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秋·河南许昌·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常温下所有金属都是银白色
B.降低温度某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该溶液降温后是饱和溶液
C.某物质燃烧后生成 CO2 和 H2O,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C H 两种元素
D.加压时,25m3 的石油气可装入容积为0. 024m3 的钢瓶,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能改变
2.(2022秋·河南安阳·九年级统考期末)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一定量KNO3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1,结合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的KNO3质量为41.6g B.降温过程中KNO3溶液始终为饱和溶液
C.蒸发溶剂可将M点的溶液转化到N点 D.20℃时,100g KNO3饱和溶液中有KNO331. 6g
3.(2022秋·河南平顶山·九年级统考期末)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
B.蒸发池中,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
C.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有④发生
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4.(2022秋·河南濮阳·九年级校考期末)溶液对生命活动、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C.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升温一定能变为不饱和溶液
5.(2022秋·河南周口·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泥土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
B.硝酸铵溶于水能使水温降低
C.升高温度可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6.(2022秋·河南濮阳·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至过量
B. 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 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7.(2022秋·河南南阳·九年级统考期末)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g
B.2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31.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硝酸钾的质量比为100∶31.6
D.20℃时,将31.6g硝酸钾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8.(2022秋·河南信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B.t℃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30℃时,3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可得到饱和溶液
D.将40℃时一定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9.(2022秋·河南平顶山·九年级统考期末)t2℃时,向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加入13g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固体析出;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P点表示甲的溶解度为98
B.搅拌的目的是增大甲的溶解度
C.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甲溶于水的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
10.(2022秋·河南新乡·九年级统考期末)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C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C时,60g 甲的饱和溶液稀释到20%需加水10g
D.将t1°C时相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大于乙
11.(2022秋·河南商丘·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20℃时,甲溶液和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4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3.3%
12.(2022秋·河南濮阳·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和CO2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CO
C.用稀硫酸鉴别黄金和黄铜 D.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二、填空题
(2022秋·河南南阳·九年级统考期末)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是 13 ,汽油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因为汽油能 14 (填“溶解”或“乳化”)油污,写出一种可以加快冰糖晶体在水中的溶解的方法 15 。
16.(2022秋·河南郑州·九年级校考期末)“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1)图一中,为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多少,应进行什么实验操作 。
(2)图二中,通过a、c实验现象的对比,可得出的实验结论 。
(3)图三中,A试管中高锰酸钾全部溶解,溶液呈紫红色,B试管中高锰酸钾不溶解,汽油不变色。该实验说明什么 。
17.(2022秋·河南漯河·九年级统考期末)对照是化学实验探究中经常使用的科学探究方法,请回答:
(1)在实验1中选择一组对照实验并得出结论 。
(2)请写出由实验2中现象得出的结论 。
(3)请写出实验3中能证明“铁生锈需要水”的现象 。
18.(2022秋·河南周口·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2)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 的溶解度相等。
(3)t3℃时,把80g物质a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19.(2022秋·河南南阳·九年级统考期末)t2℃时,向盛有10mL水的Ⅰ、Ⅱ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图2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如图1,试管中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甲”或“乙”)。
(2)要使试管甲中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什么方法?(答出一种即可)
(3)t1℃时,20g乙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0.(2022秋·河南许昌·九年级统考期末)t2℃时,向盛有10mL水的A、B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可溶性固体,使其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一所示的现象,请回答:
(1)t2℃时, 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图二中表示乙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
(3)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物质是 .
