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上册《1.3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2023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科学实验中,药品和仪器的存放应符合一定的规范.下列物质存放在对应的容器中,符合规范的是( )
A.石灰石 B.食盐水
C.氧气 D.稀盐酸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没有说明用量,固体药品一般取1~2g
B.给烧杯加热时垫上石棉网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直接用酒精灯外焰给装有固体的试管加热
3.下列行为没有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 )
A.完成规定实验后,可在实验室内嬉戏打闹,大声谈论实验效果
B.实验室内可以用品尝的方法区分没有毒性的食盐与蔗糖
C.实验开始前,认真听老师讲解。检查仪器,药品是否齐全
D.可以自己不动手,看看别人做就行
4.洗涤是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试管内还留有废液就使用试管刷刷洗
B.使用滴瓶上的滴管滴加试剂后,立即用蒸馏水洗净滴管并放回原瓶
C.刚加热过胆矾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D.洗净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5.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
①试管②蒸发皿③集气瓶④量筒⑤燃烧匙⑥烧杯.
A.①② B.③④ C.①⑥ D.③⑥
6.某同学测定的下列实验数据及取用药品的用量中,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15.57g食盐
B.用10mL量筒量取9.25mL水
C.未说明用量的实验,取用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取用液体1~2mL
D.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至满
7.给大约150mL的液体加热,需选出下列仪器中的(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量筒 ⑥石棉网 ⑦铁架台(带铁圈)
A.①③④ B.②④⑤⑥⑦ C.②④⑥⑦ D.①③④⑤
8.正确的实验操作能有效保证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可以用手代替镊子
B.不慎将药液溅到眼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
C.倾倒液体试剂时,试剂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胶头滴管与试管口要接触
9.若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某固体药品,再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②取少量碱式碳酸铜放入纸槽,再把纸槽缓慢放入试管;
③用试管夹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将试剂瓶盖盖好,放在原处。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10.在化学实验中,实验操作要保证人身安全和仪器、试剂的安全,试剂安全是指操作应避免造成试剂的污染或变质。下列操作要求中不是从试剂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
A.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试剂
B.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C.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D.用药匙取用一种药品后,取另一种药品前必须擦拭干净
11.下列操作会导致仪器炸裂的是( )
①试管外壁有水;②被加热液体体积超过三分之一;③试管底部接触灯芯;④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⑤试管口朝着有人的地方;⑥试验结束后马上清洗试管。
A.①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2.下列图示中的“错误操作”与“可能导致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腐蚀胶头滴管
B.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
C.污染胶头滴管及试剂
D.引起中毒
13.试管是初中实验中最常见的仪器,试管口的朝向不同,在实验中的应用也不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的放置方向,是在加热固体时
B.②的放置方向,是在试管刷洗后
C.③的放置方向,是在加热少量液体时
D.④的放置方向,是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
14.Vc泡腾片是一种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片状物品,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红同学建议,可用石灰水检验一下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这个建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15.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将紫红色的铜丝放在空气中加热,铜丝表面变成黑色
B.加热“铜绿”,“铜绿”由绿色逐渐变成黑色
C.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
D.将镁条插入食醋中,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
16.下列物质中既不含有氧元素也不含有氢元素的是( )
A.水(H2O) B.二氧化碳(CO2)
C.金刚石(C) D.碳铵(NH4HCO3)
17.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
B.为了节约药品,将剩余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C.实验过程中的药液溅入眼睛,可立即用手揉眼睛
D.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着火后,用湿布扑灭
1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将橡皮塞塞入试管
B.处理废弃药品
C.用水润湿后转动着插入橡皮塞
D.滴加试剂
二、填空题
19.写出下列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1)酒精灯熄灭后未盖灯帽: 。
(2)把试管放在桌上,用力将橡胶塞塞入其中: 。
(3)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 。
(4)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 。
(5)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
(6)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口对着人: 。
20.认识并掌握常见仪器的用途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从图中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
(1)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B ,E 。
(2)量取一定量的水需用到的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下同),还需增加的仪器是 ,若读数时俯视,则量取水的体积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1.指出图所示倾倒液体的操作中的错误:
(1) .
(2) .
(3) .
22.某校因仪器不足,老师发动学生想办法,有一位同学想用如图所列物品来代替化学实验仪器.如用A来代替试管,你认为B可代替 ,C可代替 .
