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2023年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2023年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21 20:4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2023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微粒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微粒有大小 B.微粒有质量
C.微粒间有间隔 D.微粒不运动
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粒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可能由分子构成,也可能由原子构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不断运动,原子静止不动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3.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辑毒犬通过嗅觉寻找毒品的原因是(  )
A.分子质量很小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4.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碳原子 B.氧分子
C.碳原子和氧原子 D.二氧化碳分子
5.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厨房中的报警器能检测到燃气泄漏,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C.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D.将糖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6.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O2 B.H2O2 C.H2CO3 D.SO2
7.真空包装食品进入高原地区,包装袋往往会鼓起,这是因为包装袋内的气体分子(  )
A.质量增大 B.间隔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8.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碘受热升华——碘分子的体积变大
B.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分子是可分的
9.对如表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气体热胀冷缩 分子可变大可变小
B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不停运动
C 气体易被压缩 分子间的间隔大
D 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 分子很小
A.A B.B C.C D.D
10.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A.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B.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11.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B C D
实验现象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象 酚酞溶液变红 糖水的体积小于糖和水的体积之和 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解释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间有间隙 分子大小不同
A.A B.B C.C D.D
1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是加热红色氧化汞粉末得到汞和氧气,该反应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B.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氧化汞、汞、氧气都是纯净物
D.氧化汞、汞、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13.下列事实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A.花香四溢 B.雪花飞舞 C.浪花拍岸 D.白云悠悠
14.下列各图中〇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15.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16.如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
关于对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B.这是一个分解反应
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7.下面诗句中,有关分子、原子运动的是(  )
A.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白玉为堂金作马
18.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铁路钢轨间留缝隙:夏季气温高原子体积膨胀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19.微观示意图能够清楚地揭示物质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能够表示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是(  )
A.压缩空气
B.氢气燃烧
C.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D.蒸发水
20.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一般认为,水有三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科学家发现,当水被加热到40~60℃之间时,它的导热性、折射率、导电性、表面张力等属性会发生改变,液态水或许存在第二种状态。下列有关“第二状态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冰和第二状态水为不同物质
21.下列对混合物、纯净物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
A.混合物中各成分之间发生了化学变化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C.氧气与液氧的化学性质是一样的
D.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22.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③>②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
C.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D.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
23.在下面(1)~(5)事实后面的括号内,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1)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
(2)湿衣服晒一段时间会变干    .
(3)在很远的地方可以闻到花的香味    .
(4)可以将大量氧气压缩到钢瓶中    .
(5)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3万年才能数完    .
24.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
(1)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    .
(2)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写出该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反应类型为    ,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    (填“发生了”或“未发生”)改变,原因    .
25.如图所示,表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试回答:
(1)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反应;
(2)在反应中氢气分子变成    ,氧气分子变成    ,它们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分子是    ;
(3)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氧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因此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
三、多选题
(多选)26.如图是制取乙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
B.反应物中只有一种物质是氧化物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D.保持水的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四、实验题
27.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说明了    。
(3)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两种试剂顺序滴加反了,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
28.如图所示,某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氯化铵固体)。
由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宏观角度:浓氨水的挥发性比浓盐酸的挥发性    。
(2)从微观角度:分子种类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    ,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    氨分子的运动速率。
(3)若将如图所示装置置于热水中,白烟产生的位置在    (填“A”“B”或“C”)处附近,出现白烟现象比上述实验    (填“快”或“慢”),原因是    。
五、解答题
29.如图所示,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出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    ,最后,上、下两瓶颜色    .此现象说明    .当两瓶气体混合后微粒    (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30.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认识空气。
小青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氢气燃烧的实验并绘制了该反映的微观示意图。
请你和她讨论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2)图中方框内表示纯净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改变的粒子是    ,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
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2023年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微粒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微粒有大小 B.微粒有质量
C.微粒间有间隔 D.微粒不运动
【解答】解:构成物质的微粒尽管质量小、体积小,但是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微粒之间存在着间隔;微粒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
故选:D。
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粒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可能由分子构成,也可能由原子构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不断运动,原子静止不动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解答】解:A、分子、原子均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物质可能由分子构成,也可能由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分子在不断运动,原子也在不断运动,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辑毒犬通过嗅觉寻找毒品的原因是(  )
A.分子质量很小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解答】解:辑毒犬通过嗅觉寻找毒品,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缉毒犬闻到毒品气味。
故选:D。
4.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碳原子 B.氧分子
C.碳原子和氧原子 D.二氧化碳分子
【解答】解: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故选:D。
5.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厨房中的报警器能检测到燃气泄漏,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C.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D.将糖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解答】解:A、厨房中的报警器能检测到燃气泄漏,是因为燃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报警器能检测到燃气泄漏,故选项解释正确。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糖块是宏观的物质,将糖块研磨成粉状,不能说明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A。
