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达标]
2023年1月22日正值中国农历春节。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农历2023年春节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农历2023年春节时,地球公转速度( )
A.较快,正在变快
B.较快,正在变慢
C.较慢,正在变快
D.较慢,正在变慢
1.C 2.B 解析:第1题,由图中太阳位置和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断,该图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1月22日应位于1月之后的③位置。第2题,春节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正在远离近日点,公转速度正在变慢,故选B。
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灯泡代表太阳光线)。据此完成3~4题。
3.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
①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成23°26′
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
③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
B.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时间提前
C.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
D.大连气温年较差变大
3.D 4.B 解析:第3题,地球公转演示中应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成66°34′;使公转与自转方向相同;保持地轴空间指向不变;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故选D。第4题,若黄赤交角为20°,回归线度数为20°,极圈度数为70°,极圈度数增大;天安门广场元旦昼长变长,升旗时间提前;热带和寒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大;大连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幅减小,气温年较差变小;故选B。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②③④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所处的阶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示②阶段,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D.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5.D 6.A 解析:第5题,我国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且向南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是④阶段,故选D。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阶段太阳直射点处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动,故选A。
为了冬季采光,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不同纬度带的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分析我国部分城市住宅的日照间距表(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据此完成7~8题。
城市 冬至正午太阳高度 日照间距
理论 实际采用
① 24°45′ 2.02H 1.7H
② 40°28′ 1.18H 1.2H
③ 35°21′ 1.41H 1.1-1.2H
④ 26°36′ 1.86H 1.6-1.7H
7.表中的四个城市所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
8.根据表中信息,在北京修建两栋2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约为( )
A.23米 B.28米
C.37米 D.40米
7.D 8.C 解析:第7题,阅读材料可知,我国位于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因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反之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比较表格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可知,四个城市纬度由低到高为②③④①,故选D。第8题,北京大致位于北纬40°附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H=90°-|40°+23°26′|,计算得出H=26°34′,大致与④最接近,以1.86H计算,20米高的住宅理论日照间距等于20×1.86=37.2米,故选C。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1)天赤道和黄道的夹角为________,若该夹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会________,回归线的纬度会________,极圈的纬度会________。
(2)判断节气: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3)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________附近,在某地观测到北极星高度为38°,则该地的纬度为________。
(4)六一儿童节时,地球在黄道的位置是________;春节时,地球在黄道的位置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天赤道和黄道的夹角是黄赤交角,其大小为23°26′;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决定了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回归线的纬度等于黄赤交角,极圈的纬度等于90°减去黄赤交角。第(2)题,读图二可知,丁位置,太阳位于天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乙位置,太阳位于天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再结合图二中箭头方向和时间顺序可知,甲为春分,丙为秋分。第(3)题,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北半球,北极星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第(4)题,六一儿童节在夏至以前,接近夏至,B位置符合;春节在冬至以后,春分以前,C位置符合。
答案:(1)23°26′ 变小 变小 变大
(2)春分 冬至 秋分 夏至
(3)北极星 38°N
(4)B C
[能力提升]
某开发商计划分别在北京 (约40°N)和长沙(约28°N)开发楼盘。两地楼盘朝向、楼高和户型结构相同,如图所示。读图,回答10~11题。
10.冬季卧室采光时间最长的是( )
A.北京北卧室 B.长沙南卧室
C.北京南卧室 D.长沙北卧室
11.上级部门对两地楼盘规划设计图(甲图)进行审批时,该设计在北京没有通过,被要求修改。从甲图中可知最终修改的方案可能是( )
A.扩大南北两侧楼间距
B.缩小南北两侧楼间距
C.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
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
10.B 11.C 解析:第10题,在北半球的国家,南面是阳面采光条件好,长沙纬度比北京低,冬季昼长更长,日照时间长,楼房采光时间更长,故选B。第11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对建筑的影响。北京比长沙纬度高,冬至正午太阳高度更小影子更长,所以采取的措施或是扩大楼房间距或是降低南楼高度。从图中可看出该规划两侧为道路,没有向外拓展的空间,因此无法扩大两侧楼间距,故选C。
下图为某日正午海口(20°N)某住宅小区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日最接近( )
A.3月10日 B.6月30日
C.9月10日 D.12月30日
13.为获得最佳光效,此日该地楼顶的太阳能集热板与楼顶水平面可调整为( )
A.18° B.36°
C.54° D.72°