你认为还有哪些物品可以代替实验室中的哪种仪器?把物品名称和对应可代替仪器名称写在下表里:(每写出一种给1分,最多给2分)
物品名称 可代替仪器名称
23.完成下表:
元素名称 化学符号
镁
H
O
氮
磷
碳
铜
物质名称 化学符号(化学式)
氧气
氧化镁
CO2
NH4HCO3
氨气
氯化氢
水
24.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
(3)加热碳酸氢铵分解: .
25.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以下两个小题.
小婷的妈妈从超市买回两袋食盐,一袋标明是加碘盐,另一袋标明是低钠盐(一种含有氯化钾的盐).小婷看了包装后想:这两种盐哪一种更咸?于是她开始了探究.
(1)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能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对于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得出结论
(2)按照小婷的想法进行探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在配制食盐水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取用盐的质量 B.取用盐的颗粒大小 C.取用水的质量 D.食盐是否完全溶解.
三、实验题
26.如图所示为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操作过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提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1)请简述操作A的过程: 。
(2)操作过程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该错误操作是 (填字母)。
(3)操作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基本化学实验技能操作。
(1)小明用托盘天平称量12.5g食盐,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偏左,则接下来应采取的措施是 (填字母)。
A.增加砝码
B.减少砝码
C.添加食盐
D.减少食盐
(2)小红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她实际称取的烧杯质量为 g。
(3)小华想量取16mL液体,应选用 (多选,填字母)。
A.10mL量筒
B.25mL量筒
C.50mL量筒
D.胶头滴管
(4)小华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6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仰视读数,读数为10mL。小华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mL。
28.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产生的,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打开 (填“活塞A”或“活塞B”,下同);关闭 。
(2)人呼气时,打开活塞 B,关闭活塞 A,此时观察到瓶Ⅱ内的现象是 。
(3)Ⅰ瓶内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Ⅱ瓶内试剂的作用是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29.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请帮他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
(2)作出预测: 。
(3)实验及结论: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①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②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③将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
① ② ③
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 57s 48s 25s
结论
(4)问题与讨论:
①上述实验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mL水,即要求所取水的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吗?为什么?
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认为还有其他方法吗?若有,请简要叙述操作过程、现象及结论。
四、解答题
30.现提供少量碱式碳酸铜固体(俗称“铜绿”)、部分实验仪器和所需试剂,请你通过观察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碱式碳酸铜固体存放在 (填“细口”或“广口”)瓶内,实验时可用 加入试管中。若没有规定用量,则只需 即可。
(2)做“碱式碳酸铜和稀盐酸作用”的实验时,是用倾倒的方法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的。请你写出此操作的注意点及原理:①瓶塞应 ,防止 。②标签应 ,防止 。③瓶口应 ,防止 。④用完后应立即 ,放回原处,且标签 。
(3)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碱式碳酸铜固体,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②取少量碱式碳酸铜固体,加热
(4)实验结束后,老师再次强调了规范的操作是实验安全和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酒精灯火焰应用 灭。用过的仪器要清洗干净,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 。仪器、药品都要有序地放在指定的地方(或原处),废液、废渣应放入 。
31.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镁条燃烧 ;
(2)水通电分解 ;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
(4)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
32.夏天连续暴雨后,化学老师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郊游,在一片池沼地,老师用木棒轻轻搅拌池水,发现有一些气泡从池底冒出,老师用打火机点燃气泡,发现气泡可燃,并发出“啪啪”的声音。同学们对此气体的成分充满了兴趣。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①在无氧环境中,沼泽或水塘中的植物残体,被一些杆菌和甲烷菌等通过发酵分解,产生的气体含60%~70%的甲烷。
②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为蓝色。
(1)沼气为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从上述信息中推测甲烷 (填“难”或“易”)溶于水,甲烷可能具有的一种化学性质是 。
(3)老师告诉同学们,可以人工建设沼气池,将植物残体发酵,制取沼气,此过程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同学们对甲烷燃烧的产物充满了兴趣,老师和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了探究。
[设计实验]
