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星 期 一 记 叙 精 练
星 期 二 文 言 拓 展
星 期 三 小 说 博 览
星 期 四 散 文 品 悟
星 期 五 名 著 导 学
星 期 一 记 叙 精 练
最是难忘中秋月
郭朝晖
①最难忘的是儿时乡下中秋月儿圆的时候。
②老家乡下有“摸秋”的风俗——小孩可以在这收获的季节顺手牵羊从富足的农人田地里“摸”上一把,大多是花生、豆角、山芋一类的东西,这时,再小气、抠门的农人也会大方、宽容地装着没有看见,乐滋滋地和小孩分享着这收获的喜悦。
③在那样的月圆之夜,我的母亲会领着我们兄妹四人行走在乡间的灌溉渠上。我们穿过一道又一道的渠,漫无目的地走着。渠的两岸长满了杨柳条,渠里是清亮的、汩汩的流水。母亲让我们先是轮流唱歌,她不是让我们比谁唱得好,而是比谁会唱的歌多。要是你没有会唱的歌了,你就学一声狗叫,然后就此被淘汰出局。唱到后来,我们谁也比不上母亲会唱的歌多。后来,她又让我们说说自己的理想。理想对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说来可真是一件奢侈品,我们几个都心里没数,于是就反过来问母亲她希望我们将来做什么。母亲轻轻地说了她对我们的希望——
④老大你将来就做个教师,你是老大,你要为下面带一个好头。教书的、做医生的都是做善事的,医院的樊老先生一世行医,年纪大了,上个街和他打招呼的人多得没魂。老二你的数学好、手又巧,将来学个造桥。修桥补路自古以来就是个积德的事。而且,学工的国家有政策,等将来有一天做到工程师家属可以转户口,娘老子也可以沾沾你的光。老三你是个女伢,你最好将来学个会计,女伢只有有了自己的事业不依附人才能自己做自己的主。老四你去当兵吧。家业大了总得有一个看家护院的。你们兄妹四人大了也不要住在一起,免得像《红楼梦》里那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但也不要离得太远,太远了彼此照应不到,我年纪大了也跑不动……
⑤月亮在云海里潜行,不知名的虫儿在草丛里呢喃,凉爽的风不时地拂过我们稚嫩的脸庞,远处传来的几声狗叫声在空旷的秋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我们一边走着一边听着母亲的话,仿佛一个个夜游的神。
⑥从这以后每年过年,母亲总会请人来写对联。其实每年的对联写得都是一样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⑦多少年过去了,说来也奇怪,我们兄妹四人后来的发展基本上都应了母亲的理想。只是我在做了四年的中学教师以后下决心做了母亲理想的“叛徒”。对此,母亲只是无奈地叹叹气说:“儿大不由娘。”而当我最小的弟弟初中没毕业就眼睛近视并因此而影响当兵时,母亲竟号啕大哭,伤心不已。
⑧去年中秋时节,我把母亲从老家接到城里来。一天晚上,我突然对着正在看电视的母亲说:“走,我们去唱歌啊 ”“好啊!”母亲爽快地答应了!在歌厅里,母亲很是兴奋,对着歌单在屏幕、话筒之间忙个不停,唱着一首又一首的老歌。其中有一首语录歌她竟然连唱三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默不作声地吸着烟,眼前的画面、声响也全然无视,脑海里浮现的尽是中秋月来中秋歌。
(选自《岁月长歌》,有删改)
1.如果将文章题目改为《母亲的希望》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中秋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中秋月暗喻母亲对子女的希望,长久映照在“我们”的心上,让“我们”不遗忘。
2.朗读“理想对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说来可真是一件奢侈品”时,至少有两个词语必须重读,你认为是哪两个 请简述理由。
“农村”“奢侈品”重读,突出了理想对于农村孩子的珍贵和可望而不可即。
3.请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一系列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当时清幽、安静的氛围,表现出“我们”在听了母亲的期望后产生的对未来的期待。
4.第⑧段写“我”请母亲去歌厅唱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
呼应了上文母亲在田埂上和“我们”一起歌唱的情节,体现了儿女对母亲养育之恩的回报。
5.小南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对其中两个细节描写有疑惑,向你请教,请你回答。
(1)第③段写母亲让“我们”学狗叫,是不是有点不雅
不是,母亲让“我们”学狗叫这一细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宠爱。
(2)为什么第⑧段写母亲连唱三遍那首过了时的语录歌呢
因为这首歌曾寄托了母亲对“我们”战胜困境、实现理想的殷切希望,这样写再一次强化了母亲对“我们”成长的影响。
星 期 二 文 言 拓 展
穿井得一人(二)
【甲】《穿井得一人》
打水浇田
挖掘、开凿
讲述
