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2023年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2023年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21 20:4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2023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A. B.
C. D.
2.如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是(  )
选项 气体X 水温/℃
A 氮气 45
B 氧气 10
C 空气 80
D 二氧化碳 100
A.A B.B C.C D.D
3.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4.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二、填空题
5.可燃物燃烧条件的验证实验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请你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实验中,白磷会燃烧的是    (选填序号)。
(2)通过A、C实验对比,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通过B、C实验对比,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三、实验题
6.同学们对燃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为验证燃烧的条件所做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铁板上的少量红磷用细沙完全覆盖,加热一段时间,没有明显变化。撤去酒精灯后,立即拨开细沙露出红磷,观察到红磷燃烧起来原因是   。
(2)当CO的含量小于12.5%时,在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由此对燃烧的新认识是:燃烧能否发生与   有关;在氧气浓度低于14%的空气中,木炭达到着火点时也不会燃烧。由此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
金属钠能在氯气中燃烧,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由此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
7.综合分析下列实验。
(1)实验一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对实验一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A处将稀盐酸换为稀硫酸,B、C处也一定能观察到同样的实验现象
②B处紫色石蕊变为红色,因为CO2能与水反应
③C处蜡烛从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
(3)实验一中的蜡烛熄灭,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二中对比    (填字母)两处现象可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4)为减少污染,并同时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某化学兴趣小组创新设计了实验三。
①当针筒将适量的空气压入瓶中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序号)。
a.红磷燃烧 b.燃烧匙中白磷不燃 c.燃烧匙中白磷燃烧
d.瓶底白磷不燃 e.集气瓶中液面下降 f.量筒中液面下降
②你认为瓶底白磷是否必需?   (填“是”或“否”)。
8.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设计了以下实验。甲、乙均为软塑料瓶改装的气体发生装置,无纺布包内放有一定量的固体试剂,丙中放有左右两处大小相等、质量相等的红磷,且与热源距离相同。
(1)甲中无纺布包内为二氧化锰,其下端溶液中溶质为     (化学式)。乙中制的气体不可燃,也不助燃,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①通过对软塑料瓶的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的    ;用力捏压瓶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并增加液体反应物的量,从而控制    。
②为了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请选择相应的序号进行排序     (每个字母只选一次)。
a.捏压甲一段时间
b.捏压乙一段时间
c.使瓶复原
d.加热仪器丁
③丙中燃烧时的现象是    。
9.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时,用一个集气瓶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它为什么会熄灭呢?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甲同学猜想:蜡烛燃烧耗尽了瓶内的氧气,所以它熄灭了;
乙同学猜想:蜡烛燃烧后,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导致了蜡烛熄灭;
丙同学猜想:甲、乙两位同学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两人的猜想都有道理;
丁同学猜想:   。
【查阅资料】①白磷的着火点是40℃;②生石灰(CaO)与水发生化学反应:CaO+H2O═Ca(OH)2,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设计】大家激烈地讨论,很难达成一致。于是丁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1.取一小块白磷放在一铝箔制的小盒中,然后放入装有生石灰的集气瓶内,点燃蜡烛,塞紧胶塞,观察现象 燃烧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 蜡烛燃烧需满足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着火点②    丁同学的猜想   
2.待冷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的水,立即关闭活塞,观察现象 铝盒中的白磷燃烧,放出热量的同时产生了白烟 白磷燃烧满足的条件与蜡烛燃烧的条件相同,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反思】
①在该实验中,生石灰的主要作用是    ;
②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底部的固体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   (写出三种即可)。
四、解答题
10.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某同学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引起火灾,就此事回答下列问题:(1)从物质燃烧条件看蚊帐是   .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导致火势扩大的原因是   .
(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匍匐前进到安全处
(4)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   .
(5)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11.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给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燃烧不当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1)燃烧不完全燃烧既浪费资源,产生的气体又对环境造成污染。为研究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现设计如图所示实验:
将燃烧匙内小木炭块灼烧至红热后,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并塞紧橡皮塞。将注射器内氧气迅速推入集气瓶内,观察到木炭发白光。该实验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燃烧的剧烈程度还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   (举一日常生活实例)
(2)小明、小刚同学在研究灭火的原理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分别在两个小铁盒中倒入少量植物油并点燃,小明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冰水共存的水面上,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该实验证明了灭火的原理是   ,小刚同学将一块湿抹布盖在小铁盒上,火焰也立即熄灭,他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12.化学活动课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所示),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立刻燃烧起来.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产物只有两种,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可知,过氧化钠(Na2O2)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   ,反应   (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   和   .