[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 ;②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生成了水。讨论后同学们认为上述②的结论不严谨,原因是 。
[反思评价]老师将甲、乙改变顺序,产生的现象与上述实验相同,试写出甲烷燃烧(即甲烷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实验拓展]根据甲烷燃烧的产物可以确定甲烷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填字母)。
A.N、H
B.C、H
C.Mg、C
D.O、P
33.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 ,细口瓶的瓶塞要 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
②先对试管进行 ,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 上晾干。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1.3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2023年同步练习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科学实验中,药品和仪器的存放应符合一定的规范.下列物质存放在对应的容器中,符合规范的是( )
A.石灰石 B.食盐水
C.氧气 D.稀盐酸
【解答】解:A、石灰石应放于广口瓶内,故不符合题意;
B、食盐水应放于细口瓶内,故不符合题意;
C、以防氧气漏气,玻璃片磨砂面向下,故不符合题意;
D、稀盐酸可放于滴瓶内,滴管专用,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没有说明用量,固体药品一般取1~2g
B.给烧杯加热时垫上石棉网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直接用酒精灯外焰给装有固体的试管加热
【解答】解:A、没有说明用量,固体药品一般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故A错误;
B、给烧杯加热时垫上石棉网,故B正确;
C、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故C错误;
D、先预热,再用酒精灯外焰给装有固体的试管加热,故D错误。
故选:B。
3.下列行为没有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 )
A.完成规定实验后,可在实验室内嬉戏打闹,大声谈论实验效果
B.实验室内可以用品尝的方法区分没有毒性的食盐与蔗糖
C.实验开始前,认真听老师讲解。检查仪器,药品是否齐全
D.可以自己不动手,看看别人做就行
【解答】A、完成规定实验后,也应遵守实验的安全规则,不准在实验室内嬉戏打闹、大声谈话,故选项错误;
B、根据实验室安全规则,在实验室里不可用手接触药品,不能闻药品气味,严禁品尝药品,故选项错误;
C、实验开始前,认真听老师讲解。检查仪器,药品是否齐全,避免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故选项正确;
D、实验的目的就是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洗涤是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试管内还留有废液就使用试管刷刷洗
B.使用滴瓶上的滴管滴加试剂后,立即用蒸馏水洗净滴管并放回原瓶
C.刚加热过胆矾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D.洗净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解答】解:A、清洗试管时应先将废液倒掉,然后向试管内注入水进行清洗,故选项说法错误。
B、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不能用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溶液将被稀释,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刚加热过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造成试管因骤冷而炸裂,应冷却后,再用水冲洗,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洗净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
①试管②蒸发皿③集气瓶④量筒⑤燃烧匙⑥烧杯.
A.①② B.③④ C.①⑥ D.③⑥
【解答】解:实验室中,试管、燃烧匙、蒸发皿能直接加热;烧杯必须垫石棉网才能加热;集气瓶和量筒不能用于加热反应;故选B。
6.某同学测定的下列实验数据及取用药品的用量中,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15.57g食盐
B.用10mL量筒量取9.25mL水
C.未说明用量的实验,取用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取用液体1~2mL
D.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至满
【解答】解:A、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15.57g氯化钠,因为不可能精确到0.01g,故A错误;
B、不能用10mL量筒量取了9.25mL的水,可以量取9.2mL的水,故B错误;
C、在实验室取用药品时,若没有说明用量,液体药品一般量取1~2mL,故C正确;
D、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故D错误。
故选:C。
7.给大约150mL的液体加热,需选出下列仪器中的(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量筒 ⑥石棉网 ⑦铁架台(带铁圈)
A.①③④ B.②④⑤⑥⑦ C.②④⑥⑦ D.①③④⑤
【解答】解:在给液体加热时首先要有热源仪器,在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酒精灯,加热约150mL液体,要用量筒量取,并且选择容积大的容器,一般用烧杯,但烧杯的底面积较大,为了使之受热均匀,要垫上石棉网,以防止受热不均而炸裂,石棉网放在铁架台,所用仪器有酒精灯、石棉网、烧杯、铁架台、量筒。所以是②④⑤⑥⑦。
故选:B。
8.正确的实验操作能有效保证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可以用手代替镊子
B.不慎将药液溅到眼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
C.倾倒液体试剂时,试剂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胶头滴管与试管口要接触
【解答】解:A、取用较大块或颗粒状固体药品可用镊子,不可以用手代替镊子,以防被腐蚀,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不慎将药液溅到眼里,应立即用水冲洗,不可揉眼睛,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要垂悬在试管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壁或试管口,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9.若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某固体药品,再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②取少量碱式碳酸铜放入纸槽,再把纸槽缓慢放入试管;
