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秋·河南平顶山·九年级统考期末)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不慎碰翻起火,迅速用湿抺布扑盖 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报警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遇到火灾,迅速坐电梯逃生
2.(2022秋·河南周口·九年级统考期末)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 D.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3.(2022秋·河南南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油锅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B.用水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氧气浓度不同
D.山林中开辟的隔离带可以控制火势蔓延,是因为隔离了可燃物
4.(2022秋·河南三门峡·九年级统考期末)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B.电线由于老化短路而起火可用水灭火
C.乙醇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乙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在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来引燃煤,是为了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
5.(2022秋·河南焦作·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鼓入空气仅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B.燃着的蜡烛能提高面粉的着火点
C.燃烧引起的爆炸与空间大小无关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6.(2022秋·河南开封·九年级统考期末)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中学生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从化学角度看,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D.火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7.(2022秋·河南安阳·九年级统考期末)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为节约药品,实验剩余药品放回原瓶
B.图书档案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验纯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被碰倒,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8.(2022秋·河南平顶山·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对火的控制与使用解释不科学的是
A.发生森林火灾时,要清理大火蔓延前的树木,其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B.用扇子扇蜡烛,一扇就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D.扑灭油、气等物质着火可使用干粉灭火器
9.(2022秋·河南信阳·九年级统考期末)水是我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B.提高水的利用率可以节约水资源
C.任何物质着火时都可以用水来灭火 D.明矾能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
二、课内填空
10.(2022秋·河南郑州·九年级校考期末)红磷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用红磷做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时,若红磷量不足,所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三、填空题
11.(2022秋·河南漯河·九年级统考期末)第2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郑州举办,影片《烈火英雄》中消防员们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 ;《流浪地球》上点燃木星上的氢气以推动球的情节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2022秋·河南焦作·九年级统考期末)氢气由于热值大、来源广、燃烧产物无污染,得到人们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糖工业的脱色制白糖、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等都使用了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有较强的 性;生活中有许多小窍门能让人们避开危险,减少损失,如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请举一种灭火的方法 。
13.(2022秋·河南新乡·九年级统考期末)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它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臭氧的化学式为 ,其组成与氧气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4500L氧气可加压装入容积为30L钢瓶中,其原因是 (从微观角度解释)。
(3)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
(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下隔绝空气反应得到了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和化合物X。该成果被科学家们喻为”稻草变黄金”。金刚石的用途有 ;X的化学式为 ;该反应需隔绝空气进行,原因是 。
14.(2022秋·河南平顶山·九年级统考期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提到,“十四五”时期,我国的能源保障要更加安全有力。在汽油中加入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节约石油资源。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汽车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这是通过 的方法使汽油充分燃烧。
15.(2022秋·河南信阳·九年级统考期末)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燃料,它在空气中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任写一点即可)
16.(2022秋·河南安阳·九年级统考期末)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俗称酒精,可以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燃料。燃着的酒精灯用灯帽盖灭的原理是 。
(2)超氧化钾(KO2)常备于急救器和消防队员背包中,能迅速与水反应放出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是 。
17.(2022秋·河南许昌·九年级统考期末)每年的11月是“119消防宣传月”,2021年其主题是“落实消防责任,防范安全风险”。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蔬菜,其原理是 ;家中消毒用的酒精,存放时要远离火源,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2022秋·河南鹤壁·九年级统考期末)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油锅中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相同质量的煤粉比煤块燃烧得更快、更剧烈,说明 。
19.(2022秋·河南漯河·九年级统考期末)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让燃烧为人类服务。
(1)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 (填“调大”或"调小”)。
(2)“灭”字是一个会意字,它意味着灭火可采用的原理是 。
20.(2022秋·河南南阳·九年级统考期末)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的因素有 。(写出一条即可)。
(2)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通过 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21.(2022秋·河南洛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天湖中学的同学们学习了第七单元之后懂得了,氢气被称为理想的能源是因为 (一条即可),“釜底抽薪”能起到灭火的根本原因是 。
22.(2022秋·河南开封·九年级统考期末)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熄灭机制炭可以用水泼灭,请回答:
(1)机制炭燃烧除了温度达到着火点外,还需满足的条件是 。
(2)机制炭常做成空心,其目的是 。
(3)机制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四、简答题
23.(2022秋·河南平顶山·九年级统考期末)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居住的楼房失火时,消防队员一般都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原理是什么?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什么?