12.C 13.A 解析:第12题,根据图示可知,此日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2°,且太阳位于海口南面,海口的纬度为2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计算可知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N。因此该日最接近9月10日。3月10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6月30日时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归线,12月30日时太阳直射点接近南回归线。C正确,A、B、D错误。第13题,太阳能集热板与楼顶水平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根据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可计算出太阳能集热板与楼顶水平面的夹角等于该日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因此该日倾角=20°N-2°N=18°,故选A。
14.下图为北半球太阳光照图,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时期正值北半球的__________(节气);图中弧PM是________(晨线或昏线);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P、Q、M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2)该日,Q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日出地方时为________时。
(3)该日东营市(37°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该日之后,东营市的正午太阳高度将________(变大或变小)。
(4)图示日期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该图为北半球太阳光照图,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在夏至日附近。图中所示时期北极圈有极昼现象,正值北半球的夏至日。自转方向是逆时针,图中弧PM是晨线。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0°经线位于昼半球中间,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0°,23°26′N)。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P、Q、M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P、Q、M。第(2)题,该日,0°经线是正午12点,结合图中经线分布,Q地的日出时间是3时,昼长为18小时。第(3)题,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东营市(37°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76°26′。该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东营市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小。第(4)题,图示日期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答案:(1)夏至日 晨线 (0°,23°26′N)
P、Q、M
(2)18 3
(3)76°26′ 变小
(4)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学业达标]
下图为四川南溪(28°53′N,105°E)某校学生查看当地某天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的手机截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日的夜长是( )
A.10小时22分 B.12小时
C.13小时38分 D.24小时
2.该日最接近(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1.C 2.D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该日日落时间为18:03,日出时间为07:41,则昼长为18:03-07:41=10小时22分钟,夜长时间为24:00-10:22=13小时38分钟,C正确,A、B、D错误。第2题,结合图文信息可知,该地白昼时长约为10小时22分,夜长为13小时38分,所以当地昼短夜长,此时太阳直射点应在南半球。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A、C错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B错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D正确。
下图示意北半球极昼面积的变化状况。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节气正确的是( )
A.甲—春分 B.乙—夏至
C.丙—秋分 D.丁—冬至
4.从甲到丙阶段( )
A.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向北移动
B.北京的白昼逐渐增长
C.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差值逐渐缩小
D.极昼面积从北极圈到北极点逐渐扩大
3.A 4.B 解析:第3题,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极昼面积为0,图中甲之后北半球极昼面积逐渐增大,所以图中甲为春分,A正确;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极昼面积最大,据图可判断丙为夏至,B、C错误;冬至时北半球没有极昼面积,D错误。第4题,从甲到丙阶段,正是从春分到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向北移动,A错误,北京的白昼逐渐变长,B正确。此阶段北半球各地(除发生极昼的地区外)白昼渐长,黑夜渐短,昼夜长短差值不断增大,南半球各地(除发生极夜的地区外)黑夜渐长,白昼渐短,昼夜长短差值也不断增大,赤道地区永远是昼夜平分,昼夜长短差值没有变化,C错误。北极地区发生极昼时,极昼范围从北极点开始向北极圈扩大,过了夏至日,从北极圈向北极点逐渐缩小,D错误。
下图示意2022年元旦这天甲、乙、丙、丁四地的夜长状况。据此完成5~6题。
5.四地中位置最偏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该日之前的3个月内( )
A.甲地昼长先变短后变长
B.乙地昼长变化幅度最大
C.丙地夜长变化幅度最小
D.丁地夜长先变长后变短
5.C 6.A 解析: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月1日元旦节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时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图示为夜长,且丙夜长>甲夜长>乙夜长>丁夜长,因此丙位于最北方,故选C。第6题,该日为1月1日,之前的三个月内即10月1日—1月1日这个时间段,10月1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至南回归线,冬至日到1月1日太阳直射点北移。1月1日甲地夜长>12小时,因此甲地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甲地昼长会变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甲地昼长会变长,该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甲地昼长先变短后变长,A正确;乙地位于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变化幅度最小,B错误;丙地有极昼极夜现象,夜长变化幅度最大,C错误;1月1日,丁地夜长小于12小时,所以位于南半球,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丁地昼长先变长,后变短,夜长先变短,后变长,D错误。
右图是位于30°N附近的某城全年中Z值变化曲线图(设昼长为X小时,夜长为Y小时,X-Y=Z)。读图,完成7~8题。
7.太阳直射赤道的日期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8.②至③期间,天津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昼渐短
B.昼长夜短,昼渐长
C.昼短夜长,昼渐短
D.昼短夜长,昼渐长
7.B 8.A 解析:第7题,由材料“设昼长为X小时,夜长为Y小时,X-Y=Z”可知,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等长,即Z值应为0,因此太阳直射赤道的日期应是①③⑤,排除A、C、D,故选B。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②至③期间Z值由最大值变为0,即由昼最长夜最短状态变为昼夜等长状态,即天津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昼渐短,故选A。