③用试管夹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将试剂瓶盖盖好,放在原处。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解答】解:加热碱式碳酸铜放入试管,先将药品置于纸槽内,然后试管倾斜,纸槽缓慢放入试管内,然后把盛有碱式碳酸铜的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接着取用试管夹,将试管固定,最后点燃酒精灯,预热后进行固定加热,所以顺序为:②④③①。
故选:A。
10.在化学实验中,实验操作要保证人身安全和仪器、试剂的安全,试剂安全是指操作应避免造成试剂的污染或变质。下列操作要求中不是从试剂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
A.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试剂
B.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C.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D.用药匙取用一种药品后,取另一种药品前必须擦拭干净
【解答】解:A.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别的试剂,否则会污染试剂,属于试剂安全,故A不合题意;
B.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否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属于人身安全,故B符合题意;
C.试剂瓶倒完试液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否则试剂会挥发或吸收空气中成分变质,属于试剂安全,故C不合题意;
D.用药匙取用一种药品后,取另一药品前必须擦拭干净,否则会污染试剂,属于试剂安全,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1.下列操作会导致仪器炸裂的是( )
①试管外壁有水;②被加热液体体积超过三分之一;③试管底部接触灯芯;④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⑤试管口朝着有人的地方;⑥试验结束后马上清洗试管。
A.①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解答】解:①试管外壁有水,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
②被加热液体体积超过三分之一,会造成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不会导致仪器炸裂。
③试管底部接触灯芯,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
④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会造成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⑤试管口朝着有人的地方,会造成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不会导致仪器炸裂。
⑥试验结束后马上清洗试管,会造成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
故①③④⑥会导致仪器炸裂。
故选:B。
12.下列图示中的“错误操作”与“可能导致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腐蚀胶头滴管
B.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
C.污染胶头滴管及试剂
D.引起中毒
【解答】解:A、胶头滴管倒持,稀盐酸会流入橡胶帽,腐蚀橡胶帽,故A“错误操作”与“可能导致的后果”一致;
B、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示是俯视读数,读数偏大,而量取到的实际体积正好偏小,故B“错误操作”与“可能导致的后果”不一致;
C、胶头滴管要垂悬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否则会污染滴管、污染试剂,故C“错误操作”与“可能导致的后果”一致;
D、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扇少量气体闻,不能将鼻孔凑到瓶口,否则会引起中毒,故D“错误操作”与“可能导致的后果”一致。
故选:B。
13.试管是初中实验中最常见的仪器,试管口的朝向不同,在实验中的应用也不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的放置方向,是在加热固体时
B.②的放置方向,是在试管刷洗后
C.③的放置方向,是在加热少量液体时
D.④的放置方向,是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
【解答】解:(1)A、①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如果没有略向下倾斜,则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致使试管底部破裂,故正确;
B、②试管刷洗后倒置于试管架上,故B正确;
C、③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使试管倾斜并与桌面成45°左右,故正确;
D、④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故不正确;
故选:D。
14.Vc泡腾片是一种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片状物品,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红同学建议,可用石灰水检验一下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这个建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解答】解:A、猜想假设是根据已有的理论或经验对问题的模型提出初步的设想,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设计实验是根据猜想和相关知识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故可用石灰水检验一下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属于实验设计,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进行实验是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得出结论是根据实验现象和相关资料得出结论,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将紫红色的铜丝放在空气中加热,铜丝表面变成黑色
B.加热“铜绿”,“铜绿”由绿色逐渐变成黑色
C.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
D.将镁条插入食醋中,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
【解答】解:A、将紫红色的铜丝放在空气中加热,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铜丝表面变成黑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铜绿”由绿色逐渐变成黑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镁条插入食醋中,镁和醋酸反应能生成氢气,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6.下列物质中既不含有氧元素也不含有氢元素的是( )
A.水(H2O) B.二氧化碳(CO2)
C.金刚石(C) D.碳铵(NH4HCO3)
【解答】解: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符合题意;
D、碳铵是由氮、氢、碳、氧四种元素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
