杨花直喻为伤春思妇的形象,而以“柔肠”、“娇眼”专为形容女性娇柔情态的字眼描摹柳絮,突破咏物“不即不离”的界限而升为离形取神的境界,因为从“柳絮”本身无论如何难以体会它的“柔肠”、“娇眼”是何情态。三惜其寻郎梦破。“梦随”三句兼摄杨花之象与思妇之神,写思妇怀人的空虚和怅惘。
下阕以少妇伤春抒发杨花委尘之悲恨。“不恨”两句由杨花而及落红,无论“此花飞尽”还是“落红难缀”都显伤春之意,可见“不恨”是正话反说。“晓来”、“春色”六句就“抛家”、“萦损”做具体描绘,伤悼杨花化作“一池萍碎”、“抛家”都碾为尘土,坠池者化为流水。杨花亦如落红一样,花落形消,魂亡无迹。“细看来”二句是点睛之笔,将落入池中点点带水的杨花,想象成点点“离人泪”,巧思妙喻,物与人,景与情于似与非似之际交融为一,达到深化无迹之境。
借杨花、思妇寄托身世坎坷之寂寞幽怨,是苏轼婉约词的典范。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一、背景资料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问养生》),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这是他和前代获罪远谪的士大夫如韩愈、柳宗元等表现不同的地方。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两次游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言志”,重于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文白对照]
1.通假字
(1)以待子不时之须   同“需”,需要。
(2)反而登舟    同“返”,返回。
(3)俛而不答    同“俯”,低头。
2.古今异义
(1)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古义:形容声音响亮悠长。
今义: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2)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古义:江山的景象。
今义:大好河山。
(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古义:绝壁,陡峭的崖岸。
今义:岸边。
3.一词多义
(1)顾
(2)危
(3)适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行歌相答:唱歌。
②予乃摄衣而上:上岸。
③掠予舟而西也:向西飞。
(2)名词作状语
横江东来:从东面。
(3)意动用法
顾而乐之:以……为乐。
5.文言句式
(1)草木震动:被动句。
(2)以待子不时之须:省略句。
(3)步自雪堂:状语后置句(“自”是介词)。
6.翻译下列句子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曾几何时,江山的景象已变得不认识了。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江中任其漂流,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件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答: 
答案 顾→乐→叹→谋→游。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 
答案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中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境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一、结构图解
后赤壁赋人生感悟
处逆境
能超脱
超尘绝世
二、中心主旨
这篇赋是苏轼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在境界上,前赋安谧幽静,在消极中又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特别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上了一层缥缈的气氛,反映出作者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三、写作特色
1.“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音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本文对山水木石的描绘异常逼真,形象优美,足见作者超凡的文字功力。鹤化道士的情节,无疑是神来之笔,使文章在清空之外更添几分神秘色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