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55:40

内容文字预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在家里
B.吾与点也 与:赞成
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义
D.愿为小相焉 相:主持礼仪的人,即司仪
解析 A项居:闲居,平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
B.
C.
D.
解析 D项都是第二人称代词;A项语气助词,表反诘/音节助词,表停顿;B项因为/用,把;C项表反问语气/同介词“于”。
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C )
A.孰能为之大
B.风乎舞雩,咏而归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D.三子者出,曾皙后
解析 A项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司仪。B项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D项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4.下列各句与“不吾知也”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异乎三子者之撰
B.不患人之不己知
C.无乃尔是过与
D.沛公安在
解析 A项是介词结构后置,B、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与所给例句相同。
5.名句填空。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
比及三年 比:比较
B.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述
何伤乎 伤:妨害
C.吾与点也 与:赞成
宗庙会同 会:指诸侯会盟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孰能为之大 孰:谁
解析 A项比:等到。
7.下列“以”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如其礼乐,以(连词,相当于“而”)俟君子
B.毋吾以(因为)也
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
D.加之以(把)师旅
解析 C项以:用。
8.下列对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D )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五十或六十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解析 D项之:你们。
9.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孔子言行的概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开头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
B.鼓励曾皙发表不同意见——深明事理,循循善诱
C.讥诮子路不谦虚——不隐褒贬,切中肯綮
D.最后评述弟子志向——含蓄隐讳,不露山水
解析 不是含蓄隐讳,是直接说出。
(2)下列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急不可待,不假思索
B.胸无城府,急躁自负
C.刚直爽快,不说假话
D.缺少思想,鲁莽草率
(3)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
 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 容自得
解析 A项应该是“谦虚谨慎”。
(4)下列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景图的评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移情于景,以景抒情
B.春光明媚,惠风和畅
C.治世风景,康乐蓝图
D.大国风情,盛世缩影
(二)高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材料一:“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沂水春风》)
材料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10.孔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曾点所描绘的和谐盛世图景?请简要概括。
答案 礼乐治国。(礼乐教化)
11.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儒家“礼”与“和”的关系。
答案 礼的作用是以和为贵,在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同时,也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安定。另外,又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礼与和的关系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即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认识孔子——重读《论语》
上初中时,我就读过《论语》。不知怎么的,我始终不喜欢读这本书,也不喜欢书中的主人公——孔子。或许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吧。我觉得中华民族的奴性跟孔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然,历代帝王不会那么推崇他,给他的光环也不会一个比一个光亮,什么“尼国公”,什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什么“千古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封建帝王崇尚的,不是教育老百姓当奴隶,又是什么呢?因此,我对孔子的印象很不好,甚至有些厌恶。
工作后,出于教学的需要,我买了一套“四书五经”。由于打小讨厌,我平常不会去读,就搁在床头权当催眠曲。哪知阅读的时间长了,孔子的伟大逐渐从书中凸显出来,并日益清晰。我不仅彻底改变了小时候的看法,而且越来越崇拜他。
孔子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几千年前,孔子就能高瞻远瞩,身体力行,不能不叫我们这些只注重应试教育的后生小子汗颜。他的教育艺术更是炉火纯青,无与伦比,最令人感动的是《先进篇》中的“侍坐”,孔子的音容相貌历历在目,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们毫无拘束,侃侃而谈。连很不好意思的曾皙也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恰如其分,即使对子路的草率,他也只是付之一笑,没有丝毫讥讽的成分。“侍坐”通过孔子向学生问志,诱导启发,气氛轻松融洽,循循善诱的教师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只要学生能交些许学费,就给他受教育的机会。想想我们现代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跟先师比起来,不惭愧么?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勉励学生“见贤思齐”“匹夫不可夺志”,提醒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主张看,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但丝毫也不影响他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形象,他难道不是我们现代教师学习的榜样吗?
孔子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家,他谦恭、仁爱、宽容,同情弱者。在那等级森严的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呀!但他坚忍不拔,凭着非凡的智慧,不折不扣地做到了这一点。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愿意,“仁”并非是不可企及的境界,而是谁都可以触及的修养。他要求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做到“君子坦荡荡”。他跟守孝的人同桌吃饭,总是吃得很少。他用这种方式向别人表示自己的哀悼。他讨厌“巧言令色”的人,更加痛恨巧取豪夺的人,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日常生活中,他努力克制自己,把美德看成是自己终身必修的课程,立志使自己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君子。他排除了生活中的一切干扰,他做到了。
活生生的孔子从《论语》中缓缓走来,越走越近,形象越来越高大。这是重读《论语》时,我始料不及的。我感到非常庆幸!因为《论语》的精髓,我一辈子将受用不尽。孔子,我的良师,聆听您的教诲,但愿迄今不会太迟!

