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 “相”等一词多义及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重点和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学习课时:三课时
一、预习案
1.补充知识
(1)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单音词素组成,但意义偏在其中一个词素上,另一个词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赋、比、兴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设喻,即比喻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像,即联想法和象征法。这三种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的。如《诗经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分别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以及后来的年老色衰(比),又引出下文对女子遭遇的叙述(兴)。这种比兴手法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2.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然后做到正确朗读。
3.作品介绍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
3.乐府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 (2)槌床便大怒
(3)箱帘六七十 (4)蒲苇纫如丝
(5)府吏见丁宁 (6)虽与府吏要
(7)摧藏马悲哀
( http: / / www.21cnjy.com )
7.“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薄禄相
二、探究案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1、阅读课文后,请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2、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每部分内容
全文可分为6大部分,每部分划分如下:
起兴:孔雀东南飞
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开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发展一):
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发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尾声)
4.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鉴赏课文的精彩部分,分析刘兰芝、焦仲卿、焦兄、焦母的性格特点。
方法: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这段话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2)“鸡鸣外欲曙,新妇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严妆。著(zhuó)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达了刘兰芝怎样的心理?这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3)“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此段话写兰芝与婆婆告别,用了语言描写,表现了兰芝怎样的性格?
(4)“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háng)。以上与小姑的告别,表现了兰芝怎样的性格?
(5)“俯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蒲苇纫如丝,……我有亲父兄,……逆以煎我怀。”以上表现了兰芝怎样的特点?
(6)“……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表现了兰芝的什么特点?
(7)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刘兰芝是一个怎么样的一个人?
(8)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兰芝的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9)“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鮭(xié)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用铺陈(赋)的手法写了太守家的婚事排场,其用意事什么?
(10)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表现了焦仲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5.探究
(1)面对一个如此聪明、勤劳、善良、美丽的儿媳,婆婆为什么不能容她?
(2)刘兰芝最后为什么选择了殉情?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3)刘兰芝为什么再嫁后后身价反高?
6.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3)尾声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三、练习案
1、下列加点字注意有误的一组是( )
A、虽与府吏要 yāo 蹑履相逢迎nièlǚ
B、勿复重纷纭chóng 伶俜萦苦辛yíng
C、否泰如天地pǐ 纤纤作细步qiānqiān
D、便可白公姥mǔ 留待作遗施wèi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人故嫌迟(仍旧) 好自相扶将(服侍)
B、始适还家门(出嫁) 可怜体无比(可爱)
C、却与小姑别(回头) 便言多令才(美好)
D、谢家事夫婿(感谢) 自可断来信(媒人)
3、下列各句中“相”的读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登即相许和(xiāng,称代“它”,指亲事,副词)
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xiāng,,称代“你”,副词)
C、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xiàng,,命相,名词)
D、好自相扶将(xiāng,互相,彼此,副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B、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的“蓑笠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①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屈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二、重点和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学习安排:二课时