应答、回答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
3.甲文中为什么会产生“丁家挖出一个人”这样的讹传
产生这样的讹传的主要原因有:①丁氏对事情表述不够清楚;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乙】三人成虎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说
明白、清楚
超过
希望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诽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清楚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7.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 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传言
甲文中的宋君不相信传言,派人了解真相;乙文中的魏王相信了传言,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星 期 三 小 说 博 览
心灵折旧费
董保纲
①这是5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
②一天黄昏,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劣质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支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汉子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天一夜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
③汉子十分感激,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还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庄,就匆匆地骑车走了。
④晚上,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我的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⑤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哪,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却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到了中午12点的时候,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⑥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的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 “ 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 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蒙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 ”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10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 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⑨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生的心灵折旧费。而在大哥厂子的门口,我看到了四个大字:诚信为本。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1.按照示例,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大哥借车给汉子→(1) →
(2) →(3) →(4) →大哥创业
大哥想还钱未果
大哥索要折旧费
汉子还车
嫂子责怪大哥(大哥盼汉子还车)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劣质的香烟。(从描写角度简要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汉子的困窘,也解释了汉子借车的原因(为下文写汉子借车做铺垫)。
“甩”和“抢”写出了动作的力量、幅度之大,可见大哥对嫂子的不满以及想还钱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大哥对索要折旧费的愧疚之情。
