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阅读专题训练
(一)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1.简要概括第2自然段的内容。
。
2.“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句子中的“一定”能删掉吗?请说出具体原因。
。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
4.请根据第3自然段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
。
(二)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5.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6.请对文中则线句子做出判断。(对的答案下面打“√”。)
(1)画“_____“的句子,是作者(A.细致观察 B.连续观察)的结果。
(2)画“ ”的句子,是作者(A.细致观察 B.连续观察)的结果。
7.如果把“巴住墙”中的“巴”换成其他词可以吗?为什么?
(三)
呀!无数只脚就要踩到杏子了,怎么办?这时,响起一个洪钟似(shì sì)的喊声:“千万别动!”
人群立刻静下来。接着一个拄拐棍的老人弯腰去捡杏子,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弯腰去捡杏子,一个“红领巾”弯腰去捡杏子,一个小伙子弯腰去捡杏子……
“完了!”姑娘心头一颤。她想 。
“闺女,别着急!”老人把(捡 拿)来的杏子放进了姑娘的车里。“大姐姐,给你。”妇女怀中的小孩用小手捧着杏子喊。“红领巾”(掂 踮)着脚,努力把(捧 拿)杏子的手伸过来……
姑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擦 嚓)去眼泪,睁大眼睛:不错,都捡回来了,满满的一车杏子。
8.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合适的字。
9.在看到人们捡杏子时,姑娘会想些什么?请你补充在文中的横线上。
当人们把杏子放到车里时,从姑娘的表情可以体会出她此时的心情: ,她会想: 。
10.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11.给短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四)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2.这部分文本选自本学期的课文《 》,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他的代表作是( )(填序号)
A.《昆虫记》 B.《木偶奇遇记》
13.文中说“主人有的是时间”,这里的“主人”指的是 。
14.画“______”的句子,把蟋蟀当成 来写,把它发出的声音说成是 。
15.作者称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
A.蟋蟀的住宅特别壮观、豪华。
B.蟋蟀建了很多住宅。
C.蟋蟀用如此简单的挖掘工具,建造出这样的住宅,让人们惊奇和佩服。
16.准确生动的介绍离不开连续细致的观察,你认为选文中哪里能体现法布尔连续细致的观察?用“ ”画出来。
(五)
挽救了澳大利亚的蝴蝶
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有一座蝴蝶雕塑纪念碑和一座蝴蝶纪念馆。这是( )当地人将一种夜蝴蝶视为“澳大利亚的救星”,特意为它修建的。
1860年,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从美国、墨西哥引进了两种仙人掌,人们想用它作为牧场四周的绿篱栅的。可万万没有想到,生命力极强的仙人掌一遇到澳洲极为适宜的温度和肥沃的土壤,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蔓延开来,几棵仙人掌不用多久便成为一大片“带刺的丛林”。只20年时间,3000多万公顷的土地全被这些多刺植物占领,并且以每年50万公顷的惊人速度向外扩展它的地盘,大片的沃土变成对畜牧业和农业毫无用处的荒野。
当地政府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展开了对仙人掌的大规模斗争。人们用刀砍,用火烧,连根拔,但都收效甚微。没等老的除尽,新的又生长起来。用尽了各种方法之后,陷入困境的人们将目光转向专吃仙人掌的昆虫。一位昆虫学家发现阿根廷有一种专门在夜间活动的蝴蝶,它只以仙人掌为食,而且胃口很大。( )他将几千粒这种夜蝴蝶虫卵带回澳大利亚繁殖、放养。( ),夜蝴蝶成为有效的仙人掌克星,它们所到之处,成片的仙人掌被吞噬、消灭。到了1935年,3000万公顷的土地又重新成为丰沃的农耕地和牧场。
如今,澳大利亚虽还可常见仙人掌的踪影,但夜蝴蝶绝不会给它们大肆繁衍的机会。( )这种夜蝴蝶其貌不扬,远不如其他蝴蝶五彩缤纷,惹人喜爱,但是人们对它感恩不尽,怀有崇敬和感激之情。大家知道,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夜蝴蝶在20世纪初从仙人掌的毁灭性灾害中拯救了澳洲大陆。
17.选择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于是 果然 虽然 B.于是 因为 果然 虽然
C.因为 果然 于是 虽然 D.因为 于是 虽然 果然
18.与“大家知道,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夜蝴蝶在20世纪初从仙人掌的毁灭性灾害中拯救了澳洲大陆。”相呼应的句子是( )
A.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有一座蝴蝶雕塑纪念碑,并建有一座蝴蝶纪念馆。
B.这是因为当地人将一种夜蝴蝶视为“澳大利亚的救星”,特意为它修建的。
C.当地政府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展开了对仙人掌的大规模斗争。
D.没等老的除尽,新的又生长起来。用尽了各种方法之后,陷入困境的人们将眼光转向专吃仙人掌的昆虫。
19.生命力极强的仙人掌给昆士兰州带来的危害,不包括( )
A.只20年时间,3000多万公顷的土地全被这些多刺植物占领。
B.形成了壮观的牧场绿篱栅。
C.大片的沃土变成对畜牧业和农业毫无用处的荒野。
D.以每年50万公顷的惊人速度向外扩展它的地盘。
20.当地政府与仙人掌展开斗争,其中不包括( )
A.当地政府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展开了对仙人掌的大规模斗争。
B.人们用刀砍,用火烧,来对付仙人掌。
C.人们连根拔起,想彻底消灭仙人掌。
D.喷洒农药,用药物杀灭仙人掌。
21.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仙人掌不能轻易种植,不然会带来灾难。
B.夜蝴蝶是一种重要的物种,我们要加强保护。
C.消灭仙人掌的方法有很多。
D.大自然很神奇,自然界中生物都有它的克星。
22.最后,人们采用什么办法解决了仙人掌的烦恼?
23.自然界就是这么奇妙,可以一物降一物,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食物链,你能说出你知道的一个食物链吗?
参考答案:
1.蟋蟀选择住址十分慎重,并且一点儿一点儿挖掘出住宅。 2.不能删。“一定”一词表明了蟋蟀对住址要求很高,一点儿也不能马虎。 3.①慎重选择住址;②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住宅。 4.蟋蟀没有建筑住宅的才能,没有特别好的工具,为什么能建造出那么好的住宅?
5.第一段主要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第二段主要写爬山虎的脚爬行的样子。 6.(1)A
(2)B 7.不可以。因为“巴住墙”形象地说明了爬山虎的攀爬在墙上的拟人手法。
8.shì 捡 踮 捧 擦 9.我的杏子要全被别人捡走了。
感动 多亏了这些好心人,因为他们,我的杏子失而复得,不然我的损失就大了,真该好好谢谢他们。 10.我的感受是,我们身边还是好心人多,我们要心怀感恩之心,将这种善良传递下去。 11.失而复得的杏子
12. 蟋蟀的住宅 A 13.蟋蟀 14. 人 弹琴 15.C 16.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17.A 18.B 19.B 20.D 21.D 22.人们将几千粒这种夜蝴蝶虫卵带回澳大利亚繁殖、放养。夜蝴蝶成为有效的仙人掌克星,它们所到之处,成片的仙人掌被吞噬、消灭。到了1935年,3000万公顷的土地又重新成为丰沃的农耕地和牧场。 23.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