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同步检测:第四单元 第16课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同步检测:第四单元 第16课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46:53

文档简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烟景:春天烟柳美景
B.大块假我以文章 假:假如
C.何伸雅怀 伸:抒发
D.会桃花之芳园 会:聚会
答案 B
解析 假:给。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夫天地者      夫:句首发语助词
B.光阴者 者:表停顿
C.百代之过客也 也:助词,啊
D.良有以也 以:名词,原因
E.会桃花之芳园 之:助词,的
F.皆为惠连 为:是
G.飞羽觞而醉月 而:连词,表顺承
答案 CE
解析 C项表判断语气。E项补充音节,无义。
3.下列对句式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判断句)
B.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疑问句)
C.况阳春召我以烟景(被动句)
D.会桃花之芳园(省略句)
答案 C
解析 介词结构后置句。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8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物之逆旅也      逆旅:旅舍
B.百代之过客也 过客:旅客
C.而浮生若梦 浮生:轻生
D.何伸雅怀 伸:抒发
答案 C
解析 浮生:人生漂浮不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②大块假我以文章
B.①而浮生若梦 ②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①幽赏未已 ②然志犹未已
D.①皆为惠连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 D
解析 D项前为“是”,后为“因为”;A项均为介词,“用,把”;B项均为连词,表转折;C项均为“完,结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缘故。意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缘故(有道理)啊。
B.“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指大自然。意为:广阔的天地给我提供了如此绚丽灿烂的大好春光,岂能辜负呢!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C.“惠连”很有才华,“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作者用此赞扬诸位堂弟人才俊秀,谦称自己不如谢灵运。表现出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
D.文章紧扣题目,有春有月,有酒有花,有兄有弟,有诗有歌,快慰之情,溢于言表。
答案 B
解析 “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不对。
7.翻译下列句子。
(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译文: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招引我们,大自然又展现给我们锦绣风光。
(2)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译文:摆出丰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
8.文章中“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与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哪一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与韩荆州书
李 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①,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②,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③,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④?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⑤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⑥幸惟下流⑦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 ①吐握:吐哺(口中所含食物)握发(头发)。周公自称“我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世因以“吐握”形容礼贤下士。②畴曩(chóu nǎng):往日。③抚躬:犹言抚膺、抚髀,表示慨叹。抚,拍。④谟猷(yóu尤):谋画,谋略。⑤刍荛(chú ráo):用以谦称自己的作品。⑥青萍:宝剑名。结绿:美玉名。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⑦下流:指地位低的人。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遍干诸侯       干:求取
B.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许:允许
C.而愿委身国士 委:托付
D.惟君侯图之 图:考虑
答案 B
解析 许:赞许。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岂不以有周公之风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昔王子师为豫州 皆不得为真愚
D.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 B
解析 B项两个“以”均为因为。A项表修饰/表转折;C项动词,担任/动词,是,表判断;D项介词,表动作方向,向或到/表被动。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谈士们所说的“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突出韩荆州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B.文中作者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意在表明他有如此高的修养,能够识拔贤能之士。
C.文末作者用了薛烛、卞和的典故,主要目的是赞美韩荆州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
D.文章骈散并用,长短错落,虽是干谒之作,但作者并没有露出卑屈之态,而是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
答案 C
解析 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赏识的强烈意愿。
12.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答案 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译文: 
②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译文: 
答案 ①希望您不因来者富贵而骄纵他们,不因来者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②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这些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
参考译文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躬行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来者富贵而骄纵他们,不因来者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流落于楚汉。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这些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 美无缺?我的谋略策画,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
(2009·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 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答案 A
解析 “季”是“第三”的意思,古代用“孟、仲、季”指代每季的三个月。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句首语气词,表感叹;句中语气词“还是”。B项介词“比”;介词“对,对于”。C项连词,表示修饰。D项代词,……的人;表提顿。
1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是说自己的性格及家境情况不适宜做官。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 
