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综合复习与检测试题 A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sài) 貂裘(diāo) 如拭(shì)
B.千嶂(zhàng) 平冈(gǎng) 磨折(zhé)
C.未勒(lè) 未屑(xiè) 麾下炙(jiù)
D.羌管(qiāng) 的卢(dì) 倾城(qīng)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塞特有的声音)
B.酒酣胸胆尚开张(还)
C.了却君王天下事(了结,完成)
D.身不得,男儿列(排列)
3.下列对《词四首》的内容和写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渔家傲·秋思》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B.《江城子·密州出猎》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前者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 狂气 ,后者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
C.虚实结合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实写外,其余都是虚写。
D.《满江红》表达了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之情和济世救国的雄心壮志。
二、默写(10分)
4. 古诗文默写。
(1)九万里风鹏正举。 , !(李清照《渔家傲》)
(2)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使至塞上》用比喻的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 。
(4)读《春望》的“ , ”,我们能体会到杜甫面对国都沦陷乱草丛生的春天而生发的忧国伤时之感。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
三、语言表达(4分)
5.为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中国邮政2011年3月份发行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特种邮票。请任选一张,简要描述画面呈现的内容。(20字以上)
四、名著导读(4分)
6.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____)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____)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儒林外史》
(1)选文中括号里应填的人物是 。(2分)
(2)此人大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想表达什么?(2分)
五、语段阅读(8分)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zào。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7.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者写汉字。(2分)
烦zào( ) 须臾( )
8.“照耀”中“耀”的意思是( )(2分)
A.光线强烈地照射 B.张扬;显示出来
C.光荣 D.光芒
9.请把文段中画线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2分)
10.文段选自《儒林外史》。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请概述王冕的性格特点。②作者塑造王冕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2分)
六、综合性学习(7分)
11.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1)“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义”则引申为: 。(2分)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3分)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之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史记 屈原列传》)
②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宋史 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
(3)“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2分)
七、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①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②,削荆③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④以照。观书有合意处,书其衣,以记其事。同学者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拾遗记》)
【注】①笈:书箱。②庵:茅草小屋。③荆:一种有刺的灌木。④蒿:野草。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①色愈恭,礼愈至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B.①或依林木之下②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①观书有合意处,书其衣②得鱼腹中书
