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控:临
B.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 揖:正对着
C.日薄西山,余光横照 薄:迫近,接近
D.卑庳迫隘,无足观 足:足够
答案 D
解析 足:值得,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B.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C.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D.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
答案 D
解析 阁下,文中指西阁楼下,今义指敬辞,称对方,从前书函中常用,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3.与例句词类活用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水皆清澈,自高淙下
A.宾主尽东南之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答案 C
解析 C项动词用作名词。例句及其他三项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都是表示大约的数目,可译为“多”。B项分别为:即使;虽然。C项分别为:有时;有的。D项分别为:副词,才;表转折,而、却。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水同源而分流
(2)台当山西南缺:面对,向
(3)亦皆历历在眼:分明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语活用的一项是( )
A.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B.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C.旦起下视 D.于林薄间东南望
答案 B
7.翻译下面句子。
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译文:畏险的人就有不敢过的了。而山的美景,也到这里为止了。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游太和山记
徐宏祖
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者轿夫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茜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视碧落,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里,得凌虚岩。岩倚重峦,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①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蒨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 ①希夷:唐末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太子岩历不二庵 历:经过
B.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 循:沿着,顺着
C.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 度:涉及,达到
D.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寿:寿辰
答案 D
解析 寿:祝寿。
9.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太和山“胜景”的一组是( )
①舆者轿夫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 ②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茜丛翠中 ③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
④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 ⑤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 ⑥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 C
解析 ①是轿夫们的提议,③是陕州景物,⑥是潼关景物。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霞客打算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然后返回紫霄岩,但这一路线迂回绕路不方便,被轿夫们否定了。
B.徐霞客经过白云岩、仙龟岩之后,沿着石阶一直走到涧底,见到了青羊桥。山涧两岸山崖上草木繁盛,树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其上。
C.太和山四周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森林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这与华山不同,华山四周都是石壁,山脚没有什么高大奇特的树木。
D.太和山上奇景迭出,有诸多奇异的岩石,还有竹笆桥、榔梅花、青羊桥、攒天岭、五龙宫、自然庵、凌虚岩、传经台、榔梅台、五针松等景物。
答案 D
解析 五针松属于华山景物。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茜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译文:
(2)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
译文:
答案 (1)于是靠着山走,翻越山岭,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头、高高的岩石,杂乱地分布在繁茂的草木丛中,不时有开放的榔梅花,绚丽的色彩映照远近。
(2)靠近太和山的数十里范围内,三人围抱粗的奇异杉树和老柏树,连续不断地长满山坞,这大概是因为朝廷禁止砍伐的缘故。
参考译文
从南天门宫往左直奔雷公洞。洞在悬崖中间。我想返回紫霄岩,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抬轿的人说迂回绕路不方便,不如从南岩下竹笆桥,可以观赏滴水岩、仙侣岩等胜景。于是从北天门往下走,一条阴森的小路,滴水岩、仙侣岩都在小路左侧,悬崖向上飞突,泉水滴沥崖中,悬崖中能容下静室,供奉的都是真武帝。下到竹笆桥,开始听到泉水流淌的声音,但山路没有随着山涧。于是靠着山走,翻越山岭,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头、高高的岩石,杂乱地分布在繁茂的草木丛中,不时有开放的榔梅花,绚丽的色彩映照远近。
经过白云岩、仙龟岩等处,一共走了二十多里,顺石阶一直下到涧底,就是青羊桥。涧水就是竹笆桥水的下游,两岸山崖上草木繁茂,树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在上面,不知道涧水流到什么地方。抬头仰望天空,形状如同瓮口一般。过了桥,径直登上攒天岭。走五里,抵达五龙宫,宫殿的规模和格式与紫霄宫、南岩相仿。从宫殿背后登山,走一里多,转进山坞,到自然庵。不久返回五龙宫殿右面,转下坞中,走两里,到凌虚岩。凌虚岩背靠重重山峦,面临极深的沟壑,正对桃源洞众山峰,满山嘉树特别茂密,紫色翠色互相辉映,犹如图画,是希夷先生修炼的地方。前面有传经台,孤零零地俯视深壑,可以和飞升台相媲美。返回时经过五龙宫殿左面,攀登榔梅台,于是下山到达草店。
华山四周都是石壁,所以山脚没有高大奇特的树木;一直上到峰顶,松柏大多有三人围抱那么粗;松树全是五针松,松子和莲子一般大小,间或遇到没掉落的松果,摘下来吃,鲜味、香味都特别好。太和山则是四周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森林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靠近太和山的数十里范围内,三人围抱粗的奇异杉树和老柏树,连续不断地长满山坞,这大概是因为朝廷禁止砍伐的缘故。嵩山、少室山之间,从平缓的山脚到达绝顶,树木被砍伐得所剩无遗,只有三棵将军树巍然耸立着。山峰、峡谷、河川、平原各种地势,季节相同而天气物象不一样。我从嵩山、少室山出来时,才看到田里麦苗青青;到了陕州,杏树刚刚开花,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摆,十分动人;进入潼关,大路平坦,高大的杨树立在道路两旁,梨树、李树高低不齐;等到转到泓峪,却是层层的冰冻积雪遍布山谷沟涧,真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经过坞底岔时,又看到杏花开放;从龙驹寨出去,桃红柳绿,所到之处一片春色。忽然想起已到清明时节,不由触景生情。于是从草店启程,经过二十四天,在浴佛节第二天到家。用太和山的榔梅为老母亲祝寿。