21.(2022秋·河南郑州·九年级统考期末)NaCl、KNO3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A点处的NaCl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写出一种即可)。
(2)t1℃时,在100g水中加入30g KNO3,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
22.(2022秋·河南南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温度为 ℃时甲、乙溶解度相等: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23.(2022秋·河南南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为 ;在时,将20g硝酸钾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4.2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则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a为 ;将时等质量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到,两溶液中水的质量是前者 后者(填“>”“<”或“=”)。
24.(2022秋·河南新乡·九年级校考期末)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 6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110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2) CO 和 CO2 组成元素完全相同,但性质不同 。
25.(2022秋·河南商丘·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3)若A中含有少量B时,可用 的方法提纯A。
26.(2022秋·河南驻马店·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 ℃;℃时,将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升温到a2℃,溶质的质量为甲 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时,分别用甲、乙的固体配制相同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要水的质量关系为甲 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7.(2022秋·河南商丘·九年级统考期末)自制汽水的原料有白糖 果汁 小苏打和柠檬酸等 从物质溶解的角度看,打开汽水瓶盖,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与 有关;从变化的角度看,配制汽水时,小苏打与柠檬酸发生反应:,则X的化学式为
28.(2022秋·河南郑州·九年级校考期末)水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区别硬水和软水,可加入 进行验证;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消毒,常采用的方法是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 有关。
29.(2022秋·河南南阳·九年级期末)亚硝酸钠(NaNO2)有毒、有咸味。外形与食盐相似。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NaNO2、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某同学设计的鉴别NaNO2、NaCl固体的方案如下:20℃时,取6.0g NaNO2和6.0g NaCl分别放入两只小烧杯中,各加入10mL水(水的密度为1g/mL)。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观察现象。你认为此方案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
(2)除去NaNO2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实验步骤,加水溶解,蒸发浓缩, 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3)分别将60℃时等质量的NaNO2、Na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填“NaNO2”或“NaCl”)。
(4)20℃时,将182.2g NaNO2饱和溶液蒸发掉50g水,再降温到20℃,可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
(5)40℃时,将20克NaCl加入50克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是 g。
三、综合应用题
30.(2022秋·河南南阳·九年级统考期末)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1)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
若用A、D装置组合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E装置收集氢气,请将集气瓶内的导管补画完整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确定发生装置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填序号)。
A.反应物的状态 B.气体的密度 C.反应的条件 D.气体的溶解性
(2)医用酒精是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
①将酒精溶液提纯为无水乙醇时,常加生石灰除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请设计实验证明酒精中含有碳元素(写出操作步骤、现象) 。
③如图是与酒精有关的实验,该实验说明:相同条件下,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 不同。
④实验室常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10g石灰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6.7g(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请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常温下,并不是所有金属都是银白色的,如铜是紫红色的,符合题意;
B、降低温度某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故该溶液降温后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某物质燃烧后生成 CO2 和 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C、H、O,故该物质中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氧元素,不符合题意;
D、加压时,25m3 的石油气可装入容积为0. 024m3 的钢瓶,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详解】A、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故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一定量KNO3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共析出10g硝酸钾,说明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41.6g,符合题意;
B、由图2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由图1可知,降温过程中,一开始没有溶质析出,说明一开始是不饱和溶液,后有溶质析出,变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M点为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N点为20℃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增加溶剂可将M点的溶液转化到N点,不符合题意;
D、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131.6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31.6g,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D
【详解】A、第①步操作是将海水引入贮水池,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故A说法正确;
B、蒸发池中,水分蒸发,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故B说法正确;
C、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继续蒸发,有氯化钠晶体析出,故C说法正确;
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4.D
【详解】A. 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此选项正确;
B.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故溶液温度降低,此选项正确;
C. 稀溶液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所以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D.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一定能变为不饱和溶液,此选项错误。
故选D。
5.D
【详解】A、泥土和是难溶于水的物质,故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能使水温降低,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升高温度可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对于相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大。但是对于不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6.A
【详解】A.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至过量,最终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因为Zn的金属活动性大于Fe,则反应速率为Zn大于Fe,符合题意;
B. 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初始时溶液的质量不为0,随着硝酸钾固体的加入,不饱和溶液逐渐变为饱和溶液,最后溶液的质量不再增加,不符合题意;
