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同步检测: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同步检测: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46:40

文档简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嘉宾四会       会:会集
B.夫其贵可以荐宗庙 荐:推荐
C.嗟尔命之不工 工:好运,被人赏识
D.亦因人之所遇 遇:赏识
答案 B
解析 荐:敬献,祭祀。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海郡出荔枝焉  焉:语气助词
B.其实乃熟 乃:才,副词
C.经于南海 于:在,介词
D.是时二方不通 是:这,代词
E.夫物以不知而轻 以:因为,介词
F.夫其贵可以荐宗庙 夫:语气词,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
答案 C
解析 于:从,介词。
3.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诸公莫之知 ②而固未之信 ③何比数之湘橘 ④罕获知于贵躬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同,③与④同
C.①与②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 C
解析 ①②均是宾语前置句式,③是疑问句式,④是被动句式。
4.下列四个句子中“其实”的古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②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③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④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①和④相同,都是“它的果实”的意思;②和③相同,都是“那实际情况”的意思。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若乃卑轩洞开,嘉宾四会,时当燠煜,客或烦愦。而斯果在焉,莫不心侈而体忲,信雕盘之仙液,实玳筵之绮缋。有终食于累百,愈益气而治内,故无厌于所甘,虽不贪而必爱。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之为最。
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嗟尔命之不工。每被销于凡口,罕获知于贵躬。柿可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辩乎其中哉!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心侈而体忲   忲:安泰
B.故无厌于所甘 厌:同“餍”,满足
C.其珍可以羞王公 羞:使……羞愧
D.门九重兮曷通 曷:同“何”,如何
答案 C
解析 羞:进贡,进献(给人进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副词,前一个解释为“是”,后一个解释为“才”。B项连词,表并列。C项介词,表比较。D项代词,它的。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描写荔枝奇异珍贵的一组是(  )
①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 ②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 ③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④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之为最 ⑤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 ⑥明珰出,冏然数寸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答案 B
解析 ②是讲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地方,④⑤是议论,均排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运用铺叙手法渲染荔枝的外形奇美和内在甘美,然后侧重写荔枝的特殊功用,最后则笔锋一转,写荔枝本为水果精品,但最终能物尽其用,被理解被重视。
B.如果是厅堂门窗大开,嘉宾好友会集,时节炎热,客人中有烦躁不安的,然而只要荔枝在场,便使人无不心情舒畅而身体安泰。
C.柿子何以得到梁侯称赞,梨子何以有幸被张公赏识?也是因各人机遇的不同,谁能说得清楚其中的缘故呢!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文,作者的目的不是在于介绍荔枝,而是借荔枝来表达心中的感怀。
答案 A
解析 “但最终能物尽其用,被理解被重视”错,应是“却最终不能物尽其用,反而被误解被冷落被遗忘”。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
译文:将美味的李子沉水而不取食,让甘美的甜瓜(随水)流走。
(2)柿可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
译文:柿子可得到梁侯称赞,梨子何以有幸被张公赏识?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先大夫集后序
曾 巩
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当此之时,太祖、太宗已纲纪大法矣,公于是勇言当世之得失。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忧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执事之人,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故治久未洽。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始公尤见奇于太宗,自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召见,以为直史馆,遂为两浙转运使。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见知。初试以知制诰,及西兵起,又以为自陕以西经略判官。而公常激切论大臣,当时皆不悦,故不果用。然真宗终感其言,故为泉州,未尽一岁,拜苏州,五日,又为扬州。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故卒以龃龉终。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集,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初,四方争言符应①,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阴,而道家之说亦滋甚,自京师至四方,皆大治宫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呜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
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②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
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之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公卒乃赠谏议大夫。姓曾氏,讳某,南丰人。序其书者,公之孙巩也。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
注 ①符应:古人认为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相应,称符应。②逋负:拖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疾当事者不忠        疾:痛恨
B.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 望:希望
C.宜绌奸臣,修人事 绌:同“黜”,罢黜
D.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 难言:责难当世的言
 论(难,读nàn)
答案 B
解析 望:怨恨。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被”。C项动词,“认为”。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
1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说明曾公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
①推大臣从官执事之人,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 ②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 ③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 ④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 ⑤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 ⑥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答案 C
解析 ④是就君臣关系而言的,⑥是就史官对曾公的态度而言的。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立国后,虽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却未实现政通人和;在曾公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官吏心怀奸邪,不堪重任造成的。
B.曾公在朝廷上言论激切,勇于谏诤,颇受宋朝两代君王的赏识和重用,成就了历史上一段“主圣臣直”的佳话。
C.祥符年间,道教思想在朝野泛滥,全国各地大造道观,曾公极力谏诤,表现了敢于与不良现象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D.曾公关心民生,刚勇正直,对其功绩与品行,史籍却言之不详,作者虽对此深感遗憾,叙述时却笔调委婉,藏锋不露。
答案 B
解析 “赏识和重用”与原文不合,从“屡不合而出”、“卒以龃龉终”可以看出;“主圣臣直”之说是作者言不由衷。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译文:虽然多次因与当权派意见不合而被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而动摇自己的本意。
(2)故卒以龃龉终。
译文:所以最后曾公在同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
(3)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
译文:在那时喜欢曾公的当政者少,史书就果真能可信吗?
