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历史(选修)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江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历史(选修)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2 23:23:57

文档简介

江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
历史(选修)
考生注意:
客观题请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水笔书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
2.时间:75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有学者认为,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材料表明
A.改革要将改革者素质放在首位 B.立足国情的改革有利于顺应潮流C.秦国的商鞅变法改革最为彻底 D.商鞅得到统治者支持而变法成功
下表为汉代人物传记,这反映出汉代
丙吉 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官至丞相
黄霸 “少学律令,喜为吏”,后从大儒夏侯胜受《尚书》,举贤良为扬州刺史
黄昌 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
钟皓 “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
A.儒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B.豪强地主势力影响政局稳定C.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了挑战 D.出现儒法与儒吏合流的现象
“犬牙交错”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划界的一大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将山川之险融入区域内,形成政区之间互相牵制的地理之势。隋代设置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
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 B.意在防范分裂割据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这样描述,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广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据此可知,该赋税制度为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明朝宣德年间,祁门县十西都故民李舒妻李阿谢,因为继子李景祥“不行奉养”,“以弟承兄不应”为由,“经投里老及首告本县”,要求改正。徽州府根据永乐十年、二十年黄册记载做出判断,最终将户名改为“李阿谢”,同时户籍上开除李景祥的名字,并将田地准还
其亲弟。这表明,黄册
A.加速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B.强化了民间基层的自治C.提供了人口变动的书证 D.减轻了民众的税收负担
7.1902 年沈家本、伍廷芳被清廷任命为修律大臣,于短短数年之内,以“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宗旨,初步制定了数十部法律文本,涉及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商法、行政法等诸多部门法领域。这些法律的制定
A.彻底摒弃了中国传统礼教文化 B.完全照搬近代西方的法律法规C.开启了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 D.推动传统的中华法系逐渐转型
下图是 1913 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图,据此可知当时
A.北洋政府军阀割据混战连年 B.国会严格遵循分权制衡原则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国会议员构成呈现鱼龙混杂
右图是创作于 1964 年的年画《姑嫂选笔》,该年画A.展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丰硕成果 B.描绘了农民加入合作社后的喜悦 C.倡导了争做时代新人的社会风尚 D.反映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
下表是 1982 年和 1988 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情况表(单位:万个)。表中数据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17.01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623.23 623.23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
约公元前 494 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
约公元前 506 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A.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B.国王垄断国家权力C.实质上还是君主专制 D.监察官是国家元首
公元 8 世纪,意大利地区的伦巴第国王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大量吸收罗马法的内容,如规定在转让财产和成立债务时必须依据正式的书面文件。这是由于
A.意大利地区商品经济恢复与发展 B.罗马法推动了新兴帝国的出现C.中古欧洲大规模地复兴古典文化 D.天主教会致力于推广法治理念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之后,建立王室法院体系,并向地方派遣巡回法庭,从而了解和融合地方习惯法,通过经年累月的审判活动形成案例集成,逐步建立统一的法律规则。这些实践
A.传承了大陆法系的成果 B.推动了英国普通法的形成C.开创了王在法下的传统 D.建立独立完整的司法体系
14.1531 年,英格兰学者埃利奥特用自己的母语撰写了《统治者必读》一书,书中强调,
在治理国家时,君主的智慧比权力更加有效。此书问世后即引起极大反响,在 50 年内被重
印了 6 次。该书的畅销
A.顺应了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 B.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C.说明王权已摆脱教会的控制 D.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原产于智利南部的土豆传到欧洲以后,狄德罗认为“它是胀气的,它不能算作可口的食物,但却可以为仅仅想果腹的人提供合宜的健康食品。”其意在
A.强调食用土豆会影响健康 B.说明土豆只适合农民食用C.肯定食物物种交流的意义 D.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下图是 1945 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 MEIN,MISTER?》。该漫画意在揭示雅尔塔会议
上端:投票权和否决权 左侧上方:安全新闻剧院 左侧中间: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左侧下方:小国
A.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 B.激化了盟国内部矛盾C.加速了美苏利益冲突 D.违背了世界和平潮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含 4 题,共计 52 分。
17.(11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 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怀柔远人, 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 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
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摘编自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治边方略与汉初相比有何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6 分)
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治边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策略。(5 分)
18.(14 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法治之路、民族区域自治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 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 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 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 年) 材料二 新中国分别于 1954 年、1962 年、1979 年、2002 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编纂。但囿于彼时经济、政治、社会和学术等条件的约束,均未成功。……中国编纂民法典的时代背景较之传统民法典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对民事权利、交易规则的冲击……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事主体权利保护的挑战……,还应关注的一个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即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2020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民事实质法治层面,厘定民事权利与国家权力的边界, 发掘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实践理性、涵育美好人性、安顿人心与人生的民法典,才是值得追求的。
——谢鸿飞《铸造中国社会的基本法: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历程》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时期外交政策重大调整的方向及其遵循的外交理念,并列举一例中国在大国外交上取得的成就。(6 分)
