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阅读专项练(一)(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阅读专项练(一)(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1 19:2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主题阅读专项练(一)
故宫为何不积水
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间,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过程,是2016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过了2012年“7 21”特大暴雨过程,为多年所罕见。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特别是大暴雨时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未出现明显积水。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强大排水能力。
持续大雨,往往使各地的现代化城市排水网络遭受重创,“城中看海”的情形频频出现。可是,近600岁的故宫却为何能不内涝?故宫的排水系统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功能?
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其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有坡度,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相对整个北京城区排水体系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第一级的,这是昔日皇家地位的体现。
此外,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果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历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
故宫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万米,分为三层。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龙头142个。雨水进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值得一提的是,台基底部的石龙头也称螭首或角善,是用于须弥座转角处和望柱外缘之下的排水构建,多镌剥成龙首形,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雨水从螭首龙头孔中流出,小而时如冰柱,大而时如白练,暴雨时则会呈现“千龙出水”的景象,蔚为壮观。三台而水逐层向下流,院内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绕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沟,在台阶下有石果涵洞接通千沟。使流水顺利通过,最后排入内金水河。
故为紫禁城的智慧营造而感到骄傲。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使紫禁城的排水功能永葆青春。
(作者 单霁翔)
1.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
A.下暴雨的时候,故宫没有积水的原因 B.现代化城市的排水系统
C.大暴雨后的紫禁城 D.故宫人的智慧
2.第1自然段从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过程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A.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为了说明北京遭受了罕见的暴雨灾害。
C.点明北京这场暴雨发生的时间及雨量。
D.为了介绍“千龙出水”这样难得一见的场景。
3.下列不属于“故宫不积水”自身原因的一项是( )
A.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非常强大。
B.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其整体走势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
C.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
水网络。
D.为保证故宫排水设施的完好和通畅,多年来故宫博物院坚持排水设施的专项巡查。
4.要了解故宫的排水系统类型,应该重点阅读第 自然段,可以知道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 、 、 。
5.第5自然段中画“ ”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阅读本文,你对将来的城市规划有什么想法?
“这儿是中国的土地!”
管 桦
雨来心想,跑是跑不掉了,不是带路吗?我把他们带到地雷阵里,对,就这么办!
雨来又想,我要是顺顺当当地带路,鬼子会生疑心。他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日本军官抽出洋刀架在雨来的脖子上:“赶快带路!”
鬼子推搡着雨来,雨来愤怒地说道:“这么推搡我,还不把我推到地雷上!”鬼子松了手。到了村东大道上,鬼子看到那些红纸、绿纸说:“这儿真的有地雷?”
雨来说:“不信拉倒,你踩踩试试!”可鬼子没一人敢踩。
雨来领着200多鬼子在假地雷阵里转了半天。雨来故意吓唬鬼子:“小心地雷!”一个鬼子踩到一处松软的土地,以为踩上了地雷,吓得赶紧趴在地上,好几个鬼子也跟着趴在地上, 叽哩哇啦乱叫。
转来转去,终于要到地雷区了。雨来琢磨得想个办法逃走。
雨来领着鬼子走上了河堤,前边堤上,大路上都埋有地雷。距离第一个地雷不远了,可雨来却大声嚷着:“前面,地雷地没有!”
离第一个地雷两丈远了,一丈远了,再往前走就踩着地雷了。这时候,雨来故意一脚迈空栽到河里去了。他在水里扑腾着,故意从水里伸出脑袋喊道:“救命啊!”不一会儿,雨来好像被水冲走了,不见人影了。
鬼子军官以为真的到了无雷区,迈着大步往前走。没走几步,地雷响了。轰!轰!轰! 一个地雷响了,像连环炮似的,一个个地雷接连不断地响了起来,这里是地雷区啊!没有多长时间,200多鬼子死的死,伤的伤,还有不少做了我们的俘虏,只逃走了30多个。
(选自《小英雄雨来》)
7.找出文中的拟声词写在横线上,再写两个。
8.文中画线句子是对雨来的 描写,表现了雨来的 。
9.“一个地雷响了,像连环炮似的,一个个地雷接连不断地响了起来。”这是一个 句,请你仿写一句: 。
10.雨来想到了什么好主意逃走?
