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2 07:48: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臣妾(qiè)  昳丽(yǐ)  朝服衣冠(zhāo)
B.孰与(shú) 弗如(fú) 皆朝于齐(cháo)
C.窥镜(kuī) 期年(jī) 数月之后(shuò)
D.旦日(dàn) 暮寝(qǐn) 时时而间进(jiā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朝:名词,早晨
B.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D.夫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仔细)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缺点)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4.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皆以美于徐公
5.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对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未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7.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邹忌修八尺有余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8.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真是一个能够自省的君子。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9.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翻译:说建议给我听的人,接受下等的奖赏。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这就叫做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翻译:仔细看他(徐公),自己认为自己比不上徐公美。
D.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10.下面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吾与徐公孰美
C.忌不自信 D.何陋之有
11.下面对《 邹忌讽齐王纳谏 》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的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的第三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12.下列对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 》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结构严谨。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比美”,三问三答;第二段“讽谏”,三比三喻;第三段“纳谏”,三赏三变,并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善于纳谏分不开,这一点可以从齐威王广开言路的“三赏”中看出来。
C.邹忌与徐公比美,虽然其妻、妾、客都赞美他比徐公美,但邹忌还是从三人的不同语气中明白了他们没说真话,进而悟出了一个道理:兼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相。
D.本文写法上设喻说理,以邹忌与徐公比美这种生活小事来喻治国大事,道理由浅人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13.下列对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 》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通过叙述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强调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好处。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广开言路。
C.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打比方,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14.【新独家原创】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皆以美于徐公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邹忌劝谏齐王采纳雅言,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B.妻、妾、客三者在回答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上,都是由衷赞美,语气也一致。
C.齐王纳谏, 颁布政令,并取得巨大成效,这表明他是个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君主。
D.邹忌劝谏齐王时讲究策略,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由家到国,道理由浅人深。
1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B.课文第三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的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整治。
C.课文第三段最后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D.课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二、语言表达
17.在读书节活动中,学校开展社团活动,戏剧社的几个同学将《邹忌讽齐王纳谏》搬上了舞台,请你也来出谋划策,在画线句中的省略号处,为邹忌设计一段内心独白。
旁白:第二天下午,风度翩翩、气宇轩昂的徐公因事到邹府登门拜访,邹忌闻讯前来接待。
邹忌(远远看到,不敢置信,疾步上前):您就是……徐公?(上下打量着,由衷赞叹)果然是我大齐美男子!徐公驾临敝府,真是蓬荜生辉啊!
徐公(谦恭作揖):不敢不敢,前来叨扰,多谢款待!
旁白:二人相谈甚欢,不觉日暮,徐公起身告辞,邹忌亲往相送。望着徐公洒脱的背影,邹忌陷入了深思……于是,他决定明天上朝拜见齐王。
