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4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4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3 10:47:16

文档简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稿的一般特点,把握文章结构;
2.按要求从文中提取信息,概括要点;
3.领略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培养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疏通字词,读懂文章大意
2.领略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学习安排:一课时
一、预习案
(一)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演讲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的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演讲稿具有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等三个特点。
(二)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现代教育家,字卿鹤,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以一个曾得意仕途的清季翰林,转变成为真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作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蔡元培也是我国近代美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美学家与美育实践家。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语)。
(三)演说背景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当时社会上曾流传“两院一堂”之说,即京城中逛八大胡同妓院者,以参众两院及京师大学堂中之人为最,这实乃北大之耻辱。确实,一些教师满身透着官僚习气,在学术上却无所成就。而不少学生上大学最为混个学历,以便将来谋个官位,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他曾表示:“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
在此后北大每年的开学典礼上,他都反复阐述这一宗旨:“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1918年)“本校的宗旨,就是为求学问而求学问。”(1922年)确实,一所大学的学风不是空洞的,一所大学的传统也不是抽象的,它总要由许多具体的东西来体现。正是这些,缔造了北大的光荣传统,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是蔡元培先生,把一个旧营垒下的北京大学,转变为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大何幸!中国何幸!
二、探究案
(一)积累词语
1.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肄( )业 弭( )谤 冶( )游 塞( )责 贻( )误 砥砺( )
鲜( )不为流俗所染 卓( )绝 力矫颓( )俗 轻侮( ) 庶( )于道德无亏 相勖( ) 訾詈( ) 能裨( )实用 会晤( ) 商榷( )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三)研究探讨1.蔡元培被誉为北大历史上最成功的校长,是“北大永远的校长”, 通过这篇演讲稿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被北大的学生、老师如此推崇?从文中看主要有哪些原因?(黑板展示)
三、练习案
1、读了这篇演讲稿,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
2、质疑交流
你还有什么问题想和大家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2、课前预习
二、学习重难点
 1、体会马丁路德金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三、学习安排:一课时
一、预习案
(一)了解作者与背景
1、马丁.路德金(1929—1968年),美国黑人牧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深受圣雄甘地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影响,希望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他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抵抗主义。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18日,他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2、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 ( http: / / www.21cnjy.com )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直到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依然非常低下。美国1861年的内战,虽然解放了黑奴,但美国的种族隔离仍然持续,尤其在南部,黑人不能入读白人学校、不能在招待白人的餐厅进食、不能乘坐同一辆公共汽车、或必须让座给白人。北部情况好一些,但黑人的待遇仍然很差。
  美国的黑人在20世纪5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代,积极展开争取民权的运动。南部一名黑人女人因拒绝让座给白人而被捕的事件,激起持续的抗议行动。当时在教会当传道人的马丁 路德 金(Martin Luther King),亦投入争取黑人民权运动的行列。
   1963年8月28日, 25万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响应马丁 路德 金的号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游行,争取立法保障黑人的权利。马丁 路德 金在林肯纪念馆前的石阶,对群众发表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演说,希望黑人和白人有一天能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二)语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镣铐(  ) 枷锁(  ) 骇人听 ( http: / / www.21cnjy.com )闻(  ) 给予(  ) 磐石(  ) 义愤填膺(  ) 蜕变(  ) 挫折(  ) 匿迹(  ) 曲折(  ) 蜿蜒(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镣铐 萎缩 坚如磬石 草拟宪法
B、戳子 枷锁 安之若素 义愤填膺
C、侈谈 赎罪冰雪覆盖倍受压榨
D、蜕变 蜿蜒 挟手并进 镇静剂
3、解释下列成语。
①骇听闻:
②义愤填膺:
③安之若素:
 ④心急如焚:
  ⑤息息相关:
 ⑥无济于事:
⑦不言而喻:
4、下列加点的虚词,运用不当的一句是()
A.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
B.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
C.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和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
D.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起草《宪法》和《独立宣言》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
B.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
C.我们相信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D.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预习反馈(小组交流)
质疑探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
(4)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
答:
(5)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
答:
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和前后字填写出下面的汉字。
签shǔ(  )liào (  )铐 萎(  )suō
hài(  )人听闻 dì(  )造 duì(  )现        
chǐ(  )谈 pán(  )石义愤填(  )yīng
tuì(  )变 shú(  )罪 真(  )dì 
2、马丁 路德 金的梦想是什么?
答: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
答:
4、议论文一般都采用“提出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而本文采用了“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的结构,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呢?
答:
二、探究案
1、“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指出划横线的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
2、连用四个“一百年后的今天”有什么作用?
答:
合作探究
重点句段赏析(角度: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句子含义等)
(1)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答: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答:
(3)有了这个信念……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答:
总结提升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成功是偶然的吗?有些什么必要条件?
答:
三、练习案
   如果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1.为什么说“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将是致命伤”?
答:
2.文中说“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请从正面回答。
答:
3.“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
4.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答:
悼念乔治.桑
                     (法)雨果
 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她,崇敬过她,而今,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我祝贺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激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吗 不。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可见。这真是崇高的变容。
人类的躯体乃是一种遮掩。它能将神化的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面貌——思想——遮掩起来。乔治 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乔治 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在本世纪,法国革命的结束与人类革命的开始都是顺乎天理的,男女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
   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 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他像巴贝斯①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在她身上不乏诗才。在加里波第②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 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
   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 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 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表明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谁戴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之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大地与苍穹都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人间与那天上一样,消失之后就是再现。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人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类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风吹动着这支火炬,并使它成为燎原之势,越烧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灭了虚假的光亮,却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 基内③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米谢莱④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高耸起。乔治 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成。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荚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
                (姚远 译)(选自漓江出版社《洋文观止》)
   【注】①巴贝斯(1809~1870),法国著名政治家。
   ②加里波第(1807~1882),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③埃德加 基内(1803~1875),法国哲学家。
   ④米谢莱(1798~1874),法国著名历史学家。
1、理解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⑴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可见。
答:
⑵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
答:
2、文章第十自然段,作者将乔治 桑和其他伟大作家放在—起比较,有什么作用
答:
3、如何理解“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一句话的内涵。
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学习目标
一、预习案
1、关于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掉的文体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本篇悼词的特点是:(1)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2)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这么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2、走近马恩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引发了科学和社会领域里的一系列变革,教育理论从此掌握了科学的武器,揭开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志同道合是友谊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1844 年,马克思在巴黎期间,恩格斯拜访了他。两人在一起生活了 10 天,倾心交谈,对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这次会见为他们终生的战斗友谊和伟大合作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 40 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和我相交 40 年的最好的、最亲密的朋友,他给我的教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马克思说:“我们之间存在的友谊是何等的珍贵!”恩格斯为了使马克思有可能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研究,心甘情愿作出牺牲,从事自己最不愿干的“该死的生意”,把挣来的钱负担马克思一家的生活。
  欧洲 1848 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住在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们两人虽然不能“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欢笑”,但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他们几乎天天都要通信,只要一方回信稍慢一点,另一方就会感到不安。有一次,恩格斯隔了几天没有写信,马克思就写信风趣地问他:“亲爱的恩格斯!你在哭泣还是在欢笑?你睡着了还是醒着?”既是问候,又是关切。他们这种友谊是前无古人的。
3、作品背景。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的来临是意外。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她随即同恩格斯又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
自学检测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也是全文的第一部分。
1、 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2、 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3、 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 ?
  
