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3 11:2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第13—16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重点展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从14世纪到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而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课标内容〗
(1)近代早期西欧经济和社会变化
通过了解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如《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初步理解“人文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2)新航路的开辟
通过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以及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物种交换和全球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2.2022年课标解读
1)唯物史观:
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学习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深刻认识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辩证地理解殖民掠夺的影响,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
2)时空观念:
识读《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能够绘制简单的“三角贸易”示意图,提高动手能力。
3)史料实证:
能够运用相关史料,说明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概念、特点;通过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获取有效的信息,感受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基本情况,以史为证,加深对新航路开辟意义的理解;查阅早期殖民掠夺的相关史实,了解殖民掠夺的影响。
4)历史解释:
知道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化和西欧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预示着西欧近代文明曙光开始出现;通过对文艺复兴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评价,提高用科学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及条件;辩证认识殖民掠夺的影响。
5)家国情怀:
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建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树立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感受和学习新航路开辟中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通过对殖民主义的认识和批判,培养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1.本单元概述
本单元由4节正课组成。
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并逐步发展,欧洲开始酝酿一场重大的变革。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欧洲殖民者在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2.时空纵览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 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划重点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 课堂总结,以时空观念为指引,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该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6). 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2至4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调整教学策略。
4.本单元教材体例
通过学习世界古代史,知道主要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
2.通过阅读教材,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3.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文艺复兴兴起的时间、地点、根本原因、实质、代表人物及成就、影响。
4.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知道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概况。
5.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物种交换和全球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6.尝试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租地农场的建立和手工工场的建立;文艺复兴的背景、核心内容、实质和影响;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三角贸易,全面客观地评价早期殖民掠夺。
学习难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建立的过程及其特点;富裕农民与市民阶层产生对西欧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航海家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1课时)第13课 《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素养目标 01. 通过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历史解释、史料实证)02.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历史解释、唯物史观)03.通过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习,体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感悟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长期性与重要性。(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 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
教学难点 农业、手工业发生变化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市民阶层形成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的第一课。第五单元展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的过程,第13课主要介绍的是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出现了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进而推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课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历史概念以及经济学概念较复杂且多,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学习本课,可以让同学们了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初期发展过程,初步认识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概念。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初步感知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初步意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但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需要教师进行整体性的示范,再引导学生模仿习得这一理论思维。本课的内容属于经济史,理论性很强,需要老师补充具体史实,上课时可创设历史情境,将部分史料化为故事叙事,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适当运用示意图,理解西欧中世纪与近代早期社会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方面的区别,体会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破旧立新的过程,认识西欧中世纪后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走向近代的前提。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史论结合法、材料研读法、图片展示法、对比分析法、游戏教学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世界近代历史讲什么?《播放视频》中世纪晚期(11---15世纪),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世界近代史是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指的是约14、15世纪—20世纪初的历史。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产生、发展和扩张并因此产生巨大影响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学生观看视频,整体感知近代史主要内容。 从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入手,帮助学生直观的形象认识近代史主要内容,降低学习内容的距离感。
