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诫子书》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诫子书》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2 08: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诫子书
诸葛亮
新课导入——欣赏图片
新课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学习目标
1.走进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2.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3.精读全文,学会鉴赏分析古文
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
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生平经历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伐吴于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原文翻译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自律、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德的。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心有杂念与纠结,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能安静平和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
治性:修性,养性。
原文翻译
学习必须身心宁静、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不断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莽撞草率、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原文翻译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困守在自家狭小的穷家破舍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合作探究
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合作探究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合作探究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主题思想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艺术特色
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运用对偶的写作手法,句子整齐,节奏感强,感情高昂。
主要运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巩固练习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B.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表现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无限的期望。
C.作者开篇即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儿子。
D. “静以修身”强调安静的环境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D
巩固练习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C.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 围绕学习告诫儿子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日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D.“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D
巩固练习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 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
D.“淫慢则不能励精”诸葛亮警告孩子做事要放松心态。
D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