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单元检测:1-5单元(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单元检测:1-5单元(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48:55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睥睨(pì)   偃仰(yǎn)  无边无垠(yín)
B.倏忽(shū) 瓮牖(yǒu) 好高骛远(wù)
C.连累(lěi) 潮汐(xī) 模棱两可(lènɡ)
D.倜傥(tǎnɡ) 绿林(lù) 半身不遂(suí)
答案 C
解析 模棱两可lénɡ。
2.下列字形的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深窈  激越  访幽探险  崇山峻岭
B.瑰玮 伎俩 嘉树美箭 茂林修竹
C.浸灌 醇厚 疏密有致 疏荡酣畅
D.谪居 纡徐 纵横驰骋 混然一体
答案 D
解析 混-浑。
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B.粤之太末
C.其城之内外皆涂
D.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答案 D
解析 A项“伎”同“技”。B项“粤”同“越”。C项“涂”同“途”。
4.下列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其流奔放肆大      肆大:水势开阔浩大而无阻挡
B.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指数:一一指着数出来
C.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属:隶属
D.循磴而东 循:顺着
答案 C
解析 C项集中,聚集。
5.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上为睥睨梁之形
B.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
C.将何往而非病
D.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答案 D
6.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石梁跨于其上 B.为亭于其处
C.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D.而作神祠于其东
答案 A
解析 介词,引出后面的“其上”,其余皆为状语后置的标志。
二、阅读理解(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樽,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撄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湖山环会处     当:在
B.髻峙带澄 峙:耸立
C.直辟其东一面 辟:打开
D.却晦而即明 却:拒绝
答案 C
解析 辟,同“避”,避开,回避。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副词,就。A项代词,这/结构助词,的。C项动词,是/介词,被。D项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介词,通过。
9.下列选项中全属于表现豁然堂改建后情况的一项是(3分)(  )
①当湖山环会处 ②规制无法 ③四蒙以辟 ④悉取西南牖之 ⑤客座东而西向 ⑥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 ⑦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
A.④⑤⑦ B.①③④
C.⑤⑥⑦ D.②④⑤
答案 A
解析 ①豁然堂的地理位置,未发生变化;②豁然堂改建前设计没有法度;③豁然堂改建前四周被遮掩;④改建豁然堂,将西墙、南墙全都开成窗户;⑤豁然堂改建后,客人坐在东面,面向西;⑥豁然堂改建前晦暗不光亮;⑦改建后,为此堂起名“豁然堂”。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豁然堂原为绍兴府城隍祠西的一座堂,登临其址,视野开阔,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都如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一般。
B.改建后的“豁然堂”完全避免了原来的人景隔绝的缺失,堂内堂外连成一片,人在堂内坐,如在画中游。
C.作者由“豁然堂”改建引出一个颇为深刻的道理:感情的亲疏,往往会影响我们观察事物的深入细致与否。
D.文章论述的道理是复杂而深刻的,但由于文章前半部分的叙述、写景,为后半部分打了一个极为贴切、生动的比方,所以,作者并没有花多少笔墨就把它说清楚了。
答案 C
解析 由“豁然堂”改建引出的道理是: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11.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于 是 登 斯 堂 不 问 其 人 即 有 外 感 中 攻 抑 郁 无 聊 之 事 每 一 流 瞩 烦 虑 顿 消 而 官 斯 土 者 每 当 宴 集 过 客 亦 往 往 寓 庖 于 此
答案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3分)
译文:工程已经完成,斟酌它的名字,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②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3分)
译文:(这)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墙壁遮蔽了一样吗?
参考译文
越地里比较大的山,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小的就到数不清的(地步)了。至于湖,就总称它们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更加数不清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与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像发髻那样高耸,像长绢那样明净。而近处可低头看到城墙,远处可听到村落里(的人声)。那里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或隐或现,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在岸边或水塘里散乱地摆布;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雄伟壮丽的场面或细微美好的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张志和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无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遭遇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人,每次宴请过往客人,也常常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设计没有章法,四面墙都被遮蔽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背对着湖山,离座转身才能看到景色,等转回来景色就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座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能面对着湖与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已经完成,斟酌它的名字,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阻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眼前,却什么也看不见,(这)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墙壁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挡着他的东西已经去除,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但
是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几乎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景色吗?”我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将拿它与众人共享,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三、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宿云散满渚,晓月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柳宗元《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四、语言运用(12分)
1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所写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相同。(6分)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菊因秋而存在,而秋也因有了菊的冷艳,才多了些成熟,少了些青涩 梅因冬而存在,而冬也因有了梅的坚韧,才多了些静谧,少了些喧嚣
14.某公园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实行开放式管理,是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维护石桌、石凳、体育器材、人物雕像等公共设施。然而,公园内多处设施常遭到人为损坏,让人十分痛惜。
请针对这种现象,拟定一条标语,呼吁广大市民提高文明意识,爱护公共设施。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20个字。(6分)
答: 
答案 (示例一)损坏的不仅是公共设施,还是您的形象!