D.①常以净衣易之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B.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C.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D.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5.宋濂和任末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共同困难?他们分别是如何克服的?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2分)
八、诗歌鉴赏(6分)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诉衷情
【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6.【甲】【乙】两首词的词牌不同,根据字数划分,《破阵子》属于 ;《诉衷情》属于 。(2分)
17.两首词均写梦之境,细读之下,内容上却各有所侧重,试做一阐释。(2分)
18.余秋雨先生曾用文学化的语言评价两位词人:“极文极武,极壮极悲,极梦极醒,又诉之极度的开阔和潇洒”,请你根据这句话,分析这两首词所蕴含的情感。 (2分)
九、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里柔弦
昊海涛
①说书在娱乐种类不多的年代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也是最贴近底层的表演艺术。说书分长书和短书,长书一般为古典小说和公案剑侠传奇,基本是从秋后农闲开始,一口气说到年关底;短书则是以编小段的形式,逗人一笑。
②冬三月,农活闲了,会请说书人到农家说书,热炕头是最适宜的场地。一把三弦,一把鼓键,两块鼓板,凑合成了说书人的装备。说的主要是广为流传的《杨家将》《呼家将》《说唐》《施公案》《包公案》《七侠五义》和其他民间故事。表演者半说半唱,谈吐自如,特别吸引听众。
③我喜欢这门说唱艺术是有渊源的。本家有一叔叔便是说书艺人,名叫吴宝彦,人送外号“章圈”,说话有些口吃,但说书从不卡壳。大家用“文章”的“章”,“圆圈”的“圈”称他,意思是他肚子里圈住了成本大套的“文章”。自幼听章圈叔演习大鼓,听多了,看惯了,自然熟悉了点儿韵味。章圈叔练口时候总是说一段《玲珑塔》,鼓键一响,三弦奏起,他便进入了自我振奋的阶段。当清脆悦耳的弦音从房前传到屋后,我在家再也坐不住,跑到前院章圈叔家听他练习。那时候听不清楚他唱的是什么,但能看出他的表情是多么地欢愉。后来我离开了故乡在外求学,只在放假时偶然见过他几次,却听了不少他的故事。
④章圈叔与邻村一个盲人搭伙,一个主说唱,一个弹弦子伴奏。农闲时,俩人行走在大清河两岸的十八岗,进村入户,巡回施展技艺。一般演唱一场能挣个块儿八毛的,一天赶两场收入能高一些。头天上午在某村演出一场,人多喝彩声多,章圈叔高兴,就返场多说了两段。表演结束场外已是大雪盖地,道路难识,早答应的下场演出还要走十来里。那时走夜路就凭一只手提灯,如此大的雪,还要挽着一位盲人。章圈叔毅然决然地扶着琴师走在白茫茫的雪路上。
⑤厚厚的雪地上留下了两串深深的脚印。他知道,不能失了信誉,那边听众也许在等待着。说书艺人常留下的那句话:“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听书人多对下回书有无数猜测,往往为了下回书,吃不好,睡不着,更有好事者为下回书争执不休。艺比天大,章圈叔并不是为了那块儿八毛钱,他只是在履行艺人的道义。
⑥天越来越黑,风越来越大,雪越下越厚,路越来越难走。两位说书人在白茫茫的天地间,如同两片被风雪裹挟的枯叶,沉沉浮浮,磕磕绊绊。终于见到村庄的灯光儿了,终于看要见要演出的房子了,终于听见房子里七嘴八舌的声音了。屋子里有人断言:“来不了了。”也有人说:“肯定会来。”
⑦当章圈叔和琴师两个雪人站在大家面前时,大家激动了,一阵赞佩声音响起。上回书就要接续,大家喜笑颜开。
⑧说书人不易,一场惊险,一场生死离别,各种人性情、仪态,都从说书人的口里表现出来。他需要深明人情世故,需要有惩恶扬善的正义观念。每次演出完,章圈叔都要多分些钱给琴师。琴师是残疾人,家有老母,媳妇死得早,还有两个幼儿,生活困难。章圈叔不但帮琴师种地,挑水担柴,还会经常送些米面。琴师对章圈叔也非常好,听说章圈叔的媳妇还是琴师帮忙介绍的。
⑨后来电视普及了,听书的人少了,章圈叔也老了,没有人再请他了。他天天除自娱自乐就喜欢喝酒,但酒喝多了是要伤身的。一次,父亲来信说:“你章圈叔走了,是喝酒伤肝去世的。”从此,村里再没有说书人的身影,更听不到那鼓架琴弦的响声了。
⑩说书人走了。每当我听到家乡的西河大鼓,便会由衷想起章圈叔。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问候前院的章圈婶,如今他们的女儿早已成家,把章圈婶也照顾得妥帖,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19.结合文章第①②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分)
A.说书分为长书和短书,长书讲的多是古典小说和公案剑侠传奇。
B.说书的时间一般是从秋后农闲开始,地点往往是邀请说书人到农家表演。
C.说书人装备简单,表演者说唱自如,十分有感染力。
D.说书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雅俗共赏,广受人民群众欢迎。
20.品析下面的语句,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揣摩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3分)
两位说书人在白茫茫的天地间,如同两片被风雪裹挟的枯叶,沉沉浮浮,磕磕绊绊。
21.文章中“他知道,不能失了信誉,那边听众也许在等待着。”“艺比天大,章圈叔并不是为了那块儿八毛钱,他只是在履行艺人的道义”。文章从哪些地方体现章圈叔的“信誉”和“道义”?
(3分)
22.章圈叔的搭档是一位残疾人,可是章圈叔却对他不离不弃。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把对两位说书人怎样的情感融入了“故里柔弦”里?