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最终固体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固体的质量不为0,不符合题意;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气体体积比为2:1,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B
【详解】A、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说明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g或20℃时100g水中溶解硝酸钾31.6g达到饱和。A正确。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说明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g或20℃时100g水中溶解硝酸钾31.6g达到饱和。即20℃时,136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31.6g。B错。
C、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说明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g或20℃时100g水中溶解硝酸钾31.6g达到饱和。即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硝酸钾的质量比为100∶31.6。C正确。
D、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说明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g或20℃时100g水中溶解硝酸钾31.6g达到饱和。即20℃时,将31.6g硝酸钾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8.B
【详解】A、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若不指明温度就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此选项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可知,t℃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此选项正确;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NaCl的溶解度大于30g,故将3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不饱和溶液,此选项错误;
D、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40℃时一定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KNO3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降温过程有晶体析出,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此选项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表述溶解度时要指明温度,图中P点表示在t1℃时,甲的溶解度为98g,故A错误;
B、搅拌的目的是加速溶解,并不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故B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因此升温时甲的溶液能够溶解更多的甲物质,不能变成饱和溶液,故C错误;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根据题意,t2℃时,甲的溶解度是110 g,向10g水中加入13g甲物质完全溶解,当一段时间后,有固体析出,因此甲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10.B
【详解】A、溶解度的数值与温度有关,不指明温度,无法对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进行比较,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二者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依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60g×=(60g+x)×20%,x=40g,不符合题意;
D、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在升温到t2℃时,甲、乙溶解度增加,甲、乙变为不饱和溶液,二者溶质质量分数未发生改变,仍相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D
【详解】A、比较溶解度时要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选项错误;
B、20℃时,如图甲的溶解度与乙的溶解度相等,说明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若为不饱和溶液则无此关系,选项错误;
C、如图所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选项错误;
D、40℃时,如图所示,甲的溶解度是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选项正确;
答案为:D。
12.B
【详解】A. 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和CO2,若木条燃得更旺,说明是氧气,若木条熄灭,说明是CO2,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 CO2不支持燃烧,所以CO2中混有CO时不能燃烧,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C. 黄铜是铜锌合金,用稀硫酸鉴别黄金和黄铜时,黄金不会与稀硫酸反应,而黄铜中的锌与稀硫酸反应会产生气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 过滤能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开,用过滤的方法可以除去粗盐中的泥沙,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氢氧化钙/Ca(OH)2 溶解 搅拌或冰糖碾碎等
【详解】澄清的石灰水是把氢氧化钙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的俗称,其溶质为氢氧化钙,溶剂为水;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因为汽油属于有机溶剂,汽油能溶解油污;溶解速率与温度、溶质颗粒的大小和是否搅拌有关,所以加快冰糖晶体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将冰糖碾碎等。
16.(1)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气体为空气;若木条熄灭,则气体为人体呼出的气体
(2)物质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的参与
(3)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详解】(1)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且人体呼吸时消耗氧气,为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多少,则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气体为空气;若木条熄灭,则气体为人体呼出的气体。故填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气体为空气;若木条熄灭,则气体为人体呼出的气体;
(2)实验二中,可观察到a处的白磷燃烧,而c处的白磷无明显变化。a处的白磷能够接触空气,而c处的白磷不能接触白磷,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氧气)的参与。故填物质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的参与;
(3)等量的高锰酸钾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汽油中,可观察到高锰酸钾溶于水而不能溶于汽油,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故填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17. 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该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或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该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B中铁钉生锈,C中铁钉不生锈
【详解】(1)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该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或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该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实验2中溶质是高锰酸钾,两种溶剂是水和汽油,高锰酸钾溶于水,不溶于汽油,则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3)B中铁钉的环境是水和氧气,则B中铁钉生锈;C中铁钉的环境是只有氧气,则C中铁钉不生锈,所以对比BC可以得出铁生锈要水。
18.(1)c
(2)b
(3)不饱和
【详解】(1)由图像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曲线是c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故填:c;
(2)由图像可知,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和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此时二者溶解度相等,故填:b;
(3)由图像可知,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在此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50g的物质a即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在t3℃时2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00g物质a,现在加入80g物质a到200g水中,不能达到饱和状态,故填:不饱和。
19.(1)甲
(2)加水或降温
(3)24.2%