(示例二)爱护公共设施,弘扬文明意识!
解析 标语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针对性强,有鲜明的主题。如本题,即要求考生针对公园内多处设施常遭到人为损坏的现象拟写宣传语,其目的是“呼吁广大市民提高文明意识,爱护公共设施”。因而,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围绕这一主题。此外,要让宣传语深入人心,富有鼓动性,还要在宣传语构思的精巧、新颖等方面下足工夫,使人一见难忘,以达到宣传目的。
五、作文(60分)
15.请以“我的家乡最美”为题,写一篇游记。不少于800字。
答案 略。
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勒铭(lè)       徇私(xún)
卓卓(zhuó) 滞拙(zhuō)
B.潜遁(qián) 魁闳(hónɡ)
畜养(chù) 屯蹶(tún)
C.撰写(zhuàn) 牵挛(luán)
数帙(zhì) 人影幢幢(zhuànɡ)
D.湓江(pén) 槛猿(jiàn)
瞥然(piē) 提挈(qiè)
答案 D
解析 A项“徇”读“xùn”;B项“畜”读“xù”,“屯”读“zhūn”;C项“幢”读“chuánɡ”。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县后勤官       勤官:勤勉的官员
B.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恻恻:伤心
C.白鸥矫翼 矫:举
D.而先生进之 进之:提携
答案 A
解析 勤官:勤于政事。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于通材达识
B.使人惶迫不知所为
C.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D.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答案 B
解析 A项“材”同“才”;C项“无”同“毋”;D项“畜”同“蓄”。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
A.僮仆静默       B.于众人则莫能辨焉
C.其所为何足惊骇 D.感激不避殊死
答案 C
解析 A项静默:古义指已入睡;今义指寂静,没有声音或肃立不做声,表示悼念。B项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D项感激:古义指感动发愤,今义指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史册所以书之者
A.始谋陆赴夷陵 B.与山僧饭讫而去
C.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D.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皆为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C项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作动词。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A.其将安近 B.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C.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D.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
答案 C
解析 C项与例句皆为省略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D项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勿惮劳,勿恃贵     惮:畏惧
B.反足贻堂上以忧 贻:赠给
C.为贱卒,苦身戮力 戮:竭尽
D.当必亲炙之 炙:熏陶
答案 B
解析 贻:留给。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B项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词,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C项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D项助词,可译为“的”;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9.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
①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 ②外寇纷来,边境屡失 ③学校肇开 ④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⑤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 ⑥得学问上之益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 A
解析 ③新式学校开始是在儿子去日本之前,与去日本学武没有关联。⑤总督的儿子不一定要学武,因果关系不成立。⑥得学问上之益,与学武没有必然联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给儿子,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让他安心学习。
B.张之洞的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常常在课堂上捣乱,无心读书,张之洞认为凭他的资质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C.张之洞认为,即使科举没有废除,儿子最多也只能考中一个秀才,而当时各位前辈则不认同张之洞的这个看法。
D.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体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
答案 D
解析 A项信中并没有“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B项信中没有写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C项信中是说各位前辈对送孩子进新式学校“不以然”,不是对儿子“只能考中一个秀才”一事。
11.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寒 暖 更 宜 自 己 留 意 尤 戒 有 狭 邪 赌 博 等 行 为 即 幸 不 被 人 知 悉 亦 耗 费 精 神 抛 荒 学 业 万 一 被 人 发 觉 甚 或 为 日 本 官 吏 拘 捕 则 余 之 面 目 将 何 所 在?
