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1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1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3 10:46:11

文档简介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 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二、学习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预习案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认为,《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4、补充:关于荷花的名句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③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5、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冲关”练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 ) 踱着 ( ) 独处 ( ) 弥望( )
袅娜( ) 似的( )霎时( ) 脉脉( )
参差( ) 倩影( )乍看( ) 敛裾 ( )
(2) 词义积累
( http: / / www.21cnjy.com )

(4)理清各段内容。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8、9段
第10段
二、探究案
品评鉴赏文章4、5、6自然段。
1、朗读第4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顺序
特点
(2)填空题: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
◆ 田田 用叠词,突出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 手法,以动写静,写出了 的风姿
◆荷花
袅娜,用 手法,写出了
羞涩,用 手法,写出了
明珠,比喻 ,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 ,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去说明和描述同一个本体的修辞手法叫做
◆ 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 和 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
像闪电,用比喻手法,突出
◆ 流水 脉脉 用 手法,写出了流水的深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
(3)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4)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5)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朗读鉴赏第6自然段: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2)提问: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5、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6、本文的情与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三、练习案
一、基础与表达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颤动(chàn) 空隙 ( xì) 纤腰束素 ( shù )
B.霎时 ( shà ) 煤屑 ( xiāo ) 蓊蓊郁郁 ( wěng )
C.独处 ( chǔ ) 倩影 ( qiàn ) 妖童媛女 ( yuàn )
D.幽僻 ( pì ) 踱步 ( duó ) 参差不齐 ( cēn )
2、“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下面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金竹没回答。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
——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3、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008年,山寨产品大举登堂入室,成为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追本溯源,“山寨”一词发迹于广州方言,来源于一些仿冒手机等电子产品,因为它们功能实用、廉价而且大受低端消费者推崇。
??A.登堂入室 B. 追本溯源 C. 发迹 D. 而且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部门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各个部门应防止对毕业生的恶意歧视的现象不再发生。
??B. 社论指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就必须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显得尤其重要。
??C. 2009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D.备受舆论关注的“躲猫猫”事件的调查结论何时公布,仍没有得到已介入此案调查的昆明市检察机关的明确答复。
5、依据示例,另外选取描写对象,仿写句子。
示例: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二、阅读鉴赏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开头为什么写到瀑布和梅雨亭?


2、 谈谈在空间角度上梅雨谭的绿的特点。


3、文章通过对梅雨谭的“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美文“悦读”】
与 你 为 邻
广东考生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的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11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11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 ( http: / / www.21cnjy.com )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 ( http: / / www.21cnjy.com ),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小王走了进来,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娃儿,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念书。上大学了给咱邻居也添添光!”说完轻轻的拍了拍我的头,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踮起脚尖向小婴儿做了个鬼脸。
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
【点评】记叙了我和邻居(清洁工)之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生的事情,我缺少修养,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邻里关系不太和谐,母亲在处理“与你为邻”,榜样一样理解对方引导女儿“与你为邻”的道理,文章有一个好中心。文章以“隔壁的开门声”为线索,由“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引出故事,接着写妈妈的劝解,再写我“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最后我看到“小王”叔叔一家的情景,“小王”叔叔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我”发出内心的感叹“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故事线索清晰,情节较曲折,结尾出人意料。全文9个自然段,共914字。文章对“老妈穿着睡衣”的神态、邻居的“铁栅门”、邻居的房间
情景等描写很较生动形象。一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二、学习重难点
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预习案
作者简介:
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写作背景: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 1、预习正音陆蠡 瞥见 移徙 猗郁
2、重点字词解释
了截:
揠苗助长:
猗郁:
急不暇择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 绿——囚绿—— 绿—— 绿
4.课文既然划分为 绿、 绿、囚绿、 绿、 绿,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二、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3.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 ”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4.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 的象征。(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例:总着朝窗外的方向)
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 内在美震撼了作者。三、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四、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三、练习案
一.填空题
1.《囚绿记》的作者是____,写于____年。它的行文线索是_______。
2.陆蠡在《囚绿记》中,抒写自己对于_________的爱恋和怀念,实际上是抒发对——的热爱和对——的追求。
3.“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出自____的散文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 )
A.囚绿——恋绿——释绿——念绿 B.囚绿——念绿——恋绿——释绿
C.恋绿——囚绿——释绿——念绿 D.恋绿——念绿——释绿——囚绿
三.多项选择题
陆蠡的散文集有( )
A.《海星》 B.《竹刀》 C.《白夜》 D.《囚绿记》 E.《画梦录》一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语言,体味情景。
2、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预习案
【知识链接】
关于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健将,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南洋的苏门答腊。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兄长一起留学日本,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性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提倡“静”的文学,写的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已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穷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倾诉和叹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他的小说,传世之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名篇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胡愈之称之为“天才的诗人”、(七古的高手)人文主义者、真正的爱国者。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做枯竭,过的是一种闲适安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检查课前预习】
1、正音
潭 ( http: / / www.21cnjy.com )柘寺(zhè ) 廿四桥(niàn ) 驯鸽(xùn ) 落蕊(ruǐ ) 细腻(nì ) 平仄(zè ) 歧韵(qí ) 椭圆( tuǒ ) 颓废( tuí )
2.多音字
( hún ) 混蛋 ( lù ) 露珠 ( pāo ) 泡桐
混 露 泡
( hùn ) 混沌   ( lòu ) 露脸 ( pào ) 泡茶