B.为了节约药品,将剩余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C.实验过程中的药液溅入眼睛,可立即用手揉眼睛
D.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着火后,用湿布扑灭
【解答】解:A、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以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故选项说法错误。
B、对化学实验中的剩余药品,不能将剩余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以防止污染药品,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故选项说法错误。
C、实验过程中的药液溅入眼睛,应用大量的清水冲洗,不能立即用手揉眼睛,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着火后,用湿布扑灭,利用的主要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将橡皮塞塞入试管
B.处理废弃药品
C.用水润湿后转动着插入橡皮塞
D.滴加试剂
【解答】解: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手不能放在导管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处理废弃药品,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倒入指定的容器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时,先把玻璃管一端湿润,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橡皮塞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9.写出下列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1)酒精灯熄灭后未盖灯帽: 酒精挥发,下次不易点燃 。
(2)把试管放在桌上,用力将橡胶塞塞入其中: 压破试管 。
(3)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 试管破裂 。
(4)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 液体溅出伤人 。
(5)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引起火灾 。
(6)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口对着人: 液体溅出伤人 。
【解答】解:(1)酒精灯熄灭后,未盖灯帽会造成酒精挥发,下次不易点燃;
(2)把试管放在桌上使劲塞进塞子,会压破试管;
(3)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会使试管破裂;
(4)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会使液体溅出伤人;
(5)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酒精灯引燃,否则容易引起火灾;
(6)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口对着人会造成液体溅出伤人。
故答案为:(1)酒精挥发,下次不易点燃;
(2)压破试管;
(3)试管破裂;
(4)液体溅出伤人;
(5)引起火灾;
(6)液体溅出伤人。
20.认识并掌握常见仪器的用途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从图中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
(1)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B 水槽 ,E 锥形瓶 。
(2)量取一定量的水需用到的仪器是 量筒 (填仪器名称,下同),还需增加的仪器是 胶头滴管 ,若读数时俯视,则量取水的体积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答】解:(1)B是水槽;E是锥形瓶;
(2)量取一定量的水需用到的仪器是量筒;还需增加的仪器是胶头滴管;量取一定量的水时,若读数时俯视,实际液体体积小于读数体积,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
故答案为:(1)水槽;锥形瓶;
(2)量筒;胶头滴管;偏小。
21.指出图所示倾倒液体的操作中的错误:
(1) 标签没向着手心 .
(2) 瓶塞正放 .
(3) 瓶口远离试管口 .
【解答】解:标签没向着手心,残液流下来会腐蚀标签;
瓶塞正放,会使试剂受到污染,也会使药品腐蚀桌面,正确的操作是把瓶塞倒放;
瓶口没紧挨试管口,会造成液体外流.
故答案为:(1)标签没向着手心;
(2)瓶塞正放;
(3)瓶口远离试管口.
22.某校因仪器不足,老师发动学生想办法,有一位同学想用如图所列物品来代替化学实验仪器.如用A来代替试管,你认为B可代替 导管 ,C可代替 滴管 .
你认为还有哪些物品可以代替实验室中的哪种仪器?把物品名称和对应可代替仪器名称写在下表里:(每写出一种给1分,最多给2分)
物品名称 可代替仪器名称
【解答】解:图中的B饮料吸管可以代替实验室中的导管,用于输送液体;图中的C眼药水瓶可以代替实验室中的滴管,用于液体的滴加.还有注射器可以作量筒使用,墨水瓶可制成简易的酒精灯.
故答案为:导管;滴管;注射器﹣﹣量筒;墨水瓶﹣﹣酒精灯.
23.完成下表:
元素名称 化学符号
镁 Mg
氢 H
氧 O
氮 N
磷 P
碳 C
铜 Cu
物质名称 化学符号(化学式)
氧气 O2
氧化镁 MgO
二氧化碳 CO2
碳酸氢铵 NH4HCO3
氨气 NH3
氯化氢 HCl
水 H2O
【解答】解:根据常见的化学元素符号及其名称、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元素名称 化学符号
镁 Mg
氢 H
氧 O
氮 N
磷 P
碳 C
铜 Cu
物质名称 化学符号(化学式)
氧气 O2
氧化镁 MgO
二氧化碳 CO2
碳酸氢铵 NH4HCO3
氨气 NH3
氯化氢 HCl
水 H2O
24.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镁+氧气氧化镁 .
(3)加热碳酸氢铵分解: 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
【解答】解:(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镁+氧气氧化镁.
(3)加热碳酸氢铵分解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镁+氧气氧化镁;
(3)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25.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以下两个小题.
小婷的妈妈从超市买回两袋食盐,一袋标明是加碘盐,另一袋标明是低钠盐(一种含有氯化钾的盐).小婷看了包装后想:这两种盐哪一种更咸?于是她开始了探究.
(1)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能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对于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 C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得出结论
(2)按照小婷的想法进行探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在配制食盐水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B
A.取用盐的质量 B.取用盐的颗粒大小 C.取用水的质量 D.食盐是否完全溶解.