醒脾开胃冲剂说明书
【通用名称】醒脾开胃冲剂
【主要成分】谷芽、香橼、甘草、稻芽、佛手、使君子、荷叶、白芍、冬瓜子(炒)。
【规格】每袋装14g
【剂型】颗粒剂
【是否处方】非处方
【适应症】醒脾调中,升发胃气。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成人一次14g,一日2次,儿童及老人遵医嘱。
【注意事项】1.忌食用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2.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3.小儿及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糖尿病患者慎用。4.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5.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6.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7.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11.“遵医嘱”的意思是 。“食用”和“服用”相同的是 ,不同的是 。
12.出现哪种情况,医生可能建议服用这种药?(  )
A.9岁的王智父母不在身边,因为没人照顾感冒了,食欲低下,腹胀腹痛。
B.冰激凌是李江的最爱,几乎每天吃,导致食欲不强,食少便多。
C.赵强参加800米跑,只跑了400米不到就胃不舒服了。
D.纪清经常反胃,腹部胀,不想吃东西,面黄肌瘦的。
13.三年级的彬彬生病了,医生给他开了醒脾开胃冲剂。他从医院一回家,就打开药盒拿出一袋,倒入凉开水中搅拌后喝了下去。喝完后,又马上吃了一个冰淇淋,结果胃很不舒服。他的服药方法有问题吗?请帮他指出来。
衣服简史
①人类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历史上已无法考证,只能推测:远古时代的人类在偶然的机会里,发现有些动物的毛皮相当柔软,而且具有保暖的功能,于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就把兽皮披在身上。后来,他们又用兽骨做成针,利用兽皮或是动物的筋做线,把一块块的兽皮缝合起来,这就是人类最早的“衣服”了。
②到了夏天,古代的人类就将树叶、野草缠绕在身上,当作“衣服”。但是,树叶和野草容易枯萎,人们便开始寻找替代品。首先是将葛藤类的植物编结成网,“穿”在身上;之后,人们发现这些植物的茎或皮可以撕得更细,于是编了更细密的“衣服”,而且韧度也增加了。其实所谓更细的成分,就是指植物的纤维。纤维泛指一切线状的构造,这种构造正是构成“布”的基本单位。
③人类自从开始畜养一些动物,例如羊、兔等后,发现它们身上的毛较长,不但柔软而且温暖,于是便用来作为毛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最常见的毛是绵羊毛。羊毛剪下来以后,首先分出等级, 之后,就成了一匹匹的毛布。这种利用动物纤维做出来的纺织品,就叫“毛纺织品”。
④除了植物性纤维和动物性纤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纤维呢?当然有。现代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用石油、煤等物质,经由化学方法可以合成各种人造纤维。例如用石油化学制品所制成的纤维有尼龙、聚酯、亚克力和石蜡。你也许还不知道,由树木或木材工业的废弃物产生的木质纸浆,也可以制造出人造丝和醋酸纤维呢!人造纤维的优点是更强韧,更具有弹性,我们的袜子、衣服以及毛毯等,很多都是由人造纤维制成的;如果再加入特殊材料,还可以制成潜水衣、防弹衣等特殊用途的衣服。
1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读第一自然段,补全下面表格。
人类最早的“衣服”所需的材料 针 兽骨
线

(2)读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知道构成“布”的基本单位是 ,它可以分成 、 和 三种(按短文的介绍顺序写),其中第三种的优点是 。
15.下列选项中,填入第三段横线上最合适的是( )
A.洗涤、梳理、纺纱 B.梳理、洗涤、纺纱
C.洗涤、纺纱、梳理 D.梳理、纺纱、洗涤
16.说说画“ ”的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17.针对各自的阅读任务,下面选择阅读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查找建筑发展资料的李刚看到题目就知道这篇文章与他的目的没关系。
B.王悦想了解毛纺织品的制作过程,要细读第三自然段。
C.下周的科普小课堂上,吕峰想介绍一些关于人造纤维的知识,他必须把本文逐字逐句地读明白。
D.想了解古代制衣方法的张灵,对第四自然段大致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绿蓝白——中国农业的希望
人们说起粮会问题,常常只是计算我们直接吃了多少粮食,其实,更多的粮食用在了富牧业、养殖业酿酒业和其他工业上。在有限的耕地上,既要种人吃的口粮,又要种给鸡鸭鹅、牛马羊、酒客吃的粮食,还有许多地要种棉花、果树、蔬菜、油料等经济作物,实在是力不从心。怎么办呢?科学家提出了“绿蓝白”三色农业的构想。“绿色农业”是指在土地上耕种的农业,那么,“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指的是什么呢?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由陆地资源的利用向海洋资源的开发进军了。海洋变成了“农场”。海洋中不仅有鱼虾蟹可供食用,许多藻类和海产品的食用价值也被人类重新认识,甚至海底的石油也被开发出来做成了的饲料……这就是科学家所说的“蓝色农业”。
海洋生物产品富含各种营养物质,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而且味道鲜美,称得上是优质食品。我国有一万八千多千米海岸线,如果把我国近海二十二亿亩的浅海区域都利用起来,实现农牧场化,那么,解决中国未来更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就多了一条出路。
地球上有三大类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单个的微生物要借助于显微镜放大几百倍,甚至电子显微镜放大一二十万倍才能看得清楚。与传统农业不同,由微生物领衔的农业,是在高度洁净的工厂厂房里进行的。所以,科学家就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白色农业”。
微生物怎样在农业上发挥作用呢?举个例子来说,我国农作物秸秆每年约有五亿吨,如果把其中五分之一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饲料,就可以获得相当于四百亿千克的饲料,这是目前我国每年饲料用粮的三分之一。这样一来,人畜争粮的矛盾岂不是可以大大缓和了吗?让微生物形成规模产业并加入大农业领域,现在才刚刚开始,它的前途是十分广阔的。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兴奋地把“三色农业”称为又一次“产业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不仅可以解决粮食问题,而且将使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工业,使更多的农村成为城市,使域乡之间的差别大大缩小。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啊!