【详解】(1)由图可知,试管I中有固体甲剩余,由饱和溶液的概念可知,试管中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甲,故填甲。
(2)t2℃时,向盛有10mL水的Ⅰ、Ⅱ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后,甲有剩余,表明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小,则图2中曲线b是甲的溶解度曲线,说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试管甲中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或降温使甲的溶解度增大,试管中剩余的甲继续溶解,故填加水或降温。
(3)由图可知,t1℃时,乙的溶解度为32g,则此时20g乙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能够溶解16g,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4.2%,故填24.2%。
20. A b 乙
【详解】(1)有剩余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观察图示,图1中A试管有剩余溶质,是饱和溶液;
(2)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充分溶解,放入t2℃的水中,充分溶解后,甲有剩余,说明甲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小,结合溶解度曲线分析t2℃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所以乙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b;
(3)根据图示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所以分别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析出固体较多的是乙。
21.(1)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2)120g
【解析】(1)
加入溶剂一定可知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所以升高温度,氯化钠溶解度升高,也可以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A点处的NaCl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2)
t1℃时硝酸钾溶解度为20g,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硝酸钾,所以在100g水中加入30g KNO3,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00g+20g=120g。
22. 20 添加甲物质(或恒温蒸发水或降温)
【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有1、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2、两曲线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等;3、某物质随温度变化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详解】由图像可知2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为1、恒温蒸发溶剂;2、增加溶质;3、依据溶解度曲线,可降低温度。
【点睛】熟练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式解题的关键。
23. 蒸发结晶 31.6 >
【详解】由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为蒸发结晶;
t1℃ 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 20g-4.2g=15.8g,故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可以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所以图中 t1℃ 硝酸钾的溶解度a为31.6g;
在 t2℃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溶质质量:硝酸钾大于氯化钠,硝酸钾溶液中水的质量小于氯化钠溶液中水的质量,因为降温前后,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所以降温后,水的质量为:氯化钠大于硝酸钾。
24. 在 60℃,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 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详解】(1)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在 6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110g是指在 60℃,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 性质的最小粒子;CO 和 CO2 组成元素完全相同,但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分子构成不同。
25.(1)t1
(2)A
(3)降温结晶
【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A和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填:t1;
(2)从t2℃向上作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边的,溶解度就大,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A;故填:A;
(3)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若A中含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填:降温结晶。
26. a1 等于 小于
【详解】由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a1℃;a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将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升温到a2℃,甲、乙的溶解度均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所以溶质的质量为甲等于乙;a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则分别用甲、乙的固体配制相同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要水的质量关系为甲小于乙,故填:a1;等于;小于。
27. 压强 H2O
【详解】打开汽水盖时,汽水的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会变小,所以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会逸出,故填:压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有3个Na、9个C、16个O、11个H,生成物有3个Na、9个C、13个O、5个H,所以3X中含有3个O、6个H,因此1个X含有1个O、2个H,故X的化学式为H2O,故填:H2O。
28. 肥皂水 煮沸 压强
【详解】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消毒,常采用的方法是煮沸;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29.(1)可行
(2)降温结晶
(3)NaNO2
(4)41.1
(5)68.5
【分析】(1)
20℃时NaNO2的溶解度为82.2g,10g水(10mL×1g/ml=10g)能完全溶解6gNaNO2。NaCl的溶解度为36.0g,10g水无法完全溶解6gNaCl。所以该方法可以区分两种物质,方案可行。
(2)
NaNO2和NaCl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NaNO2受温度影响较大,NaCl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除去NaNO2中少量的NaCl使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加水溶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3)
60℃时等质量的NaNO2、Na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NaNO2的溶解度改变较大,析出晶体较多。
(4)
20℃时NaNO2的溶解度为82.2g,所以182.2g NaNO2饱和溶液含有水的质量为100g,NaNO2的质量为82.2g,则蒸发掉50g水则剩余水100g-50g=50g,最多溶解41.1gNaNO2,其余析出,则析出的质量为82.2g-41.1g=41.1g。
(5)
40℃时NaCl的溶解度为37.0g,所以50克水最多溶解18.5gNaCl。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8.5g=68.5g。
【点睛】
30.(1) (或) AC/CA
(2)
将酒精灯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酒精中含有碳元素 溶解性
(3)根据题意可知,CO2气体的质量为:100g+10g-106.7g=3.3g,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答: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详解】(1)用A、D装置组合制取氧气是采用固固加热型装置,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或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E装置收集氢气,应该短进长出,所以将集气瓶内的导管补画为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确定发生装置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选项AC符合题意,故填:(或); ;AC。
(2)①加生石灰除水,生石灰是氧化钙,其反应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②证明酒精中含有碳元素的实验设计为:将酒精灯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酒精中含有碳元素,故填:将酒精灯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酒精中含有碳元素。
③实验A中点不溶于水,B中碘溶于酒精,说明相同条件下,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填:溶解性。
④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