3.选文中的大哥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回答。
①为人善良,愿意借车给陌生人;②做事瞻前顾后、摇摆不定;③善于自省、知错能改。
4.结合选文,试着分析标题《心灵折旧费》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20元的自行车折旧费使大哥的人格打了折扣,让他自责;作用: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暗示文章中心,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
星 期 四 散 文 品 悟
旧 夜
赵 珩
①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我最熟悉的当然是北京的夜。
②春夜最怕的是风,最喜的是雨。北京的春风并不是那么和煦,尤其是夜间的风,摇曳着刚刚发芽的枝条,强劲地发出呜呜的声响。我白天看到一树桃花初绽,与朋友相约次日去赏花踏青,忽来一夜大风,我在床上辗转反侧,不知晓来花落多少 几十年前北京的风沙特大,想着醒来又是一层尘土,心中也有些不快。只有暮春的夜,才有春夜的气息,但那时花事将尽,已是绿肥红瘦了。
春雨却是好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雨大多是无声的。第二天醒来,又是一层新绿。至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则是江南小城的意境,在北京是体味不到的。
③夏夜是短暂的,入伏之后更是闷热,夜虽短却难熬,唯盼能有微风袭来。每遇炎夏不寐,总是伫望星空,或在庭中看树叶是否摇动,无奈事与愿违,竟然没有一丝微风,只能摇扇解暑。前半夜偶然听到叫卖声,是打冰盏儿和卖酸梅汤的。那打冰盏儿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将两个铜碗打得“当当”作响,不用吆喝就知道是卖冰激凌的来了。这种冰激凌是土制的,放在木桶之中,盛在江米面制成的小碗里,做工当然是粗糙的。小时候因为家里管束,大人们认为这种东西不卫生,从来不许我去街头买来吃。于是就非常羡慕邻里孩子们去买这种冰激凌,看着他们吃得津津有味,艳羡不已。酸梅汤大多也是打冰盏儿卖的,那酸梅汤是用乌梅熬制的,当然远远抵不上信远斋或通三益的,更比不了东安市场丰盛公的酸梅汤。但那酸梅汤是冰凉冰凉的,暑夜难熬,一碗下去,同样会让人气爽神怡。
④仲夏之夜最短,往往在闷热至极时忽然雷鸣电闪,暴雨骤来。这时,无论是早已入梦的,还是辗转难眠的,都会从床上跃起,迅速关严门窗,以免雨水潲进屋里。此时听雨,有一种久旱逢甘霖之快。少顷,檐沟滴水,似未停歇,其实已然云收雨霁,一片乌云散后又是月明星稀。复启门窗,凉意丝丝,暑气略消。此时正好入睡,只是已近拂晓。
⑤秋夜渐长,变化也最大。初秋而闻蛙鸣,与盛夏时的似无大的分别。北方听到蛙唱,大多在夏季暴雨过后,比南方“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要晚。某年住在武夷山下的幔亭山房,入夜后蛙鼓不歇,此起彼伏,声浪之高,闻所未闻,至今印象犹深。北京缺少水域,青蛙多在雨季后的水坑和杂草中生存,闻其声而不见其形,更有一种神秘的味道。蛙的喧噪声并不令人讨厌,人在那种特有的韵律与节奏之中依旧可以恬然入梦。
…………
⑥最令人怀恋的当是北京漫长的冬夜。
⑦寒夜待旦,可以消遣的生活内容是无尽丰富的。如遇北风怒号,大雪迎门,则更添冬夜之趣。偶尔风雪夜归,屋内外的温度和气氛迥异,让人更觉家的温馨。冬天傍晚的街头尚有卖熏鱼和羊头肉的,入夜仅剩下卖硬面饽饽、水萝卜和半空儿(带壳儿的瘪花生)的凄厉吆喝声,或远或近,如泣如诉,令人无限怅惋。尤其是拥衾取暖之时,闻其声可想见叫卖人为了生计蜷曲于街门巷角,瑟瑟发抖的情景。小时候,我常见祖母打发用人至街门口,多给些钱买下小贩篮子里所有东西,让他赶快回家去,那些水萝卜和半空儿则让用人们分着吃掉。
⑧寒夜客来,以茶当酒,几样零食如花生米、豆腐干等,要是能再有一碟儿蜜饯榅桲、炒红果之类,更是让人大喜过望。雪夜造访者,必是故人知己,于是谈兴大发,海阔天空,说古论今,不觉午夜将近。南方人家多在此时做上一碟炒年糕或一碗酒酿圆子,北方人家则会以一碗鸡丝汤面或清粥小菜充当消夜,这种舒适的感觉也只有在冬夜才体会得到。斯时可对弈手谈,或展玩一两件书画收藏,切磋研讨,何其乐也。
⑨客去,如仍无困意,可在寒枝疏影的窗下孤灯展卷,或临池开笔,此时读书写字,又不同于昼间。难怪古人有“雪夜闭门读禁书”“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嗜好,或曰有些病态,却终为文人所青睐。
中国的文人多钟情于夜,所阅诗词,书于夜或吟咏夜色者几近半数,可见夜的魅力。夜是涌动情思的时节,夜是生发幻觉的光阴,文人和艺术家在夜间可以产生无数灵感,却往往要在昼间去梳理和归纳。夜里产生的东西不免虚幻,俗话说“夜有千条路,醒来卖豆腐”,晓来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夜里的思绪和幻觉如白天拿来实施,难免会发生荒唐的谬误。
⑩夜是生命的三分之一,夜是美的。
(选自《一弯新月又如钩》,有删改)
舒适、温馨
秋夜渐长
夜半叫卖