18.什么叫“绿蓝白”?运用 的阅读方法可知:所谓“绿蓝白”,即 。
具体说来,就是 。
19.为什么说“绿蓝白”是中国农业的希望?
运用 的阅读方法可知: 。
20.“绿蓝白”三色农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运用 的阅读方法可知: 。
2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举出两例说明其作用。
运用 的阅读方法可知: 。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里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干活才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大家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A)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B)贼要说什么却没有说,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⑨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文章有删改)
22.给短文拟个合适的题目:
23.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每空限两个字)
捉贼——( )——送鱼——( )
24.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可能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相同。根据下面的阅读任务,写出应该重点读短文中的哪些段落。
任务一:了解一家人捉贼、放贼的经过,要重点读短文第 到第 段。
任务二:了解“我”家的家徽为什么是“一条鱼”,要重点读短文第 到 段。
25.文中画“   ”的两个句子都对贼进行了 和 的描写,我们可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从A句可看出他当时 ,从B句可看出他的 。
26.谈谈“家徽”在文中折射出了什么。
垃圾分类 刻不容缓
【材料一】什么是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方法进行分类。人类每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大量的垃圾未经分类回收再使用并任意弃置会造成环境污染。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材料二】我国垃圾分类方法
一、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二、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
三、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
四、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材料三】垃圾分类的优点
目前的垃圾处理的方法大多处于传统的堆放填埋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蚊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①减少占地:生活拉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②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③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拉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27.我国的垃圾分类可分为哪4种?( )
A.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玻璃垃圾
B.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C.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
D.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玻璃垃圾
28.下列哪一项是需要进行卫生填埋处理的?( )
A.厨余垃圾 B.有害垃圾 C.其他垃圾 D.可回收垃圾
29.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
A.垃圾分类后对环境污染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B.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但增加了处理设备
C.垃圾分类,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方法进行分类
D.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一起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30.小方的小区设有垃圾分类桶,他特别爱吃桶装方便面,每次吃完后,都没按要求归类放置。如果是你,你想劝告小方,应该重点阅读( )
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D.全部材料
31.在上题中,当你重点阅读后,你会怎么劝告小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A 2.A 3.D 4. 四 建筑排水 地表径流 地下暗沟 5.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排水功能不仅能够应对各种降雨量,而且还能形成各种引人注目的景观。 6.在城市建设规划时,要对排水系统进行精确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可从传统建筑中吸取经验,使城市规划完善合理,以有效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内容是故宫不积水的原因。第一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段到第四段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解释了原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下暴雨的时候,故宫没有积水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对自然段的作用。
从“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间,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过程,是2016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过了2012年“7 21”特大暴雨过程,为多年所罕见。”可知,第1自然段从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过程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此外,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果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可知,“为保证故宫排水设施的完好和通畅,多年来故宫博物院坚持排水设施的专项巡查。”这不属于“故宫不积水”自身原因。