【解答】解:(1)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能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方案.
(2)为了比较哪种盐更咸,要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在相同质量的水中溶解相同质量的两种盐,这样得到的结论可靠,取用盐的颗粒大小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
故答案为:(1)C;(2)B.
三、实验题
26.如图所示为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操作过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提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1)请简述操作A的过程: 试管倾斜(或平放),用纸槽把碳酸钠粉末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
(2)操作过程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该错误操作是 C (填字母)。
(3)操作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气泡产生 。
【解答】解:(1)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或平放),用纸槽把碳酸钠粉末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2)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操作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
(1)试管倾斜(或平放),用纸槽把碳酸钠粉末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2)C;
(3)有气泡产生。
2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基本化学实验技能操作。
(1)小明用托盘天平称量12.5g食盐,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偏左,则接下来应采取的措施是 D (填字母)。
A.增加砝码
B.减少砝码
C.添加食盐
D.减少食盐
(2)小红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她实际称取的烧杯质量为 28.9 g。
(3)小华想量取16mL液体,应选用 BD (多选,填字母)。
A.10mL量筒
B.25mL量筒
C.50mL量筒
D.胶头滴管
(4)小华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6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仰视读数,读数为10mL。小华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mL。
【解答】解:(1)托盘使用原则“左物右码”,指针偏向左边,说明食盐质量多了,应该减少食盐。故选:D;
(2)托盘使用原则“左物右码”,小红把砝码和烧杯放反了,且使用了游码,因此烧杯的实际质量=砝码﹣游码=30g﹣1.1g=28.9g;故答案为:28.9;
(3)选择量筒时,应该根据液体的体积,尽可能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小华想量取16mL液体,应选25mL量筒为宜,并使用胶头滴管滴至刻度线;故选:BD;
(4)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初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6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仰视读数偏小,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大,即剩余体积大于10mL,则该同学倾倒液体体积小于6mL。故答案为:小于。
28.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产生的,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打开 活塞A (填“活塞A”或“活塞B”,下同);关闭 活塞B 。
(2)人呼气时,打开活塞 B,关闭活塞 A,此时观察到瓶Ⅱ内的现象是 Ⅱ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Ⅰ瓶内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Ⅱ瓶内试剂的作用是 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解答】解:(1)人吸气时,要除掉混合气体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让吸入的气体通过I瓶进入,应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
(2)人呼气时,需要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气体需要通过Ⅱ,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应打开活塞B,关闭活塞A,此时观察到瓶Ⅱ内的现象是Ⅱ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Ⅰ瓶和Ⅱ瓶的作用不同,I瓶是吸入气体的装置,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造成干扰;Ⅱ是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通过上述操作,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故答案为:(1)活塞A;活塞B;(2)Ⅱ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29.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请帮他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
(2)作出预测: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 。
(3)实验及结论: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①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②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③将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
① ② ③
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 57s 48s 25s
结论
(4)问题与讨论:
①上述实验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mL水,即要求所取水的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吗?为什么?
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认为还有其他方法吗?若有,请简要叙述操作过程、现象及结论。
【解答】解:(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猜测是用外焰加热;
(3)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第三种情况所需时间最短,也就是温度最高。
(4)①设计对照实验时只能允许有一个变量,其它都必须相同,因为所取水的量不同,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不相等,为了研究火焰的不同位置温度的情况,其他条件应都保持一致。
②由于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各层温度不一样,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可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约1 s后取出,发现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位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加热。
故答案为(2)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
(3)用外焰加热所用时间最短,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加热
(4)①不行。因为所取水的量不同,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不相等,为了研究火焰的不同位置温度的情况,其他条件应都保持一致。
②有。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约1 s后取出,发现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位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加热。