( zhē ) 折腾 ( jiá ) 夹袄 ( luò ) 疏落
折 (shé ) 折耗 夹( jiā )夹板 落 ( là )落在后面
( zhé ) 折寿 ( gā ) 夹肢窝 ( lào ) 落枕
二、探究案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都”即北平,如果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
4.第二节写的是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形成对比,请同学们通观全文,还有哪一个自然段写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你认为那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5.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深深的情感,那么,哪一自然段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爱之深,恋之切呢?
6、 文章开头抒情,结尾又抒情,第二段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倒数第二段又进行对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1、阅读3——11节思考:作者描绘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古语曰:景物声色也。找出文章中描写颜色、声音的词语并且划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和句子。
(小结)如果你置身这样的颜色、环境之中,内心自然而然会也会产生“悲凉”情感来,而“悲凉”正是故都浓浓秋味的存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无限的热爱、眷念,竟愿意以生命作为代价去换得故都之秋的存在,而他的笔下北国之秋的景物竟寄寓了他悲凉的心境,这是为什么? (结合背景及作者的身世。)
明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选取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的,秋声是寂静与落寞的,秋味是悲凉的,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所以作者在文中采用的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能力迁移训练:
课堂趣味填词(曲):
初中学过马致远的《秋思》,似乎随意拈来几种景物入诗,便做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而郁达夫写景、状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和《天净沙 秋思》的意境很相似,请同学们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曲牌,试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过一下诗人的瘾。
三、学习小结
1、了解郁达夫身世及其创作风格。
2、积累写景状物散文鉴赏的方法。
三、练习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3、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演讲而兴奋不已。
B.春秋时期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战国时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鲁等小国的君主相提并论罢了。
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D.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为学生着想,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纯朴的乡亲们。
4、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目标大得很。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C.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
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对保卫美国不受敌对国家导弹的打击至关重要。
故都的秋(答案)
1.(明确)“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在描写故都自然风物的同时,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之情,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表达了作者对秋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体现情感的真切、热烈。
3.明确)草木凋零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而少风。只能感到一点点的清凉。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衬托出北国之秋味的厚重感,表达对北国秋的渴盼和思念。
4.(明确)第13自然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A、 黄酒的温和,白酒的浓烈
B、 稀饭的稀薄,馍馍的厚实感
C、 鲈鱼细腻鲜美,大蟹的刚强味浓
D、 黄犬的轻佻小巧,骆驼的沉稳高大
前面三个对比是通过饮食之味形象写出秋之味,后面的对比通过动物的体形与性子写秋味的大、厚实。写出北国秋味的强烈和厚重感,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

5.(明确)最后一个自然段(14段)作者愿意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北国的秋,足见作者的“痴”,对北国秋的深深眷恋。也让没有到过北国的人产生了去北国赏玩,一饱眼福的念头。
6.(明确)首尾呼应,有一种荡气回肠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也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故都之秋浓浓的热爱、眷念之情。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阅读3——11节,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情。
二(1)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秋色:碧绿、青、蓝、白、紫黑、淡红、灰沉沉、青(布)、淡绿微黄、
以冷色调为主,喜欢冷色调,主要体现体现清,当然还有静和悲凉
秋声:驯鸽的飞声、足音、蝉声、雨声、人声
主要体现静。也有清和悲凉。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① 鸟的飞声是极细微的,一般是听不到的,除非是很安静的时候。
② 写到踩上落蕊的时候,声音也没有。
③ 蝉声,不同于夏天的热闹非凡,这里的蝉声是衰弱残声,嘶叫的,嘶哑的,疏疏落落,时有时无,低沉的声音。在萧条的秋天里,安静的环境,再加上作者一颗细腻的心,这样的声音尤显突兀,凄凉——这是静静地秋天里单调的哀婉之调。
④ 雨声——息列索落,疏落的寂静的悲凉。
⑤ 人声:能够清晰地听到人声及谈话的内容。安静的环境才显人声的突兀。例如,夜晚深巷的琵琶,夜晚深巷的犬吠,婴孩的啼哭声……又有诗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现的还是静。
秋情:①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空远,辽远,天越高越显认的渺小——孤单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