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2 08:2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曹操的形象复杂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奸诈等形象多见于此。这说明(  )
A.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C.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2.“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王,国号吴
4.《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一个洞,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这表明诸葛亮(  )
A.赏罚分明,突出法制 B.为国捐躯,忠心耿耿
C.生活腐化,挥霍一空 D.为官清廉,严于律己
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修建水利工程 ②开辟出大量湖田
③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④麦稻兼作
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图所示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画作的局部图,是顾恺之以三国时期曹植的名赋为题材创作的。它是(  )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帝后礼佛图》 D.《清明上河图》
7、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开发西南地区
8、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上万人,浮海至夷洲,这是文献中有关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录。这一年应处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9、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10、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各族内迁,在内迁各族中于316年灭亡西晋的是(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羌族
11.“以六躯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解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
A.华佗 B.祖冲之 C.毕昇 D.汤显祖
12.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3.《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15.“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16.前秦的建立者属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 )
A. 鲜卑  B. 羌族  C. 氐族 D. 匈奴
17.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 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 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 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18.北朝时期的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 )
A. 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
B. 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
C. 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D. 最早的兵书
19.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
A. 北魏 B. 前秦 C. 后赵 D. 成汉
20.“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成语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 涿鹿之战 B. 牧野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二、非选择题
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我国的大分裂、大战乱时期,也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时期。阅读下列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摘编自《魏书》
(1)结合材料一,分析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哪场战役是以少胜多的?
(2)结合材料二,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即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存在的有利于统一的因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1)材料一中的“魏主”指谁?他想把都城迁到哪儿?
(2)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哪一方面的改革?“北语”指哪一民族的语言?
(3)除了材料二中的措施外,“魏主”还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
(4)“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2 北魏迁都示意图——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
根据材料一 ,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答案
1-5DDADD 6-10 BDCAB 11-15BDBCA 16-20CBCDD
21.(1)原因: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战役:淝水之战。
(2)北民南迁;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
(3)迁都洛阳。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22、 (1)北魏孝文帝。洛阳。
(2)学习汉语。鲜卑族。
(3)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
(4)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3.(1)从平城迁到洛阳。
(2)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或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
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