一、预习案
(一)、课前预习(慢读全文一遍,找出不会读的字词,查字典正音;然后至少再读两遍,感受朗读的节奏。利用注解和工具书熟悉本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1.读下列加点字,写出注音。
A.后裔( ) 摄提 ( ) 搴阰( ) 皇舆( )
B.宿莽 ( ) 骐骥 ( ) 驰骋 ( ) 孟陬( )
C.庚寅( ) 昌被( ) 謇謇( ) 纯粹( )
D.踵武( ) 申椒( ) 蕙茝( ) 险隘( )
2.掌握以下的通假字(明确所通的字及意义)
(1) 肇锡余以嘉名( )
(2) 扈江离与辟芷兮( )
(3) 来吾道夫先路( )
(4) 指九天以为正兮( )
3.掌握多义词
与 不吾与( )
扈江离与辟芷兮( )
舍 忍而不能舍也( )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 ) 铿尔,舍瑟而作( )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舍相如广成传( )
度 何不改乎此度( )
皇览揆余初度兮( )
又重之以修能( )
重 乃重修岳阳楼( )
卷我屋上三重茅(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4.熟悉古今异义词(认识其古今词义)
(1) 彼尧舜之耿介兮( )
(2)昔三后之纯粹兮( )
(3)夫唯捷径以窘步( )
(4)纫秋兰以为佩( )
(5) 恐美人之迟暮( )
( http: / / www.21cnjy.com )
6.特殊句式
(1)倒装句(试作还原)
恐年岁之不吾与 (还原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肇锡余以嘉名 (还原后 )状语后置
(2)省略句(在适合的地方补出省略了的词)
指九天以为正兮 (补充完后 )
纫秋兰以为佩 (补充完后 )
二、探究案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苗裔( )孟陬( )辟芷( )骐骥( )蕙茝( )申椒( )搴( )阰( )謇謇( )昌被( )扈( )踵( )荃( )(3)理解课文大意2、重要词语
苗裔: 孟陬: 皇览揆余初度兮 辟芷:
朝搴阰之木兰兮: 骐骥: 蕙茝: 謇謇:
(5)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6)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7)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3、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洋溢于诗中的澎湃激qing了吗?你发现诗歌运用的传承与创新的表现手法了吗?各学习小组交流一下。
思路点拨:注意体会比喻修辞的恰当运用,并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分析屈原的思想实质。
探究:《离骚》全诗大致分为十个段落。课文节选的是前三段。
第一段,作者自叙其世系名字、兴趣爱好、性格品行、才能修养,表明自己有条件成为国家的栋梁,报效祖国。
第二段,以香草美人比喻自己品德优异,才能出众。
第三段叙述作者步入宫廷之后,希望遇到唐尧、虞舜那样的有道明君。事实恰恰相反,他一步入政坛便遇到一批奸诈小人。他担心楚国的江山会毁灭在这批人手里。他的理想和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所选的这三节诗歌,与全诗一样,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主,表明自己高洁、端正的品格,并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感人至深。特别是诗中体现的作者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思想、遭遇、痛苦、热情以及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4、“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能说出诗人写香草的用意吗?
思路点拨:抓住“辟芷”、“秋兰”两个喻体,从修辞的角度领会屈原的品格。
探究:这一句表明屈原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屈原用香草来自喻,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行。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用采摘香草比喻加强自身修养,身披鲜花比喻保持高洁。其次用香草鲜花来比喻,就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
(3)“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思路点拨:从“对比”手法的角度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探究:作者以对比手法,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作者赞颂先古三王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群小人,委婉劝谏怀王莫蹈庸王亡国的覆辙,鲜明充分地表现了诗人“明于治乱”的才能。
5、节选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理解,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
思路点拨:从抒情方式、表达手法两个角度加以探究。
探究:课文节选部分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6、 “兮”本身在语句中没有什么意义,就是语气助词,本身没什么意义。楚辞、汉赋及唐前的诗中常用,就是为了形成音律和谐,类似于现在歌中的‘啦、呀“等。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思路点拨:“兮”字可以用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作用也不一样,从这个角度分析即可。
探究:“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7、诗人在第一部分自叙身世,对表现诗人的形象有何作用?
思路点拨:可从出身高贵,显示出其与俗人不同方面来分析作答。
探究:诗人以第一人称口吻来描述身世,由诗中的“高阳”、“皇考”可见其高贵的家世,而“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则写明诗人诞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高贵的家世,奇特的降生,凸现了人物的超群脱俗。
8、屈原像一颗流行,滑过历史的天空,留给人们的是一条闪光的轨迹。战国那样的时代,面对楚国黑暗的政治,屈原是否非得要自杀呢?他可不可以到其他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呢?
观点一:我认为屈原根本没有必要自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战国时期那么多诸侯国呢,随便去哪个国家都有可能受到重用。
观点二:我不同意甲的观点,战国时期诸侯国虽多,但自己的祖国只有一个,如果一遇到挫折,就跑到其他国家去,那不成了卖国贼了吗?
