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2 22:5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代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汉朝的“大鸿胪”、唐朝的“鸿胪寺”,都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的职能。图中所绘是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
唐朝《礼宾图》壁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秦朝
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夫余
乌桓

①设立官职:
东北:夫余、乌桓
北方:匈奴
西北:羌、氐
南方:夷、越
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逐匈奴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三郡
周边
民族分布
②边疆管理:
2. 汉朝
①设立官职: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
②边疆管理:
汉匈关系
和亲政策
军事打击
行政管辖
汉武帝时 三次出击匈奴
东汉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
汉初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思考:汉初和汉武帝时期为什么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
护乌桓校尉
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屯戍政策
护乌桓校尉
开发边疆,移民屯田
监领东北乌桓、鲜卑各部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探究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
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屯戍政策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魏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民族迁徙
民族交流
汉化政策
共同开发
3、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西晋时,
内迁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频繁接触、通婚杂居。
5世纪,北魏统一北方,推行汉法。南方,三国吴、蜀及东晋、南朝经济开发,进一步加强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这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主要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礼宾图》
礼部
鸿胪寺
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
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含光门,使节进入长安必经之地,鸿胪寺与鸿胪客馆位于门东侧
唐朝礼宾图
1971年发掘的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壁画。图中三为唐朝官员正在接待东罗马、高丽使节与代表少数民族使者。
隋唐: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
大发展
两宋:多个政权并立,但各民族的交往
交流交融一直持续不断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2.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战争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行册封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交流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设机构(因俗而治)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冼英,即冼夫人、谯国夫人。她顺应历史潮流,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功勋卓著。
问题3:结合图片知识,从时空上掌握历史知识。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安南都护府
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1)唐朝政府与边疆各族保持着
密切联系。
南诏王经唐朝加封
3.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都护府与都督府
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
(2)设置机构
3.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
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
上统于中央政府。
问题:结合图片知识,从时空上掌握历史知识。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理解。
【拓展探究】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材料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理解:
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在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唐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羁縻府州的设立,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稳定边疆社会秩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特点: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等长期并立,政权割据。
影响: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
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民族间的交流交
往交融从未中断;促使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问题:观察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带来的影响。
4.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260年,忽必烈称帝,封八思巴为国师,成为全国最高佛教首领。1264年,元世祖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命八思巴兼管总制院事。
——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元世祖忽必烈与大元帝师八思巴像
1.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四等人制
(此图据台湾省翰林版高中历史教材复刻)
1.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开放马市,开展互市贸易
设都司、卫、所
设赤金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封授“王”“法王”
土司制度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阻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饼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疆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依据上述材料,述评康熙帝经略边疆的理念。并阅读教材第三子目第三段归纳清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3.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平定准噶尔,土尔扈特归国
满蒙联姻
册封达赖班禅,设办事大臣
清册封班禅金印
改土归流
3.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朝代 对外交往
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汉代 ①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③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隋唐 隋 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
唐 ①大食:造纸术西传 ②日本:派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
宋元 宋 ①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
②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 海陆通道都顺畅;13世纪《马可·波罗行纪》
明清 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贸易体系,是一种官方贸易的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
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由开放走向封闭;
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思考:从汉至宋,对外交往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变化:



原因:
汉→唐:陆路更多更复杂,交往的国家增多;海路更长,抵达的地方更远
唐→宋:陆上交通线基本断绝;海上交通线增多
汉→唐:唐朝经济繁荣、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社会文化开放包容;开明的对外政策;
唐→宋: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宋朝经济繁荣,重视对外贸易;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思考:朝贡体系的特点,并分析其最终走向瓦解的原因
朝贡贸易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一方面,明改府以“怀柔远人”、“厚往薄来”为宗旨,以高于“贡品”几倍的代价作“赏赉”,朝贡的次数越多,财政负担就越大;另一方面,海外诸国“慕利”面来,“朝贡”一次就伴随着行一次大宗贸易,有的甚至把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都寄托于朝贡贸易之,--年数贡,“来者不止”。面对这些矛盾,明政府只好采取下列种种揩施以进行限制。如规定贡期,限制船数、人数及贡品数,规定贡道,限制贡使的行动和交易,颁赐“勘合”。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特点: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②与中华帝国是君臣等级关系;③“厚往薄来”,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④政治经济和文化多重联系;⑤崇尚睦邻友好,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
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受西方商业资本冲击;②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③清朝国力的衰落;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不断发展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对外交往:由繁荣到“闭关锁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