13.某校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
(1)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时,打开活塞,发现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
(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而本实验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
(3)本实验装置的A部分还可以用于制取的气体是    ,收集方法是    。
14.按如图所示方案进行“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观察到:甲中白磷燃烧,乙中白磷不燃烧。实验后,将甲中试管倒置于水中,去掉橡胶塞,发现水进入试管中。
(1)甲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甲中的X、乙中的Y分别为   、   。
(3)“水进入试管中”的原因是   。
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2023年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B、向水中的白磷处通入氧气,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错误。
C、图中实验,左边烧杯中的蜡烛一会就熄灭,右边烧杯中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错误。
D、图中实验,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如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是(  )
选项 气体X 水温/℃
A 氮气 45
B 氧气 10
C 空气 80
D 二氧化碳 100
A.A B.B C.C D.D
【解答】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在40℃左右,使白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观察选项C符合要求。
故选:C。
3.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解答】解: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所以装置中火柴头燃烧,是因为与空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火柴梗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选:C。
4.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解答】解:A.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红磷没有燃烧,选项说法错误;
B.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若再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选项说法正确;
C.在该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提供热量,选项说法错误;
D.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5.可燃物燃烧条件的验证实验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请你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实验中,白磷会燃烧的是  C (选填序号)。
(2)通过A、C实验对比,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3)通过B、C实验对比,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与氧气接触 。
【解答】解:(1)三个实验中,白磷会燃烧的是C(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C。
(2)通过A、C实验对比,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通过B、C实验对比,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故答案为:(1)C。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与氧气接触。
三、实验题
6.同学们对燃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为验证燃烧的条件所做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铁板上的少量红磷用细沙完全覆盖,加热一段时间,没有明显变化。撤去酒精灯后,立即拨开细沙露出红磷,观察到红磷燃烧起来原因是 红磷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 。
(2)当CO的含量小于12.5%时,在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由此对燃烧的新认识是:燃烧能否发生与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 有关;在氧气浓度低于14%的空气中,木炭达到着火点时也不会燃烧。由此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只有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
金属钠能在氯气中燃烧,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由此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
【解答】解:(1)撤去酒精灯后,温度仍然在红磷的着火点以上,将沙子拨开露出红磷,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红磷燃烧起来。
故填:红磷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
(2)①CO的含量小于12.5%时,在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故填: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
②木炭在氧气浓度低于14%的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说明只有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时,可燃物才能燃烧。故填:只有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③钠可在氯气中燃烧,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故填: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7.综合分析下列实验。
(1)实验一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2)对实验一分析正确的是  ② (填序号)。
①A处将稀盐酸换为稀硫酸,B、C处也一定能观察到同样的实验现象
②B处紫色石蕊变为红色,因为CO2能与水反应
③C处蜡烛从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
(3)实验一中的蜡烛熄灭,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与空气接触 ,实验二中对比  a、b (填字母)两处现象可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4)为减少污染,并同时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某化学兴趣小组创新设计了实验三。
①当针筒将适量的空气压入瓶中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c、d、e (填序号)。
a.红磷燃烧 b.燃烧匙中白磷不燃 c.燃烧匙中白磷燃烧
d.瓶底白磷不燃 e.集气瓶中液面下降 f.量筒中液面下降
②你认为瓶底白磷是否必需? 否 (填“是”或“否”)。
【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实验一的试管中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①A处将稀盐酸换为稀硫酸,则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阻止反应的进行,B、C处不能观察到同样的实验现象,错误;