答案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3分)
译文: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②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3分)
译文:也能深切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而不至于妄自尊大(自认为聪明,自认为杰出)。
参考译文
吾儿知悉(书信开头用语):你出门离国,已经有半个多月了。我每天都记挂着你。父母爱子,无微不至,真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你,但又一定要让你出门离家,大概是因为希望你能用功上进,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吧。
现在国家纷乱,外寇纷纷入侵,边疆国土接连失陷,国家腹地亦已危殆。兴国之道,最重要的是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不止一个,而训练军队实在是首要的。你从小就贪玩好动,在书房中,老师一旦离开,你就跳掷嬉笑,什么事情都干,如今幸亏科举已废除,要不然你最多也就只能 以一个秀才的身份终老,一定不能金榜题名,成为朝廷的官员。所以学校开始设立,我就送你入学。那时还有很多前辈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但我十分了解你的性情,知道你绝不是参加科举之人,所以排除各种困难送你入学读书,果然除体操外,其他的你没一点儿长进。
我少年登科及第,自然背负上“清流”之名,如果也要你这样,真的会让我愤懑愧疚得想死。现在世事多艰险,习武很好,因此送你东渡,进入日本士官学校进修学业,这样不会跟你的秉性气质相违背。你现在已经入学,就应该努力上进,要把军事上的奥秘全部学会。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使自己具有做军人的资格。你的前程,正可谓不可限量,国家正是用兵的时候,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记住记住,别忘别忘。
我还要告诫你,你跟着我在湖南湖北,自然是总督大人的尊贵公子,没有人不恭敬地对待你。而如今却已离国万里,你平时那些可以依仗用来轻视他人的条件,将不再能依仗,万一不小心生出祸端,反而让我们十分担忧。你今后应该把自己看成是贫苦的百姓,看成是地位低下的士兵,吃苦尽力,来处理求学时遇到的问题。这不仅可以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就算以后得到我的庇荫,在毕业之后,谋得一官半职,也能深切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而不至于妄自尊大(自认为聪明,自认为杰出)。我已是五十岁开外的人了,官居一品,天下闻名,但还是要小心谨慎,常常担心自己做错事,不敢放纵。
你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了,一定要亲自受教育熏陶,不要自认为是尊贵的公子,就随随便便、全不在意,这不是我对你的希望,你一定要谨慎啊。天气冷暖变化应该自己留心,尤其要告诫自己不能有嫖娼赌博之类的行为,如果有这样的行为,即使十分幸运,不被人知道,也会消耗自己的精神,荒废了学业。万一被人发现,甚至被日本的官吏拘捕,那我的脸面,将搁在哪里呢?(如果有那样的情况,)你固然不值得怜惜,但我又该怎么办呢?这是最应该竭力根除的,这是最重要的!
我的身体很好,家里的老老少少也都平安,你不必挂念。你要全心求学,不要随便在外乱跑。你如果能不断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父涛示。(父亲书信结束用语)
三、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3)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4)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5)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白居易《与微之书》)
四、语言运用(12分)
13.仿照画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和句式,在横线上填入两个句子。(6分)
一个人是人类之集群中的一个细胞。那就是说:“一个人死了,正像永远的乐曲走过了一个音符,永远的舞蹈走过了一个舞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一个人沮丧于生命的短暂与虚无之时,人类正坚定地抱紧着一个心醉神痴的方向——这是唯一的和永远的故事。
答案 (示例)永远的戏剧走过了一个情节 永远的跋涉告别了一处村庄
14.分析下面表格的内容,回答相应问题。(6分)
年龄
美国
中国
9~24个月
自己扔尿布
认字
2~3岁
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
背唐诗
3~6岁
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
各种艺术能力培训
6~12岁
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做作业、艺术培训
13岁以上
换灯泡、做饭、洗衣服、修剪草坪
做作业、艺术培训
(1)美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2)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3)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说出你的理由。
答: 
答案 (1)从小就参与家务劳动或者从小就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2)更专注于学业和各种艺术培训,基本上不需要做家务。
(3)(示例)认可美国的教育方式。美国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一个人学会生存的基础,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五、作文(60分)
15.阅读下面有关“清醒”的警句,根据要求作文。
(1)错误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和清醒的关系一样。——歌德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3)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4)在对生活存在理智的清醒的态度的情况下,人们就能够战胜他们过去认为不能解决的悲剧。
——车尔尼雪夫斯基
(5)希望是一种清醒的梦境。——亚里士多德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感受最深的、最能体现进取精神的典型材料。写记叙文,一定要做到以一当十,力求生动再现自己是如何保持清醒认识,做到心灵清净的。可在行文中运用对比映衬、巧设悬念等技巧,让文章的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写议论文,不妨采用正反并列展开的结构方式,通过分析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保持清醒认识和不保持清醒认识的不同结局,提醒人们保持清醒认识的重要性。
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卷帙(zhì)  矍然(jué)  螳臂当车(dānɡ)
B.颍水(Yǐnɡ) 内讧(hōnɡ) 丢三落四(là)
C.愆期(qiān) 浣洗(huàn) 同仇敌忾(kài)
D.圬墙(wū) 哺育(bǔ) 拈轻怕重(niān)
答案 B
解析 “讧”读hònɡ。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候    诙谐    栩栩如生
B.淫词 淋漓 慷概激昂
C.轶闻 沦落 兵乱濒仍
D.折节 耸然 阳狂垢污
答案 D
解析 A项候—侯。B项词—辞,概—慨。C项濒—频。
3.下列加点的词语,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首尾:始末,事迹详情
B.初谪滁山 谪:贬官
C.渐渍外典 渐:浸、染
D.方山子傥见之与 傥:偶然
答案 D
解析 傥:或许。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今既老且病矣
B.不能通知二父志
C.皆感激为云泣下
D.宜野人乘蓄
答案 A
解析 B项通知:古义为深知、深入了解,今义为应用文名称。C项感激:古义为感动、激动,今义为受人恩惠表示谢意。D项野人:古义为隐士,今义为未开化之人。