(201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 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A项“杳”可根据《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一句来推断;B项“干”可根据成语“豪气干云”来推断;C项“延”可根据《桃花源记》中“各复延至其家”一句来推断;D项“履”本义为鞋子,但在句中活用作动词,引申为“践踩,走过”,与成语“如履薄冰”中“履”用法相同。
1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景物描写角度考查信息筛选。筛选时注意题干中关键词“直接描写”。①交代当日天气,②描写龙鸣山的峭壁,③描写龙鸣山的云、树、花、鸟,④说的是寺内的建筑,⑤描写龙鸣山的攒峰,⑥描写的是寺庙后堂中的暖气,因此应排除①④⑥。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巨石不在潮音岩,而是在天池的西侧。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译文: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译文:
答案 (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省略句。(1)“其”为代词,它的;“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潮音岩”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到;“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以”是连词,用来。(2)“斯”是代词,这;两个“其”可看做助词,不译;“信”是副词,确实。
参考译文
游玩的美好之处,恰逢适宜的天气令人快乐,遇到理想的地点更令人快乐,而同游的又都是品行才学兼优的人,就可以来抒发心中的和悦、舒散心中的郁闷、使内心畅快并写下文章,大概是快乐而不失纯正的。
至元丙子年二月甲午,厚斋严君置备酒菜,邀请我同游龙鸣山,即无想山。当时春雨后转晴已久,风和日丽,年长的与年少的,按年龄长幼依次而行,吹鼓手在前引导。从蓝溪向东南走五六里,两山对峙如同两扇门,相距百步左右,绵延向东。中间夹着些石田,田右边有小路,依随山势深远而弯曲起伏。再走三四里路,狭窄不宜耕种,只可作为道路。又走几里,山更加险峻,轻暖的雾霭,微微沾上衣帽。山外的层层叠叠的山峰,深远而没有尽头。走了一会儿,峭壁相对而立,外形好似华表,松、杉等高大树木夹路而立,道路转向北面。涧底多石,云多树茂,繁花覆盖岩石,鸟声清脆悦耳,好似来到了仙境。寺庙雄伟
壮观,匾额上题写着“禅寂”。门外一棵古松挺拔秀美,有数抱粗。高高的篁竹直冲云霄,耸立在寺门内。寺庙长老出来迎接我们,请我们到后堂坐下,后堂匾上题有“白云深处”。寺庙西侧有“听松轩”,再往西是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种的桧树还在。寺庙北面有“甘露室”。再往北,继续向上是“招云亭”,环境空寂广阔,密集的山峰挺拔,再看刚才经过的群山,低头能看到它们的山顶。于是攀登到潮音岩,怪石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同游者登山疲惫不堪,就在这里停下。
我为没有登到最高峰而遗憾,与两三个朋友决意登顶。(山)地势高而险,(我们)撩起衣裳抓住藤萝,穿过荆棘之中。上面有个天池,池水深广,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天池西侧有个极高的山峰,巨石雄伟平坦,可以坐下几十人。四下遥望,心胸豁然开朗。天池东侧的高峰,与西侧相比更高,我们已疲倦不想再攀登,回到“白云深处”饮茶。这时室内暖气熏人,(时而)蒸热如同盛夏,(时而)凄凉如同深秋,(时而)寒冷如同隆冬,觥筹交错,(饮酒)不计其数,说笑甚欢,即使跟随的乐工也各得其乐。喝完酒,长老引领我们赏花,缓慢行走登上环翠阁。而后与长老作别,走出寺门。走了将近一里路,众人因为游兴未尽,席地而坐,分韵赋诗良久,写成诗后才离去。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是溧州,不是四通八达的都市和重要的通道,再加上此山隐藏在深远的地方,所以没有前代贤人和当代名家的题咏之作来表现山之奥妙,因此我写下这篇游记。啊!快乐而不失纯正,是孔子弟子曾点所说的“浴沂风雩”。兰亭盛会,竟让人感慨悲伤。今日同游者心情和悦,遣词造句写成诗,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这也是纯正的快乐啊!于是记下这次游览的盛况,使无想山能够传名于世。
第4课 百丈山记
春 日
朱 熹
胜日①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②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 ①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②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游春诗。首句点明天气、地点、事件,寻觅美好的春景,突出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第二句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最后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其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被广泛流传。
一、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二、背景资料
宋孝宗淳煕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白对照]
1.通假字
以纪其胜 同“记”,记载。
2.一词多义
(1)乃
(2)其
3.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
(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照耀。
(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
(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它的水花这样如同散珠喷露,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翠重叠,不可胜数。
1.第二自然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
答:
答案 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
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自然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一、结构图解
百丈山记
二、中心主旨
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三、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游踪清晰。
作者的游览线索总体上是东西。二、三两节作者作了提示:“循磴而东”、“出山门而东”,最后“台东径断”,路断而游止。叙述方向基本是移步换景,平铺直叙,顺序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串着上述的可观与不可观的对称性结构,遂使全文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
2.主体意识强烈,材料详略得当。
这一点由作者的审美意识决定,审美的选择、判断,规定了景象上的可观与不可观,从而规定了描述文字上详与略的分别。可观处则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决不多费笔墨,不牵扯读者注意力,以此腾出足够的笔墨,于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美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