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同步检测:第二单元 第6课 六一居士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同步检测:第二单元 第6课 六一居士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49:59

文档简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滁州    雏形    刍议    踟蹰
B.颍水 新颖 影音 应届
C.轩裳 宣纸 喧闹 煊赫
D.轶事 造诣 安逸 肄业
答案 B
解析 “应届”中的“应”读yīnɡ,其他读yǐnɡ。
2.下列字形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愉悦    恻然    置之度外
B.逻缉 荣禄 无限感概
C.逃避 宦海 自食其言
D.悠闲 迂缓 依阿取容
答案 B
解析 缉—辑,概—慨。
3.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六一,何谓也
B.此吾之所以志也
C.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D.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答案 C
解析 C项与例句同,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判断句。D项状语后置句。
4.下列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
B.累于此者既佚矣
C.使吾形不病而已悴
D.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
答案 D
解析 活用词语:A项“劳”,B项“累”,C项“病”。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屡易其号      易:改变
B.吾之乐可胜道哉 胜:承受
C.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一日:一旦,终有一天
D.庶几偿其夙愿焉 庶几:大概,差不多
答案 B
解析 胜:尽。
6.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是为五一尔,奈何?
B.是岂不为六一乎?
C.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D.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答案 C
解析 C项表被动;A、B、D三项为动词,是。
7.翻译下列句子。
(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译文: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
(2)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译文:被这些物品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败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 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8.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读书辄成诵:就
(2)晚更号六一居士:改变,更换
(3)虽机阱在前:即使
(4)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有人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译文: 
答案 (欧阳修)在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的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要点:“于废书簏中”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时提前;焉,之。)
10.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 
答案 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11.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
链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 
答案 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欧阳修幼年时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欧阳修在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的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欧阳修刚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赋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谪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改变。(欧阳修)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
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来不谈文章,只说政事,(欧阳修)说文章只能用来修身养性,而政事是可以用来帮别人的。(欧阳修)凡是去做过官的地方,没有杰出的政绩,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就会得不到及时处理因而人民受苦。我所说的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明,是为了不繁琐罢了。”
(2013·辽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功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 释:消除
C.多格不行 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联系后文“至今用之”,可知“著令”为拟定法令。“著”应译为“拟定”。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人物的品质角度考查信息筛选。④说的是王尧臣有先见之明,最终得到了大家的信任;⑥表现王尧臣对待流言泰然自若。这两句与题干要求不符,均应排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颠倒事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原文说的是“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失当。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译文: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文: 
答案 (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省略句和判断句。(1)引号内的句子为判断句,“荒政”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恤”是体恤,“论”是论处。(2)省略句,省略了主语;“遇”是对待;“矫饰”是虚假掩饰;“称”是称誉。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进士第一名,担任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下诏应试,凭借著作佐郎的身份到集贤院当值,担任光州知州。当年出现大饥荒,成群的强盗打开百姓的粮仓,法官依照法律应判决(他们)死刑,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以后就拟定法令,到现在仍在使用。郭皇后被废除,住在瑶华宫,有病,皇帝很哀怜疼爱她。当皇后被废除时,宦官阎文应很有权势,等到皇后病了,阎文应又主管监察太医。皇后将要去世的时候,有人怀疑阎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把这件事交给御史(处理),拷问查究其中的实际情况,来消除天下人的疑虑。事情虽然没有实行,但是自从阎文应掌权以来,没有敢指责议论的,后来阎文应因为恣意横行被下令处死。
