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燃烧与灭火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燃烧与灭火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21 21:4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课时1 灭火的原理
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1.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   发生的剧烈的   、   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   ;
(2)可燃物与    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   。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即可。
(2)方法:①   ;②   ;③   。
氧气
发光
发热
可燃性
充足氧气(或空气)
着火点
降低温度
隔绝氧气
移走可燃物
知识延伸
温馨提示
(1)物质要发生燃烧,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通过降低或提高物质的着火点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探究点一 燃烧及其发生的条件
活动1:结合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燃烧的例子,说一说什么是燃烧
答案: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活动2:请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并归纳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1)枯柴为什么能燃烧,而泥土为什么不能燃烧
答案:枯柴具有可燃性,泥土不具有可燃性。这说明发生燃烧,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
(2)为什么直接用火柴不容易点燃枯柴
答案:枯柴燃烧需要的温度较高,火柴燃烧释放的热量达不到枯柴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这说明发生燃烧,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依据燃烧的定义,发生燃烧的条件还有什么
答案: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的反应,因此,发生燃烧的条件还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例题] (2022北京)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 ℃、240 ℃。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
 。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的现象是   。
(3)热水的作用是  。
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着
火点
水中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白磷燃烧
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探究点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方法可以灭火 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灭火
灭火实例 灭火方法
灯帽盖灭酒精灯  
吹灭蜡烛  
关掉燃气灶  
隔绝氧气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撤离可燃物
总结: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只要破坏   燃烧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其中一个
活动2:依据对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理解,试比较燃烧与缓慢氧化的异同点。
项目 燃烧 缓慢氧化
相同点  
不同点    
实例    
都是氧化反应、发热
反应剧烈、发光
反应缓慢、不易察觉
蜡烛燃烧
铁生锈
知识点一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发光、发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B.所有物质的燃烧都需要氧气
C.燃烧一定是氧化反应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
C
2.火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观察如图:

选择序号回答(1)~(3):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有可燃物。
(1)图甲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2)图乙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3)图丙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4)图丁实验中所用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填图丁中的字母)。


AB
知识点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超细干粉(主要成分为NaHCO3)灭火剂灭火效果好,其灭火原理错误的是( )
A.超细干粉喷出可以隔绝空气,阻止燃烧
B.超细干粉受热生成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C.超细干粉受热生成的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超细干粉受热生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吸热,使燃烧中断
4.(2022云南)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B.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汽油着火——用水浇灭
C
D
课时2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
了解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初步体会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   或增大   ,都能促进可燃物燃烧。
2.由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1)   ;(2)C+CO2 2CO。
3.一氧化碳中毒原理
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   结合,使血液失去了  能力,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氧气的浓度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血红蛋白
输氧 
二、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实验探究6-1)
随着燃烧的进行,空气从瓶底涌入,在瓶子中与氢气相互混合后,大量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同时接触,反应瞬间释放出   ,使气体  在   的空间里   ,就发生了   。
2.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   ,遇明火发生   的   。
大量的热
体积 
有限
急剧膨胀
爆炸
混合气体
爆炸
浓度范围
技巧点拨
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相关因素
(1)与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2)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思考拓展
爆炸有两种:物理性爆炸(如气球的爆炸)和化学性爆炸(如CO不纯,遇明火后发生的爆炸),大多数化学性爆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
爆炸产生的条件
(1)可燃性气体或粉尘。
(2)空气或氧气。
(3)有限空间。
(4)可燃物浓度达到其爆炸极限。
(5)明火。
探究点一 促进燃烧的方法
活动1:仔细阅读课本“活动天地6-3、6-4”,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式填写下列空白。
物质 乙炔 碳
氧气不足时产物    和     
氧气充足时产物    和   
CO
H2O
CO 
CO2
H2O 
CO2 
(2)请从微观角度分析乙炔充分燃烧的原因。
答案:温度达到着火点后,乙炔分子与氧气分子接触碰撞,就能燃烧。在一定空间内,相互接触碰撞的分子越多,燃烧就越充分。
(3)请写出乙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请归纳促进燃烧的方法有哪些
促进燃烧的方法有   或   。
增大氧气的浓度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活动2:冬天用炭火取暖时,如果门窗紧闭,容易导致煤气中毒,知道为什么吗
(1)氧气充足时单质碳完全燃烧(化学方程式):  。
(2)氧气不足时单质碳不完全燃烧(化学方程式):   。
(3)在高温下,碳与二氧化碳能发生化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活动3:观察实验(活动天地6-3):乙炔分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
(1)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充分燃烧都有  生成;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充分燃烧都有   生成;甚至产生黑烟。
(2)含有碳、氢元素的化合物充分燃烧都有   和   生成。如:乙炔(C2H2)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又如:甲烷(CH4)燃烧:   。
CO2
CO
CO2
H2O
活动4:阅读课本第121~122页“多识一点”,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CO是   色   味的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  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纯净的CO燃烧发出   色的火焰,化学方程式为   。
(3)一氧化碳的毒性
CO有   性,能与血液中的   结合而使之失去输氧功能。
(4)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混有空气或氧气)都有可能发生   ,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要   。


难 


血红蛋白
爆炸
验纯
[例1] (2022青浦二模)工业上常把固体燃料粉碎后燃烧,其原理是( )
A.使可燃物分子变小
B.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C.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
探究点二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活动1:观察氢气燃烧与爆炸实验。
请从微观角度描述氢气燃烧、爆炸的过程。
当氢气刚开始燃烧时,只有少量氢气在玻璃管口跟   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热量不多,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随着燃烧的进行,空气从瓶底涌入,在瓶子中与   相互混合后,大量的   分子和   分子同时接触,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的   ,使气体体积在   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氧气
氢气
氢气
氧气

有限
[归纳]爆炸的条件
(1)可燃物与   混合(在爆炸极限之内)。
(2)在有限的   ,瞬间放出大量的   ,气体  引发爆炸。
[思考]爆炸是否都是化学变化 举实例说明。
空气(或氧气)
空间内极速燃烧

受热膨胀 
答案:爆炸不都是化学变化,如汽车轮胎爆胎(合理即可)。
活动2:(1)你能否识别下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安全标识
当心火灾
当心爆炸
禁止放置易燃物
禁止烟火
禁止携带火种
(2)什么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答案: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即可燃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例2] 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爆炸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面粉厂要禁止烟火,以防发生爆炸事故
B.空气使蜡烛剧烈燃烧导致爆炸
C.发生爆炸后容器内温度升高、氧气不充足而导致蜡烛熄灭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B
氧气
氧气
爆炸极限
知识点一 促进燃烧的方法
1.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下列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固体燃料粉碎 B.液体燃料喷成雾状
C.增加空气用量 D.增加燃料用量
2.(2022温州改编)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
A.灶内的木材变多
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
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
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
D
C
知识点二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3.(2022淮安)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厂房需要有明显的安全标志。下列图标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
4.(2022乐山)“安全重于泰山”,下列有关化学与安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救火时不能贸然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火势蔓延
B.不能向下水道扔烟花爆竹,以防沼气爆炸
C.进入面粉厂时应严禁烟火,以防粉尘爆炸
D.任何火灾,都可以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
A  B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