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烽燧,严斥堠 斥堠:瞭望台
B.故士皆委己而听命 委己:委屈自己
C.彼将强与吾角 角:较量
D.吾抗而暴之 暴:暴力
答案 D
解析 暴:曝,暴露。
2.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A.故士皆委己而听命
B.使之疑而却
C.冠胄衣甲,据兵而寝
D.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均表顺承。A项表并列。C项表修饰。D项表转折。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不一致的是( )
例句: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A.而后可以动于险 B.此用长短之术也
C.知节则不穷 D.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答案 D
解析 D项为数词活用作形容词,可解释为“同样”;例句与A、B、D三项皆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尺箠当猛虎 B.夫惟义可以怒士
C.彼将不与吾校 D.善用兵者
答案 C
解析 C项校,较量。A项名词作状语。B项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作动词。
5.下列各句中,从句式上看和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A.此用兵之术也
B.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C.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D.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C两项都是判断句。D项是省略句。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沮 沮:沮丧
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支:对付,支撑
B.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顾 顾:顾忌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甲 衣:衣服
据兵而寝 兵:武器
答案 A
解析 B项狎:轻忽。C项将:当将军。D项衣:穿。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句末语气词,不译。A项牢固,巩固/本来。C项爱护/吝惜。D项形势/势力。
8.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答案 B
解析 “暴”是“暴露”的意思。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 C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雎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①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 ①险诐(bì):不正。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焦解衣危论 危:正直
B.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致:达到
C.此理而谕之也 谕:使……明白
D.周衰,游说炽于列国 炽:兴盛
答案 B
解析 致:辅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理谕之,……隐讽之之谓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C.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自是世有其人
秦王恐其破璧
答案 A
解析 A项之,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而,承接关系连词/因而。C项于,在/被。D项其,这样的/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达到让国君纳谏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形式,只看使用的进谏方法怎么样。
B.文章倡导要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进谏,即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学会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势压人、以话激人、以隐语启人。
C.作者在文末表示,自己将学习龙逢、比干的忠心,学习苏秦、张仪的游说方法,用以进谏时取法。
D.本文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和方法。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使得观点突出,层次鲜明。
答案 D
解析 无比喻论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译文: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是不能轻易贬低的。
(2)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
译文: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
(3)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
译文: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
1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徵)”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 魏徵以机智勇辩之术济其忠。
参考译文
不论是在古时还是在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是不能轻易贬低的。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
情况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请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在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子贡用忧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来众人攻击来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苏秦用韩国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雎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来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谕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照我看来,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是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谓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自 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C项劫:胁迫。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为”“之”“以”“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都是介词,“被”的意思。B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C项都是介词,可译为“把、用”。D项第一个“其”可译为“这样”,表示强调语气;第二个“其”可译为代词,他。
1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文章劝诫的对象是自己,没有“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的意思(见文末句)。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译文: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译文: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译文:
答案 (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 本题涉及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考查。(1)句中的关键词为:行,品行;纲纪,纲常法纪;法度,符合法令制度。(2)句中的关键词为:虽,即使;以为,认为;与,给予;妄,行为不正,不法。(3)句中的关键词为:若,这样;损,损害;益,“对……有好处”。
参考译文
(一个人如果)有品行,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结交亲近他。这是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越过道义触犯本分、恣意妄为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忠孝仁义的人,在家里家庭和睦,在乡里和蔼可亲,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也一定不会留下后患。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全都触犯道义,满嘴贪婪的口水,吞并别人的心思旺盛,假如他得到时机就会依靠势力胁迫别人,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这样的人一定难以善终。普通人如果有善行,就会保全自己、保全家庭、保全子孙,留下善行被乡里的人传诵;卿相如果没有善行,就会亡掉自己、亡掉家庭、亡掉国家、亡掉天下,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可以断言说: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普通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假如我这里有这样一个有品行的人,人家却疏远我,
我将怎样得到这样的人并且与他交往呢?与其害怕别人拒绝我,不如用被人拒绝的原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差不多成功了。随意地用言论来非议别人,那差不多就是小人;能反省自己,就不失为君子了。终身践行这样的话吧!我年少愚昧,希望遵循我父亲所走的道路,常常害怕与他的道路相背离,而玷污了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在道义上有所进步,期望自己达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告诫自己。
第18课 心 术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卢 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 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漂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东晋人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赏析 这首小令描写重九景色,抒发作者的淡淡哀愁。首句用题叶御沟的典故,但只用红叶和黄花相对写秋色。中三句写暮秋时节,天高云淡,视野宽阔,几只迟归的大雁,在长空疾飞,显得稀稀落落。秋月西沉,天光转暗,山影也显得狭长而呈清瘦状。这是用稀疏雁影和山容消瘦渲染寂寥清冷的气氛。结尾写衰柳寒蝉的景色,进一步写秋色的萧瑟。结句写作者渴望有朋友送酒来与他一同消忧解愁,透露出作者所以愁郁,就是由于世态炎凉,没有知心好友。全曲所写的景是清冷的景,情是淡淡的愁情。情景交融,自然天成。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苏洵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二、背景资料
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干政,于是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严令将帅不得专兵,致使军队战斗力衰弱,加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腐败,便造成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其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忧国忧时,为当时的军事将领提出文中的建议。
[文白对照]
1.古今异义
(1)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古义:突然出现。
今义:兴起。
(2)能以兵尝敌。
古义:试探(虚实)。
今义:辨别滋味。
2.一词多义
(1)怒
(2)为
(3)而
(4)固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后可以动于险:危险处。
②知节则不穷:穷尽。
③此用长短之术也:长处和短处。
(2)名词作状语
尺箠当猛虎:用鞭子。
(3)名词作动词
①冠胄衣甲:戴着;穿着。
②邓艾缒兵于穴中:垂下绳索。
(4)形容词作动词
善用兵者:擅长。
4.文言句式
(1)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判断句。
(2)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判断句。
(3)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状语后置句。
(4)士以义怒,可与百战:省略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译文:用人不用尽他所要作为的,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
(2)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译文:所以忍耐可以支持百种勇敢,安静可以制服百种行动。
(3)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译文:戴着头盔,穿着铁甲,枕着兵器睡觉,就是童子也会拉开弓射杀了他。
1.用文中原话归纳各自然段的中心,试着用自己的话连缀成文章的论证流程,具体说说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
答案 每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1)先后不紊,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条,文之善变化也。
(2)先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
2.文中所论述的善用兵之道是什么?是如何加以论证的?
答:
答案 第一问:善用兵——无所顾,有所恃。第二问:正面设喻,有恃则勇,无恃则怯;反面设喻,“有所恃”而麻痹涣散,其“所恃”将不可恃。
一、结构图解
论
二、中心主旨
这是一篇军事论文。作者从将帅的自我修养,即培养智谋胆略说起,谈到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善于备战养兵才能保证百战百胜,只有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分别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战争的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见解。但所谓“士欲愚”的权术思想,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文章每节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逻辑很严密。
三、写作特色
1.分论点独立成段,论证严密。
文章以“心术”为题,主要探究作为主将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文章由主到次,层层论述,使文章既不平淡呆板,又不拘泥于一定的现成套路,主次分明,脉络严谨。例如:作者把“治心”作为第一要务,首列于文章的开端,而把崇尚正义作为文章的第二条重要义项,其次将财、力、气、心、智、严、知长短、顾恃等一一论述,使文章严而有序,层出不穷,堪称军事论文的经典著作。
2.中心统一,论证严密。
文章虽然各个段落独立成章,但每个段落又都在“心术”这一主题的统帅之下。也就是说无论“治心”还是“上义”以及其他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作为主将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真可谓义聚而形散,是我们写作议论性散文应具备的构思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