(4分)
十、写作题(50分)
23.任选一题作文。
(一)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胡居仁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较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A项正确;B项中的“冈”应读gāng,C项中的“炙”应读zhì;D项中的“的”应读dí。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ABC.正确。
D项中的“列”释义应为“属类,范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ABD.正确。
C.“可怜白发生”也是实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4.【答案】(1)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春望;浣溪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至塞上;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解析】本题中的诗文默写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此题中的易错字有:“蓬、奈、燕、汉、雁、拂”。
故答案为:(1)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5.【答案】示例1:第一张,邮票描绘的是“两根灯草”。画面中是一家人围坐在病危的严监生身边,病床上躺着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说不出话来。大家纷纷猜测两个手指的意思,最后赵氏会意严监生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后取出一根后,才马上咽气。
示例2:第二张,邮票描绘的是“王冕画荷”。画面中是从小家境贫寒,和母亲相依为命,给别人家放牛的王冕,看到湖中荷花,自学绘画的情景,后终成一代名家。
示例3:第三张,邮票描绘的是“范进中举”。画面中是中举后的范进,喜极而疯,来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对面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正迎面给了他一巴掌。
示例4:第四张,邮票描绘的是“杜少卿夫妇游山”。画面中是“平居豪举、仗义疏财”胸怀坦荡、鄙视陋俗的杜少卿,在那个社会里,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的情景。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从这四枚邮票中任选一幅,结合邮票上的人物及人物动作等,在结合画面的环境可以判断出人物及情节,然后再根据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积累答题即可。比如选择第一枚邮票,根据病床上躺着的人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说不出话来的可以判断这个人是严监生,这是他在临死前因为两茎灯草而不能瞑目的故事。据此分析答题即可。再比如选择第三枚邮票,画面上画的是一个胖大腰圆的人举起巴掌去打喜极而疯的人,据此可知这个故事是范进中举发疯的情节。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1:第一张,邮票描绘的是“两根灯草”。画面中是一家人围坐在病危的严监生身边,病床上躺着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说不出话来。大家纷纷猜测两个手指的意思,最后赵氏会意严监生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后取出一根后,才马上咽气。
示例2:第二张,邮票描绘的是“王冕画荷”。画面中是从小家境贫寒,和母亲相依为命,给别人家放牛的王冕,看到湖中荷花,自学绘画的情景,后终成一代名家。
示例3:第三张,邮票描绘的是“范进中举”。画面中是中举后的范进,喜极而疯,来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对面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正迎面给了他一巴掌。
示例4:第四张,邮票描绘的是“杜少卿夫妇游山”。画面中是“平居豪举、仗义疏财”胸怀坦荡、鄙视陋俗的杜少卿,在那个社会里,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的情景。
【点评】此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课本中“名著导读”所推荐的篇目都应该认真阅读,包括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都应该熟记,做题时,静下心来,按照题干要求,仔细回忆思考作答。
6.【答案】(1)周进
(2)大哭的原因是因自己苦读几十年还没有考取功名,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
(1)题干片段描写的是周进哭号板的故事。周进参观贡院撞号板嚎啕大哭,从一号哭到三号,哭到满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这一看似极致夸张的举动,却又无不展现了周进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又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
(2)六十多岁的周进依然是个老童生,一直受着他人的嘲弄和冷遇,在周进的人生中,功名科举便是唯一目标。因此,周进在省城贡院撞死过去还号啕痛苦,原因就在于为自己几十年不能进贡院应试,伤心难过。作者通过人物这一举动描写,旨在揭露科举制度下对读书人的人性扭曲和精神的摧残,也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批判。
【点评】
(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掌握。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对相关名著的作者、大致内容、艺术特色、主要情节,以及人物特征等知识要点进行强化记忆。
(2)本题考查对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方面要熟悉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另外还要对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平时阅读学习中,除了识记相关内容外,还要深层次的理解把握名著内涵。
【答案】7.躁;yú
8.A
9.示例:王冕放牛倦了,不得不在绿草地上坐着。
10.①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性情孤傲,蔑视权贵。②王冕是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典型,是作者在作品中树立的一个标杆,设置的一面镜子,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陋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变换;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做这样的题必须要做到:①能正确的拼读拼写,牢固掌握字音字形,不写错字别字,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等;②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汉字;③不但要求书写正确,还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达到工整、规范的要求。
(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3)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 双重否定句就是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比陈述句强烈,那么改写就是在谓语动词前加双重否定词就可以了。常用的双重否定词:没有…不;…无不…;非…不…;…不能不…;…不会不…等。