5.下列文言句式和“六一者,何谓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方得意于五物也
B.何为久读此
C.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D.故特以相赠
答案 B
解析 都为宾语前置句。
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困倦所役
B.杖击林木,手弄流水
C.以文章自名
D.不听其语,强留之
答案 D
解析 A项倦,对……感到困倦,意动用法。B项杖、手,名词作状语。C项名,名词作动词,称。
二、阅读理解(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金圣叹先生传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③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 ①排:批驳。②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③鼎革:明清易代。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以贯之              贯:贯穿
B.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顾:考虑
C.吾已为君遣之矣 遣:遣返
D.因为诗吊之 吊:悼念
答案 C
解析 遣:使用,花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都是动词,是。B项介词,拿/介词,按照。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那。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金圣叹“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言行的一项是(3分)(  )
A.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B.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C.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D.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答案 B
解析 这是“座下缁白四众”的感受,不是金圣叹的行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圣叹讲经时,所讲的东西全都来自自己的稿本,所用的稿本从来不给人看。
B.金圣叹为人豪爽,不到一个月,就将王斫山给他用以补贴家用的千金花费干净。
C.明清易代后,金圣叹绝意仕进,更改名字,表现出了古代士人常有的气节。
D.作者经过吴县家门,拜访了金圣叹的故居,并写诗作传来凭吊金圣叹。
答案 C
解析 A项原文并没有“所讲的东西全都来自自己的稿本”的意思。B项王斫山是将钱借他经营。D项原文是“无人知道先生的住处”。
11.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曲 江 廖 燕 曰 予 读 先 生 所 评 诸 书 领 异 标 新 迥 出 意 表 觉 千 百 年 来 至 此 始 开 生 面 呜 呼 何 其 贤 哉 虽 罹 惨 祸 而 非 其 罪 君 子 伤 之
答案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3分)
译文:喜欢喝酒,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②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3分)
译文: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起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
参考译文
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喜欢喝酒,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声音洪亮,环顾四周时神采卓异。所有经史子集、笺疏训诂,和那些佛家、道家两教的经典及阐释经典的杂书,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中心贯通始终,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
先生向来和王斫山交情最深。王斫山本来也是侠义的人,一天他拿千金给先生,说:“先生拿这些钱去放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你补贴生活,行吗?”先生答应了,可是刚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于是就对斫山说:“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增添您守财奴的恶名罢了,我已经替您花掉了。”王斫山笑了笑没有计较。
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起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思,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在颜渊来说是惊叹圣人孔子,在孔子来说是赞叹弟子曾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尤其爱好讲《易》,对“乾”、“坤”两卦的评述,多到十万多字。其他的评论还有很多,至今流传世上的著作,只有评点《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的几种刊刻版本。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像长洲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是最出名的,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们。
曲江廖燕说:我读先生所评的各种书,标新立异,见解卓越,超乎常人所想,我感觉千百年来,到他这里才别开生面。唉!多么优秀的人啊!虽然遭遇惨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我路过吴门,去寻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悼念先生,并写下像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三、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欧阳修《采桑子》)
(3)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4)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四、语言运用(12分)
13.把下面这段文字改写成一个单句,可以删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说明 什么是单句?只有一套主谓语结构的句子是单句。
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
答: 
答案 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不作为奴隶般工具的,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需要有体面行动的,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的职业。
解析 确定句子的主干,“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的职业”。把其余分句作为修饰成分放在“职业”前。
14.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余先生在“文化名人专访”直播间接受节目主持人采访。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6分)
主持人:① 。
余先生:主持人好!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名人”这个称呼。
主持人:先生太谦虚了。
余先生:② ,
但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成文化人。这个节目的意义,不在于访问了多少名人,而在于接纳了多少文化流浪者。
主持人:③ !
