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说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课件(共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说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课件(共7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2 07:4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小说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
一、小说的基本概念
小说是文学类中的重要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二、小说的三个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小说独特的系统机制:小说以情节为主导、人物为焦点、环境为依托,概括社会生活,绘制社会生活。
1.人物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情节
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但它经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3.环境
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从侧面刻画人物,暗示作品主题。
小说三要素与主题关系图:
三、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指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明确小说的主题。
四、小说的阅读方法
考场阅读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快速精细阅读。阅读的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为做题做准备。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清楚,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1.粗读,明白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阅读小说,最直接的就是读故事。通过读,基本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为下一步阅读做好准备。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厘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2.精读,明白小说塑造了一个或几个怎样的人
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无论是叙事还是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此,分析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要从这些叙事和描写(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入手。
3.研读,分析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就小说而言,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写人手法、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四个方面。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的“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多数情况下,情节与环境主要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但同时也以间接的方式表现主题。
4.总括,概括小说蕴含了怎样的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具体体现,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来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也是“悟”的过程。概括主题,除了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含有深刻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主题。
典题文本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江 上【注】
冯 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典例1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给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 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解题步骤
第一步:速读文本,明确小说要素
环境: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
情节:小说取材于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辗转的逃亡。本文写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人物:主要人物为伍子胥和渔夫,还涉及季札等。
第二步: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第1~2题为选择题,涉及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说法的判断。
第3~4题为简答题,要求分析子胥的思绪、理解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的文学效果。
第三步:精读文本,逐题进行分析
第1~2题,将选项与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对、分析。
第3~4题,找出试题所在文本区间,从原文“抠”答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分析】 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将选项与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
____________(A项,选项分析正确。B项,“只有……才”说法绝对。从文中“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一语可知,通过这次渡江,伍子胥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心中没有了仇恨,以后他都可以平和地欣赏风景。C项,选项分析正确。D项,选项分析正确。)
【我的作答】 ________
【答案】 B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我的分析】 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分析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内容,判断正误。
____________(A项,选项分析正确。B项,选项分析正确。C项,选项分析正确。D项,“共同表现了本文隐逸的主题”错误。“季札退耕田园”体现了他对高洁品质的坚守,渔父泛舟江上,体现了他的散淡平和,这两个人物都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文章的主题是通过伍子胥体现出来。伍子胥对渔夫的两首渔歌的感念,特别是第二首中的“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以及“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等语体现了伍子胥对仇恨的释怀;文章最后两段,写伍子胥以后一定要找到渔夫,他把渔夫当作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把自己的宝剑留给他,体现了渔夫对伍子胥的重要影响。综合来看,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伍子胥思想的转变过程。)
【我的作答】 ________
【答案】 D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我的分析】 本题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变化。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然后进行分析。
(1)分析“一走上船,……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
____________(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安宁。)
(2)分析“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____________(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绪随江水奔涌,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
(3)分析“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____________(渔船缓缓前行,子胥观察摇橹渔夫,体会渔夫的世界,感念渔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安宁;②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绪随江水奔涌,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③渔船缓缓前行,子胥观察摇橹渔夫,体会渔夫的世界,感念渔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我的分析】 题干简要介绍了“渔夫拒剑”的历史故事。作答本题,首先比较原故事和本文的差别,特别注意题干中“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重点要以关键词“普通”作为切入点分析。
(1)从主题侧重方面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原故事渔夫拒剑并自尽的历史故事,侧重表现渔夫的侠义精神,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
(2)从表现手法方面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
(3)从情节构思方面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
(4)从现实意义方面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从主题上,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从表现手法上,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③从情节构思上,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④从现实意上,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真题体验·知命题之导向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石 门 阵
卞之琳
①“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②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典例2
③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④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⑤“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⑥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⑦“来了。”大家一起想。
⑧果然——
⑨“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⑩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我的分析】 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将选项与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
____________(A项,选项错误。王木匠能够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说明他的手艺好。“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是说王木匠除本行外,讲故事也很有趣,作用是直接引出下文,并没有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的作用。B项,选项正确。C项,选项错误。信息区间主要在第~段。原文“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是写王木匠讲故事生动,至于是否真的有这些鬼子,文章并没有明确说明。D项,选项错误。原文写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王木匠不是因为追求完美而无法做成衣橱,而是因为这个动乱时代没有办法在家中放置这样的衣橱。)
【我的作答】 ________
【答案】 B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我的分析】 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将选项与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
____________(A、B、C三项分析正确。D项,小说的叙事并没有因为其结构而更加复杂,作者通过王木匠讲故事,刻画出了很多活灵活现的形象,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百姓对于和平时代的向往,主题是非常明确的,并不是多元化的。)
【我的作答】 ________
【答案】 D
7.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我的分析】 首先要在文中画出使用反复手法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体会其作用。然后从王木匠讲故事和听众听故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从王木匠讲故事的角度
____________(效果是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2)从听众听故事的角度
____________(效果是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意思答对即可。)
8.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我的分析】 需要梳理文本,找出写门的几处地方由浅入深思考。文中的“门”有三类,分别写出这三类门的作用或深层意味。
(1)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门的第一层含义
____________(“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此处的门是指现实中的木门。)
(2)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门的第二层含义
____________(“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此处的门是指石头门,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体现出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3)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门的第三层含义
____________(“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前一处门是指国门,后一处指家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
【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是现实中的木门,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②二是指石头门,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三是国门家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是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果回答“理想中的门,即无门,‘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表现了老百姓对和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望”,也酌情给分。)
(2020·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上,骑上车走。
典例3
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
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来。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
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我的分析】 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将选项与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
____________(B项,“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态度谦和,与人下棋从来只下三盘,不“挂”东西,最后一盘还总是故意输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棋艺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并没有“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
【我的作答】 ________
【答案】 B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我的分析】 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将选项与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
____________(B项,“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错误,从后文来看,父亲并未下场下棋,而是让“我”代下,因此选项表述错误,应该是与后文父亲再也不下棋了的决定形成反差,烘托父亲淡泊的形象。)
【我的作答】 ________
【答案】 B
11.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一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
【我的分析】 (1)分析细节父亲常常带上板凳,到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下棋
____________(板凳是一个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
(2)分析细节“我”总是愿意跟着父亲去看他下棋,为他背板凳
____________(这不仅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更有“我”对父亲棋艺精湛的仰慕,反映出我亦子亦徒,对父亲的跟从心理。)
(3)分析细节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
____________(“我”背板凳的变化,反映出“我”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改变。父亲一开始对“我”的态度并不热切,只是顺其自然;“我”指出父亲“仕”下得不对后,父亲教“我”用“仕”,便让“我”替他背板凳,可见父亲此时已经认可了“我”作为他弟子的身份。)
【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我的分析】 这句话是父亲针对眼镜输了棋,拿出一支钢笔送给“我”所说的话,分析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
(1)结合父亲下棋从来不“挂”任何东西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父亲下棋从来不“挂”任何东西,不能让下棋变成赌博、利益之争,而仅仅只是切磋棋艺,体现出父亲恪守棋道的君子之风;父亲此时的生活是相当落魄的,在经济上十分贫困,但父亲却从不因此贪图利益,不肯拿棋艺换取生活物资,体现出他的人格尊严,令人尊重。)
(2)结合父亲说话的背景及说话对象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眼镜的钢笔是送给“我”的,父亲代“我”做了决定,因此这番话也不只是对眼镜说,也是对“我”的提醒:要恪守棋道,不要贪图利益,不可让纯粹的棋艺追求沾染了世俗的污浊。)
【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