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沅水(Yuán) 朔日(sù) 洗濯(zhuó)
B.沔水(Mián) 沟壑(hè) 瓮牖(yǒu)
C.浸灌(ɡuàn) 憔悴(qiáo) 骋骛(wù)
D.倏忽(yōu) 飒然(sà) 谰言(lán)
答案 C
解析 A项“朔”读shuò。B项“沔”读Miǎn。D项“倏”读shū。
2.下列字形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赡养 波澜 汹涌 超凡脱俗
B.舟楫 冈陵 渔樵 混然一体
C.谪居 豁达 统揽 平易自然
D.酣畅 挚友 雄风 安贫乐道
答案 B
解析 混-浑。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表顺承。B项竟,竟然。C项因为。D项动词+介词/连词,另提一事。
4.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B.名胜古迹
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喜不自胜
答案 D
解析 D项动词,承受,忍受。其他三项皆为美景。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草木行列 B.动心骇目
C.蓬户瓮牖 D.举目而足
答案 D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6.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玉之言,盖有讽焉 讽:劝谏
B.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忍得住
C.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濯:洗涤
D.揖西山之白云 揖:面对
答案 A
解析 讽:讥讽、讽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而风何与焉
B.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将何适而非快
C.玉之言,盖有讽焉 而风何与焉
D.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答案 C
解析 C项焉,均为句末语气词。A项和/参与。B项舒适、享乐/去、往。D项代词/结构助词。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最能表现苏辙性情淡泊的一项是( )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②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③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④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⑤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⑥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文章主要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淡泊心境。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快哉亭的记叙和议论,对苏轼、张梦得在遭贬之后,能够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明了赞赏的态度。
B.文中“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一句,颇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神韵,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C.随着作者的笔触由江水的表面伸向内里,文章的境界也随着向幽深的方向拓展,思绪也随之而深化,让人体会到所谓“快哉”的真正含义。
D.文章时而江上风光,时而历史画卷,时而抒情议论,看似无踪可索,其实井然有序,主要原因是用“快哉”二字贯穿全篇。
答案 B
解析 文章旨在赞赏“不以物伤性”的坦荡胸怀。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②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④。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陂陁(pō tuó):倾斜不平,不平坦。②乱流:横绝江水。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移日:连续好几天。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杖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姑:暂且
答案 C
解析 杖:拿着手杖,动词。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均为并列连词;B项均为介词,可译为“在”;C项均为介词,可译作“拿”或“用”;D项①为其中的,代词;②为“如果”,表假设,连词。
12.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徜徉”山水,“不知其久”;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
答案 B
解析 B项“是劝慰自己的话”,“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不完全对,作者主张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虽不无随遇而安、无所作为的消极因素,但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这种在失意挫折中以达观自处,在贬官谪居中“以适意为悦”的思想,不只在当时,便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慰劳,玩到心情舒适时,竟然忘记了回去。
(2)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风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清除出倒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空间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连续好几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2013·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看松庵记
宋 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九节筇(qiónɡ):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答案 B
解析 秀:美好,秀丽。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因”,第一个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是介词,趁着,趁机。B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比。C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D项“乃”,均为副词,表出乎意料,解释为“竟,却”。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 )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②是描写松树上的薜荔和女萝的。③是描写嘉树的。⑤是写章君在松树间歌吟的,重在描写章君。
1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虽说章君因为这里风景优美适宜弹琴、下棋、喝酒而修建了环中亭,但并没有写他“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竖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1)“负”是多义词,在这里可依据“背”的义项引申出“具有”;“尝”是副词,曾经;“植”是动词,建立;“见”是通假字,通“现”,显露;“自见”是宾语前置,即“显露自己”。(2)“其”是代词,那些;“凌”是动词,联系“凌寒独自开”可推知是“冒着”的意思;“易”是多义词,这里是“改变”的意思;“非……耶”是固定句式,译为“不是……吗”;“是”是代词,这样,后省略“之”,合在一起翻译为“因此”;“自厉”,宾语前置,即“激励自己”;“志”是多义词,结合语境解释为“志向”;“若”,动词,像,好像。
参考译文