参考译文
宋朝平定天下之后,曾公才开始出来做官。当时,太祖、太宗已制定好治理国家的法度准则,曾公在这个时候敢于直言当时的得失。他在朝廷上痛恨当权者的不忠,所以凡是他谈论国家大事,一定从皇帝爱护百姓、忧心万事之意出发,而指责大臣中一些人做事情犹豫不决、心怀奸邪,和皇帝委任他们做官的初衷不能相称,所以国家治理很久还不能和谐融洽。至于曾公责难(当世)的言论,则常常是别人不敢说的。虽然多次因与当权派意见不合而被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而动摇自己的本意。
刚开始曾公特别被太宗称奇,他在任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官时被召见,让他任职直史馆,然后做两浙转运使。不久真宗即位,他更加凭借才能被真宗赏识。最初试用他做知制诰,到西夏侵扰战乱时,又让他任陕西经略判官。但曾公常常言论激切地议论大臣,当权者都不高兴,所以终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真宗终于被他的话感动,所以让他出任泉州知州,不到一年,又任苏州知州,五天后又任扬州知州。在即将又召他还京时,曾公又向皇帝上书,言辞间斥责大臣尤其激切,所以最后曾公在同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
曾公的谏言,大的方面,认为自从唐朝衰亡以后,人民穷苦困顿已经很久了。国内安定下来以后,皇帝正要修明法度,但掌权的人还是做事烦琐细碎,主管财利的大臣又更加急功近利,只有曾公认为应该遵从简易,以便让百姓休养生息,消除天下人的怨恨。祥符初年,各地争着报告符应之事,皇帝就着这种情况,到泰山封禅,祭祀汾阴后土神,而道教思想更加泛滥,从京师到各地,都大造道观。曾公更加直言进谏,认为天命不会被独占,应该罢黜奸臣,修明人事,反复言说达几百千字。唉!曾公的尽忠,皇帝的纳谏,为什么一定要发生在古人身上。这不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皇帝圣明,人臣耿直”吗?多么兴盛的事啊!多么兴盛的事啊!
曾公在两浙为官时,上奏罢免苛税二百三十余项。在京西为官时,又与三司争论,免除百姓的租税,放弃了民间的拖欠,曾公为政大致如此。
曾公最终在与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他的功绩和品行有的没有载入史书,即使记了下来,在那时喜欢曾公的当政者少,史书就果真能可信吗?后代如果有人要推究考证他的情况,读他的碑文和书籍,以及我的这篇序,就会看到他的一切,对于那些真假评价就可以核实了。
曾公去世后,朝廷赐予谏议大夫的称号。祖父姓曾,名某,南丰人。为他的书作序的,是他的孙子曾巩。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
(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 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累:堆砌,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答案 B
解析 当:适合,得当。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第一个是连词,译为“而且,并且”;第二个也是连词,译为“况且”。B项两个都是介词,在。C项两个都是语助词,用于句中提顿语气,不译。D项均为连词,却。
17.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①④分别叙述了两个事实,不是作者的观点。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答案 D
解析 应为“可为后世宗师之人才可为书作序”,D项因果颠倒。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译文: 
(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
译文: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译文: 
答案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解析 (1)句中的第一个“其”,指示代词,那;第二个“其”,第一人称,自己。“审”,考虑(审视)。“让”,推辞。(2)句中“并”,一起;“生”,生活。(3)“汲汲”,急切地追求;“不吾知”,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在它的前面作序,副考试官在它的后面作序,这是他们的职分。大凡书也像是这样。而且如同国家刚建立时,州府县的地方志写成,一定推选他们乡里年长受尊崇的有才学的先生为书写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就选在州府县做官的。请的人一定是适合这件事的,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这里做官的人,他的文章好,他对这本书有功劳,于是就不在乡里推让了。乡里的先生,他的文章好,他对这本书有功劳,那么官员就不敢写序了。义在独自决断中取得,就由自己做这事,不推让给乡里和官员了。大凡这样的,就是所谓的职分啊。所以,序文只写一篇。有人另外有所创造,这就有了后序。也有只记年月而没有序文的。现在却有了有两篇序文的,有累积三四篇序文也不止的。两篇序,不合乎文体。不是适合的人写,就不合乎职分。当世的君子不学习却喜欢多说话啊。
在书上有所发明,(再)写一篇序就可以了。无所发明,只记写成书的年月就可以了。人的毛病在于喜欢替人作序。
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为别人作序的人,都是可为后世宗师的人。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要给您没写完的文章作序,当然不可以。”读了这番话,当今那些喜欢替人作序的人就可以停止了吧。
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是叙述写作的目的,大概从子夏写《诗》序开始的。这之后刘向把校对书籍作为职业,每校对完一编,就有一篇序文,很是规范。左思写成《三都赋》,自认为名声不显扬,请求皇甫谧为他作序。从此,写文章的人多有请托他人作序而流传于世的,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至于那些流传已经很久,刻本已被收存或者模糊不清不能阅读的,又抄写并重新刻板,于是后人又为它作序,这应当只记叙重刻的原因就可以了。可是,现在记述的人,不去追随先前的圣贤,却胡乱地去分辨好坏,过分地称颂好事,太多设置一些浮夸的言辞,都不是我所选取的。”读了这番话,当今喜欢替古人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吧。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赋得自君之出矣[注]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注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赋得”是一种诗体。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故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赏析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很长时间没有上织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一、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