(4)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7.烦躁: 烦闷急躁 。注意不要把“躁”写作“燥”等字。
须臾(yú) :极短的时间;片刻。
8.照耀: (强烈的光线)照射 。故“耀”的意思是光线强烈地照射。
9.把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就要在谓语动词“坐着”前面加上“不得不”等类的词语,然后把句子调整通顺。
10.懂事孝顺:①体谅母亲的苦衷,顺从母亲的决定,辍学给人放牛;②把好吃的拿荷叶包了带给母亲吃;③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勤奋好学:①把每日的点心钱攒下来买书看,买颜料画荷花;②不满二十岁,就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贯通;③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性情孤傲,蔑视权贵。①模仿屈原衣冠,带着母亲到处玩耍,对别人的取笑不以为意;②京官危素想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时知县亲自来拜,王冕离乡躲避;③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
结合《儒林外史》的主旨及王冕的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作者塑造了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性情孤傲,蔑视权贵的王冕,表达对王冕的崇敬和赞美,他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陋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王冕身上,作者看到了希望,因此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11.【答案】(1)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合乎正义
(2)示例一,坚持真理 忠君爱国 大公无私;示例二,洁身自好 共赴国难 清正廉洁
(3)示例一,举办“心怀大‘义’”故事会,讲述中国古往今来先贤圣哲、明君忠臣、领袖英雄“行大义”的典故史实。示例二,开展“‘义’义探究”读书报告会活动,评说经典著作阐释的“义”的思想内涵。示例三,组织“‘义’行中华”论文征集活动,阐述当今时代传承“义”文化的意义、途径、措施等。示例四,开展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活动,研究屈原的生平、著作、思想影响等在班内进行展示。
【知识点】词义理解;活动设计;材料探究;语言连贯;语言简明;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1)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知,“义”本从“祥”从“戈”,据此可得出其本义为获得上苍保佑的战争,即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遽告不义”的意思是占卜得到的信息是这场战争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再联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据此可得出其引申义为合乎正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
(2)材料①②③,分别讲述的是屈原为坚持真理而投江;文天祥忠君爱国,共赴国难;祁黄羊大公无私。这些行为都是“义”的思想内容。结合文本概括作答。注意①句中,要结合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②句中,要抓住文天祥对国家的忠义进行分析。屈原投江而死,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坚持真理,忠君爱国,洁身自好,这是屈原的“义”。文天祥以死报国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天祥坚持真理,忠君爱国,共赴国难,是一代忠臣,这是文天祥的“义”。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体现他的公平公正,忠君爱国,这是祁黄羊的“义”。考生可据此分析作答。
(3)本题围绕着活动主题“心怀大‘义’”来提倡议。注意“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故学生答题时需要注意两点:①紧扣主题“心怀大义”;②要结合人物的生平经历及品格进行分析。本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1)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 合乎正义
(2)坚持真理 忠君爱国 大公无私;示例二,洁身自好 共赴国难 清正廉洁
(3)举办“心怀大‘义’”故事会,讲述中国古往今来先贤圣哲、明君忠臣、领袖英雄“行大义”的典故史实。示例二,开展“‘义’义探究”读书报告会活动,评说经典著作阐释的“义”的思想内涵。示例三,组织“‘义’行中华”论文征集活动,阐述当今时代传承“义”文化的意义、途径、措施等。示例四,开展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活动,研究屈原的生平、著作、思想影响等,在班内进行展示。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考查材料的分析整合,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3)考查主题活动的活动设计,开放性题,符合主题,且有可行性即可。
【答案】12.D
13.①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②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14.B
15.示例一:困难:求师难。宋濂不顾路途遥远到百里外向名师求教,面对老师的倨傲,耐心虚心叩问。任末没有固定的老师,便克服艰难险阻到远方找老师求学(引用原文或自己概述均可)。示例二:困难:求学物质条件艰难。宋濂没有书可读,便向他人借书,并抄写下来读。任末没有好的读书环境、用具等则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以星月、燃野草来照明读书。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识记。此类题目应在平时记清,记牢,其次,还可以通过句意判断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如第①句中的“ 假 ”、“ 余”、“ 观 ”。第②句中的“若”。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此类题目,重在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同样,应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或者关键的字词,这些字词是做题的线索,其次,审清题干,结合原文中的原句分析。答题格式如下:特点或者概括+原句/原例。
【附参考译文】
【甲】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因为家中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经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中的墨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微变得温和一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我的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乙】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去学习,凭什么成功?”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如果视线昏暗就捆麻蒿点燃它用来照明自己。看书有领会的时候,便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重视。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要勤奋好学,虽然去世了可是精神仍在;而不好学的人,虽然还活着,只是生命活着罢了!”