6.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O2 B.H2O2 C.H2CO3 D.SO2
【解答】解: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C、H2CO3是由碳酸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D、SO2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7.真空包装食品进入高原地区,包装袋往往会鼓起,这是因为包装袋内的气体分子(  )
A.质量增大 B.间隔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解答】解:真空包装食品进入高原地区,包装袋往往会鼓起,是因为压强减小,分子间得间隔变大。
故选:B。
8.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碘受热升华——碘分子的体积变大
B.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分子是可分的
【解答】解:A.碘受热升华——碘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不是分子的体积变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冰水混合物是由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的,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对如表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气体热胀冷缩 分子可变大可变小
B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不停运动
C 气体易被压缩 分子间的间隔大
D 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 分子很小
A.A B.B C.C D.D
【解答】解:A、气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但分子大小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气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说明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10.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A.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B.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解答】解:A、分子和分子的大小不同,原子和原子的大小也不同,所以分子和原子的大小不同,不能作为它们的本质区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先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先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故选项符合题意;
D、金属、稀有气体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水、二氧化碳、氧气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它们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B C D
实验现象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象 酚酞溶液变红 糖水的体积小于糖和水的体积之和 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解释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间有间隙 分子大小不同
A.A B.B C.C D.D
【解答】解:A、“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分子图象”,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故解释正确;
B、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之中,说明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解释正确;
C、两种物质混合以后总体积会小于二者的体积之和,这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混合后两种分子之间相互渗透的缘故,故解释正确;
D、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液态是由于液体分子之间间隔较小,气体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故解释错误。
故选:D。
1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是加热红色氧化汞粉末得到汞和氧气,该反应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B.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氧化汞、汞、氧气都是纯净物
D.氧化汞、汞、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解答】解: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改变,说法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说法正确;
C、氧化汞、汞、氧气都是纯净物,说法正确;
D、汞是由原子构成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3.下列事实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A.花香四溢 B.雪花飞舞 C.浪花拍岸 D.白云悠悠
【解答】解:A、花香四溢,能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正确。
B、雪花飞舞,雪花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错误。
C、浪花拍岸,浪花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错误。
D、白云悠悠,白云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4.下列各图中〇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图A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B、图B表示一种单质和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C、图C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D、图D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5.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解答】解: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错误。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错误。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是因为冬季气温低,原子之间的间隔比夏季小,电线此时比夏季短;夏季气温高,原子之间的间隔比夏季大,夏天变长;故选项错误。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大豆、黄沙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6.如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
关于对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B.这是一个分解反应
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解答】解: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故正确。
B、由电解水的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
C、水是纯净物不可能含有氢分子与氧分子,水分子中含有氢氧两种原子,故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正确。
故选:C。
17.下面诗句中,有关分子、原子运动的是(  )
A.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白玉为堂金作马
【解答】解:A、有麝自来香,能闻到香味,是因为麝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故选项正确。
B、莲花是大量微粒的集合体,是宏观的物质,它们的运动不能代表分子或原子的运动,故选项错误。
C、春蚕是大量分子或原子的集合体,是宏观的物质,它们的运动不能代表分子或原子的运动,故选项错误。
D、白玉和黄金是大量微粒的集合体,是宏观的物质,它们的运动不能代表分子或原子的运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8.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铁路钢轨间留缝隙:夏季气温高原子体积膨胀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解答】解: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能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闻到不同的气味,说明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铁路钢轨间留缝隙,是因为夏季气温高,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19.微观示意图能够清楚地揭示物质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能够表示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是(  )
A.压缩空气
B.氢气燃烧
C.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D.蒸发水
【解答】解:A、由微观示意图看出,压缩空气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A错误;
B、由微观示意图看出,氢气燃烧是氢分子和氧分子先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故B正确;
C、由微观示意图看出,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故C错误;
D、由微观示意图看出,蒸发水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D错误;
故选:B。
20.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一般认为,水有三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科学家发现,当水被加热到40~60℃之间时,它的导热性、折射率、导电性、表面张力等属性会发生改变,液态水或许存在第二种状态。下列有关“第二状态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冰和第二状态水为不同物质
【解答】解:A、第二状态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第二状态水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所有状态下,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冰和第二状态水均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水的存在状态不同,冰和第二状态水为同种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1.下列对混合物、纯净物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
A.混合物中各成分之间发生了化学变化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C.氧气与液氧的化学性质是一样的
D.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解答】解:A、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组成的物质,混合物中各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说法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不同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B说法正确;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氧气与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化学性质是一样的,故C说法正确;
D、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22.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③>②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
C.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D.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
【解答】解:由图像可知,①表示水蒸气,②表示水,③表示冰。
A、②是水的液态,③是水的固态,液态时的分子间隔小于固态时的分子间隔,②<③,说法正确;
B、①时的温度高于②时的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因此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②,说法错误;
C、分子是不断运动,状态③的水分子不是静止不动,说法错误;
D、①→②发生了物理变化,说法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23.在下面(1)~(5)事实后面的括号内,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1)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B .