龙泉多高山,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各山更是特别高,其中有一座四面高耸中间低洼的山,形状像个筐,人们于是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苍松,充满视野,高入云端,鲜绿照人,就像洗过的一样。松树上有薜荔和女萝类的野生植物缠绕,(这些植物)横向延伸几丈远,颜色嫩绿犹如可餐。松树根上生长的茯苓,像羹斗那么大,和黄精、前胡以及牡鞠的幼苗混杂在一起,采来可以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很喜欢这座山,在山里新建了一座草屋。草屋西南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潭,深潭里有蛟龙。云气(从深潭)慢慢往上升腾,顷刻间就弥漫了整个山谷,它的颜色是纯白色的,好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风从东边吹来,云气就飘走了,章君为此又(在这里)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草屋的东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山势更加高耸,山峰和山峦也更加陡峭,气势好像要连接天空。向南望去闽中几百里的地方,美丽的树木就像荠菜紧贴在地上,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唯天在上亭。草屋的正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光线明亮,地势开阔,空气清爽洁净,东面、西面、北面的各个山峰,都竞相呈现美丽的山势,令人喜爱,玩赏不够,加之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上酒器而饮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环中亭。
章君在写诗作画的空闲时间里,披上披风,拄着竹杖,遍游三亭。回去坐在草屋里,回头凝望山上的苍松,(它们)就像善士、伟人一样在他的左右拱手作揖。章君注视的时间长了,精神专注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好像在千年前正与古代的英雄豪杰对话。章君高兴极了,起来穿上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每天在诸多松树间歌唱吟咏,木屐合着节拍发出清脆的声音,与歌声相应和。苍松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隐约发出笙箫般的音乐来使他快乐。章君赞叹说:“这是我得到了看松的乐趣了。”于是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
龙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听说后质疑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竖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好似隐居的人的做法,是看不起世人的搅扰因而不愿与他们接近呢,还是认为这些人不值得结交从而只去喜欢松树呢?”金华的宋濂(我)私下里却不这样认为。在植物之中,禀性正直有刚强气节的,只有松树具备这些品质。(我)曾经对此深思:春天回暖,不论是根部蕴藏力量的大树还是积蓄力量的草根,没有不枝繁叶茂呈现一时的美丽的。等到秋高气爽,霜露降下来以后,叶子就都变黄陨落而没有剩余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隐居,与松树结为朋友,就严格要求自己像松树一样卓异独立;等到他为了时局而出山,(依然)刚毅坚贞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能够建功立业从而恩泽百姓,从一开始就未曾与松柏的个性有过背离。有的人不理解,牵强地说章君忘记了世人,从而质疑他隐居匡山,怎么可以呢?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赏析 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春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一、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苏辙的学术思想与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砭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
二、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监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两人手足情深,又同为逐客,时有书简往来,诗文唱酬。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作记以志纪念。
[文白对照]
1.古今异义
(1)至于赤壁之下。
古义:至,到;于,介词。
今义:连词。
(2)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古义:一一指着数出来。
今义:数字。
(3)将何往而非病。
古义:忧愁、不快乐。
今义:疾病。
(4)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指征收钱粮等公事。
今义:指从事会计的人。
2.一词多义
(1)当
(2)胜
(3)所以
(4)以
3.词类活用
(1)今张君不以谪为患:形容词作名词,悲伤之事。
(2)名之曰“快哉”: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3)西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往西。
(4)亦足以称快世俗:使动用法,使……称快。
(5)蓬户瓮牖: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
(6)穷耳目之胜:使动用法,使……尽情(享受)。
(7)动心骇目: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8)草木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
4.文言句式
(1)谪居齐安:省略句,谪居(于)齐安。
(2)振之以清风:状语后置,以清风振之。
(3)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判断句。
(4)将何往而非病:宾语前置,“何往”即“往何”,到哪里。
5.翻译下列句子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译文:白天能看见船只出没在亭子前,夜里能听见鱼龙悲鸣于亭子下面,景象变化迅疾,令人触目惊心,不可久看。
(2)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译文:往西望见武昌的群山,冈峦起伏,草木排列成行,每当烟雾消尽日光泻出,渔夫樵夫的居舍都可以清楚地用手指点出来。
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
答:
答案 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
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
答:
答案 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快。
3.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
答:
答案 “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
一、结构图解
黄州快哉亭记
二、中心主旨
文章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即描绘登临所见的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像张梦得那样心中坦然,“何适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三、写作特色
1.这篇文章题为《黄州快哉亭记》,通篇都围绕“快”字来发挥,因为“快”字在文章中贯穿始终,屡屡出现。如“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何适而非快”、“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这样就使得全文从头到尾都紧扣“快”字而展开,文笔随意晓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结构严密,毫无散漫之感。
2.这篇文章虽题为“记”,但是有写景,有抒情,也有议论。写景为了抒情,抒情不离写景,在写景抒情中又间发议论,把写景、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整篇文章既描绘出了在快哉亭所见景色之壮丽,又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还发表了具有哲理味道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