元昊谋反,在西边有战事,任命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视察四周道路山川的险阻与平坦,回来后说某路应该增加若干士兵,某路贼兵不会进攻,某路应该立即做准备。对诸位将领的才能大小,全都了解,举荐可以重用的有二十多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这个时候,边境上的军队刚刚在好水战败,任福等战死。现今韩丞相因为主帅出战失利而获罪,免去招讨副使职务,掌管秦州;范文正公也因为写信给元昊不事先上报皇帝,免去招讨副使职务,掌管耀州。王尧臣于是上言说这两个人是天下共推的人选,他们忠贞正义智慧勇敢,名声震动夷狄,不应该因为小的原因就处置他们。况且任福因为违背节制调度才导致失败,更不可以苛刻责罚主将。因为这违背了宰相的意图,连同其他的议论,大多被搁置不能实行。第二年,贼兵攻入泾原,在定川交战,杀死了大将葛怀敏,都是(当时)王尧臣指着说应做准备的地方。从此才认为王尧臣的话是可以信任的,先前所搁置的议论,全都被施行。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刚掌权,请求收取民房钱的十分之三用来辅助国事。命令颁发到三司,张永和暗中派人用私利劝说王尧臣,王尧臣执意认为不行。
京师有人多次制造流言蜚语,传到皇帝的左右近臣那里,这些流言往往说他的短处。皇帝全都不过问,而王尧臣对此也是泰然自若。
王尧臣处理政事,对有所不同的地方进行议论,一定反复讨论,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从不固执己见。在皇帝面前,陈说天下利害的时候居多,等到政令实行,也并未自我夸耀。
王尧臣为人质朴,虽然地位显贵但不忘勤俭节约。(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他)有文集五十卷。(他)临终的时候,口授他的弟弟王纯臣写下奏章,把江山社稷看做最重要,把储君未立当做忧愁。皇帝怜悯,亲临他的丧事,停止朝政一天,追赠左仆射,太常赠与谥号文安。
第6课 六一居士传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赏析 这首词作者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得的愉快感觉。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绿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呈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桨轻划,水面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会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隽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等。他状物写景及记事的散文《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这方面的佳作。欧阳修的《秋声赋》也极具特色。欧阳修又是个博通古今的大学者。他与宋祈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著有《欧阳文忠集》等。
二、背景资料
熙宁三年,作者由知青州改任蔡州,自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春蚕丝尽,蜡泪将干,作者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赵宋王朝,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况且,在宦海沉浮中,几度贬官,历尽坎坷,到这时作者的意志已十分消沉,“穷则独善其身”已成为其思想中的主导。所以作者在文中便一再流露出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
[文白对照]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1.通假字
(1)聊以志吾之乐尔 同“耳”,罢了。
(2)累于此者既佚矣 同“逸”,安逸。
2.一词多义
(1)以
(2)之
3.词类活用
(1)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使动用法,使……劳累。
(2)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名词作动词,生病。
(3)累于彼者已劳矣: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
4.文言句式
(1)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应为“六一,谓何也”。
(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也,判断句。
(3)方其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句,“于五物”应在“得意”前。
(4)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句,“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奏”之前。
(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句,应为“吾累者之世事”。
(6)此吾之所以志也:……也,判断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译文: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译文: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3)吾其何择哉?
译文:我将选择哪方面呢?
1.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中的典故?
答: 
答案 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既为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亦为引出居士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非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2.“六一居士”中的“六一”指什么?
答: 
答案 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醉翁。
3.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
答: 
答案 虽无五物,其去宜矣。
一、结构图解
六一居士传
二、中心主旨
欧阳修这篇自传文,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对理想中“六一”之乐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应该归老的分析,表现了自己为官场世务所累的苦闷和对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
三、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除了感情真挚动人之外,还深寓人生哲理。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六一居士”的含义后,“客”指出他企图“逃名”,并引用《庄子·渔父》篇中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
走乎日中”,必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青年时代,无不想捷高科,得名位,汲汲于事功。一旦有了高科名位,才发现名位与劳苦忧患俱来,名愈高忧劳愈甚,居位愈久愈不能自拔,真所谓春蚕作茧,徒以自缚。欧阳修在北宋中期享大名数十年,深谙个中消长盈虚之理。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客”所引《庄子·渔父》篇那段话,还有两句没有直接说出来,这就是“处阴以休影,处影以息迹”。人要逃避自己的影子,最简单的办法是从阳光下站到阴处来;人要是怕见自己的脚印,只要停下来不走,那脚印自然会消失。这里的“处阴”、“处影”,隐喻息影林泉,摆脱物累世虑;对于欧阳修来说,便是辞官归田。这话虽从客人引述道家之言中隐约其辞地泄露出来,其实就是欧阳修对人生哲理的清醒体认。这段客主问答,是十分含蓄的悟道之言,妙在引而不发,言而未尽,特别引人寻绎,耐人咀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