余先生: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但是如果为做这件事而觉得累,感到痛苦,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那就没有必要做了,毕竟④ 。
主持人:好的,我们一定会朝先生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
答案 ①余先生,您好!欢迎来到“文化名人专访”
②虽然我也算得上很有名
③我觉得要做到先生所说的,很难啊
④健康、快乐地生活更重要(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文(60分)
15.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以“我眼中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待选人物:张中丞 欧阳修 陆羽 方山子
答案 略。
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B.丰稿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C.视其握,则蹇仄而不直。
D.故士常畜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答案 A
解析 B项稿—犒。C项直—植。D项畜—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责人也详(详细)
怠者不能修(进修)
B.小挫益厉(发奋自厉)
故虽并天下(兼并)
C.能以兵尝敌(试探)
彼将强与吾角(勉强)
D.则拳蹙而不遂(弯曲,皱缩)
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超过)
答案 C
解析 强:偏偏,偏要。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为是者有本有源
B.多才与艺人也
C.至于李唐,不可遍举
D.一静可以制百动
答案 D
解析 “可以”意义同现代汉语。A、B、C三项是古今异义词。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用长短之术也
A.尺箠当猛虎
B.详,故人难于为善
C.则谗谀者自远矣
D.内以欺于心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作名词。A、D两项为名词作状语。C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下列各项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闻古之人有舜者
A.得吾说而存之
B.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C.有之而不用
D.辍耕之垄上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相同,助词,的。A项代词,它。C项代词,它。D项动词,到、往。
6.下面的句子,从文言句式的角度来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争道长乐坂下
A.不责人以细过。
B.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C.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
D.此用兵之术也。
答案 C
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省略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
二、阅读理解(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①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②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沽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③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注 ①闻喜宴:也称琼林宴。宋时朝廷在琼林苑设筵宴请新进士,皇帝、大臣赐诗,进士冠上插花。②天圣:宋仁宗年号。③寇莱公:寇准,宋真宗时任宰相,后封莱国公。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干:求取
B.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诟:责备
C.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丰:丰厚
D.汝非徒身当服行 徒:只
答案 C
解析 丰:使丰厚。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然:代词,这样。A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B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D项之:代词,他,指寇莱公/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司马光“俭约”主张的一组是(3分)(  )
①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②以约失之者鲜矣 ③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④风俗颓敝如是 ⑤夫俭则寡欲 ⑥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 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出身于清贫的家庭,家族世代以清白简约为门风,因此他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遵守前代俭约的风尚,并一代代流传下去。
B.孔子认为俭约是一种美德,他认为不谦逊的人还不如固陋、寒伧的人,俭约的人很少犯过失,而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在意衣食的好坏的。
C.司马光认为当时社会奢靡之风盛行,从普通农夫直至士大夫,都身受其不良影响,统治者对此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D.司马光用古人崇尚俭约的风气与今人崇尚奢靡的风俗相比,又通过引用何曾、石崇、寇莱公等因奢侈而败家的事例阐述了推崇节俭的重要性。
答案 C
解析 原文是希望统治者不要助长奢靡之风。
1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3分)
译文: 