9.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甲)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示意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图中A、B两地先见到日出的是________;A、B、C三地白昼最短的是________。
(2)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向南、北两侧降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所表示的日期在图乙中的对应点是________(填数字);该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方向)移动。
(4)图乙中北半球白昼变短、黑夜变长的时段是________(双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在图甲中用斜线标明热带的范围。
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所以三点中C点白昼最短;同一纬线上白昼时间长短相同,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所以是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第(2)题,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第(3)、(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刻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即图乙中的②点,所以图示日期应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会向南移动,北半球的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直到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白昼达一年中最短,黑夜达一年中最长。第(5)题,热带范围为南、北回归线之间。
答案:(1)A C
(2)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3)② 南
(4)BC
(5)如图: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时刻的等白昼时长线图,图中OA为日期界线,O点为极点,P点纬度为70°。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图所示昼夜分布状况中,最接近图示日期的是( )
11.P点所示等白昼时长线向外扩大期间( )
A.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C.地球公转线速度加快
D.地球公转角速度不变
10.B 11.B 解析:第10题,读图文材料可知,顺时针方向东经度减小,即顺时针方向为西,逆时针方向为东,即该图中地球应为逆时针自转,故为北半球;则P点纬度为70°N,且昼长为24小时,说明至少从该纬度至极点的范围内都出现了极昼,太阳至少直射20°N(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地区的未读数互余),四个选项中,A选项表示北极圈出现极夜,太阳应直射南回归线,A错误;B选项表示南极圈出现极夜,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与图示日期接近,B正确;C选项表示全球昼夜平分,为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C错误;D选项表示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南回归线,D错误。第11题,P点所示等白昼时长线若向外扩大,则说明比P点更低纬度的地区也出现了极昼,北半球极昼范围扩大,则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往北回归线方向移动,A错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北半球出现极昼,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B正确;太阳直射点靠近北回归线,即日期接近6月22日,地球公转靠近远日点,线速度不变,角速度减慢,C、D错误。
我国北方某城市(41°48′N,123°25′E)的一名中学生利用节假日,对空旷地的一座高层建筑的日影进行11次观测,并绘制成图(见下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观察当天,该地的昼长为( )
A.11小时 B.13小时
C.15小时 D.17小时
13.该同学再次观测高楼日影,其结果与其相近的一天是( )
A.3月22日 B.4月15日
C.5月22日 D.6月14日
12.C 13.D 解析:第12题,由材料信息“一名中学生利用节假日,对空旷地的一座高层建筑的日影进行11次观测”及图示可知,该同学相邻两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为180÷8=1.5小时,由此得出该地的昼长约为15小时,不可能是11或13小时,A、B错误,C正确。40°N一年中最长的昼长为夏至时,昼长为14时51分,故该地昼长不可能达到17小时,D错误。第13题,该同学再次观测高楼日影,其结果与其相近的一天应关于夏至日6月22日对称;6月22日距离7月1日差8天,所以另一个日期是6月14日,故选D。
14.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的昼夜分布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处放大图上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公转到甲处时,①摩尔曼斯克港、②开普敦、③开罗、④北京这四个城市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序为____________(填序号);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②④两城市昼夜长短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3)地球公转到甲处时,A、B两点的昼长分别约是____、____。
(4)地球公转到乙处时,C点的日出、日落时刻分别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地球公转方向与距太阳远近判断,甲处为远日点附近,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部分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可知甲处放大图为北极俯视图,故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2)题,地球公转到甲处时,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向北白昼越长,所以①摩尔曼斯克港、②开普敦、③开罗、④北京这四个城市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序为①④③②。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所以位于南半球的②城市昼变长、夜变短,位于北半球的④城市则是昼变短、夜变长。第(3)题,过A点作A点所在的纬线圈,与图示晨昏线相交于两点,其中在昼半球的纬线弧为昼弧,对应弧度约为210°,因此对应的昼长时间为210°÷15=14小时,因此A点的昼长约为14小时;B点位于赤道上,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昼长为12小时。第(4)题,自西向东过C点所在的经线由白天过渡到晚上,由此判断,C点位于昏线上,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由此判断,C点此时的时间为16时,即C点日落时间为16时,昼长=(日落时间-12)×2,通过计算可知,C点昼长为8小时,因此日出时间=12-昼长/2,得出日出时间为8时。
答案:(1)画图略(逆时针方向)。
(2)①④③② 昼变长、夜变短 昼变短、夜变长
(3)14小时 12小时
(4)8:00 16:00单元测评(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读右图(图中阴影区表示黑夜),回答1~2题。
1.关于①点地理特征的正确叙述是( )
A.位于东半球
B.地转偏向力全球最大
C.自转线速度为零
D.太阳高度为0°
2.此时,北京时间为( )
A.16点 B.8点
C.20点 D.12点