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此外,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可知,要了解故宫的排水系统类型,应该重点阅读第四自然段,可以知道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
5.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雨水从螭首龙头孔中流出,小而时如冰柱,大而时如白练,暴雨时则会呈现“千龙出水”的景象,蔚为壮观。”句子把雨水比作冰柱、白练,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排水功能不仅能够应对各种降雨量,而且还能形成各种引人注目的景观。
6.本题主要考查对知识迁移能力,可结合文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示例:城市建设规划时,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明暗结合人工排水网络。
7.叽哩哇啦 轰!轰!轰! 稀里哗啦 呼呼呼 8. 心理 聪明机智 9. 比喻 广阔的田野像一张巨大的稿纸,农民们在上面书写着丰收的华章。 10.雨来假装一脚迈空栽到河里去被水冲走。
11. 应按医师或药师的指导用药,不可自作主张,擅自用药。 都是吃下去“食用”的东西往往需要一个咀嚼过程 而“服用”的那些一般都是直接吞服的 12.D 13.他的服药方法有三个问题:一是他是儿童,儿童用药是要遵医嘱的,不能按照成人用量服用;二是他不应该用凉开水来搅拌服用,而是应该用温开水冲服;三是不应该吃药后吃冰激凌,因为这属于“生冷”,是服药禁忌。
1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遵医嘱”,“遵”是遵从,“嘱”是嘱咐,这句话是遵从医生建议的意思。“食用”与“服用”的相同之处是“吃”;不同之处是“食用”泛指吃东西,“服用”只用于吃药。“食用”的东西往往需要一个咀嚼过程,而“服用”的那些一般都是直接吞服的。
12.本题考查文章的内容的理解。
据文中“【适应症】醒脾调中,升发胃气。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的内容可知,D项纪青经常反胃的症状与药物适应症相符。本题答案应选D。
13.本题考查文章的内容的理解。
据文中“【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成人一次14g,一日2次,儿童及老人遵医嘱。”“【注意事项】1.忌食用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可知,他的服药方法有三个问题:一是他是儿童,儿童用药是要遵医嘱的,不能按照成人用量服用;二是他不应该用凉开水来搅拌服用,而是应该用温开水冲服;三是不应该吃药后吃冰激凌,因为这属于“生冷”,是服药禁忌。
14. 兽皮或者动物的筋 兽皮 纤维 植物纤维 动物纤维 人造纤维 更强韧,更具有弹性 15.A 16.运用加点的字叙述的更加条理、清晰。 17.D
14.(1)通过阅读题干,需要筛选及概括的段落为第①段,通过“利用兽皮或是动物的筋做线,把一块块的兽皮缝合起来”可知,人类最早的“衣服”所需的材料:针为兽骨;线为动物的兽皮或筋;布为兽皮。
(2)通过阅读题干,需要筛选及概括的段落为第②至④段。通过第②段最后一句话“纤维泛指一切线状的构造,这种构造正是构成‘布’的基本单位”一句中可知,“布”的基本单位为“纤维”。通过第②段的“其实所谓更细的成分,就是指植物的纤维”句、第③段的“这种利用动物纤维做出来的纺织品,就叫‘毛纺织品’”句、第④段的“现代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用石油、煤等物质,经由化学方法可以合成各种人造纤维”、“人造纤维的优点是更强韧,更具有弹性”等句子可得出“纤维”可分为植物纤维、动物纤维以及人造纤维三种,且人造纤维的优点为更强韧,更有弹性。
15.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筛选能力及常识。一般将羊毛剪下来后,先洗涤,再梳理,最后纺纱成衣,故选A。
16.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掌握情况。说明文语言力求准确、严谨、清晰,有条理。“首先”“之后”“于是”是表示顺序的,可以使文章叙述衣服发展进程时更清晰、更有条理。
17.这道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正确掌握。想要了解古代制衣方法,可以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而非第四自然段。故选D
18. 抓住关键语句 “绿蓝白”三色农业 “绿色农业”即在土地上耕种的农业,“蓝色农业”即在海洋开发资源的农业,“白色农业”即在高度洁净的工厂厂房里让微生物发挥作用的农业 19. 抓住相关语句综合 “绿色农业”保障人吃的口粮,鸡鸭鹅、牛马羊、酒窑吃的粮食;“蓝色农业”让海洋变成“农场”,解决中国未来更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就多了一条出路;“白色农业”通过微生物发酵把秸秆转化为饲料,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而且使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工业。促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 20. 联系全文 “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是详写,而“绿色农业”是略写。因为前两种是新型农业,是新鲜事物,鲜为人知;而后一种是传统农业,人们熟悉。 21. 找到相关语句 ①“一万八千多千米海岸线”“浅海区域”是列数字,说明我国海洋资源农牧场化条件得天独厚,潜力大。②“微生物怎样在农业上发挥作用呢?举个例子来说……”是举例子,说明微生物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从“科学家提出了“绿蓝白”三色农业的构想。“绿色农业”是指在土地上耕种的农业,那么,“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指的是什么呢?”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由陆地资源的利用向海洋资源的开发进军了。海洋变成了“农场””以及“与传统农业不同,由微生物领衔的农业,是在高度洁净的工厂厂房里进行的。所以,科学家就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白色农业”。”几句可知,所谓“绿蓝白”,即“绿蓝白”三色农业。具体说来,“绿色农业”即在土地上耕种的农业,“蓝色农业”即在海洋开发资源的农业,“白色农业”即在高度洁净的工厂厂房里让微生物发挥作用的农业。在解答本题时,抓住关键语句即可。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从“有限的耕地上,既要种人吃的口粮,又要种给鸡鸭鹅、牛马羊、酒客吃的粮食,还有许多地要种棉花、果树、蔬菜、油料等经济作物,实在是力不从心。”