(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4分)
译文: 
(3)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3分)
译文: 
答案 (1)我本来(出身于)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凭借清白(的家风)相继承。
(2)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3)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
参考译文
我本来(出身于)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凭借清白(的家风)相继承。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因害羞而脸红并扔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填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表示与一般人不同,以此取得人们的赞扬。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
许多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当做美德。别人都嘲笑我顽固、粗鄙,我不把这当做缺点,应答道:“孔子说‘与其不谦逊,宁愿固陋寒伧’;又说‘因为俭约犯过失的人是很少的’;又说‘读书人立志寻求真理,却认为穿着破旧、饮食粗陋是可耻的,那也就不值得同他商谈了’。古人把节俭当做美德,今人竟用节俭互相嘲笑指责。嘻,真是奇怪啊!”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即使是居高位有权势的人不能禁止,(难道)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御孙说:“节俭是美德的共同点,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共,是相同的意思,说的是有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共同生发出来的。生活节俭的人,欲望少:地位高的人欲望少,就不受外物奴役,可以依循正直的道路做事;地位低的人欲望少,就能小心谨慎,节省各项用费,从而远离罪罚,使家产丰厚殷实。所以说:“节俭是美德的共同点。”奢侈的人欲望就多:地位高的人欲望多就贪图富贵,不按正道办事,将招致灾祸;地位低的人欲望多就追求更多的钱财,胡乱用钱,从而败家丧命;因此当官的就会收受贿赂,做百姓的就会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何曾每天的饮食花费万钱,到孙子辈就因为骄傲放纵败家了。石崇用奢华向别人夸耀,最终因此死在刑场。近代寇准奢侈在当时位居第一,可是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没有人敢批评他,他的子孙习惯了奢靡的家风,现在大多困窘不堪。其他因为节俭成就功名,因为奢侈败家的人太多了,我不能全部一一列举,姑且举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要牢记并照做,还应当用它教育你的孩子,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气啊。
三、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2)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韩愈《原毁》)
(3)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苏洵《心术》)
(4)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王安石《兴贤》)
四、语言运用(12分)
13.填写句子,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连贯。(6分)
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五言古风),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求之于时序,若江南文化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是温飞卿的鲜艳秾丽;西北文化则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是王安石的朗肃内敛。上天以水的灵动和山的沉稳分别滋润着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不至于太单调、太寂寞。
答案 示例:①李白的清新俊逸 ②东坡的旷达豪放
③秋风萧萧、雨雪霏霏的深秋严冬(答成一个季节也可以)
14.阅读下面的文字,为“正能量”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0字)(6分)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代表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
正能量是 
答案 正能量是指通过激发内在潜能,使人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五、作文(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美德是勇敢的,善良从来无所畏惧。——莎士比亚
(2)生活要朴素,情操要高尚。——德莱顿
(3)相互宽容对方的缺点,乃是通向天堂之门。——布莱克
(4)道德是个人心目中的群居本能。——尼采
(5)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
(6)我只知道所谓道德是指你事后觉得好的东西,所谓不道德是指你事后觉得不好的东西。——海明威
(7)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
(8)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9)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这些名言,各自表达了对“道德”的不同理解。那么,你对“道德”是怎样理解的呢?请联系现实,针对上述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道德是以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作为评价标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人们的行为的。道德有时指人的思想品质、修养程度、善恶评价,有时指风尚习俗和道德教育活动,但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作为一种概念,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片道德的天空。头顶上的灿烂星空,给我们以宇宙的无垠,让我们体会到自身的渺小,感悟到现世的短暂。民族的复兴,有待于道德的复兴;国家的崛起,有待于道德的崛起。