仁 政
仁政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即以仁义道德作为施政的依据。孔子在对“仁”的解释中,已有关于“仁政”的思想。孟子发挥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仁政”这一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仁政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在政治上主张道德政治,着眼于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即所谓“王(wànɡ)道”。与之对立的暴力政治则被称为“霸道”。在经济上,主张给农民以固定的土地、必要的生产资料和时间,反对横征暴敛,使老百姓能够生活下去,以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统治。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人皆有仁义之心,仁政正是王者的仁义之心推己及人的结果。
仁政的学说反映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有其开明、进步的意义。历代封建统治者也大多标榜仁政,但真正把仁政落到实处的,并不多见。
1.字音字形
(1)曾皙(xī)  (2)千乘(shènɡ)  (3)饥馑(jǐn)
(4)哂(shěn) (5)俟(sì) (6)铿尔(kēnɡ)
(7)撰(zhuàn) (8)莫春(mù) (9)冠者(ɡuàn)
(10)舞雩(yú)
2.重要词语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
(2)居则曰:闲居,平常
(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千乘,一千辆兵车;摄,夹
(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因,叠加,增添;饥馑,谷物失收叫“饥”,果菜失收叫“馑”。通常泛指饥荒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比及,等到;方,义
(6)夫子哂之:微笑
(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这里泛指外交会见;端章甫,穿玄端戴章甫,指穿戴礼服礼帽;相,主持礼仪的人,即司仪
(8)舍瑟而作:舍,放下;作,站起来
(9)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10)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成人,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11)吾与点也:赞同
(1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谦让
3.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晚
(3)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助词,表疑问语气
4.虚词用法
(1)如
(2)方
(3)与
(4)以
(5)则
5.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4)三子者出,曾皙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6.特殊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介词宾语前置
(2)不吾知也:动词宾语前置
(3)浴乎沂,风乎舞雩:介词短语后置
(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省略句
语段赏析
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赏析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不要因为我年长的缘故就不敢说话。你们平常总是说:‘没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
这一部分写孔子向学生们问志。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2.(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赏析 冉求回答说:“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使百姓衣食丰足。至于礼乐教化,那得有待君子推行了。”
冉有的回答彬彬有礼,极其谦让: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还待君子。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更主要的是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
3.(曾晳)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赏析 曾晳说:“暮春时节,换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曾皙用形象化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成,这一蓝图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反映,所以孔子赞成曾皙的观点。
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主张,与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思想相契合,因此发出由衷的赞叹。
重点研读
1.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答案 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2)曾点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3)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4)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在这几种解释中,前两种均有一定说服力,较为直接的应该是第一种。另外,孔子对曾点有肯定,意味着对另三个学生的不满。
2.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人物神情风貌。
①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率尔而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冉有的谦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与子路“且知方也”比较)。
③公西华的谦退:“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与冉有“可使足民”比较)
④曾点的从容:“鼓瑟希”(说明此前一直在鼓瑟),“铿尔,舍瑟而作”(听到询问后未立即站起来回答问题),首先声明“异乎三子者之撰”等。
⑤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评),“何伤乎”(鼓励曾点),“夫子喟然叹曰”(真情互动)。
(2)师生的平等和谐。
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鼓瑟。
除题干的提示外,本章还用了对比手法。“率尔”与“铿尔”相对,“哂之”与“喟然”相对,表现了子路与曾点截然不同的性格,孔子对二人志向的不同态度。
合作探究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孔子是一位具有真正博爱之心的人,他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国家的百姓,爱自己的父母兄弟,爱自己的朋友,即便对待自己的弟子,他也表现了极其无私的爱。而且他对弟子的爱,从来就不是自上而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友爱,甚而至于是敬爱。请以“孔子——伟大的老师、伟大的朋友”为话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验证了这一点。他不仅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也是所有有志于教育工作的人学习的榜样。
探究 第一步,摘录《论语》中孔子施教的片段,搜集《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
第二步,分组研读摘录、搜集到的材料,将材料分为若干片段,然后选取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断,通过小组进行讨论,体会孔子及其弟子谈话的内容、场景氛围以及人物的心情、语气。
第三步,根据第二步的讨论,将孔子施教的某个片段改编成戏剧,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进行表演。
第四步,将孔子的施教与我们今天的教学进行对比,看一看有何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真切地感受孔子的伟大。
第五步,写一篇小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考点一 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
【命题规律】
一般不单独命题,只在翻译题中涉及。介词结构后置和省略句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了解本知识点,有助于将文言文翻译得更顺畅。
【例题解析】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介词短语后置的一项是(  )
A.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屠惧,投以骨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B项于城隅俟我。C项乎(于)吾前生,乎(于)吾先。D项以骨投。
答案 A
点拨 判断介词结构是否后置的方法是:如果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一般为介词结构后置,如果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就不是。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墨子·兼爱中》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政”译为“施政”。
答案 只不过是君主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点拨 省略句是文言文中极普遍的现象,各种词性的词语都有被省略的可能,翻译时该补的一定要补上。
【考点总结】
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和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里一般置于谓语之前,但在古汉语里经常后置。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省略句:
有如下几种省略:
1.省主语:(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4.省介词: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量词:蟹六(条)跪而二(只)螯。
考点二 “且”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且”不常考,在高考中偶有涉及。
(2)作连词和副词的几种用法都很常见,出题的可能性都很大。
【例题解析】
虚词“且”,主要用作副词和连词,试选出全都用作连词的一组(  )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③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女悲泣且谢(《柳毅传》)
⑥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长亭送别》)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连词,却;②副词,将;③副词,暂且;④连词,再说;⑤连词,承接;⑥副词,姑且。
答案 A
点拨 在句中,前后词性相同,“且”通常为连词;在句首,后为动词,“且”通常为副词。
【考点总结】
“且”字用法归类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③河水清且涟漪。
(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一步,后推进一层。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②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①不出,火且尽。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