12.A、 ①周到 ②到了 。
B、 ① 有时 ②有的人。
C、 ①书写 ②帛书。
D、①换取,交换 ②交换。 D项无误。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如第①句中的“ 假 ”、“ 余 ”、“ 群 ”。第②句中的“若”、“成”。故答案为: ①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②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14.A、 不学者是主语,不应分开。故该项有误。
B、 无误。
C、 好学与前面的人连接一起,意思才能连贯。不能拆开。故该项有误。
D、好学与前面的人连接一起,意思才能连贯。不能拆开。故该项有误。
故答案为:B
15.首先,提取关键词“困难”、“克服”、“具体”,三个关键词,告诉了很多信息,首先,答案至少有两条,其次,结合原文。【甲】文“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对应“求师难”,解决: 到远方找老师求学 ;【乙】文“学无常师”对应“求师难”,解决: 负笈不远险阻(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甲】文“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对应“求学物质条件艰难”,解决: 便向他人借书,并抄写下来读;【乙】文“ 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 ”对应“求学物质条件艰难”,解决: 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以星月、燃野草来照明读书。
故答案为:困难:求师难。宋濂不顾路途遥远到百里外向名师求教,面对老师的倨傲,耐心虚心叩问。任末没有固定的老师,便克服艰难险阻到远方找老师求学(引用原文或自己概述均可)。示例二:困难:求学物质条件艰难。宋濂没有书可读,便向他人借书,并抄写下来读。任末没有好的读书环境、用具等则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以星月、燃野草来照明读书。
【答案】16.中调;小令
17.陆游的词偏重于衷情的倾诉,深沉真挚;辛弃疾的词偏重于对战争的描写,阔大雄壮。
18.示例:这两首词既写出了他们要北定中原杀敌报国的清醒与豪情,又写出了这种雄心壮志总是如梦醒成空一般无法实现的痛苦,既有高超的文学造诣,又有刚健超迈的精神。
【知识点】词的文学常识;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针对此类题目,除了平时的积累的识记之外,还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记忆。其次,应熟练掌握作品的作家,年代,作品以及文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第三,老师在讲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2)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应对该题型,首先需要学生准确理解诗词的内容,具体到教学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记诗词的译文,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含义,才能够理解 。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主旨的把握,本题目的难点在于结合对;两位词人的评价从侧面考查, 所以学生一定要审清题目,找出题干关键词,这样才能找到答题的突破口,如:“梦”、“醒”、“悲”。其次,建议平时的复习中,应理解性地记忆文章的主旨,要结合文章的关键字词句以及情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这样才能在考试时候随机应变。
16.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 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即为用歌配合唱出的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58字以内);⑵中调(59字~90字);⑶长调(91字以上)。【甲】文62字,属于中调。【乙】文44字,属于小令。
故答案为:
第1空、中调 第2空、小令
17.【甲】文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此词回忆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 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故答案为:陆游的词偏重于衷情的倾诉,深沉真挚;辛弃疾的词偏重于对战争的描写,阔大雄壮。
18.梦表现在两首作品都写梦境,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甲】【乙】文都有杀敌报国的清醒,也都有鬓先白,梦中之事无法实现的痛苦。
故答案为:这两首词既写出了他们要北定中原杀敌报国的清醒与豪情,又写出了这种雄心壮志总是如梦醒成空一般无法实现的痛苦,既有高超的文学造诣,又有刚健超迈的精神。
【答案】19.D
2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白茫茫”“沉沉浮浮”“磕磕绊绊”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两位说书人在风雪中行走艰难,展现了他们克服困难,执着、守信的品质。
21.“信誉”体现在章圈叔说到做到,已经答应了去下一家说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章圈叔都会克服,让大家能按时如期地听上书;“道义”体现章圈叔从说书内容上惩恶扬善的正义观念;不计钱财;对琴师的照顾,而琴师虽为弱者,也在尽力帮助章圈叔,相互帮助是人情世故,惩恶扬善的正义观念;信守承诺的品质:传统艺人敬业乐业的精神