4、“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能不能把“对于”换成“和”?
  最后一部分(8——9段)
提示:第8段第一句是一个承递性的句子。
10、“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怎样理解这句话。
11、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12、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
13、“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二、探究案
1、从整体看,课文是怎样构思的?(字数不超过50个字)
2、文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述马克思的逝世,第二部分(第2至7自然段)评价马克思的功绩。第2自然段写马克思逝世的影响。那么,马克思功绩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请概括。
3、课文写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4、文章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影响,主要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这一影响?
5、马克思的墓志铭是:“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假如恩格斯的讲话引用了这一句话,你认为当置于哪一个自然段中的哪一个位置?为什么?
作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写一篇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的随笔。字数不限。
点拨: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努力把自己的言行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相联系。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 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 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 拉法格等)
拓展阅读
悼念玛丽 居里
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是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是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提示:这一篇悼词,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介绍居里夫人学术上的卓著成就,而是着重介绍她的伟大品格,评述这些品格对推动时代和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第二段介绍居里夫人的伟大品格:性格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已,客观公正,谦虚谨慎以及为实现理想坚持到底的精神。第3段分析居里夫人科学功绩的取得正源于她的伟大品格。结尾一段,热情讴歌居里夫人品德的力量推动了时代和历史的发展,号召欧洲的知识分子向居里夫人学习。
悼念乔治桑
     雨果
  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而今,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我祝福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激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不。
  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这真是崇高的另一种存在。
  人类的躯体乃是一种遮掩。它能将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遮掩起来。乔治 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乔治 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唯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在本世纪,法国革命的结束与人类革命的开始都是顺乎天理的,男女平等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 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
  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 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她像巴贝斯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在她身上不乏诗才。在加里波第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 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 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说明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谁戴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像乔治 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之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大地与苍穹都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人间与那天上一样,消失之后就是再现。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人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类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风吹动着这支火炬,并使它成为燎原之势,越烧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灭了虚假的光亮,却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 基内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米什莱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高耸起。乔治 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全。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
三、练习案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 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2.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一个句子。要求:不求字数完全相等,只求蕴含道理的形式相似。
示例:“半途而废“新解:如果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
3. 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完成对联。(6分)
①上联:左邻右邻左右邻,邻邻和气


②上联:杂志报纸,文理能通天地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