(3)遇到火灾时,居民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理由是什么?
24.(2022秋·河南南阳·九年级统考期末)人类对“火”的掌控与应用推动着社会发展。
(1)若使燃料充分燃烧,除了要考虑有足够的空气外,还要考虑的是什么?
(2)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25.(2022秋·河南驻马店·九年级统考期末)燃烧是获取能量的重要方法。
(1)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2)资料显示:① :②,据此你对燃烧条件有什么新的认识?
26.(2022秋·河南郑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为探究灭火的原理,某同学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钙粉末和盐酸。
(1)一段时间后,I、II中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写出I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请从二氧化碳性质及灭火的原理两方面来分析III中蜡烛熄灭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A、酒精灯不慎碰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以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处理方法正确;
B、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故B处理方法正确;
C、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C处理方法正确;
D、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不能乘电梯逃生,故D处理方法错误;
故选D。
2.C
【详解】A、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会增大空气流通,使火势更旺,则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做法正确;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做法正确;
C、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则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做法错误;
D、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做法正确。
故选C。
3.B
【详解】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由于隔绝了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B、水灭火是因为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氧气浓度不同,故正确;
D、清除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山林中开辟的隔离带可以控制火势蔓延,是因为隔离了可燃物,故正确。
故选B。
4.D
【详解】A、甲烷具有可燃性,甲烷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故A说法不正确;
B、电线由于老化短路而起火不可用水灭火,以防发生触电,故B说法不正确;
C、乙醇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反应物氧气中含有氧元素,说明乙醇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C说法不正确;
D、煤的着火点较高,生煤火炉时,点燃木柴来引燃燃煤,是为了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使煤燃烧,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5.D
【详解】A、做粉尘爆炸实验鼓入空气是为了增大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燃着的蜡烛只是给面粉燃烧提供热量,并不能提高面粉的着火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爆炸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故与空间大小有关,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为了防止面粉爆炸发生意外事故,所以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详解】A、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容易引起燃气的爆炸,选项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而灭火,选项正确;
C、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会使大量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使可燃物燃烧更旺,故不能马上开窗,选项正确;
D、火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免吸入有毒有害的烟尘和气体,选项正确;
答案为:A。
7.A
【详解】A、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到指定容器内,选项错误;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火灾,选项正确;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验纯,若不纯,点燃或加热可能发生爆炸,选项正确;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抹布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选项正确;
答案为:A。
8.B
【详解】A、发生森林火灾时,要清理大火蔓延前的树木,其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B、用扇子扇蜡烛,一扇就灭是因为降低温度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符合题意;
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不符合题意;
D、扑灭油、气等物质着火可使用干粉灭火器,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A、硬水是含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正确;
B、提高水的利用率可以节约水资源,正确;
C、不是任何物质着火时都可以用水来灭火,例如电器着火使用水容易导致触电事故,错误;
D、明矾溶于水可以形成胶体,能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正确;
故选C。
10. 温度达到着火点 偏小
【分析】利用燃烧三个必备条件和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若红磷量不足,所测得氧气体积偏小。
【详解】物质燃烧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所以红磷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着火点;
用红磷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若红磷的量不足,氧气不能全被消耗,故所测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故填:偏小。
【点睛】本题对燃烧条件和实验结论进行考察,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11.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H2+O22H2O
【详解】水喷射到可燃物的表面时,水遇热蒸发会带走热量使可燃物表面的温度降低,故高压水枪灭火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新信息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2. 2H2+O22H2O 吸附 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详解】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制糖工业的脱色制白糖、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以及净水装置中;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采用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的方法灭火,其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的知识,难度不大,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13.(1) O3 分子的构成不同,分子的构成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