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孺(rú)  潦水(lǎo)  鹤汀(tīnɡ)  叨扰(dāo)
B.绣闼(tà) 骇瞩(zhǔ) 帝阍(hūn) 弱冠(ɡuàn)
C.相答(xiānɡ) 栖鹘(xī) 寂寥(liáo) 戛然(jiā)
D.环诡(ɡuǐ) 攒萃(zǎn) 殆销(dài) 见拟(nǐ)
答案 B
解析 A项叨扰(tāo);C项栖鹘(qī),戛然(jiá);D项攒萃(cuán)。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彩彻区明(天空)      俨骖于上路(俨然)
B.识盈虚之有数(定数,命运) 一介书生(一个)
C.顾安所得酒乎(可是) 畴昔之夜(以前)
D.下合围以擢本(挺拔) 芬敷谧溢(散发)
答案 A
解析 俨:整齐。
3.下面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B.以待子不时之须
C.涉寒暑而匪亏 D.傍荫亩而抱规
答案 D
解析 A项“销”同“消”。B项“须”同“需”。C项“匪”同“非”。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B.其珍可以羞王公
C.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D.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答案 B
解析 A项古义:迎接。今义:言行迎合别人的心意。C项古义:陡峭的江岸。今义:岸边。D项古义:江山的景象。今义:大好河山。
5.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掠予舟而西也
A.目吴会于云间 B.屈贾谊于长沙
C.横江东来 D.尽东南之美
答案 A
解析 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使动用法。C项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作名词。
6.下列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奏流水以何惭
A.响穷彭蠡之滨 B.故无厌于所甘
C.味以无比而疑 D.而固未之信
答案 D
解析 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省略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廖氏文集》序
欧阳修
自孔子没而周衰,接乎战国,秦遂焚书,六经于是中绝。汉兴,盖久而后出,其散乱磨灭,既失其传,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如《河图》《洛书》,怪妄之尤甚者。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伪说之乱经也,屡为说以黜之。而学者溺其久习之传,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欲夺众人之所信,徒自守而世莫之从也。
余以谓自孔子殁,至今二千岁之间,有一欧阳修者为是说矣。又二千岁,焉知无一人焉,与修同其说也?又二千岁,将复有一人焉。然则同者至于三,则后之人不待千岁而有也。同予说者既众,则众人之所溺者可胜而夺也。夫六经非一世之书,其将与天地无终极而存也,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于其间顷刻尔。是则余之有待于后者远矣,非汲汲有求于今世也。
衡山廖倚,与余游三十年。已而出其兄偁之遗文百余篇号《朱陵编》者,其论《洪范》,以为九畴圣人之法尔,非有龟书出洛之事也。余乃知不待千岁,而有与余同于今世者。始余之待于后世也,冀有因余言而同者尔,若偁者未尝闻余言,盖其意有所合焉。然则举今之世,固有不相求而同者矣,亦何待于数千岁乎!廖氏家衡山,世以能诗知名于湖南。而偁尤好古能文章其德行闻于乡里一时贤士皆与之游以其不达而早死故不显于世。呜呼!知所待者,必有时而获;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苟有志焉,不必有求而后合。余喜与偁不相求而两得也,于是乎书。嘉祐六年四月十六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修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   措:置,安放
B.屡为说以黜之 黜:罢免
C.则众人之所溺者可胜而夺也 夺:使之改变
D.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 畜:蕴蓄
答案 B
解析 黜:排斥。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项介词,用/介词,凭借……的身份。C项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D项与动词连用,构成“所”字结构/与“为”连用,表示被动。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体现欧阳修和廖偁“不相求而两得”的一项是(3分)(  )
①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
②以为九畴圣人之法尔,非有龟书出洛之事也
③余乃知不待千岁,而有与余同于今世者
④未尝闻余言,盖其意有所合焉
⑤世以能诗知名于湖南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答案 A
解析 ①说的是作者对当时人们只学习不思考的状况的痛心,⑤说的是廖氏世代以作诗闻名于湖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修在文章的开始直陈自己对儒家经典中一些非正统言论的怀疑。
B.欧阳修很明白,在当时他的意见是不会被理解的,但是他坚持认为,时间会证明真理。
C.欧阳修没有直接表现自己找到知己后的欣喜之情,而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找到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欢欣。
D.欧阳修之所以对廖偁的身世、文章等作简要介绍,唯一的目的就是突出他对廖偁所具有的怀疑精神的由衷称赞。
答案 D
解析 “唯一的目的”错,还有一个目的是和文章的题目相照应。
11.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而 偁 尤 好 古 能 文 章 其 德 行 闻 于 乡 里 一 时 贤 士 皆 与 之 游 以 其 不 达 而 早 死 故 不 显 于 世。