三、语段阅读
18.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唐太宗善纳魏徵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②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bà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jiàn的大臣是不行的。③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④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⑤邹忌____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____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⑥在____时期____整理编辑的《战国策》里还记录了很多如邹忌一般的游说之士(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这可称得上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1)根据②句中的拼音写汉字。
bà(  )业    进jiàn(  )
(2)③句中“尔虞我诈”在语段中的含义是   。
(3)在⑤句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4)在⑥句横线上填写正确的文常信息。
(5)“诸侯林立”是   短语,“尔虞我诈”是   短语。(指出短语的结构类型)
(6)请仿照①句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四、综合性学习
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朗读者》在央视热播,每一期都带给观众们很多的感受和心得,每期的选题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九年级某班组织学生观看了相关视频,并组织了以“离别”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9.央视《朗读者》第三期的主题是“选择”。下面这段话是这期节目开场白的节选。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请你以“离别”为主题,仿照上面的示例写出一段开场白中的一部分内容。
人生难免离别:   ,   。
20.小明同学准备在活动中朗读一首关于“离别”的小诗,请你帮他完成相关问题。
我们还是走上了离别的路,
离别的心情和脚步同样沉重,
或许,我们无需回眸,
带着喜盼的泪光更令人心痛
悲欢离合本是人生的路。
奋斗的脚步最终要迈向远方,
勇往真前才是真正的人生,
毋回首,今生路,
抛开一切的一切,
风雨无法阻挡的是今生的梦,
纵然,再多的泪水,
也只能默默的,默默的,
带着祝福伴你到天涯。
①请你帮忙给诗中的两个汉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回眸(  ) 毋回首(  )
②请你帮忙选择诗中划横线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雨/无法阻挡的是今生的梦
B.风雨无法阻挡的/是今生的梦
C.风雨无法阻挡的是/今生的梦
③请你帮忙选出关于诗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情感语调最恰当一项是(  )。
A.伤感 惆怅 B.不舍 振奋 C.慷慨 激昂
21.下面是小华同学搜集整理的古人送别的习俗,请你根据诗句总结。
①李白的《菩萨蛮》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根据诗句,我们可以得知古人有   的习俗。
②戴叔伦的《送吕少府》诗:“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
根据诗句,我们可以得知古人有   的习俗。
③李白的《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根据诗句,我们可以得知古人有   的习俗。
五、文言文阅读
比较阅读下列两文,回答问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B】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悚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徐公何能及君也    
窥镜而自视    
毁言日至    
田野不辟   
23.理解原文内容,填空。
【甲】文中邹忌用   ,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乙】文中,齐威王召见了即墨大夫和阿大夫,并分别说了几句话。其中“毁言日至”中“毁言”的意思是诽谤的言论,那么“誉言”的意思是   ;“人民贫馁”的意思是人民贫困饥饿,那么“人民给”的意思是   。
24.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翻译:
理解:邹忌不如徐公美的事实得到了妻、妾、客的同情,所以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
【B】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翻译:
理解:有人说即墨大夫的坏话,是因为他不攀附权贵,一心一意办实事,才有了政绩,所以得到齐威王的封赐。
25.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26.阅读甲乙两文,请从齐威王的角度概括出齐国强大的原因。
六、现代文阅读
27.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接枪,水手长!
我举着枪指着船上其他9个人,已经整整4个小时了。20天的海上漂泊,我差不多一直呆在救生船的尾部,从那里我可以用枪瞄准控制住所有的人。这么近的距离,我就是闭着眼睛开枪也不会脱靶,当然他们也清楚这一点,但从他们怒目瞠视中能看出他们对我是多么恨之入骨。
特别是伯瑞特,船上的水手长,用他那刺耳的破锣嗓子说道:“你是个笨蛋,斯尼德,你总不能一直不睡觉吧!瞧,瞌睡虫已爬到你鼻尖儿上了!”
我无言以对。是的,我还能坚持多久呢?我已经整整72个小时没合眼了,只要我一打盹儿,他们就会扑向所剩无几的水。那最后一壶水就放在我的脚下,这是20天海上漂泊所剩的一点儿救命水,分到每个人头上充其量也不过几口,但这足以让他们把我杀了作代价。我已不再是失事的“莫垥拿”号船上的三副,我仅仅是拿枪守住这点水的无依无靠的男人。面对着的是9个双眼充血、口舌肿胀、面颊凹陷、半裸着身子的野兽……
但我是船上唯一带枪的人——是全部的权威——我明白:一旦这点水没了,除了死亡我们就没有什么可企盼的了。我们愈是推迟分享这点水,我们生还的希望就愈大。
骄阳下,他们都死死盯住我脚下的那壶水。伯瑞特离我最近,也是最危险的一个。他身强体壮,举止粗鲁,平时在水手中威信就颇高。而且他睡了觉的——事实上,他昨晚睡了整整一晚上。这时他斜瞅着我,不时地用他那嘶哑、衰弱的声音奚落我几句。
“你为什么不放弃呢?你坚持不了多久的!”