22.两位说书人表演时是搭档,生活中也互帮互助,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艺人质朴、正直的品质的赞颂;对故里乡人的眷恋与怀念;也赞颂说书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对心灵的安慰,是寄托思乡之情的一种方式。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1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说书在娱乐种类不多的年代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这句话着重强调说书“在娱乐种类不多的年代”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说书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不符合文章内容。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两位说书人在白茫茫的天地间,如同两片被风雪裹挟的枯叶,沉沉浮浮,磕磕绊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两位说书人比作枯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两位说书人在天地间的渺小,这正如他们的人生一样,被风雪裹挟。“沉沉浮浮”“磕磕绊绊”这两个动词总结概括了两位说书人的人生,他们相互搀扶,相互提携,在人海中跌跌撞撞,起起伏伏。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白茫茫”“沉沉浮浮”“磕磕绊绊”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两位说书人在风雪中行走艰难,展现了他们克服困难,执着、守信的品质。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头天上午在某村演出一场,人多喝彩声多,章圈叔高兴,就返场多说了两段”这句话写出章圈叔见听众高兴,就返场多说两段,充分满足听众的需求。“章圈叔毅然决然地扶着琴师走在白茫茫的雪路 上”这句话写出章圈叔为了不耽误事先约定的说书,即使手提一 -只灯,也要冒着大雪,挽着盲人搭档前去赴约,充分说明章圈叔讲信誉、守道义。“每 .次演出完,章圈叔都要多分些钱给琴师。琴师是残疾人,家有老母,媳妇死得早,还有两个幼儿,生活困难。章團叔不但帮琴师种地,挑水担柴,还会经常送些米面”章圈叔体谅琴师,对琴师多加照顾,更加凸显章圈叔有道义。
故答案为: “信誉”体现在章圈叔说到做到,已经答应了去下一家说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章圈叔都会克服,让大家能按时如期地听上书;“道义”体现章圈叔从说书内容上惩恶扬善的正义观念;不计钱财;对琴师的照顾,而琴师虽为弱者,也在尽力帮助章圈叔,相互帮助是人情世故,惩恶扬善的正义观念;信守承诺的品质:传统艺人敬业乐业的精神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章圈叔的搭档是一位残疾人,可是章圈叔却对他不离不弃。“每次演出完,章圈叔都要多分些钱给琴师。琴师是残疾人,家有老母,媳妇死得早,还有两个幼儿,生活困难。章團叔不但帮琴师种地,挑水担柴,还会经常送些米面。琴师对章圈叔也非常好,听说章圈叔的媳妇还是琴师帮忙介绍的”写出章圈叔和琴师两位说书人相关帮助、相互照顾、相.互提携,他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他们的感情已经深入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作者对说书人的怀念、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两位说书人表演时是搭档,生活中也互帮互助,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艺人质朴、正直的品质的赞颂;对故里乡人的眷恋与怀念;也赞颂说书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对心灵的安慰,是寄托思乡之情的一种方式。
23.【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一)这是一个命题作文,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那一刻, 指短暂的一个时间。以这个时间为界限,之前没有长大,那一刻之后就长大了。这里的长大是指心理成熟,能够冷静的,坚持不懈的完成一件事,能够明白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并回以爱,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有能力完成以前年小所不能完成的事。这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因此要把这一刻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描述下来。比如自己之前都非常任性,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有一次无意中看到爸爸妈妈工作的艰辛,明白了自己的不懂事,发誓自己以后要好好努力报答父母等。
(二)材料是三句名言,首先要理解名言的意思,明白名言所蕴含的道理。无论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还是“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还是“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都告诉我们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的道理。 因此这个作文的主旨就是恒心、毅力。立意确定之后,就可以选择相关的事材料写作,可以写成记叙文,应该选择生活中有关恒心的事例来表现恒心和毅力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写作时内容要具体,要有真情实感,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可以拟一个表示论点的题目,然后再用一些事例及名人名言来论证,最好能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点评】(一)本题考查写作全命题作文的能力。写这样的作文要注意:①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②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③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④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⑤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
(二) 本题考查写材料作文的能力。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文字功夫固然要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势,学会将直觉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象思维等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使思路活跃,文如泉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