1.D 2.B 解析:第1题,①点位于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D正确;根据图中180°经线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可以判断①点为90°W,属于西半球,A错误;地转偏向力由赤道向两极递增,①位于赤道,地转偏向力为0,B错误;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①点位于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C错误。第2题,图中昼夜平分,时间为3月21日或9月23日,①位于昏线上,地方时为18点;图中一个半球被划分为6格,每格时间相差2小时,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求算180°的地方时为12点;120°E位于180°的西侧,两地经度差是60°,时差为4小时,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计算,北京时间为8点,故选B。
2021年6月18日下午3时30分左右,“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加“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实现交会对接。下图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实验站交会对接空间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成功交会对接时,地球表面的昏线最接近图中(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4.赤道上既是白昼又是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A.157.5°E向东至160°E
B.157.5°E向东至22.5°W
C.20°W向东至160°E
D.20°W向东至157.5°E
3.C 4.D 解析:第3题,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北京时间(120°E)下午3时30分前后时,18时所在的经度应为157.5°E,所以图示信息中最符合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57.5°E,则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22.5°W,昼半球为22.5°W向东到157.5°E,东半球为20°W向东到160°E;两者取交集,所以赤道上既是白昼又是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20°W向东至157.5°E,D正确,A、B、C错误。
若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1时从北京起飞,8小时后途经a地(67°N,165°W)上空,又飞行7小时后抵达芝加哥(42°N,87.5°W)。下图示意客机飞行路线。据此完成5~6题。
5.客机途经a地上空时,地球上新旧两天的地区范围之比约为( )
A.23∶1 B.1∶1
C.1∶23 D.6∶5
6.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3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
A.1/4 B.1/3
C.1/2 D.3/4
5.A 6.A 解析:第5题,客机从北京到a地上空用了8小时,因此途经a地上空时,北京时间为6月22日19时,此时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日期自然界线)为165°W,新的一天从165°W经线向东跨过0°经线一直到180°经线(国际日界线),跨经度345°;旧的一天从165°W经线向西到180°经线,跨经度15°,因此新旧两天范围之比为345°∶15°=23∶1,A正确。第6题,客机15小时后抵达芝加哥时,北京时间为6月23日2时,即120°E的地方时为6月23日2时,据此计算出此时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90°E,因此属于6月23日的地区范围为90°E经线向东到180°经线,跨经度90°,约占全球范围的1/4,A正确。
下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B.此时天津昼短夜长
C.昆山日影达一年中最长
D.NO为晨线
8.此时关于日期和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Q点的地方时为17:00
B.N点的地方时为6:00
C.再过8小时全球为同一日期
D.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4日
7.D 8.C 解析:第7题,根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推出该地是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左岸侵蚀比较严重,A错误。依据题意,图中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推出Q点所在经线应为180度经线,P点所在经线应为0时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界线为晨线,即NO为晨线,D正确。从NO向东到MO的范围为昼半球,可以推出此时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应是昼长夜短,且影子较短,B、C错误。第8题,根据P点地方时为24时,与Q点所在经线相差120度,即8小时,计算出Q点的地方时应为16时,A错误。此时N点所在纬线圈昼夜不平分,所以此时N点地方时不可能是6时,B错误。再过8小时,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即此时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重合,全球为同一日期,C正确。自西向东越过自然日期变更线,即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日期应该加一天,所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非阴影部分应为6日,D错误。
读地球上极昼边界纬度随时间的移动路径(箭头)图,回答9~10题。
9.a点是二分二至日中的(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10.b纬线的度数是( )
A.0° B.23°26′N
C.66°34′N D.90°N
9.C 10.C 解析:第9题,a点恰好是北极点极昼结束的时间,南极点极昼开始的时间,应是秋分日,故选C。第10题,读图可知,b纬线是发生极昼的最低纬度,为66°34′N,故选C。
下图表示我国甲、乙两地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之差随时间的变化图,ΔH=H甲-H乙。据此完成11~12题。
11.甲地最可能是( )
A.北京(40°N) B.杭州(30°16′N)
C.汕头(23°26′N) D.海口(20°N)
12.a—e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到b,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同步变小
B.b到d,两地昼长差值逐渐减小
C.d到e,两地日出方位向东北方移动
D.c点时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都相等
11.D 12.B 解析:第11题,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当太阳直射点位于两地纬线正中间的纬线时,ΔH为0°;当太阳直射点在两地纬线之间移动且离其中一点的纬度最近时, H绝对值最大;当太阳直射点在两地纬线之外移动时H不变。读图可知,a到b期间ΔH为3°10′, d到e期间ΔH为-3°10′,说明太阳直射点有同时在两地以南的时候,也有同时在两地以北的时候;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直射北半球,由此可以判断,甲、乙两地均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秋分日时,ΔH值为负,说明甲地比乙地距离赤道远,则甲地比乙地纬度高,且不会位于北回归线上。甲地最可能为海口,D正确。北京、杭州、汕头地理纬度均大于、等于23°26′N,A、B、C错误。第12题,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直射北半球,a到b期间ΔH不变,说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在甲、乙两地所在纬线以北,且向两城所在纬线逐渐靠近,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同步变大,A错误。b到d,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靠近赤道,两地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两地昼长差值逐渐减小,B正确。d到e,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半球,日出方位由东北向正东方移动,C错误。太阳直射北半球时,越往北昼长越长,c点时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但两地地理纬度不同,昼长不相等,D错误。