“今天晚上我们再分这点水,无论如何要坚持到今晚。”我说道。
“我们熬不过今晚恐怕就渴死了!我们现在就分!”
“不行,必须今晚。”我说。
伯瑞特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而我已筋疲力尽,死撑着不让沉重的眼皮套拉下来。救生船在海面上一起一伏,就像儿时的摇篮。我脑子里像被塞满了棉絮,轻飘飘的,飘了起来,飘了起来……
伯瑞特趁机向我这边靠了过来,可我连举枪的力气都没有了。我能想像接下来将发生的事情,他会一个箭步冲上来抢走水壶,接着这一帮快被烤焦的汉子会为这壶水争个天翻地覆、你死我活。但我已无能为力了。
我无力地喃喃道:“接枪,水手长!”跟着就倒在船舱里,一动没动地沉沉睡下去……睡梦中,有人用劲摇着我的肩膀,听到的是伯瑞特的破锣嗓子:“醒醒,伙计,醒醒了,这是你的那份水!”
昏眩中,我支撑着坐起来定睛一看,眼前是黑乎乎的几个人影,以为是自己眼睛出了问题。但随即意识到已经是晚上了。海面黑黝黝的,夜幕中繁星闪烁。啊!我已在酣睡中挨过了一个酷热的白天。
那是我们海上漂泊的第21个夜晚——那天晚上我们终于被“格鲁顿”号货轮救起——但我刚从睡梦中醒来时,海面上还没有任何船只经过的迹象。伯瑞特单膝跪在我身旁,一手举着水壶,一手用枪指着其余的8个人。
我盯着水壶以为是我的幻觉,今天早上我昏睡后,他们居然没把那点水喝完?我看了看伯瑞特的那张丑脸,不像是在开玩笑。他看出了我的困惑,嘟囔道:“你昏睡前不是说过‘接枪,水手长’吗?你不记得了吗?我一整天都用枪看着这水壶呢。”他又补充道,“在我接枪的时候,一下子明白了作为首领要负的责任,明白了你死死守着这壶水是为了我们大家。这不,我一直坚持到了晚上才分水。”
(1)结合全文看,第1段中船上其他人对“我”“怒目瞠视”“恨之入骨”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对文中的“我”(斯尼德)会产生敬佩之情,是因为   。这是情理之中,读完小说,你对伯瑞特有怎样的看法呢?   
(3)“接枪,水手长!”这句话,是“我”无力地喃喃说出来的,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为什么?
(4)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正确的判断显得尤其重要。文中船上的人得以获救,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5)读这篇小说,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A:昳丽(yǐ)——(yì)  
B:全部正确
C:数月之后(shuò)——(shù)
D:时时而间进(jiān)——(jià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程度。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2.【答案】A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A.朝: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作名词等。解答时依据句意以及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即可。
3.【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CD.正确。B项,蔽:受蒙蔽,在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答案】D
【知识点】省略句式
【解析】D:“皆以美于徐公”译为:“(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所以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和直接宾语。“以”就是“以为,认为”,是这句话的谓语动词,直接宾语“我”省略了。“美”是指“比……更美”。“于”引导的介词短语做状语修饰“美”,就是“比徐公更美”。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言文的省略句式。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补上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更容易翻译。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解题时必须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进行补充。
5.【答案】D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A.有误。改为:今/齐地/方千里。B. 有误。改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 有误。改为:徐公/何能/及君也。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6.【答案】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解析】AB.正确。
C.文章不注重形体刻画,而是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A.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或空间的一部分;B.古义: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今义:方位词;C.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D.古今义相同,都是“不如”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它常常体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几个方面。平时我们应注意积累。
8.【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D:“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说法错误。邹忌问妻子时用“我”,而问妾和客人时用“吾”。一字之差,其实反映了不同的人际关系,以及他们之间不同的感情。面对妻子,邹忌问的是“我熟与城北徐公美”。“我”是口语化的表达,你我相称,显得亲切、随意、平等,表现了两个人不分彼此,相互尊重。面对妾,邹忌用的是“吾”,是书面语,语言显得很庄重、文雅。也许邹忌是以此摆明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或者表明妾与他的关系跟妻子与他的关系不同,但不管怎么说,语气中多了一些威严,而少了一份亲和。面对客人,邹忌也用了“吾”。也许邹忌是以此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但多了一份礼节和敬意,却少了一份亲切与轻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做此类题首先需要学生平时多读文言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知识拓展理解的能力;其次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有误的一项。