张九龄在任期间,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
二、背景资料
张九龄在武后神功年中进士,官至中书令。开元十八年,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察使。为人刚直不阿,直言敢谏,因而也时常遭李林甫等人的排挤,其内心自然有诸多凄苦、不快和无奈。联系众多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愤慨,他有感而发,写下《荔枝赋并序》,托物言志,借物抒发心中的块垒。
[文白对照]













































































1.通假字
(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同“故”,所以。
(2)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 同“葡萄”,一种水果。
(3)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 同“非”,不。
(4)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同“花”,花朵。
(5)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 同“何”,如何。
(6)故无厌于所甘 同“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蒂药房而攒萃
古义:芍药的子房。
今义:①出售药品的商店;②医院或诊疗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
(3)虽受气于震方
古义:吸纳天地之气。
今义:遭受欺侮。
(4)其珍可以羞王公
古义:进贡(给人进食)。
今义:羞耻。
3.一词多义
(1)信
(2)就
(3)殆
(4)实
4.词类活用
(1)夫物以不知而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2)不丰其华:形容词作动词,使……丰盛
(3)此甘滋之不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
(4)未玉齿而殆销:名词作动词,用玉齿咬
(5)但甘其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美
(6)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陋
5.文言句式
(1)诸公莫之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
(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轻、疑:被轻视,受怀疑。被动句
1.《荔枝赋并序》第一段为“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写作此赋的缘由,并简单概括了赋的基本内容。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答: 
答案 “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2.托物言志是《荔枝赋并序》写作的主要特点。荔枝和某些文人有着相通之处,请找出二者对应的地方。
答: 
答案 文中提到“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荔枝与士同样具有美好的内在,但却无人赏识,常遭埋没,他们之间的命运又是何其相似。
3.最后一段是什么内容?和前文是什么关系?
答: 
答案 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知。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体物写志。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文继承历来的咏物传统,选取地方特产荔枝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含蓄曲折地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既富有乡土气息,又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三、写作特色
1.选材精当,寓意深刻。
荔枝是作者家乡的特产,历来为文人所吟咏。它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果品,品种繁多,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被誉为“果中皇后”、“百果之王”。但是在文中却仅堪充士大夫文人的口腹,不能尽其所用。显然,作者找到了荔枝与文人士子的契合点,即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同情和叫屈,也是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胆质疑。所以,表面写荔枝,实际写人才;表面不瘟不火,实则怒火中烧。就张九龄本人而言,因受李林甫等人的排挤而遭贬,对文中荔枝的命运体会是最深的。因而选择荔枝来表情达意。
2.结构谨严,文气跌宕,引人入胜。
文章先写小序,交代了写作动机,也概括了下文的写作内容。第一、二段极为铺叙渲染荔枝的奇秀和甘美,将荔枝称为席上珍品。第三、四段侧重写荔枝的神奇功效,“有终食于累百,愈益气而治内”、“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在这里应该说荔枝为水果精品,作用广泛,应为众人所用,且尽其所用。第五段则笔锋一转,发出了由衷的慨叹。荔枝空有凌云志,只是“销于凡口”,“罕获知于贵躬”,最终不能物尽其用,且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被冷落被遗忘。最后作者发出“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辩乎其中哉”的喟然长叹,文气悠忽宕开,如余音绕梁,耐人寻味。总之,作者擅长铺陈蓄势,吊足读者的胃口,然后陡然逆转,既一脉贯通,又水到渠成,给人以美感和无穷的回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