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2 21:2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法治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文革
1949
50年代
21C后
70、80年代
90年代以来
十八大后
开端
初创
破坏
新发展期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新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百废俱兴
五讲四美
三热爱
三大系列创建
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是制度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其本质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法治:相对于“人治”,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个治国原则和方法。本质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1949年
开始
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949年
开始
50年代
初创时期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1954年,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等
一九五零年五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强迫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和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再嫁。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文革”
遭到破坏
1949年
开始
50年代
初创时期
“文革”
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后
新的发展时期
(1)成就:①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小知识】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障。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
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意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阶段特点:法律较多地涉及经济领域,为改革开放服务
法律较多地涉及经济领域,为改革开放服务
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982年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1954年宪法
结合材料找到1982年宪法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
谈谈你对“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理解。
“学习拓展部分”
1949年
开始
50年代
初创时期
“文革”
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后
新的发展时期
(1)背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成就: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法制”改为“法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基础
归宿
“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任何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都应严格依法办事。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949年
开始
50年代
初创时期
“文革”
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后
新的发展时期
(1)背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成就: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法制”改为“法治”;
②1999年和2004年:《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③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意义: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949年
开始
50年代
初创时期
“文革”
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后
新的发展时期
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新十六字方针),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立法全方面回应民生关切。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十八大以来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949年
开始
50年代
初创时期
“文革”
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后
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十八大以来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物权
第三编 合同
第四编 人格权
第五编 婚姻家庭
第六编 继承
第七编 侵权责任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物权
第三编 合同
第四编 人格权
第五编 婚姻家庭
第六编 继承
第七编 侵权责任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 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
阅读材料,体会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人民的幸福安康、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阶段 内容 意义
1949年 《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20世纪50年代 《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宪法》、《组织法》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20世纪80年代 修改《宪法》、《刑法》、《诉讼法》、《经济合同法》 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 ——2010年 “依法治国”、“尊保人权”入宪 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八大以来 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宪法修正案》、《民法典》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思考:结合表格分析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呈现出的特点?
宪法主体
曲折发展
与时俱进
注重实践
继承发展
以人为本
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年)
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1、背景:
孟泰 时传祥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华罗庚 李四光
2、意义:
①道德风尚:健康向上; ②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③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
80年代
90年代
1994年
2001年
2006年
中共 十七大
中共 十八大
“五讲四美三热爱”
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①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中央推动:中共中央颁布相关决议,号召鼓励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作用?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4.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8月23日)
(1)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有效途径;
(2)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能动作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关系: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作用上相辅相成,互为目的和手段。
依法治国,必将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增强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顺利实施。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
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从“救国”到“强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法制”到“法治”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启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初创:20世纪50年代
重创:“文化大革命”时期
新发展: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
进一步加强:20世纪90年代至2010
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