讲授新课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温故知新】中世纪晚期(11---15世纪),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土地关系的变化:①垦殖运动师:如何解决越来越多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呢?材料:据欧洲经济史学家统计,公元 7 世纪中叶欧洲人口为 1800 万,11 世纪为3850 万,增长到2 倍以上不列颠列岛人口增长到4 倍。在这段时期内,第一次出现2 万人以上的城市,其中巴黎、伦敦,其中、科隆、布拉格等都超过了3万人。 ——卡洛·M. 奇波拉 : 《欧洲经济史》第一卷,第28-30 页 师: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欧洲的农村出现垦殖运动的原因。材料一:中世纪农业革命的标志是引入了重犁。以前,农耕一直沿用古罗马时代的小型轻犁,并不适用于北方的土壤。而11世纪以后,大型重犁出现,湿重的土壤得以充分犁耕。——河源温等《图说中世纪生活史》材料二:中世纪后期的西欧,佃农自由状况不断改善,对土地实际占有权不断强化……人们不仅要求得到自由,而且要求更自由的土地。——侯建新:圈地运动的先声:中世纪西欧大垦荒材料三当时的西欧政治制度中,长子继承制与幼子继承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过就算没有这种固定的继承制度,绝大部分的领主土地都是由其中一个儿子继承的。梳理垦殖运动大垦荒时代:10世纪中叶到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大垦殖运动。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贵族、教会、农民等各个阶层、集团都积极加入了这场运动之中。以庄园为基础,西欧确立了相对稳定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但是,这种局面在11世纪以后发生了变化。那么,欧洲农村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新开发区有什么特点?②庄园的衰落和瓦解封建庄园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呢?材料: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随着法律的规范,在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劳役量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对主要劳动力农奴的管理也发生了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什么影响?③建立租地农场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①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②14世纪,领主出租自营地,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③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如何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马克思 教师讲解:租地农场主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此,租地农场主与土地所有者一起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租地农场主实质是按照契约规定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的农业资本家。租地农场主与土地出租者谁获利更多?农产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使更多的农产品和畜产品得以进入市场。请举出一些相关的例子说明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比较庄园制度与租地农场之差异2、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①手工业发展的原因观看视频,结合下列材料,说一说手工工场出现的原因?《播放视频:手工业工场》13世纪,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也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手工生产。②手工业的发展的表现①阅读教材,梳理手工业的发展过程②手工工场的特征。后来,商人不仅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由于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于是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这时候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关系如何 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材料一: 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于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材料二:……这种生产直接面向市场,由“商人直接支配生产”,手工业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不再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很快,其他部门也出现了这种资本与劳动的分离。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出现产生的影响?【比较异同】近代社会的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有何异同? 开发荒芜的土地 增加耕种面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根本);佃农对自由和自由土地的向往;没有继承土地的贵族必须通过垦殖来获得土地,这也推动垦殖运动的发展。小组回答:农村的变化: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有的垦殖由领主组织,多数是农民自发开垦。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耕种。 特点:这些新开发地区也开始仿效自治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封建庄园人口锐减,劳力短缺,耕地荒芜,最终走向衰落和瓦解……小组回答:表现:(1)依据法律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支配。(2)依据法律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影响:(1)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2)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特点: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租地农场主交纳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此,租地农场主与土地所有者一起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租地农场主实质是按照契约规定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的农业资本家。小组回答:一些商人将在乡村市场收购的农民的产品运到港口或更远的地方。法国南部地区的粮食被运到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欧洲的呢绒、皮毛等也远销东方。分工细化;(2)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也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手工生产。手工业的发展过程。小组回答:原因: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更多是为市场而生产。过程:小型手工作坊→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剥削方式——雇佣关系;生产方式——分工协作;经营特点——面向市场。小组回答:关系:雇佣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性质: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用: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锻炼学生对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复杂概念的理解能力、论从史出的意识及历史解释的素养。培养学生梳理历史事件时序的能力,建立历史事件及概念相关联的意识,培养时空观念素养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目标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教师: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催生了两个阶级,乔治和亚历山大恰恰分别属于催生阶级的一份子,你能说出他们所处的阶级吗?这两个阶级的组成成分以及出现的意义是什么?1.富裕农民:①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展示材料:材料一: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③展示材料:随着农村和城市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富裕起来的农民、手工工场主和商人,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西欧经济变得十分活跃,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形成,资本主义时代开始孕育!结合材料说一说:你觉得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阶级的出现会给西欧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乔治:市民阶层;亚历山大:富裕农民。提示:13、14世纪,欧洲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贵族由于将地产等抵押或变卖,走向没落,富裕农民、骑士等不断集中土地,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小组回答:身份:城市居民;受到的保护: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小组回答: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小组回答: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阶级的出现为文艺复兴奠定阶级基础。同时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为文艺复兴奠定了经济基础。 培养学生建构历史事件间的联系深入思考历史问题的意识能力。
课堂小结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巨大变化,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西欧封建社会渐趋瓦解。在社会和经济方面,人们从土地的束缚中,从封建人身附庸关系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和工商业中心,投入市场;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扩大,极大地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和活动范围,他们越海穿洋,走向欧洲以外更加广阔的世界。世界历史的地平线上初露近代的曙光,人类面临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整理笔记,查缺补漏。联系当下形势并结合实际及应用其他学科所学,尝试思考理解复杂概念。 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经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以及跨学科、跨时空综合看待问题的意识及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堂反思 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富裕农民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之间的关系应该进一步挖掘。
附1: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