读以极点为中心的局部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13~14题。
13.如果OP线两侧日期不同,则北京时间可能是( )
A.6时 B.7时
C.23时 D.24时
14.有关图示内容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P点的纬度不低于66°34′
B.此日P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N地
C.M地自转线速度大于N地
D.P点的昼长为18小时
13.C 14.D 解析:第13题,OP线两侧日期不同,则OP线为日期分界线,日期分界线有两条:0时经线和180°经线,0时经线平分黑夜,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由此可知OP不是0时经线,OP线应为180°经线;图中NP为晨昏线与纬线的两个交点,作辅助线,如右图:
OA平分夜半球,地方时为0点,OP经度为180°。若中心点为北极点,自转呈逆时针,OA为135°E,则北京时间为23点;若中心点为南极点,自转呈顺时针,OA为135°W,则北京时间为17点,故选C。第14题,读图可知,P点所在纬线圈昼弧跨270个经度,则该纬线上各地的昼长为18小时,D正确;P点的昼长为18小时,极圈以外的地区昼长也可以达到18小时(如60°N夏至日昼长可以达到18小时30分钟),因此P点纬度可以低于66°34′,A错误;P、N、M三地位于同一纬线圈上,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线速度相同,B、C错误。
右图为北半球某日一区域经纬网图,该日甲地在北京时间8点日出和次日8点日落,该日正在巴西港口小城马卡帕(0°2′S,51°3′W)旅游的小东测得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与该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差约19°42′。据此完成15~16题。
15.甲地最可能位于( )
A.北极点 B.北极圈
C.北回归线 D.赤道
16.该日,甲地昼长和夜长差值( )
A.为0
B.为1小时
C.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D.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15.B 16.D 解析:第15题,由“马卡帕(0°2′S,51°3′W)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位于23°24′N。根据材料“该日甲地在北京时间8点日出和次日8点日落”,说明甲地昼长恰好为24小时,出现了极昼现象,排除C、D;若甲地为北极点,则一整天的太阳高度都会大于0°,不存在“日出”和“日落”,只是会出现0点时太阳高度最低的情况(但仍在地平面以上),故排除北极点,A错误;四个选项中只有北极圈恰好出现极昼现象的时候,会出现日出日落为同一刻的情况,B正确。第1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地该日出现了极昼,昼长为24小时,夜长为0小时,故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差值最大的时候,D正确。
某日清晨,家住南京的张先生驾车上班途经新街口时,观察到孙中山雕像的影子投向汉中路和中山南路之间,数月后的一个清晨张先生途经同一地点时,发现雕像的影子投向了汉中路和中山路之间(如右上图所示)。据此完成17~18题。
17.若张先生当日(第一个观察日)傍晚下班按原路返回时,观察到该雕像的影子投向( )
A.中山东路和中山南路之间
B.中山路
C.中山路和中山东路
D.中山东路
18.两个观察日期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南京市昼长先变长后变短
B.晨昏线与经线之间夹角增大
C.后一观察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D.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17.A 18.C 解析:第17题,据指向标可判断,汉中路和中山南路之间为西南方向,因此当日日出东北,下班时应日落西北,影子朝向东南,即中山东路和中山南路之间,故选A。第18题,汉中路和中山路之间为西北方向,张先生第二个观察日经过时为清晨,因此当日日出东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南半球,而第一个观察日当日日出东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因此南京市昼长可能先变长,夏至后变短,也可能逐渐变短。晨昏线与经线之间夹角可能先增大,夏至后减小,秋分后再增大,也可能先减小,秋分后增大。第二个观察日(后一观察日)北京距离太阳直射点远,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地球公转速度可以先变慢,7月后变快,也可能逐渐变快,C正确。
我国某中学生发现,在书桌的固定观测点上,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下图为该日日出、日落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则该窗朝向( )
A.正南 B.东北
C.正北 D.西南
20.若该日日出为北京时间6点56分,日落地方时为18点59分,正午太阳高度为83.8°,则该学生所在地最可能是( )
A.济南 B.广州
C.武汉 D.拉萨
19.C 20.D 解析:第19题,夏半年,我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半年,我国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如图,甲乙在180°的视线范围内,时间上不可能是春秋分,空间上应面向正北或正南。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甲则为日落位置,如果朝向正南,则乙为西南应为日落位置,与材料不符,则图示窗户朝向正北,故选C。第20题,正午太阳高度能达到83.8°的城市应在30°N以内,且为昼长夜短的夏半年。日落地方时距正午相差6小时59分,则日出地方时也应相差6小时59分,即日出地方时为5点01分,这与北京时间(中央经线120°地方时,东八区区时)相差1小时55分,经度差约30°,所求地约东经90°,最有可能是拉萨,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读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此日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4分)
(2)弧AOB为__________线(晨或昏)。(2分)
(3)A点的太阳高度为______________。(2分)
(4)A、O、D、C四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A、O、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4分)
(5)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C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C所在经线的______________(“东”或“西”)侧。(2分)
(6)此时,D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_时,D点的昼长为____________小时。(4分)
(7)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________。(4分)
A.等于1/2 B.等于1/4
C.小于1/2 D.大于1/2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此时为6月22日前后。第(2)题,结合地球自西向东自转,AOBK由白天进入黑夜,判断为昏线。第(3)题,A点此时位于昏线上,由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因此A点的太阳高度为0°。第(4)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A、O、D、C四点中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O、C、D、A,因此线速度由大到小为O>C>D>A;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A、O、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O>A。第(5)题,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D、C位于北半球,因此炮弹将落在D、C所在经线的西侧。第(6)题,结合第(2)题分析,AOBK为昏线,O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D与O点所在的经线相差60°,且位于西侧,因此时间晚4小时,故D点为14:00;同理便可计算出D点所在纬线的日落时间为22:00,然后根据昼长=(日落时间-12)×2,计算出D点的昼长为20小时。第(7)题,E点位于120°E经线上,与D点位于同一条经线,因此此时为14:00,0时经线为90°W。根据全球各个时区的划分,与E点位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因此为270°,大于1/2,故选D。