答案 而偁尤好古/能文章/其德行闻于乡里/一时贤士皆与之游/以其不达而早死/故不显于世。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3分)
译文:(他们)反而都吃惊地责怪我,说我凭借独自的见解,去决断几千年来不可考证的是是非非。
②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于其间顷刻尔。(3分)
译文:用它们的没有尽头来和几千年作比较,几千年也只不过是顷刻罢了。
参考译文
自从孔子去世后,周朝便衰败了,历经战国后,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活动,先秦的儒家传统著作“六经”也随之失传。汉朝兴起后,很久之后这些前代的典籍才陆续出现,这些书籍不少都散落、消失了,失掉其真传,然后许多儒家学者趁机就把他们的非正统言论掺杂到这些书籍里面去,如《河图》《洛书》里,怪诞虚妄的学说就非常多。我曾经认为那些只知道墨守经书,并对其深信不疑的做学问的人是让人悲哀的,他们不知道这些欺人之谈是在扰乱经典,我多次写文字排斥这些欺人之谈。但是学习的人却被长久流传下来的经文迷惑了,(他们)反而都吃惊地责怪我,说我凭借独自的见解,去决断几千年来不可考证的是是非非,说我想要改变许多人所深信不疑的东西,只有我自己在坚守,没有一个人认同我的见解。
我认为从孔子去世到现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个欧阳修,他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再过两千年,怎么能够知道没有一个这样的人,和我欧阳修持相同的见解呢?再过两千年,将会再次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到时就有三个这样的人了,那么后代的人不用再等千年就有持相同看法的人了。赞同我的说法的人已经很多了,那么批判众人所沉溺已久的说法的观点便可获得胜利并且足以改变那些人的看法了。“六经”不是属于某一个时代的书籍,它们将与天地一样没有终点并且长久存在,用它们的没有尽头来和几千年作比较,几千年也只不过是顷刻罢了。这就是我所期盼的在久远的后世能够出现的事情,而我并没有想在当今时代有所求取。
衡山的廖倚,和我交往了三十年。后来,他整理了他的哥哥廖偁遗留下来的文章一百多篇,取名《朱陵编》,遗文中在论述《洪范》时,也认为“九畴”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并没有乌龟从洛水中背出书来的事情。我这才知道不用等待千年,在当今时代就有和我不谋而合的人。当初我等待这样的人在后世出现,希望能有因为我的见解而赞同我的说法的人,像廖偁,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我的说法,但是他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这样看来,当今时代,本来就有不用去寻找却可以和我见解相同的人,又何必去等待几千年后有这样的人出现呢?廖家住在衡山,他们世代以能作诗而闻名于湖南。而廖偁尤其喜欢古文,擅长写文章,他的道德品行在乡里闻名,当时的贤能之人都和他交往。他因为不得志而过早地离开人世,所以没有在后世扬名。唉!懂得有所等待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有所收获;懂得蕴蓄才智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有所施展。如果有志向,不必去刻意追寻就会有与其不谋而合的人。我为廖偁和我不用相互寻求而能心志一致而高兴,于是我写下了这段文字。嘉祐六年四月十六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修写了这篇序言。
三、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3)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苏轼《后赤壁赋》)
四、语言运用(12分)
13.仿照例句,另选两位不同的诗人再写两个句子,句式基本相同,字数大体相等。(6分)
例句:柳永在寒蝉骤雨后的都门外,吟咏过婉约派诗词最为经典的篇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尽显其感情的缠绵与悱恻。
答: 
答案 (示例)①苏轼于大江明月下的赤壁,唱响了豪放派诗词最为雄壮的乐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
②杜甫在风急猿啸下的夔州,抒写了现实主义诗歌最为杰出的诗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感叹其人生的艰难与苦恨。
14.城市标志是城市独特文化和精神的直接展示,是城市品牌的形象代表,是城市的识别符号。以下两个图标都是杭州
城标的候选图标,最终左边的图标在网友投票中胜出。请写出左图胜出的原因。(6分)
答: 
答案 左图标志以汉字“杭”的篆书加以演变,赋予其直接的语义呈示性,能够让公众清晰地辨识;巧妙地将航船、江南建筑、西湖园林、拱桥等诸多要素融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江南地域特征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的特点。右图将杭州山水抽象为简洁奔放的笔触和多孔拱桥的形象,充满美术感,但从内涵的丰富性和公众辨识度来看,左图更胜一筹。
五、作文(6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歌德很形象地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巴尔扎克非常肯定地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罗曼·罗兰曾怒气冲冲地谴责:“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
请以“思想的魅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作文题。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关键是写出“思想”的深度、厚度与广度,揭示出思想的魅力与伟大。其次,要精心选择事例,突出事例的典型性。要选择具有分量的例子,较为形象地阐述其思想内涵,使文章变得厚实,具有立体感。该话题写成议论文较佳,论述的结构最好遵循“总—分—总”的原则,要精心设置分论点,确保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再次,遵循“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原则,加强语言的锤炼。可使用排比、比喻、反问、引用等常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生动、有气势。另外,还要注意长短句的综合使用,使文章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之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