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重点)
2.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难点)
3.会写5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
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
3.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板书:天门山楚江)
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
(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是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指导书写“断”。
(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浩荡的江水把天门山从中劈开,汹涌的江水就像万马奔腾一样。
4.小结:这一句看似在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
2.想象画面: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
这一句主要写什么?(长江水)什么样的水?借水又衬托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
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4.小结:古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5.齐读一、二两句。
(三)学习三、四两句——品味“出”的灵巧。
1.出示三、四两句,自由诵读。
2.圈画景物,交流并板书:青山孤帆红日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4.辩一辩:“出”字用得对吗?
(1)小组讨论:天门山会动吗?不动的话应该是“立”的,应该是“两岸青山相对立,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却用“出”对吗?
(2)交流,联系生活经验,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看到原本静立的事物会“出”?
(3)想象“日边来”: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5.出示李白资料,你感受到什么?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四、小结写法,诵读积累
1.回顾全诗,小结学法:
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
2.创设情境,诵读古诗。
3.总结:刚才我们细细品味了李白的作品,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2、3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请大家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
[教学板书]
望天门山
解诗题
知作者
读诗文
明诗意
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