不快、忐忑
1.梳理文章内容,将图表补充完整。
2.欣赏文章的画线句,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北京的春风并不是那么和煦,尤其是夜间的风,摇曳着刚刚发芽的枝条,强劲地发出呜呜的声响。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北京的春风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北京春天的夜风猛烈、强劲的特点。同时也为下文“我”担心风吹走花朵、无法踏青游玩做了铺垫。
3.本文在描写过程中多处引用了古人诗句,请结合具体语段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第②段通过引用杜甫和陆游写江南春天的诗句,既表现出江南春天的美丽,又与北京春天“春味”的缺席形成对比。同时,引用的诗句也给文章增添了文采和表现力。
4.文章以《旧夜》为题,描绘了北京四季夜晚的景象,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旧夜”的意思是旧时的夜晚,作者详细地描写北京四时的夜晚,表现出他对曾经北京夜晚的怀恋。与“旧”相对应的就是“现在”,过去的夜晚风物已经消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旧夜》为题,更是表现出作者对旧时风物消逝在时代洪流中的叹惋。
星 期 五 名 著 导 学
《西游记》(七)
行者名声大,魔王手段强。一个横举金箍棒,一个直挺火尖枪。吐雾遮三界,喷云照四方。一天杀气凶声吼,日月星辰不见光。语言无逊让,情意两乖张。那一个欺心失礼仪,这一个变脸没纲常。棒架威风长,枪来野性狂。一个是混元真大圣,一个是正果善财郎。二人努力争强胜,只为唐僧拜法王。
那妖魔与孙大圣战经二十合,不分胜败。猪八戒在旁边,看得明白:妖精虽不败阵,却只是遮拦隔架,全无攻杀之能;行者纵不赢他,棒法精强,来往只在那妖精头上,不离了左右。八戒暗想道:“不好啊,行者溜撒,一时间丢个破绽,哄那妖魔钻进来,一铁棒打倒,就没了我的功劳……”你看他抖擞精神,举着九齿钯,在空里,望妖精劈头就筑。那怪见了心惊,急拖枪败下阵来。行者喝教八戒:“赶上!赶上!”
二人赶到他洞门前,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车。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 ”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八戒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
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好火:
炎炎烈烈盈空燎,赫赫威威遍地红。却似火轮飞上下,犹如炭屑舞西东。这火不是燧人钻木,又不是老子炮丹,非天火,非野火,乃是妖魔修炼成真三昧火。五辆车儿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肝木能生心火旺,心火致令脾土平。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彻通灵。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长空万物荣。妖邪久悟呼三昧,永镇西方第一名。
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那妖精在门首看得明白,他见行者走了,却才收了火具,帅群妖,转于洞内,闭了石门,以为得胜,着小的排宴奏乐,欢笑不题。
1.文段选自《西游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情节:
。
2.孙悟空为什么要和文中所写的这个妖精大战一场 结局如何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因为红孩儿掳走了唐僧,孙悟空说起当年与牛魔王结拜,希望能套个人情,红孩儿不肯,所以双方大战一场。红孩儿用三昧真火打败孙悟空及四海龙王,又假变观音菩萨诱擒猪八戒,识破假变牛魔王的孙悟空,最后被观音菩萨用计擒获,收为善财童子。
3.红孩儿为何能成功劫走唐僧 请联系原著简要回答。
①他抓住了唐僧慈悲为怀的心理;②他抓住了取经队伍中的矛盾;③红孩儿精明,善于审时度势,且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4.文中体现了红孩儿怎样的特点
红孩儿大战孙悟空和猪八戒,体现了他武艺高强、奸诈阴险、富有智谋、顽劣凶残的特点。
5.除了文中所写的这个情节,这个妖精还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带来哪些麻烦
①唐僧、八戒误饮子母河河水,需要解阳山的“落胎泉”泉水才能医治,而护守泉水的如意真仙恰好是红孩儿的伯父,所以他不肯借水给悟空;②红孩儿被捉,使牛魔王和罗刹女大为恼火,在师徒四人过火焰山的时候百般刁难,故意不借芭蕉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