②B处紫色石蕊变为红色,因为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正确;
③由于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烧杯的底部,C处蜡烛从低到高依次熄灭,不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错误;
(3)实验一中的蜡烛熄灭,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实验二中对比a、b两处现象可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①当针筒将适量的空气压入瓶中时,集气瓶内压强增大,将部分液体压出,燃烧匙中白磷、红磷能接触氧气,能观察到燃烧匙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瓶底白磷不燃,由于白磷燃烧放出的大量的热,使瓶内压强增大,又将导致集气瓶内的液面下降。
②由实验的过程可知,空气压入瓶中前,水中燃烧匙的白磷不燃烧,已说明了燃烧的条件,所以瓶底白磷不是必需的。
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H2O+CO2↑;
(2)②;
(3)与空气接触;a、b;
(4)①c、d、e;②否。
8.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设计了以下实验。甲、乙均为软塑料瓶改装的气体发生装置,无纺布包内放有一定量的固体试剂,丙中放有左右两处大小相等、质量相等的红磷,且与热源距离相同。
(1)甲中无纺布包内为二氧化锰,其下端溶液中溶质为  H2O2  (化学式)。乙中制的气体不可燃,也不助燃,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2)①通过对软塑料瓶的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的  发生和停止 ;用力捏压瓶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并增加液体反应物的量,从而控制  反应速率 。
②为了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请选择相应的序号进行排序  bdca  (每个字母只选一次)。
a.捏压甲一段时间
b.捏压乙一段时间
c.使瓶复原
d.加热仪器丁
③丙中燃烧时的现象是  从左到右红磷依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白烟 。
【解答】解:(1)根据题目已知信息可知装置甲中的液体是过氧化氢溶液,溶质为H2O2,乙装置中反应产生的气体不助燃,也不燃烧,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则乙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答案为:H2O2;CaCO3+2HCl=CaCl2+H2O+CO2↑;
(2)①通过对软塑料瓶的捏放瓶身,控制固体反应物和液体反应物是否接触,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用力捏压瓶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并增加液体反应物的量,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答案为:发生和停止;反应速率;
②先捏压乙一段时间使丙装置内充满二氧化碳,使甁复原后,点燃酒精灯能够发现丙中的红磷不燃烧,再捏压甲一段时间,使丙装置内充满氧气,能够观察到丙装置中的红磷从左到右开始燃烧;故答案为:bdca;
③氧气通入后能够观察到丙中从左到右红磷依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白烟;故答案为:从左到右红磷依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白烟。
9.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时,用一个集气瓶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它为什么会熄灭呢?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甲同学猜想:蜡烛燃烧耗尽了瓶内的氧气,所以它熄灭了;
乙同学猜想:蜡烛燃烧后,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导致了蜡烛熄灭;
丙同学猜想:甲、乙两位同学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两人的猜想都有道理;
丁同学猜想: 瓶内还有氧气,但氧气浓度过低导致蜡烛熄灭 。
【查阅资料】①白磷的着火点是40℃;②生石灰(CaO)与水发生化学反应:CaO+H2O═Ca(OH)2,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设计】大家激烈地讨论,很难达成一致。于是丁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1.取一小块白磷放在一铝箔制的小盒中,然后放入装有生石灰的集气瓶内,点燃蜡烛,塞紧胶塞,观察现象 燃烧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 蜡烛燃烧需满足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着火点② 与氧气接触  丁同学的猜想 正确 
2.待冷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的水,立即关闭活塞,观察现象 铝盒中的白磷燃烧,放出热量的同时产生了白烟 白磷燃烧满足的条件与蜡烛燃烧的条件相同,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实验反思】
①在该实验中,生石灰的主要作用是  与水反应放热,使瓶内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
②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底部的固体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 CaO、Ca(OH)2、CaCO3 (写出三种即可)。
【解答】解:【猜想】燃烧的现象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用一个集气瓶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可能原因是瓶内还有氧气,但氧气浓度过低导致蜡烛熄灭;
【实验设计】1、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使瓶中氧气含量逐渐变小,所以得出蜡烛燃烧除温度达到着火点外,还需要氧气或空气,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还放出大量的热,使磷的温度达到了它的着火点,加水后磷还能燃烧,说明氧气并未完全消失,故白磷燃烧的条件与蜡烛相同,且进一步说明丁同学的猜想正确;
2、磷燃烧是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实验反思】①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生石灰与水反应能放出热量,满足燃烧的这一条件,故在该实验中,生石灰的主要作用是与水反应放热,使瓶内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②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可能没有反应完,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又可能与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且氢氧化钙也不一定反应完全,同时磷燃烧还产生了固体产物五氧化二磷,所以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底部的固体中可能含有的成分可能的是CaO、Ca(OH)2、CaCO3、P2O5中的三种或四种。
故答案为:【猜想】瓶内还有氧气,但氧气浓度过低导致蜡烛熄灭;
【实验设计】1、与氧气接触;正确;
2、4P+5O22P2O5;
【实验反思】①与水反应放热,使瓶内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②CaO、Ca(OH)2、CaCO3。
四、解答题
10.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某同学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引起火灾,就此事回答下列问题:(1)从物质燃烧条件看蚊帐是 可燃物 .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导致火势扩大的原因是 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流通 .
