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童年的水墨画》。
一、说教材
《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以童年为主题展开描写的。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童年的水墨画》是张继楼先生所作的儿童诗,包含三首,分别描绘了乡村孩子们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情景,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儿童生活剪影,感受儿童的欢乐。
二、说学情
只有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魅力。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如:朗读法、借助图画理解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但是对于古诗文的分析和感受力仍有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爽、染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教学重点: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法上,通过朗读法、对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教法引路,用学法践行。在学法上,让学生用读、思、议、品的方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接下来,我将从六个环节具体展示我的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上课伊始,我会采用歌曲导入,演唱歌曲《童年》,请学生边听边想象,并谈谈自已的感受,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童年的水墨画》。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
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唱首歌,会唱的可以和老师一起哼唱。“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地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歌曲唱完了,大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这样以记忆熟悉的歌曲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文做铺垫。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韵律美,这一环节从朗读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走入诗境。
首先,引入“童年趣味大闯关”,明确以童年趣事为背景共设2大关,全部成功并获取星星徽章最多的同学,可赢得童年趣味专属礼品。
首先,播放名家范读,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记重点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节奏。
读毕,屏幕呈现第一关卡:猜灯谜。学生尝试挑战猜出生字词,并会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难理解的字意进行重点强调。比如:“染的读音,“爽的书写。
接着,第二关卡:韵律小路。通过指名读,请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
最后,第三关卡:概括诗文。在师生的共同补充中明确,诗歌分别描绘了乡村孩子们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情景。
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屏幕呈现第二关“天才小画家,我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准备好画笔试着画一画。
我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内容:内容一:《溪边》
首先我会请学生思考溪水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根据诗文内容很快回答出是清澈的平静的。接着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染”如何理解,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轻松的说出是把东西放进颜料里,使它着色,在诗文中指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是绿色的。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立字的妙处,得出“立字让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突出了画面“静的氛围。请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画上会看到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指导朗读。
内容二:《江上》
这里我会提问学生《江上》写的是什么?学生不难说出是戏水。接着请学生思考读了之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画面?学生很自然的回答看到了水中鸭子拍着翅膀玩耍,孩子波动着浪花。最后,请学生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我预设学生回答像泥鳅一样游来游去,像青蛙一样舒展双臂、两腿强有力的夹水,身上溅起一串串浪花,开心的笑成了一朵花儿。
内容三:《林中》
首先我会询问学生斗笠是什么?接着呈现斗笠的图片,给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并提问诗歌中两个斗笠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后回答,第一个指的是“蘑菇”,第二个指的是“儿童”。接着请学生想一想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都带着斗笠,很可爱,体现儿童的欢乐。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一下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雨后林中一群孩子采蘑菇的欢乐画面。
环节四:重点品读,领悟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与作者产生进一步的共鸣,我会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里我会对儿童诗内容进行总结,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清晰。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那就是试着写一首儿童诗,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美观、工整的板书可以给人美的享受,我的板书图文结合,既突出重点又使学生的审美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