(2)分子间有间隔
(3)隔绝空气(或氧气)
(4) 做钻探机钻头或做钻石 NaCl 防止反应生成的金刚石在高温下和氧气发生反应
【详解】(1)臭氧的化学式为O3,氧气组成与氧气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分子的构成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
(2)4500L氧气可加压装入容积为30L钢瓶中,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3)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
(4)金刚石的用途有做钻探机钻头或做钻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Na、C、Cl生成物中含 C,故还应含 Na、Cl,故 X 为氯化钠,化学式为 NaCl;该反应需隔绝空气进行,原因是防止反应生成的金刚石在高温下和氧气发生反应。
14.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详解】乙酸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汽车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15. 温度达到着火点
热值高,或原料来源广,或生成物是水,无污染
【详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氢气属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氢气燃烧生成水,该反应方程式为:;
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热值高,原料来源广,生成物是水无污染。
16.(1)隔绝空气
(2)H2O2
【详解】(1)燃着的酒精灯用灯帽盖灭,灯帽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破坏燃烧的条件使酒精灯熄灭,原理是隔绝空气。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K、6O、4H,反应后有2K、4O、2H,相差2O、2H,所以X是H2O2。
17. 隔绝氧气
【详解】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
酒精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18. 隔绝氧气(或空气) 煤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燃烧更充分
【详解】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本身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灭火原理有隔离或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油锅中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用锅盖盖时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故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和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相同质量的煤粉比煤块燃烧得更快、更剧烈,说明煤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燃烧更充分。
19.(1)调大
(2)隔绝氧气
【详解】(1)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说明燃烧不充分,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故填:调大。
(2)“灭”字是一个会意字,它意味着灭火可采用的原理是在火焰上盖一层东西,隔绝氧气灭火,故填:隔绝氧气。
20.(1)要有足够的空气或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2)煮沸
【详解】(1)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的因素有要有足够的空气或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2)煮沸可以将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水垢除去,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1. 产物无污染等 撤离了可燃物
【详解】氢气的热值高,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故氢能是理想的能源;
“釜底抽薪”能起到灭火的根本原因是撤离了可燃物,没有了可燃物就无法燃烧。
22.(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增大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
(3)C+O2CO2
【详解】(1)燃烧三要素包括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机制炭为可燃物,温度也达到了着火点,所以还需满足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故填: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机制炭作为空心,可以在内部增加空气,增大了机制炭与空气或者氧气的接触面积,利于燃烧,所以目的为增大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故填:增大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
(3)机制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故填:C+O2CO2。
23.(1)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用湿抹布盖灭
(3)防止吸入有害气体和烟尘
【详解】(1)水蒸发吸热,可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
(3)遇到火灾时,居民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防止吸入有害气体和烟尘。
24.(1)答:还要考虑增大燃料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
(2)答:原理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1)若使燃料充分燃烧,除了要考虑有足够的空气外,还要考虑增大燃料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故答:还要考虑增大燃料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
(2)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的原理是水汽化时吸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答:原理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5.(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1)
燃烧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可燃物,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2)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金属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由此可推断出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26.(1)I中蜡烛熄灭,II中蜡烛继续燃烧
(2)CaCO3+2HCl═CaCl2+H2O+CO2↑
(3)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充满烧杯,隔绝氧气
【解析】(1)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Ⅰ中氧气消耗得不到补充,Ⅱ中氧气消耗可由外部空气补充,所以I中蜡烛熄灭,II中蜡烛继续燃烧。
(2)
碳酸钙粉末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
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破坏其一可灭火。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所以III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充满烧杯,隔绝氧气,从而蜡烛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