答案:(1)6 22
(2)昏
(3)0°
(4)O>C>D>A C>O>A
(5)西
(6)14 20
(7)D
2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在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是________(节气),日期为________前后,阳光直射在________纬线上。(6分)
(2)当地球位于B、D两处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此时合肥昼长为________小时。(4分)
(3)当地球位于C处时,北极圈内出现______________现象,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________(最大值或最小值),北半球的昼夜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6分)
(4)当地球从C转到B时,合肥的昼长________(渐长或渐短),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变大或变小)。(4分)
解析:第(1)题,在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是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第(2)题,当地球位于B、D两处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故合肥昼长为12小时。第(3)题,当地球位于C处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北半球的昼夜状况是昼最短夜最长。第(4)题,当地球从C转到B时,即冬至日到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合肥的昼长渐长,太阳直射点距离合肥越来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答案:(1)夏至日 6月22日 23°26′N
(2)赤道 12
(3)极夜 最小值 昼最短夜最长
(4)渐长 变大
23.读某日光照示意图(图1)(阴影表示夜半球,度数为经度,箭头表示地球公转方向)和太阳能热水器面板与地面夹角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图1 图2
(1)此日乙地昼长为________小时,直射点坐标为________。(4分)
(2)此时新、旧一天范围之比为________,甲、乙、丙、丁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________。(6分)
(3)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泰州(约32°N)地区太阳能热水器面板与地面夹角为________。(6分)
(4)该日3个月后泰州一位于O处的竖直旗杆,其顶端的日影轨迹是( )(2分)
解析:第(1)题,图中的经线与晨昏线重合,说明是北半球的二分日。春秋分日昼夜平分,因此乙地昼长为12小时。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据图中的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0°E,故直射点坐标为(120°E,0°)。第(2)题,新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的经线向东到180°经线。图中新一天的范围从60°W(0时经线)沿自转方向到180°共240°,而旧一天的范围只有120°,故此时新旧一天经度范围之比为2∶1。图中丁在赤道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最小。第(3)题,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泰州(约32°N)地区太阳能热水器面板与地面夹角和正午太阳高度互余。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求出太阳能热水器面板与地面夹角为32°。第(4)题,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正北,故D可排除。该日3个月后为夏至日。太阳从东北升起日影朝向西南,太阳从西北方向落下,则日影朝向东南,结合图示,A正确,B、C错误。
答案:(1)12 (120°E,0°)
(2)2∶1 丁
(3)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32°
(4)A[学业达标]
1.读右图,若图中的大圆是地球,则甲、乙、丙、丁四人看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C 解析:地球自转线速度在赤道上最大,从赤道向两极减小,南、北极点为零。
2.下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2.B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A、D错误;西经度数顺着自转方向减小,东经度数顺着自转方向增加,B正确,C错误。
比较下面四幅图(注:甲、乙、丙、丁四图中,阴影区为黑夜,丙、丁两图所示为北半球某地区)。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对各图中的晨昏线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弧BC为昏线
B.乙图中的弧AO为昏线
C.丙图中的AB为昏线
D.丁图中的CD为晨线
4.赤道上晨线与昼半球中央经线间隔( )
A.360° B.180°
C.90° D.45°
3.A 4.C 解析:第3题,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进入夜是昏线,由夜进入昼是晨线。甲图中的弧BC为昏线,A正确;乙图中的弧AO为晨线,B错误;丙图中的AB为晨线,C错误;丁图中的CD为昏线,D错误。第4题,赤道上始终是昼夜平分,6点日出,18点日落,晨线和昏线相距180°,其中晨线与昼半球中央经线间隔是90°,故选C。
右图中阴影部分既表示黑夜,又表示西半球,P地日期为某月22日。据此完成5~6题。
5.昏线所在的经线是( )
A.0°经线 B.160°E经线
C.180°经线 D.20°W经线
6.此刻,北京时间为( )
A.23日15时20分 B.23日15时40分
C.21日15时40分 D.22日15时20分
5.B 6.D 解析:第5题,昏线与东西半球分界线重合,其以东为西半球,则昏线所在的经线为160°E经线。第6题,此时太阳直射70°E,70°E与P点同处于22日,其时间为22日12时,则120°E为15时20分,北京时间为22日15时20分。
下图为局部区域经纬网图示,虚线为日界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7~8题。
7.苏瓦与阿洛菲两地比较( )
A.日期相同,区时阿洛菲早
B.日期苏瓦早,区时两地相同
C.日期苏瓦早,区时阿洛菲早
D.日期苏瓦晚,区时阿洛菲早
8.图示时刻,地球上分属两个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1∶11 B.1∶5
C.1∶7 D.7∶17
7.C 8.D 解析:第7题,区时计算具有“东加西减”的规律,日界线两侧日期变化具有“东减西加”的规律。从图中所给出的经度可以看出,苏瓦位于180°经线的西侧,即东十二区,阿洛菲位于180°经线的东侧,即西十一区,所以阿洛菲的区时比苏瓦早,B错误。苏瓦和阿洛菲这两地分别位于日界线的两侧,苏瓦位于日界线西侧,所以其日期要比阿洛菲早,C正确,A、D错误。第8题,日期的分界线为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所在经线。由图可知,此时的晨线与赤道交于165°E经线,即165°E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即东十一区区时为6时。则0时所在时区为11-6=5,即东五区为0时,所以新的一天范围为东五区向东到东十二区(180°经线),占了7个时区。旧的一天范围为东五区向西到西十二区(180°经线),占了17个时区,所以两日期范围比约为7∶17,故选D。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东部时间6月18日17时32分,美国宇航局“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和“月球勘测轨道器”搭乘“阿特拉斯五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28°26′N,81°W)成功发射升空。这是美国宇航局重返月球计划的第一步。
材料二 两个探测器升空当日某时的太阳光照图。
(1)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所在的时区为________。美国东部时间是指________的区时,“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和“月球勘测轨道器”升空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