四、解答题
30.现提供少量碱式碳酸铜固体(俗称“铜绿”)、部分实验仪器和所需试剂,请你通过观察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碱式碳酸铜固体存放在 广口 (填“细口”或“广口”)瓶内,实验时可用 药匙或纸槽 加入试管中。若没有规定用量,则只需 盖满试管底部 即可。
(2)做“碱式碳酸铜和稀盐酸作用”的实验时,是用倾倒的方法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的。请你写出此操作的注意点及原理:①瓶塞应 倒放 ,防止 污染药品 。②标签应 向着手心 ,防止 腐蚀标签 。③瓶口应 紧挨着试管口 ,防止 液体倒在外面 。④用完后应立即 盖上瓶塞 ,放回原处,且标签 向外 。
(3)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碱式碳酸铜固体,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盐酸会与碱式碳酸铜反应
②取少量碱式碳酸铜固体,加热 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
(4)实验结束后,老师再次强调了规范的操作是实验安全和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酒精灯火焰应用 灯帽盖 灭。用过的仪器要清洗干净,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仪器、药品都要有序地放在指定的地方(或原处),废液、废渣应放入 废液缸 。
【解答】解:(1)碱式碳酸铜固体存放在广口瓶内,实验时可用药匙或纸槽加入试管中。若没有规定用量,则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做“碱式碳酸铜和稀盐酸作用”的实验时,是用倾倒的方法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的。请你写出此操作的注意点及原理:①瓶塞应倒放,防止污染药品。②标签应向着手心,防止腐蚀标签。③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防止液体倒在外面。④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放回原处,且标签向外。
(3)碱式碳酸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碱式碳酸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碱式碳酸铜固体,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盐酸会与碱式碳酸铜反应
②取少量碱式碳酸铜固体,加热 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
(4)实验结束后,老师再次强调了规范的操作是实验安全和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酒精灯火焰应用灯帽盖灭。用过的仪器要清洗干净,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仪器、药品都要有序地放在指定的地方(或原处),废液、废渣应放入废液缸。
故答案为:(1)广口瓶;药匙或纸槽;盖满试管底部;
(2)①倒放;污染药品;
②向着手心;腐蚀标签;
③紧挨着试管口;液体倒在外面;
④盖上瓶塞;向外;
(3)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盐酸会与碱式碳酸铜反应
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
(4)灯帽盖;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废液缸。
31.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镁条燃烧 镁+氧气氧化镁 ;
(2)水通电分解 水氢气+氧气 ;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二氧化碳+水→碳酸 ;
(4)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
【解答】解:(1)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镁+氧气氧化镁;
(2)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碳酸;
(4)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镁+氧气氧化镁(2)水氢气+氧气(3)二氧化碳+水→碳酸(4)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32.夏天连续暴雨后,化学老师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郊游,在一片池沼地,老师用木棒轻轻搅拌池水,发现有一些气泡从池底冒出,老师用打火机点燃气泡,发现气泡可燃,并发出“啪啪”的声音。同学们对此气体的成分充满了兴趣。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①在无氧环境中,沼泽或水塘中的植物残体,被一些杆菌和甲烷菌等通过发酵分解,产生的气体含60%~70%的甲烷。
②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为蓝色。
(1)沼气为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从上述信息中推测甲烷 难 (填“难”或“易”)溶于水,甲烷可能具有的一种化学性质是 可燃性 。
(3)老师告诉同学们,可以人工建设沼气池,将植物残体发酵,制取沼气,此过程是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同学们对甲烷燃烧的产物充满了兴趣,老师和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了探究。
[设计实验]
[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 二氧化碳 ;②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生成了水。讨论后同学们认为上述②的结论不严谨,原因是 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会带出水蒸气 。
[反思评价]老师将甲、乙改变顺序,产生的现象与上述实验相同,试写出甲烷燃烧(即甲烷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
[实验拓展]根据甲烷燃烧的产物可以确定甲烷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B (填字母)。
A.N、H
B.C、H
C.Mg、C
D.O、P
【解答】解:(1)沼气中除甲烷外,还有其他气体,故沼气为混合物;
(2)甲烷能从池沼水中逸出,说明甲烷难溶于水,能被点燃,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
(3)将植物残体发酵制取沼气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由于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会带出水蒸气,故根据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生成了水的结论不严谨,原因是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会带出水蒸气;
【反思评价】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实验拓展】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氧元素可能来自氧气,故据此可知甲烷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选:B。
故答案为:(1)混合物;
(2)难;可燃性;
(3)化学;
【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会带出水蒸气;
【反思评价】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实验拓展】B。
33.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 朝向掌心 ,细口瓶的瓶塞要 _倒放 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B (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三分之一 ;
②先对试管进行 预热 ,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 试管架 上晾干。
【解答】解:(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
(2)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盖灭时轻提一下灯帽的原因防止温度降低压强变小,下次使用不易打开,同时也使生成水分蒸发掉,不是为了节约酒精;
(3)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必须先预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故答案为:(1)向着手心;倒放;(2)AB;(3)①三分之一;②预热;(4)试管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