依据材料二,概括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从“涵育美好人性、安顿人心与人生”的角度概述该法典的意义。(5 分)
依据材料三,概括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导民族工作的新理念。结合所学,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重点。(3 分)
19.(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思想方面,基督教有一整套的教规来规范和约束教徒的言行举止,还有一系列的教义——“三位一体论”、信原罪、信救赎、因信称义说等来束缚人们的思想,以此来巩固基督教的不倒地位,为基督教的合理存在提供理论的支持,将教会人员置于高人一等的地位上,以神论来麻痹人们的思想,达到一种愚民的效果,并在此过程中,向人们搜刮钱财。在文化方面,基督教教士是西欧古典文化的唯一继承人,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受到极大的破坏。
——吴丽红《浅谈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
材料二 一个基督徒家庭妇女在家洗碗扫地,跟一个神父在教堂讲道一样,并无区别, 如果都是出于侍奉上帝的心志,会一样蒙上帝悦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只是侍奉岗位与分工的不同,而不是属灵地位与身份的不同。……既然救恩已经为上帝所预定,基督徒的商人或资本家就不再需要为他们个人的救恩而担心惧怕,只要财富是用正当手段获得,而又不是被浪费挥霍掉,资本的积累就不再有道德上的困难。
——摘编自基甸《宗教改革思潮对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
有学者指出“西欧中世纪就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中世纪”,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是否合理。(5 分)
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观点出现的根本原因。(5 分)
有学者认为基督新教的出现推动了西方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该观点。(4 分)
20.(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 年,美国纽约合众国银行宣告破产,造成国内银行倒闭风潮,并迅速蔓延到欧洲。由于德国冻结了英国的对德投资,其中多是法国和其他国家在英国的存款,引发债权人涌向英国银行提款,致使英国大量黄金外流。1931 年 9 月 21 日,英国被迫宣布停止现金支付,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英镑价格迅速跌落,英镑对美元的比值由四美元三十七分跌到三美元四十分。英镑贬值使英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抵制了美国的关税战。到 1931 年底,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多达十五个, 包括英帝国所属自治领及其成员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及日本等国。
——摘编自崔树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国际经济战》
材料二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查, 对协调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 大;同时通过国内干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 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客观上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而且有助于提供本国产品 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
——摘编自梅宪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①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初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6 分)
②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表现及实质,指出 20 世纪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趋势。(7 分)江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
历史(选修)答案
考生注意:
1.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水笔书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
2.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5:CBDBB 6-10:CDCCC 11-15:AABAC 16: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含4题,共计52分。
17.(11分)
(1)变化:由妥协隐忍转变为开疆拓土。(2分)
原因: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基础;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促进了思想统一。(4分)
(2)策略:怀柔(羁縻)。(1分)
评价:①积极: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②消极: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地方势力抬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4分)
18.(14分)
(1)方向: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全面发展对外关系,推动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分)
外交理念:强调和平发展。(2分)
成就:中国主办2001年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2分)
(2)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互联网的发展。(2分)
意义:民法典是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3分)
(3)新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1分)
重点:健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以物质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保障,团结各族群众,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分)
19.(14分)
(1)(5分)
①看法一: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范围极广,渗透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上:占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向信徒征收十一税;思想上,教会通过神学教义来禁锢人的头脑,抑制人性;文化上,教会垄断教育,影响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政治上,教皇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②看法二: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中世纪欧洲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思想上:大学的兴起,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经济上:工商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的逐步发展并取得自治权;政治上:王权逐步加强,一定程度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和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2)观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上帝的权威性;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因信称义);肯定获取财富的正义性。(4分)
根本原因: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
(3)简评:新教的产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它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成长,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历史局限性:新教仍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新教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教派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4分)
20.(13分)
(1)表现:众多银行倒闭;多国放弃金本位制;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制度崩溃。
(3分)
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或者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连接为一体);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货币战、关税战、倾销战(或者资本主义各国奉行经济利己主义)国际金融缺乏协调机制。(3分)
(2)表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际的联合;建立制度化、体系化的贸易金融体系。(3分)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1分)
趋势:由单一货币体系向“一主多元”,再向国际货币的多元化转化。(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