9.【答案】A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A: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翻译:令寡人(古时君主自称)听见的,可以获得下等赏赐。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10.【答案】B
【知识点】倒装句式
【解析】A.倒装句,应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B.正确;C.倒装句,应为 “忌不信自”;D.倒装句,应为“宋有何罪”。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11.【答案】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解析】悟出了应直言不讳的道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12.【答案】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解析】悟出的道理是要广泛听取见,更易明白事理,邹忌从妻妾、客人的回答中悟出了道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13.【答案】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解析】“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14.【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C.介词,比。其他三项中的“于”意为介词,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15.【答案】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理解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本,结合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B:不正确。“都是由衷赞美,语气也一致”说法错误。不是由衷的赞美,原因分别是:吾妻之美我者,私吾也;吾妾之美我者,畏吾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选项的说法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16.【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有误。“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表述有误,应该是从侧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联系相关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17.【答案】徐公之美,远在我邹忌之上,然而妻妾与客都认为我美,是因为他们或偏爱或惧怕或有求于我,所言皆非事实;我犹如此,坐拥天下的大王所受蒙蔽当然更甚。
【知识点】创新题型;邹忌讽齐王纳谏;语言得体
【解析】给到的旁白和徐工的对话,可以明确邹忌本人已经深刻认识到徐工的美举世无双,自己不如他美。而之前自己的妻子、妾、客人都说自己比徐工美,是因为他们的私心啊。我,官员一个都这样被蒙蔽,更何况大王呢。
故答案为:徐公之美,远在我邹忌之上,然而妻妾与客都认为我美,是因为他们或偏爱或惧怕或有求于我,所言皆非事实;我犹如此,坐拥天下的大王所受蒙蔽当然更甚。
【点评】本题考查设计内心独白。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联系上下文揣摩空白处语境。注意说话分寸,语言得体,避免因语言不当产生冲突。
18.【答案】(1)霸;谏
(2)彼此猜疑,互相欺骗
(3)不仅;而且
(4)西汉;刘向
(5)主谓;并列
(6)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递进关系;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名人事迹;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句子仿写
【解析】(1)霸业(bà yè):指称霸诸侯或维持霸权的事业。
进谏(jìn jiàn):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
(2)尔虞我诈:意思是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在该句中形容各位诸侯彼此猜疑,互相欺骗。
(3)句中的“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属递进关系,可填“不仅”“而且”或“不但”“而且”等递进关系的关联词。
(4)《战国策》是一部汇编而成的国别体史学名著,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校、整理成书。
(5)“诸侯林立”是主谓短语,“尔虞我诈”是并列短语。
(6)与“纳言”相关的事例有:刘备听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计策,在纷乱中夺得一席之地;齐威王听从邹忌的讽谏,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佳绩;唐太宗听从魏征的有利建议,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宏大伟业……据此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1)霸;谏
(2)彼此猜疑,互相欺骗
(3)不仅;而且
(4)西汉;刘向
(5)主谓;并列
(6)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点评】(1)本道题考查用汉语拼音拼读汉字的能力。在具体的句子中,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
(2)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解答时要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意思,而且词语书写还要准确无误。
(3)本道题考查关联词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此题,要熟悉常见关联词的搭配及常用用法,然后分析句意辨析。
(4)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5)本道题考查短语的结构类型。短语结构类型分为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述补短语、主谓短语、复指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和“所”字短语等众多种类型。