观点三: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试想,那样的楚国还值得屈原为之愚忠吗?况且,那时的诸侯国和现在“祖国”的概念也不一样,离开诸侯国并不能算是卖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三、练习案
【达标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提贞于孟陬兮 贞:正。 B、日月忽其不淹兮 淹:没有。
C、惟草木之零落兮。 惟:思 D、纫秋兰以为佩服 纫:联缀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肇锡余以嘉名 ②纫秋兰以为佩
③乘骐骥以驰骋兮 ④路幽昧以险隘
A、①和②句中的两个“以”字相同, ③和④句的两个“以”字不相同。
B、①和②句中的两个“以”字不相同,③和④句中的两个“以”字相同。
C、四句中的“以”字均不相同。 D、四句中的“以”字均相同。
3、下列与“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肇锡余以嘉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俟我于城隅
D.吾属今为之虏矣
4、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惟草木之零落兮 B.帝高阳之苗裔兮
C.朝搴阰之木兰兮 D.及前王之踵武
5、填空(每空1分)
① ,吾将上下而求索。 ② ,又重之以修能。
③日月忽其不淹兮 。 ④惟草木之零落兮, 。
⑤扈江离与辟芷兮, 。
二.阅读鉴赏
6、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①阅读第一节,体会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答:
②第第二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7.阅读下面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释: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上阕。
(2)下阕描绘了怎样的农村景致?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二、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预习案
( 一)、复习《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二、探究案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7.明确特点,熟读成诵一、学习目标
1、根据课文概括诗歌的主旨。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意境
三、学习安排:三课时
一、预习案
(一) 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 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2 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明确: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 ”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体会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二、探究案
熟读课文,根据课文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明确:
①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明确: )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明确: )
③ 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 )
④ 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 )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
5.鉴赏剩下三节: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归来?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三、练习案
能力提升训练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栈道/饯行 角楼/角力 呱呱坠地/沽名钓誉
B.恪守/骨骼 露骨 /露脸 殊途同归/自出机杼
C.窒息/桎梏 风靡/奢靡 前仆后继/物阜民丰
D.市侩/荟萃 畜牧/耕畜 炙手可热/栉风沐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顷刻 一如继往 范畴 攻城略地
B.裨益 老态龙钟 祛除 唾手可得
C.劳驾 犄角之势 遐想 厉行节约
D.坐落 手不失卷 竣工 莫可名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迷雾。
B.近几年来,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炒作,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使他们离观众越来越远。
C.《大河奔流》通过一个农村妇女李麦从一个女长工成长为领导群众与敌人斗争的战斗经历,热情地歌颂了党,歌颂了人民。
D.上世纪以来,人类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海洋等六大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进展,其中信息技术 的飞速发展尤为光彩夺目。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配合新版护照的启用,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日前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中国公民申领护照出国将更加________。
②为了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规范建委行政审批行为,建委民工委决定将对建设工程全程办事代理过程和效能实施________。
③由文化局、教育局联合举办的艺术展极大地活跃了当地的文化生活,________,有数十万人参加了相关活动。
A.简洁 监察 期间 B.简捷 检察 期间
C.简洁 检察 其间 D .简捷 监察 其间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过程与方法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4、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预习案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二、探究案
理解诗句
1、注音并解释:
氓( ) 淇水( ) 愆期( ) 将子无怒( )
乘彼垝垣( )( ) 载笑载言( ) 体无咎言( )
尔卜尔筮( )( ) 于嗟鸠兮( ) 其黄而陨( )
无食桑葚(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来即我谋 ( ) 渐车帷裳( )( ) 士也罔极( )
夙兴夜寐( ) 靡有朝矣( ) 抱布贸丝 ( )
咥其笑矣( ) 及尔偕老( ) 隰则有泮( )
言笑晏晏( ) 亦已焉哉( ) 躬自悼矣( )
2、通假字:
例句 假借字 本字 意义
氓之蚩蚩将子无怒
于嗟鸠兮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不可说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三、练习案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
二、理解全诗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4、将这两首诗用自己的话变成一个故事复述出来。
三、人物形象及诗歌主旨分析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一般的观点有以下四种。① “士”之变心说:情节 “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土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②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以望复关”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即:社会舆论)③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④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你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以上原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你认为能一味地指责 “氓”的不道德吗?请你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我们今天的时代,谈谈你的看法。
答:
2、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