(2)湿衣服晒一段时间会变干  C .
(3)在很远的地方可以闻到花的香味  C .
(4)可以将大量氧气压缩到钢瓶中  B .
(5)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3万年才能数完  A .
【解答】解:(1)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
(2)湿衣服晒一段时间会变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间去了.
(3)在很远的地方可以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4)可以将大量氧气压缩到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
(5)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3万年才能数完,说明分子很小.
故答案为:(1)B;(2)C;(3)C;(4)B;(5)A.
24.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
(1)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乙 ;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  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隔变大 .
(2)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甲 ;写出该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水氢气+氧气 ,反应类型为  分解反应 ,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  发生了 (填“发生了”或“未发生”)改变,原因  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
【解答】解:(1)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乙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甲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水氢气+氧气,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由于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答案:(1)乙,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隔变大;(2)甲,水氢气+氧气,分解反应,发生了,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25.如图所示,表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试回答:
(1)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化合 反应;
(2)在反应中氢气分子变成  氢原子 ,氧气分子变成  氧原子 ,它们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分子是  水分子 ;
(3)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氢分子 ,氧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氧原子 ,因此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氢分子和氧分子 。
【解答】解:(1)由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反应中氢气分子变成氢原子,氧气分子变成氧原子,它们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分子是水分子;
(3)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氧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氧原子,因此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
故答案为:(1)化合;(2)氢原子,氧原子,水分子;(3)氢分子,氧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
三、多选题
(多选)26.如图是制取乙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
B.反应物中只有一种物质是氧化物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D.保持水的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解答】解: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C2H4+H2OC2H6O。
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反应前后共有三种分子,选项说法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只有水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正确;
C.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D.保持水的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即水分子,该选项正确。
故选:BD。
四、实验题
27.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  胶头滴管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由试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 ,这说明了  分子在不断运动 。
(3)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两种试剂顺序滴加反了,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  浓氨水 具有挥发性。
【解答】解:(1)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故A是胶头滴管;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处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现象是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由试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这说明了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3)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两种试剂顺序滴加反了,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故答案为:(1)胶头滴管。
(2)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由试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
(3)浓氨水。
28.如图所示,某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氯化铵固体)。
由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宏观角度:浓氨水的挥发性比浓盐酸的挥发性  强 。
(2)从微观角度:分子种类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  不同 ,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  小于 氨分子的运动速率。
(3)若将如图所示装置置于热水中,白烟产生的位置在  C (填“A”“B”或“C”)处附近,出现白烟现象比上述实验  快 (填“快”或“慢”),原因是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
【解答】解:(1)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从宏观角度:浓氨水的挥发性比浓盐酸的挥发性强。
(2)从微观角度:分子种类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则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小于氨分子的运动速率。
(3)若将如图所示装置置于热水中,白烟产生的位置在C处附近,出现白烟现象比上述实验快,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故答案为:(1)强。
(2)不同;小于。
(3)C;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五、解答题
29.如图所示,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出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  变浅 ,最后,上、下两瓶颜色  相同 .此现象说明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当两瓶气体混合后微粒  继续 (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解答】解: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空气中的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运动,最后两瓶中的气体颜色趋于一致.
故填:变浅;相同;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继续.
30.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认识空气。
小青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氢气燃烧的实验并绘制了该反映的微观示意图。
请你和她讨论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每一个氢分子分解成2个氢原子,每一个氧分子分解成2个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水分子 。
(2)图中方框内表示纯净物的是  C (填字母序号)。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改变的粒子是  分子 ,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原子 。
【解答】解:(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每一个氢分子分解成2个氢原子,每一个氧分子分解成2个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水分子。
(2)C图中方框内的物质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表示的是纯净物。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改变的粒子是分子,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原子。
故答案为:(1)每一个氢分子分解成2个氢原子,每一个氧分子分解成2个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水分子。(2)C;(3)分子,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