(2)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 
答案 (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3)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解析 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做到准确流畅。
17.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答: 
答案 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变迁,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解析 文中相关的语段首先提出观点“迁之为贵”,再列举事例加以证明,最后阐明要论述的道理,增强说服力。
参考译文
《诗经》中不是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万物不经受自然界的变化,就不能成材,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暮秋时节,天地刚开始萧肃,寒气将要到来。在这时,天地之间,那些植物生长在春夏雨露之际,花香飘逸,枝节繁茂。等到多次霜雪之后夜晚凋谢落下,早上起来观看,就好像战败的军队,卷起军旗,抛弃战鼓,裹着创伤而逃离,将士脸上没有血色,难道不是这样吗?于是天地闭合一起就成了冬天,那些衰败毁灭的万物超过了一半,这就是自然变化的残酷呀,然而从此那些软弱者更坚强,空虚者更充实,湿润者更干燥,都把自己的荣华收藏于心中,收获成功。深山的树木,上和青云相接,下面庇护千人,没有不经历磨难的,何况那些蒹葭呢?然而石匠带着斧子在山林中游走,一斧子就把它们砍光了,用来制作屋梁、椽子、木桩、车轮、车箱、辐条、车,大小强弱,没有不能胜任的,这就是所说的损害它是让它发挥作用,毁坏它是让它成功,虐待它是让它快乐。
我的同乡有个叫秦少章的,自从我在太学做官时,把他的文章拿给我看,神情严肃地对我说:“只是家中贫穷,遵奉长辈之命勉强作科举文章。”先前他率性地表述心意作诗歌写古文,往往清丽奇伟,比参加科举的文章精巧百倍。元祐六年考中科举,调任临安主簿。考中举子的人应该比较快乐,而秦少章每次见到我都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我问他其中的缘故,秦少章说:“我是个不合世俗的读书人,本性不喜欢的事不想做,言语不合的人不愿交往,饮食起居、一举一动,不能勉强随和他人。今天一旦做了官,就都失去了自己的本性而只能适应官场事务的需求,稍有差错,后悔和灾祸随着就到。以前被父母资助抚养,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从今以后,就像用油漆洗头而希望头发分得开一样。”我安慰他说:“以前的你,就好像春夏之草木。今日忧虑的你,就像蒹葭之霜一样。人的本性只企求安逸,企求安逸是天下的大灾难。忧患变迁是可贵的,重耳如果不是在外漂泊十九年,就不能归来称霸,子胥不外逃,就不能进入郢地封王。这两人,当他们困窘忧患的时候,暗中补足了他们的短处而增强了他们所不能具备的才干,并非像那些只是说说听听的浅尝辄止的人。今天你思考以前的行为,可后悔的事很多,你的收获也应该增加很多了。反过来安心处世,那么行走天下就没有可害怕的了。能把食物送给别人的人,是曾经受过饥饿折磨的人;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如果畏惧饥饿害怕步行,那么就会有苟且偷生的心理,这样酿成灾祸的因素不就很多了吗?所以降下寒霜却不能使植物凋谢的,是万物的灾害;贪图享乐一生的,不是人的福分。”
第16课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劳劳亭[注]
李 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赏析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开门见山,直点题旨。诗人以亭为题,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高妙,运思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在前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写尽离别之苦,而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前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展开,全诗必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出新意,振起全篇。
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发奇想,说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来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加以人格化,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句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的诗歌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背景资料
置酒群芳,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春风习习,百芳争艳,此情焉能不伸;及至秉烛夜游,可谓率性而为,雅怀至极。及至此时,“谪仙人”自然诗心大作,胸襟大开。本文即写于一个春天的月夜,李白与各位从弟聚会于桃李芬芳的名园,饮酒赋诗,高谈阔论,畅叙“天伦之乐事”。当时,诗人被贬,心有块垒,但仍慷慨激昂,诗兴大发,遂作此文。
[文白对照]
1.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    同“叙”,记叙,叙说。
2.古今异义
(1)大块假我以文章
古义:大自然。
今义:成疙瘩或成团儿的东西,形体大。
(2)大块假我以文章
古义:锦绣般的自然景物。
今义:用文字按一定章法写成的东西。
3.一词多义
(1)伸
(2)良
(3)以
(4)之
4.词类活用
(1)飞羽觞而醉月:使动用法,使……飞动
(2)秉烛夜游: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高谈转清:形容词作名词,清雅的话题
(4)群季俊秀:形容词作名词,弟弟
(5)如诗不成:名词作动词,写诗
5.文言句式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者,……也”,判断句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介词结构后置句
(3)罚依金谷酒数: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依金谷酒数罚”
(4)会桃花之芳园:省略句,“会”后省略介词“于”
1.概括本文中的主要场景及其意义。
答: 
答案 
主要场景
意义
天地宏阔,光阴流逝
写出了诗人对时空的独特认识
秉烛夜游,大块文章
写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及生活方式
饮酒赋诗,共叙天伦
写出了聚会之盛况,亲情之可贵
2.如何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李白是性情中人,所言皆性情中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虽是李白常有的说辞,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追求自由和美好境界才是李白的本真。因此,全文慷慨激昂,以积极乐观向上为主旨,虽也会生发些许消极的慨叹,应视为人之常情。
一、结构图解
春夜宴诸从 弟桃李园序夜  性情中人
二、中心主旨
本文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转折自如的笔调,记述了作者与诸从弟聚会桃李园饮酒赋诗畅叙天伦一事,慷慨激昂地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显示出少许浮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消极色彩。
三、写作特色
以骈为主,富于变化,飘逸潇洒,一气呵成。
1.古人作文最会认题。题中有一“夜”字,劈首即从“夜”字生波,论及光阴迅速、人生短暂。开首两句便似仙人之语,胸中如此旷达,可为一叹。古人诗文有所谓大开大合者,此可谓大开。光阴易逝,不妨夜游,此照题一也。“况”字后转出无限春景,烟景之召,大块之假,更应夜游,此照题二也。其后化用两个典故,以谢灵运、谢惠连比众兄弟,引出望众作诗的命题。有如此诗兴,亦应夜游,此照题三也。本文看似神游物外,或悲、或雅、或狂、或逸,种种情绪贯穿文中,但紧紧以一“夜”字通贯,可谓结构之妙也。
2.次说其文字之妙。写景曰“烟景”,写赏曰“幽赏”,写月曰“醉月”,字字合“夜”。此外,梦用“浮生”,烟景用“召”,大块用“假”,花用“坐”,觞用“飞”,皆仙人之笔,读之增人许多情思。
3.读此文,不妨与诗人之《将进酒》相比照。其情怀,其开首,其风格颇有相似之处。但此文不及《将进酒》之放纵,《将进酒》不及此文之超脱。清人许奉恩释“超脱”云:“俊鹰,一击千里。得气直上,去天尺咫。左荡右蟠,将落复起。回翔太空,俯视天底。乘风,绳索谨理。纵之不逝,缩之不止。”信夫!凡此种种,此文可谓一一得之。如此风格,怕只有东坡先生方才堪比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心神超脱,真锦心绣口之文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