(6)本道题考查仿写语句。仿写句子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
【答案】19.注意写出两组离别诗句以及作者即可,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离别。;注意写出两组离别诗句以及作者即可,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的离别。
20.①眸(móu);毋(wú);②B;③B
21.①长亭送别;②折花送别;③唱歌送别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套用式仿写;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礼俗
【解析】【点评】(1)考查仿写。仿句要求: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形神相似。
(2本题考查学生、断句以及情感的理解。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3)本题考查学生对民俗的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文化常识,结合诗句进行理解和作答。
19.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认真看题目要求,明确要写离别的诗句,根据例句格式写出两句离别的诗即可,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离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的离别。
20.①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注意“毋”不要读成四声。 眸(móu);毋(wú)。
②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等。本句“今生的梦”可看作宾语,系动词“是”应跟随宾语。故答案为B。
③从“离别的心情和脚步同样沉重”可知应读出不舍的感情;从“奋斗的脚步最终要迈向远方,勇往真前才是真正的人生”能看出向往未来的振奋。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呈现的民俗的理解。①从“长亭更短亭”可判断古人长亭送别的习俗;②从“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可判断古人有折柳送别或者折花送别的风俗;③从“踏歌声”可判断古人唱歌送别的风俗。
【答案】22.比得上;照;每天;开辟整治
23.设喻的方式;称赞的言论;人民丰足
24.A。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近臣来谋求内援的缘故!
25.①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26.统治者要善于纳谏,广开言路,不偏听偏信;赏罚分明。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2)本道题考查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3)本道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做此类题首先需要学生平时多读文言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知识拓展理解的能力;其次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有误的一项。
(4)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技巧有以下: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提炼即可。
22.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及:比得上。
窥镜而自视:照镜子看着自己。窥:照。
毁言日至: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日:每天。
田野不辟:田地荒芜。辟:开辟整治。
故答案为:比得上;照 ;每天;开辟整治
23.【甲】文中邹忌用设喻的方式,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乙】文中,齐威王召见了即墨大夫和阿大夫,并分别说了几句话。其中“毁言日至”中“毁言”的意思是诽谤的言论,那么“誉言”的意思是“称赞的言论”;“人民贫馁”的意思是人民贫困饥饿,那么“人民给”的意思是“人民丰足”。
故答案为:设喻的方式;称赞的言论;人民丰足
24.【A】句意为: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邹忌不如徐公美的事实得到了妻、妾、客的同情”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A
25.邹忌的进谏集中在选文的第一段,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设喻,由己及君(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他能够站在国君的角度看问题,让国君受到启发,欣然接受意见。
故答案为:①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26.甲文,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乙文齐国“强于天下”是因为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据此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统治者要善于纳谏,广开言路,不偏听偏信;赏罚分明。
27.【答案】(1)因为“我”坚持不让船上的人在天黑之前喝水,而他们正处极度干渴中。
(2)在困倦、干渴、无助的情况下,不放弃责任;伯瑞特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小说前半部分他粗鲁野蛮,富有攻击性,最危险。但后半部分他接替斯尼德完成使命,令人敬佩
(3)这句话激起了伯瑞特强烈的责任感,他醒悟了之后担起重任。
(4)是有斯尼德、伯瑞特这样的人,他们目光长远,目标明确,并能在困境中坚持不变。
(5)略
【知识点】邹忌讽齐王纳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1)先审题,不仅要全面,还要抓要点,注意“结合全文”。
(2)分析人物要立足全文,注意其复杂性,谈看法要有所依凭。
(3)普通一句话起到了重要作用,用心体会此话中所寄托的感情。
(4)既是“最重要的”;就不可能停留在表面,要探究其内在的根本点。
(5)要抓住要点,有理有据即可。
【点评】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