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1 09:25:07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自己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
答思卷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
愿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
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
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
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匪眦之仇必报,这是
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
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
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
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
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
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禅、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
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切困难、一无惧任何挑
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
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
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
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
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机之下从人忧慌失据,
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
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
坷道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错误,根据原文“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知,是这些列举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了对“勇”的赞颂。B项,“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错误,根据原文“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可知,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且“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也错误,根据原文“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这个假设性前提可知,并非不论任何情形都可以勇往直前D项,“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错误,根据原文“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可知。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C项涉及原文内容在文章第五段,孔子及其弟子困于陈、蔡之间,解除危机后,子贡要铭记这场不幸。而孔子视之为“幸”。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危机是成就英勇人格的外在条件,因此视危机为幸运。而非选项中的“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项,李白写的是侠客的高超武艺,这种勇敢不属于理性之勇。B项,林则徐强调不趋福避祸的前提是有利于国家,这是符合理性之勇的。C项,孔子的话强调不与蛮勇之人共事,强调要有所惧,有所谋。这也是一种理性之勇。D项,孟子的话意思是,可以死,也可以不死,如果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盲目赴死,就会伤害“勇”德。这句话也强调了理性之勇。
4.①文章采用的是层递式结构思路。一至二段阐释“勇”的概念内涵。②三至四段分析“勇”的行为特点:有锐气,也有静气。五至六段阐述“勇”的培养方式。【解析】本题考查梳理行文思路、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文章采用的是层递式结构思路。本文第一段先陈述“勇”的渊源,再阐释什么是大勇,什么是小勇。因此,一至二段阐释“勇”的概念内涵。由“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可知,三四段论述“勇”的特点。由“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等句可知,五至六段阐述“勇”的培养方式。
5.①勇者不惧,勇者之勇,是大勇,大勇之勇,在于以遵循道义为前提。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②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一方面,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谨慎小心。另一方面,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但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③勇者不惧,还指勇者应是理性的,勇中有怯,勇中有思,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由“夫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可知,勇者不惧要坚守道义,需要与“义”相融。
6.A A项中“也是为了改变母亲对我毫不领情的现状”属于强加关联,不合文意。
7.B B项中“看似矛盾的表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于文无据。画线句强调母亲以个人利害为行事标准,拒绝“吃亏是福”的观念,并不能从中看出“我”的态度。
8.【答案】①少年时,反感母亲对自己的“威压”,心有怨恨甚至产生报复念头。②成年后,对母亲情感纠结,努力孝顺母亲内心却难以释怀。③历经坎坷后,感谢母亲,继承母亲不管不顾的血性让自己度过许多人生关卡。④当下,体谅母亲,竭力保护母亲,并期待母亲永恒的保护。【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梦境描写把复杂的内心世界情境化,折射出“我”对母亲微妙复杂的情感,担心牵挂又心存嫌隙。②“梦回老屋”是“我”对母亲情感态度转变的关键,梦醒后“我”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依赖。③梦境与现实相互照应,虚实结合,错落有致,使得叙事更有波澜,行文更有张力。【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GJO【解析】原文标点: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
11.D “《礼记》......成书于春秋时期”错,应是成书于汉代。
12.B “从不厌烦”错,原文的“无厌”意思为“不满足”;“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错,原文的“能戒”意味“能引以为戒”。选项曲解文意。
13.(1)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贵族;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身外之物。(2)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类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类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己的品德。
14.①材料一的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支配。②材料二的侧重点是修身有助于治家和治国,修身是治家和治国的前提。
15.C “表达的情思都相同”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感慨人生短暂,只有自然是永恒的,虽然诗人有淡淡的哀伤,但是总体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本诗颔联怅恨青春老去,感伤、低沉。故选C。
16.①借“长沙”喻指自己被贬的遭遇;②以贾谊自比,暗示自己有才华;③借贾谊召还重用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17.(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王于兴师,修我戈矛(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8.D D与文中都是列举未尽. A引文的省略. B语音的断断续续. C语意未尽
19.③可改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④可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每点2分,只写出序号不作修改或修改不正确不得分)
20.①“‘字’从遇见你”,通过谐音,在人们熟悉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一一“字”,引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变的兴趣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②“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聆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主题.③“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别致,纪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表明此节目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
21.①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②又面临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③努力提升人口出生率(鼓励生育)。
22.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得不面临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把句子改写为双重否定句,主要是找出中心谓语,在其前加上“不得不”之类的双重否定词,注意不能改变句意.
23.参考立意:
1.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
2.学由思而固,思由学而发。
3.学能引导思,思能促进学。
4.思为学提供动力,学为思补充燃料。
5.学而不解则思,思而不得则学。
6.学须顺应时代,思要超越时代
7.学与思相辅相成,循环推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