(2)材料二图中的A、B、C、D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
(3)判断材料二图中的是____________(填“晨”或“昏”)线,是____________(填“晨”或“昏”)线。
(4)依据材料二光照图,计算卡纳维拉尔角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经度为81°W,应在西五区;美国东部时间是指西五区的区时,当西五区为6月18日17时32分时,东八区的时间比它早13个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6月19日6时32分。第(2)题,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线速度最大的是A、B点,最小的是C点。第(3)题,顺地球自转方向,是由昼进入夜的界线,应为昏线,则是晨线。第(4)题,由材料二图可知,90°W地方时为12时,可求出81°W的地方时为12时36分。
答案:(1)西五区 西五区 6月19日6时32分
(2)A、B C
(3)昏 晨
(4)12时36分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AO线以东为西半球,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完成下题。
10.此时国际标准时是( )
A.7时20分 B.19时20分
C.16时40分 D.4时40分
10.A 解析:据题干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可判断图示晨昏线为昏线,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即AO线为18时;据题干知,AO线以东为西半球,可判断AO为160°E经线,则国际标准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为7时20分,故选A。
右图中EF、MN两线相交于O点,O点为北极点,∠NOF等于45°。读图,完成11~12题。
11.若图中OF为晨线,太阳直射30°W,则ON的经度为( )
A.175°E B.90°E
C.160°W D.165°W
12.若图中MOE表示地球上旧的一天的范围,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A.20时 B.16时
C.17时 D.4时
11.D 12.C 解析:第11题,O为北极点,OF为晨线,同时OF也应为某一条经线,此时晨线与经线重合,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的经度与晨线所在经线的经度之间相差90°,所以30°W 所在经线与图中的OF垂直,OF可能为120°W和60°E,结合图中∠NOF=45°,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地球自转呈逆时针,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等信息可知,ON经度为15°E或165°W,故选D。第12题,∠NOF=45°,则∠MOE=45°,所以旧的一天占全球比例为45/360,即为1/8,新的一天占全球比例为7/8,即21/24,所以180°经线的地方时为21时,120°E地方时为17时,北京时间为17时,故选C。
13.比较下面三幅图(阴影区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图1、图2和图3的晨线并判断赤道上晨线与昏线的经度差。
(2)假设图1中A、C处各有一河流发育,在其水文和水系特征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处发育的河流________(左岸、右岸)受侵蚀更严重一些。
(3)结合图2信息,分别计算北京的地方时、世界时并说明新的一天的范围。
解析:第(1)题,结合晨昏线的概念进行判断。第(2)题,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1位于南半球,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左岸受侵蚀严重;纬度越高,受到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越大,在河流特征相同的情况下,C处发育的河流受侵蚀更严重。第(3)题,由图2信息可知,75°E为12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世界时为中时区的区时,结合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可得出结果。新的一天范围为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的范围。
答案:(1)、、 180°
(2)C 左岸
(3)北京时间:14时44分 世界时:7时 新一天范围:从105°W向东到180°[学业达标]
我国古代历法,按地球公转的方向,每隔15°定为一个节气,共有24个节气。在国际气象届,二十四节气(下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于2016年11月30日,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把地球公转轨道按春、夏、秋、冬大致分为四段,则南半球得到太阳辐射最多的一段是( )
A.立春到立夏 B.立夏到立秋
C.立秋到立冬 D.立冬到立春
2.我国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日,最邻近的节气是( )
A.霜降 B.大雪
C.小寒 D.立春
1.D 2.B 解析:第1题,南半球得到太阳辐射最多的一段是立冬到立春,该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是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时段,因此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故选D。第2题,我国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日为11月30日,由材料“每隔15°定为一个节气,共有24个节气。”可知,相邻两个节气大约间隔15天,冬至日为12月22日,则11月22日大约为小雪。11月30日大约为小雪后8天,大雪前7天。因此最邻近的节气是大雪,故选B。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主要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从黄经0°起,地球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如图)。每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共12个;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共12个。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统称二十四节气。读图,回答3~4题。
3.霜降大致对应的黄经度数是( )
A.60° B.240°
C.150° D.210°
4.关于二十四节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冬至”
B.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南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具有一样重要的指导意义
C.“大暑不热”的年份,登陆我国的夏季风势力较强
D.二分二至日分别表示我国四季的开始
3.D 4.C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霜降是秋分后的第二个节气,位于秋分后30°,对应的黄经度数为210°,故选D。第4题,“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并不相同,故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南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不同,B错误;“大暑不热”的年份,登陆我国的夏季风势力较强,C正确;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我国四季的开始,D错误。
为了能反映物候和农事活动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我国古代人民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节气。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节气中能反映农作物成熟情况的节气是( )
A.清明 B.小满
C.大暑 D.惊蛰
6.对我国北方的城市来说,下列各组节气中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小寒、小雪 B.立夏、立秋
C.雨水、清明 D.雨水、处暑
