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3 10: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上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次巨变: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崛起”专题线索: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3、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16、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你了解孙中山一生中的重大事迹吗?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孙中山(1866——1925) 孙中山先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少年壮志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1879年,前往檀香山投奔哥哥孙眉,在英美教会学校受到纯西方教育,使他认识到满清政府统治下封建的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初步启发了他改良祖国的愿望。
1884年回国到广州学医,后转入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一度在澳门、广州行医。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遭遇惨败。同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政治、拯救中国的建议以及“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遭到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毅然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奔走革命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因泄密宣告失败。被迫在海外流亡达16年之久。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全国性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后领导了惠州起义、潮汕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加上第一次广州起义,共计十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揭开了序幕。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统治中国达268年的满清王朝终于被推翻了。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从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创建民国 讨袁护法、新的征程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后,逐步推行称帝的阴谋。孙中山丢掉了对袁世凯的幻想,领导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
1915年底,袁世凯撕去伪装,公然称帝。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袁世凯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就不得不撤消帝制,接着在举国一片讨伐声中可耻地死去 袁世凯死后,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他们无视国会和《约法》,长期混战,使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孙中山为了维护《约法》,保卫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护法运动”。1924年国民党一大 伟大的转变晚年时期—壮志未酬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因肝癌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弥留之际仍口呼 “和平”、“奋斗”、“救中国”。(图为孙中山的遗容)巨星殒落 你知道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最进步的是什么思想吗?
三民主义产生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林则徐等)“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洋务派)“君主立宪”变法维新(维新派)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A、民族危亡、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行不通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1)背景: (2)标志: D、孙中山个人的转变以及探索 (个人努力)1905年,同盟会纲领、
《民报》发刊词3、内容: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级民主共和国,
国民一律平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夺取政权建立政权巩固政权阅读P79“学思之窗”回答问题:
①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②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 孙中山已经认识到满清专制统治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首先是为了结束满清专制统治。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一种因果关系,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完成三种革命,提出与之对应的三民主义)。问题探究:如何评价
三民主义?性 质:
进步性:
局限性: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不彻底,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时代局限)——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阶级局限)返回 问题探究: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日益沉沦的民族和国家。你知道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1、指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最大成就)2.颁布《临时约法》内容:
主权在民,国民一律平等;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性质宪法
意义:
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背景: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尤其是袁世凯复辟帝制
(2)斗争:
①1913年,宋教仁被刺,发动“二次革命”
??②1915-1916年反袁复辟,开展护国运动
③1917年反对张勋复辟,掀起讨逆运动
④1917-1918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
⑤1920-1922年,孙中山领导第二次护法运动(3)结局:
虽取得一些成果,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
(4)失败原因: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
主观上:资产阶级的软弱;三民主义本身的局限性.思考: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民主革命活动的最终结局有何相同点?其原因是什么? 三民主义实践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由于自身的局限, 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②孙中山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主观:①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①十月革命鼓舞
②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帮助客观: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主观:①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②孙中山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1924年1月 广州 第一次国共合作
《宣言》:
接受中共主张
确立三大政策
重解三民主义 2、提出:国民党“一大”反帝反封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由旧到新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在哪里?明确反帝 3、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在哪里?实行普遍平等民权,反帝与反封
相结合。 3、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在哪里?增加节制资本,
更关注工农的利益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请回答:(1)新三民主义是否等于三大政策?
不等于。但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是奋斗目标;
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方法手段。合作探究4.评价新三民主义①进步意义:②局限性: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因此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比较同: 异: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革命目标基本相同,即反帝反封建。 ①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
②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即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只有一个革命阶段。
造成差异的根源:两党的阶级立场不同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思想的两次伟大转变:第一次: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第二次: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转变)1、据台湾《联合报》(2004年11月13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是基于
A.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B.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2、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AD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孙中山认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三大政策3.(2008年广东单科)《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随堂演练4.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规定是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5.(08海南高考)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lO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至善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他准备怎样建立?答:“至善完美”的国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武装推翻满清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
材料二: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2)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重大发展: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苏联的帮助(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