、“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由陆地资源的利用向海洋资源的开发进军了。海洋变成了“农场”。”、“我国农作物秸秆每年约有五亿吨,如果把其中五分之一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饲料,就可以获得相当于四百亿千克的饲料,这是目前我国每年饲料用粮的三分之一。这样一来,人畜争粮的矛盾岂不是可以大大缓和了吗?”以及“这次革命的结果,不仅可以解决粮食问题,而且将使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工业,使更多的农村成为城市,使域乡之间的差别大大缩小。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啊!”可知,“绿色农业”保障人吃的口粮,鸡鸭鹅、牛马羊、酒窑吃的粮食;“蓝色农业”让海洋变成“农场”,解决中国未来更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就多了一条出路;“白色农业”通过微生物发酵把秸秆转化为饲料,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而且使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工业。促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解答本题抓住相关的语句进行综合即可。
20.联系全文可知,“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是详写,而“绿色农业”是略写。因为前两种是新型农业,是新鲜事物,鲜为人知;而后一种是传统农业,人们熟悉。
21.解答本题找出相关语句即可。如从“一万八千多千米海岸线”“浅海区域”等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海洋资源农牧场化条件得天独厚,潜力大。
从“微生物怎样在农业上发挥作用呢?举个例子来说,我国农作物秸秆每年约有五亿吨,如果把其中五分之一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饲料,就可以获得相当于四百亿千克的饲料,这是目前我国每年饲料用粮的三分之一。”一句中可知,在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微生物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22.家徽 23. 放贼 刻鱼 24. ③ ⑥ ⑦ ⑨ 25. 动作 神态 很害怕 羞愧与感动 26.①家徽折射出困难时期人性的善良和宽容。②家徽象征着对别人遭遇困难时的体谅。③家徽表达了美德传家的教育理念。④家徽彰显了知恩图报的美德。
22.本题考查给文章拟定题目。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的作者家的“家徽”,这一点从文章第一段中“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进行了解,所以这篇文章可以围绕贯穿文章的物品“家徽”为题。
23.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
解答时可以逐段阅读,进行分析。注意题干要求,只能写两个字。文章第③段介绍了父亲兄弟几个“捉贼”,第④⑤⑥介绍了祖父“放贼”,第⑦段介绍了被祖父放走的人来“送鱼”,第⑧段介绍了祖父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鱼”。
24.本题考查阅读方法、文章内容理解。
任务一是要找出家人“捉贼、放贼的经过”,文章第③段介绍了父亲兄弟几个“捉贼”,第④⑤⑥介绍了祖父“放贼”,所以应该重点阅读第③~⑥自然段。
任务二是要了解“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的原因。文章第⑦段介绍了被祖父放走的人来“送鱼”,第⑧段介绍了祖父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鱼”,所以应该重点阅读第⑦~⑨自然段。
25.本题考查判断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心理。
通过“眼眶却红了”可以判断出是对人物“神态”描写。通过“低着头”“提着”“走”可以判断出是对人物“动作”的描写。通过对人物比较细致的描写,突出了“贼”的害怕、羞愧等。
2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理解。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清楚,本文围绕“家徽”叙述了怎样的事件,事件中的主人公都有谁,他们身上都有着怎样的品质。解答角度越全面越好。
27.B 28.C 29.C 30.C 31.小方,你的行为是不对的。垃圾分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你知道吗?中国每年浪费方便面碗5-7亿个。所有这个方便面碗就应该放在相应的垃圾桶。
27.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从“我国垃圾分类方法: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知,我国的垃圾分类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28.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从“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可知,其他垃圾需要进行卫生填埋处理的。
29.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A.有误。从“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可知,垃圾分类后对环境污染起到很好的作用。
B.有误。从“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可知,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也减少处理设备。
C.正确。
D.有误。从“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可知,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而不是通过一起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30.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材料三介绍垃圾分类的优点,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拉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想劝告小方,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三。
31.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拉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来劝告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