5.B 6.B 解析:第5题,小满体现了麦类作物籽粒饱满,但还未成熟。第6题,昼长时间相近,说明两节气应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立夏到夏至和夏至到立秋,都间隔3个节气,故昼长时间相近。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进行划分的,它能反映季节变化。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 )
A.立春——我国各地正午的日影朝北
B.立夏——北半球各地日出方向为东南
C.立秋——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D.立冬——南极大陆仍有部分地区处于极夜
8.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雨水前后,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称为梅雨
B.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
C.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D.大雪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
7.A 8.C 解析:第7题,立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我国各地正午的日影朝北,A正确;立夏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日出方向为东北,B错误;立秋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C错误;立冬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南极大陆没有地区处于极夜,D错误。第8题,江淮地区的梅雨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水节气不到春分日,A错误。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大暑日前后达到一年中最热时期,B错误。霜降前后,亚洲高压逐渐形成,冷空气逐渐南下增多,导致北方降温明显,C正确。云贵高原纬度较低,地势较高,寒潮基本影响不到,D错误。
9.读二十四节气歌,完成下列要求。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解释:
第一句中的两个“春”字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节气。
第二句中的两个“夏”字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节气。
第三句中的两个“秋”字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节气。
第四句中的两个“冬”字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节气。
(2)用中国的传统来划分“春、夏、秋、冬”四季时,用的是每句开头的“春夏秋冬”四字,还是用每句句中的“春夏秋冬”四字来划分的?
(3)每一句节气歌,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转过了多少度?每相邻两个节气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轨道上转过了多少度?
解析:第(1)、(2)题,可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进行分析。第(3)题,由于地球绕日公转所转角度为360°,而每一句节气歌大约为一个季节,因此每一句节气歌,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转过了90°,而相邻两个节气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轨道上转过了15°。
答案:(1)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2)句首“春夏秋冬”,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3)90°。15°。
[能力提升]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从地球上看,就是太阳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的移动轨迹叫作黄道。农历二十四节气(图中1~24点)就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个节气内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读二十四节气位置图,完成10~11题。
10.每年的芒种节气(6月5日前后)太阳位于黄道的( )
A.6 B.8
C.18 D.20
11.有关图中各节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7——上海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大
C.6、8——南京的夜长相同
D.12、14——盐城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10.C 11.C 解析:第10题,6月22日前后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位于图中的19,二十四节气中大约每隔15天一个节气,每年的芒种节气(6月5日前后)比夏至早一个节气,也就是图中的18位置,故选C。第11题,19是夏至,海口正午太阳高度不是一年中最大值,海口有太阳直射现象,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A错; 7是冬至,上海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小,B错; 6、8相对7对称,太阳直射在同一条纬线上,南京的夜长相同,C对; 12、14处相对13(春分)对称,太阳不是直射在同一条纬线上,盐城正午太阳高度不相同,D错。
北京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正午日影长度与二十四节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此制作了简易的二十四节气测量仪(下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如果将测量仪放在哈尔滨测日影,需要改进的是( )
A.增加竹竿长度
B.改变竹竿与皮尺角度
C.增加皮尺长度
D.改变竹竿与皮尺方位
13.若乙为二分日太阳光线,则北京该日正午竹竿影长( )
A.等于1米 B.大于1米
C.小于1米 D.等于2米
12.C 13.C 解析:第12题,由于哈尔滨纬度比北京高,正午太阳高度更小,为了能够准确测量,应该增加皮尺的长度。二地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北,不需要改变竹竿与皮尺的长度或方位,故选C。第13题,北京的纬度大约为4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北京在春分日、秋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为50°,大于45°,故北京该日正午竹竿影长小于 1米。故选C。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批复,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视太阳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如图所示。
(1)“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地球位于图中A、B、C、D四点中________点,我国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
(2)天津寒假时间:2021年1月25日到2021年2月21日,最能体现寒假特征的节气为________。
(3)华北平原学校放暑假的时间为7—8月,与此有关的节气有哪些?说明这些节气的含义。
解析:第(1)题,丰收节为秋分,对应图中B点;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第(2)题,寒假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最能体现寒假的节气为小寒和大寒。第(3)题,7—8月对应的节气为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小暑、大暑是指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就要结束了。
答案:(1)B 昼夜等长
(2)小寒和大寒
(3)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小暑、大暑是指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立秋,预示着秋季的到来;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就要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