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同步检测:第一单元 第3课 道山亭记(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同步检测:第一单元 第3课 道山亭记(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47:50

文档简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处:处置
B.其途或逆坂如缘 逆:向相反方向活动
C.其城之内外皆涂 涂:同“途”,路途
D.人以屋室巨丽相矜 矜:矜持
答案 C
解析 A项安置,迁徙。B项迎着。D项夸耀。
2.下列句子中,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开其地,列于中国 B.而长江在其南
C.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D.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
答案 C
解析 A项古义指华夏族统辖区域。B项古义指闽江。D项古义,于,在;是,这个。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①介词,由于;②介词,由于。A项①副词,才;②副词,竟然、却。C项①代词,这块;②代词,那里。D项①却,表转折;②就,表承接。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7题。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接连
B.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
C.岂虚也哉 虚:空虚
D.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属:聚集,集中
答案 C
解析 虚:虚假、不真实,此处指虚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①②介词,拿。A项①动词,成为;②介词,替。B项①代词,他的;②连词,如果。D项①并且,表递进;②却、然而,表转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一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第二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
D.第三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
答案 D
解析 “在城中道山之上”误,据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
7.下列对本文表达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并不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纡徐和缓,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B.作者第一段写闽地“远且险”,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
C.文章第二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作了铺垫,思路缜密。
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以暗示他仕途坎坷,含蓄蕴藉。
答案 D
解析 无暗示“仕途坎坷”之意。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涯:水边
B.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殁:死
答案 B
解析 滋:滋生蔓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中“乎”都是作介词,相当于“于”。A项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以”;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B项兼词,相当于“于此”;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D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了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擅长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答案 C
解析 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译文: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译文: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3)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译文: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译为“这是欧阳公借醒心亭寄托他的情感”也算正确。)
(4)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译文:而我又可以凭借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参考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的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他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凭借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00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
注 ①锻炼:打铁。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答案 B
解析 A项“虽尤物不足以为病”根据上文“虽微物足以为乐”可以译为“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病”与前文的“乐”相对,其中“病”为重点实词,译为“祸害”或者“担忧”;B项“然去而不复念也”根据上文的“烟云”“百鸟”应译为“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去”指“消失”“不存在”;C项“常与寒士角”根据上下文译为“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其中“角”译为“较量”“比赛”;D项“以蓄其所有”根据上下文应译为“用来收藏全部的书画”,“蓄”有“收藏”的意思。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介词,表被动/介词,译为“替”。A项均为介词,译为“因为”;B项均为连词,表转折,译为“但”;D项均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中“悦”译为“使……高兴”,“凶”译为“使……受到伤害”,“全”译成“使……保全”;C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轻”或者“把……看得轻”。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待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答案 D
解析 D项“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分析有误,“这个”指代有误,根据文中第一段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不能把心意沉溺在事物中,如果把心意沉溺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这一观点,而并非可使人得到感官的享受;圣人并未废弃“五色、五音、五味、田猎”,仅仅是客观地证明这些东西可以用来寄托心意,但不能沉溺其中。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解析 (1)明确此句为省略句,应根据上文将句子补充完整,句中“留意”可译为“沉迷”“沉浸”“沉溺”等,“释”应译为“放弃”“舍弃”,“不释”就是不能自拔;“胜”是“尽”的意思。“不可胜言”就是“说不尽”的意思。(2)首先要注意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不吾予”应为“不予吾”,译为“不给我”,“惟”译为“只”。
参考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盛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难道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犯了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难道不愉快的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
驸马都尉王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第3课 道山亭记
西 楼①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②,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赏析 “西楼”即文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傍海。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朱楼四面钩疏箔”,“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一、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嘉祐进士。少以文章见赏于欧阳修。尝奉诏编校史馆书籍,校定南齐、梁、陈三书,整理《国策》、《说苑》、《新序》。官至中书舍人。散文平易典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
二、背景资料
宋神宗煕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其前任程师孟届满,将移任广州。福州,古时山水险恶,交通不便,为偏远之地,仕者多不愿前往。程师孟任职期间治郡很有业绩,百姓安居乐业。曾巩应前任程师孟之请写作本文,并没有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曲折形象地展现程师孟治郡业绩,写得纡徐和缓,儒雅醇厚。明代散文家茅坤称赞本文最具“曾子固本色”。
[文白对照]
1.通假字
(1)粤之太末      同“越”,越国。
(2)其城之内外皆涂 同“途”,路途。
2.古今异义
(1)列于中国。
古义:华夏族统辖区域。
今义:国家名称。
(2)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
古义:介词+代词,在这里。
今义:连词。
3.一词多义
(1)盖
(2)累
(3)尽
(4)为
(5)者
4.词类活用
(1)匠多良能:形容词作名词,技艺精湛的人。
(2)虽下贫必丰其居:使动用法,使……丰(宽敞)。
(3)故名之曰: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既新其城,又新其学:形容词作动词,改造,革新。
5.文言句式
(1)其路在闽者:定语后置句。
(2)为亭于其处:状语后置句。
(3)岂虚也哉:判断句。
(4)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省略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
译文: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
(2)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
译文:船逆行或顺流而下的,乘水势行驶在便于通行的水流中,倘若相差一分一毫,即刻船破溺水。
(3)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
译文:程师孟在福州因为治理得好而闻名。
1.第二自然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的?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答: 
答案 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
2.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 
答案 作者在写福州山水时,虽突出其险,却并不突出其恶;突出其怪,却并不强调其凶,景物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奇、险、
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动的,作者肆意点染,给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之“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一、结构图解
道山亭记
二、中心主旨
本文具体描绘福州的山险水恶、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侃侃道来,写得纡徐和缓,儒雅醇厚,从而形象地表现出了福州特有的险恶地形,曲折地表达了对程师孟治郡政绩的赞美,高度评价了程师孟的旷达脱俗。
三、写作特色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文章通常采用正侧面两种描写结合的方法。本文要表现程师孟的治郡政绩,却不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从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侃侃道来,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形象而曲折地展现出来。具体段落中,第一、二两段多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第一段中具体描绘山水之险后,用当地居民行走于山路、水路的小心翼翼来衬托出山水之险,还用汉朝迁徙越闽之民到江淮一带来侧面衬托其地之险塞。第二段中用当地居民、和尚、道士所居之处的华丽来侧面点出当地人民的安居乐业。这种写法,比一味正面描写更见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