(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AC .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匍匐前进到安全处
(4)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
(5)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
【解答】解:(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可燃物.
(2)寝室内着火,如打开门窗,空气流通致使氧气量增加,会导致火势更猛.
(3)寝室着火后不要慌张,应及时采取自救措施,如火灾时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可以有效的过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不能等靠,更不能跳楼.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利用的灭火的原理是: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5)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故答案为:(1)可燃物;(2)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流通;(3)A,C;(4)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5)CH4+2O2CO2+2H2O.
11.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给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燃烧不当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1)燃烧不完全燃烧既浪费资源,产生的气体又对环境造成污染。为研究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现设计如图所示实验:
将燃烧匙内小木炭块灼烧至红热后,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并塞紧橡皮塞。将注射器内氧气迅速推入集气瓶内,观察到木炭发白光。该实验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氧气的含量 有关。
燃烧的剧烈程度还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 将煤做成蜂窝状,燃烧更剧烈 (举一日常生活实例)
(2)小明、小刚同学在研究灭火的原理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分别在两个小铁盒中倒入少量植物油并点燃,小明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冰水共存的水面上,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该实验证明了灭火的原理是 使温度降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小刚同学将一块湿抹布盖在小铁盒上,火焰也立即熄灭,他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
【解答】解:(1)由题意知,将注射器内氧气迅速推入集气瓶内即增加了氧气的含量,所以燃烧就更剧烈;燃烧的剧烈程度还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将煤做成蜂窝状,燃烧更剧烈。故答案为:氧气的含量;将煤做成蜂窝状,燃烧更剧烈
(2)小明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冰水共存的水面上,这样冰水吸收了小铁盒上的大量的热,使植物油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故火焰立即熄灭;小刚同学将一块湿抹布盖在小铁盒上就隔绝了空气,植物油由于缺氧而熄灭。故答案为:使温度降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12.化学活动课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所示),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立刻燃烧起来.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产物只有两种,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可知,过氧化钠(Na2O2)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 氧气 ,反应 放出 (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 氢元素 和 钠元素 .
【解答】解:(1)过氧化钠(Na2O2)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是氧气,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提供热量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过氧化钠和水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生成了氧气,故另一种物质中一定含有钠元素和氢元素;
故答案为:(1)氧气 放出;
(2)氢元素 钠元素.
13.某校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
(1)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时,打开活塞,发现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
(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而本实验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 。
(3)本实验装置的A部分还可以用于制取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 ,收集方法是  向上排空气法 。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反应能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白磷的着火点是40℃,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故答案为: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或氢气时,不需要加热,可以用本实验装置的A部分制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可以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
故答案为:(1)2H2O22H2O+O2↑,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3)二氧化碳(或氢气),向上排空气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
14.按如图所示方案进行“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观察到:甲中白磷燃烧,乙中白磷不燃烧。实验后,将甲中试管倒置于水中,去掉橡胶塞,发现水进入试管中。
(1)甲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2)甲中的X、乙中的Y分别为 40℃以上的热水 、 空气 。
(3)“水进入试管中”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 。
【解答】解:(1)在点燃的条件下,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填:4P+5O22P2O5;
(2)甲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能燃烧说明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甲中的X是40℃以上的热水;因为该实验是“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乙中试管内是空气,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乙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故填:40℃以上的热水;空气;
(3)甲中试管的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试管中;故填: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